有人說“少不讀水滸”,有道理嗎?

楊軍鳴


“少不讀水滸“,這個話我不完全贊同。

類似這句話的,還有“老不走廣,少不入川”,還有“老不讀三國,少不讀西遊”,你認為這些話都對嗎?你真的認為一個人要去到哪裡,要讀哪些書,還有這麼一個禁忌嗎?



我認為人要放自在一點,包括青少年,不要給自己找來這麼多的拘束。古話說得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一個人現在怎麼樣,將來成不成器,在乎自己。

《水滸傳》是四大名著,凡是列入這個名單的,都是有關部門審批、經過時間歷練的,可以說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不比那些黃賭毒,它們才是洪水猛獸。

老實說,我讀四大名著,都是從很小就開始了。那個時候在鄉下老家,沒有書讀啊,我就每天晚上到村子裡的一個算命先生家裡去,給他讀《水滸傳》,記得當時好多字都認不來。

他是個盲人,靠算命說書維持生計。我每天晚上給他念的書,他記憶力真好,第二天就能到別個村子去講出來。我們那當時叫做評書,或打鼓說書。

這樣下來我給他念了不少書,不只是三國、水滸、西遊,後來說唐、說岳、封神榜、楊家將等記得都念過。

我那個時候特別喜歡三國、水滸,也喜歡裡面的詩詞。那宋江潯陽樓喝了酒寫的詩,我都能夠背誦下來。記得小學課本里有黃巢寫的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不是和這個有關。



水滸的主題是官逼民反,宋江也是出於無奈。年過三十,不但一事無成,還刺配江州,他正好喝了酒,就把自己的心跡暴露了出來。

實際上他開始並沒有想到造反,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幾句詩不過就是酒後狂言,發發不得志的牢騷而已,只是在黃文炳這些官迷眼裡,正好成了宋江謀反的把柄。

我還喜歡水滸裡面的人物,作者施耐庵對他們刻畫得極好,個個栩栩如生。宋江、武松、李逵,這些都是年少時就崇拜的英雄。

水滸好看,還在於它的故事性強,小戰不斷,大場面也不少。三打祝家莊,二打曾頭市,真是驚心動魄。

可惜最後招安了,去打方臘。起義軍打起義軍,這是怎麼回事?戰死的,朝廷害死的,散夥的,最後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還剩下多少呢?這也是一個悲劇,轟轟烈烈的宋江方臘起義,就這樣被統治者利用了。

說到這裡,已經很囉嗦了。但我的觀點是,不怎麼贊成問題裡所提出的“少不看水滸。水滸、包括四大名著,沒有什麼妨礙的,青少年都可以看,而且看得越早,記得也越牢。



古人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卷有益。早讓他們接觸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辨別精華糟粕的能力,這是好事。如果大人們有些擔心,做好引導就是了。


讀書工


我覺得“少不讀水滸”有一定道理。用我的育兒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我家兒子識字早,三四歲就可以自己讀書。那時我逛舊書店看到一套《水滸傳》連環畫,翻了翻覺得畫面清晰,人物生動便買了回來。

兒子一拿到便愛不釋手,很快就對梁山一百單八將瞭如指掌,每個人的名字,對應的天罡地煞,使用的兵器,擁有的特長……他說起來如數家珍。那時候只是覺得孩子太了不起了,像每一個媽媽一樣認為自己的孩子簡直是天才。但是問題很快來了……



小時候,他在奶奶家的外面和小朋友鬧矛盾後,大聲喊著:我要殺了你!

然後拿著棍子對別人包括長輩揮舞。婆婆看到我告狀並批評說:“你們怎麼把孩子教育成這樣?”我只好說:“三四歲是孩子的第一逆反期!”老太太就不高興了,嚴厲地說:“人家別人家孩子就不逆反,就你家孩子逆反!”

我其實已經意識到可能是閱讀《水滸傳》帶來了負面的作用,但是思想不好阻止,我只能阻止他撿棍子。

有一次他又撿起一根大棍子,我便說:“扔掉吧,一定是髒了別人才扔的!”他說:“一定是那個孩子的媽媽讓他扔的!”,想想閱讀也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思考,大概也挺好吧。

後來就應他的要求,買了《水滸傳》兒童版,再後來他就讀家裡的《水滸傳》原著了。

大一些,要和姥爺排座次。

過了四歲,兒子已經明白了一些是非,不再說“殺了你”之類的話,也懂得不能向別人掄棍子了。可是五歲時和姥爺打撲克時竟然定了一條規則:誰輸了就喊贏的人大哥!這是要排座次呀!父親哭笑不得!

後來他上學了,看的書多了,《水滸傳》的影響漸漸弱化,我也幾乎忘記因為他讀《水滸傳》給我帶來的困擾了。


今天看到這個問題又想了起來,我覺得《水滸傳》真的不適合小孩子讀,因為孩子對事物還缺乏穩定的認知能力,極容易受所接觸的書籍或者人物的影響。

拋開小說的背景,不去鑑賞小說刻畫人物的技巧,光是讀內容,孩子可能領悟不了這部小說的真諦,反倒學一些戾氣。

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在騙盧俊義上山時設的局是不是有些下作?李逵救宋江時在城門口殺到興起,砍死砍傷那麼多無辜的百姓,是不是屬於濫殺無辜?扈三娘全家被滅門又嫁給了王矮虎是不是不合情理?對潘金蓮和西門慶,潘巧雲和裴和尚的描寫以及結局是不是很黃很暴力?

不過,我自己也是小學時讀的《水滸傳》,兒子讀得更早,因為讀這本書有過困擾,但最終也像讀其他書一樣,沒有造成太壞的後果,長大以後想書中的情節,多了一些對人情世故的瞭解。

所以只能說“少不讀水滸”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絕對真理!


好風讀書


少不讀水滸,現在回想起來卻是如此。以我的自身經歷來說:

我是11歲左右接觸到水滸這本書的,當時簡直視為珍寶,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

但我看書有個壞習慣,就像之前看西遊記、三國一樣,喜歡囫圇吞棗,盡撿故事情節豐富的地方,而且最好是正派把反派打得落花流水。這種情節我最愛看。

所以通篇讀下來,我最喜歡看的是用計招安呼延灼、關勝;三打祝家莊;108好漢聚義後,把朝廷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等等這些情節。

然而,水滸背後真正的含義,可不是兄弟義氣與打打殺殺。有一位偉人就很喜歡看水滸,他不管走到哪,都喜歡把水滸帶在身邊。或許只有想他這樣的偉人,才能讀懂水滸的真正含義。

少不讀水滸,不是不讀,而是“少讀不懂水滸”!


圯上留侯


我很贊成少不讀水滸,關鍵我家窮,不敢讓孩子讀呀,衙內這麼多打的過來嗎,打得贏嗎,咱又沒有武松魯智深的功夫,沒錢沒勢,上去就一個結果,被群毆,被毆完再扔進去半個月,即使僥倖打贏了,滿街的攝像頭,把武松等放現在,不出三天就被擒,不死已是萬幸。所以我教孩子平時慫點 ,出門千萬別惹事,別說人了,就是名貴的貓呀狗呀也別惹,你知道它爹是誰


用戶6910467774505


有人說“少不讀水滸”,有道理嗎?

“少不讀水滸”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第一,《水滸傳》中殺氣太重,容易誤導年輕人;第二,《水滸傳》中好漢喜歡衝動,容易誤導年輕人;第三,《水滸傳》中算計太多,容易誤導年輕人。

第一,《水滸傳》中殺氣太重,容易誤導年輕人。

《水滸傳》殺氣太重,其中最典型的有三個情節:一是孫二孃和張青在十字坡酒家開黑店。作者以武松的經歷,慢慢揭開孫二孃十字坡酒家到底有多麼殘忍嗜殺,凡是在十字坡酒家過往的,幾乎都被孫二孃麻翻了,塊頭大的就做成人肉包子,塊頭瘦小的就被直接扔進河裡;二是宋江被黃文炳陷害,為了報仇,把黃文炳一家老小殺了乾乾淨淨,還讓李逵活剝了黃文炳,一邊剮,一邊把剮下來的肉放炭火上炙烤了下酒,最後才開膛破肚,挖出心肝來做醒酒湯,這畫面得多血腥啊;三是宋江為了迫使秦明上清風山入夥,派人偽裝成秦明的模樣到青州府城外殺人放火,城外幾百戶百姓,一夜之間被宋江派去的人燒成一片白地,足見宋江有多殘忍嗜殺,有多狠毒。這樣的情節比比皆是,對年輕人無疑是種嚴重的誤導。所以人們會說“少不讀水滸”。

第二,《水滸傳》中好漢喜歡衝動,容易誤導年輕人。

《水滸傳》中的好漢喜歡衝動,往往是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哪怕是一些看起來並不大的事情,到了他們這些好漢這裡,就變成了別人的無妄之災。其中衝動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李逵和雷橫:一是李逵跟隨宋江三打祝家莊,好不容易形勢往有利於梁山的方向發展,林沖救下宋江,還把扈三娘給捉住了,扈三孃的哥哥扈成為了救妹子,押著祝彪來獻功以換回妹妹扈三娘,撞見李逵,李逵二話不說提起板斧一頓亂砍,還衝到扈家莊,把扈三娘一家老小全都砍死;二是雷橫送梁山回到鄆城縣,被人邀著去勾欄看白秀英表演。看完了表演白秀英討賞,恰巧雷橫身上沒帶銀子,白秀英以為雷橫耍賴不給,兩方起了爭執,雷橫打了白秀英的父親,被白秀英串通知縣,把雷橫鎖在勾欄門口示眾,又因此白秀英罵了雷橫的母親,雷橫一怒之下打死白秀英。這樣的情節比比皆是,對年輕人無疑是種嚴重的誤導。所以人們會說“少不讀水滸”。

第三,《水滸傳》中算計太多,容易誤導年輕人。

《水滸傳》中充斥了大量的算計,往往是為了達到每個目的,不惜採用卑鄙下作的手段去算計他人,就拿盧俊義和朱仝來說,他們上梁山完全是被宋江、吳用等人算計所致。盧俊義本是河北大名府鼎鼎大名的大財主、大員外,不但武藝高強、無人能敵,名聲威震江湖,還有鉅額家產,生活過得非常優越,按常理,他怎麼也和梁山搭不上半毛錢關係。但宋江和吳用為了能把盧俊義拉上梁山入夥,讓他做梁山的鎮山之寶,不惜用下作手段算計、坑害盧俊義,讓盧俊義妻子和管家結夥背叛他,霸佔他的家產,還向官府告發他,把他打入死牢,險些喪命。就這樣逼得盧俊義走投無路,被梁山救出之後,只能上梁山入夥;朱仝也類似。他當初冒著風險搭救過晁蓋、宋江和雷橫,到頭來卻反被宋江算計,叫李逵劈死了朱仝帶著的小衙內,逼得朱仝走投無路,也是隻有上了梁山入夥。這樣的情節書中不少,對年輕人無疑是種嚴重的誤導。所以人們會說“少不讀水滸”。

當然了,凡事也不能絕對化。我相信年少時看過《水滸傳》的人不少,也沒見幾個年輕人就因此而走上歧途,由此看來,一個年輕人會不會走上歧途關鍵還是取決於他自己,而不能因此把過錯推到《水滸傳》上面。


喬鞅


看了很多人的分析,貌似很有道理,實則缺乏邏輯。


一、認同這句話的人,給出的理由大致概括起來無非3點:

1. 一言不合就“打殺”;

2. 男女關係皆“淫蕩”;

3. 人際關係太“邪惡”;

用一句話總結:書裡面有三觀不正(男盜女娼)、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內容。

二、事實上,這樣的說法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

1. 這句話並非出自名家,不過是一句民間俗語,缺乏過硬的理論支撐。

2. 能讀懂《水滸傳》,起碼是初中文化了,基本上算是成年人,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判別能力,怎會輕易被一本書左右行為?弱智除外,不過弱智大致也看不懂也可以忽略。

3. 因為書裡有不好的東西存在所以不讀,這個邏輯就像是說空氣裡有粉塵、水裡有細菌、食物裡面有雜質所以不吃不喝不呼吸一樣,滑天下之大稽。

4.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看過《水滸》《三國》之類的書籍或電視劇,還有《古惑仔》,走上邪路歪路的畢竟還是少數。

5.照這個邏輯推理下去《紅樓夢》、《西廂記》也不能讀了因為裡面淫蕩的內容更多,《西遊記》也不能讀了因為全是妖魔鬼怪封建迷信,《阿Q正傳》也不能讀因為阿Q摸過小尼姑的頭,抗戰片也不可以讀因為裡面有漢奸……

三、正確理解,辯證看待

1.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只不過用一種誇張的說法表示水滸的江湖市井之氣、三國的權謀詭詐,它並不是“行為準則”。

2. 有一定成分說明青少年容易衝動、受蠱惑,但書裡面有不好的內容,也有正面的內容啊,而且好多過不好,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從中又怎會對比不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3. 早一點認識社會,瞭解人性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更快速的成長。

4. 書讀多一些,積累多一些,認識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也有幫助,何樂不為。

總結:理智思考,全面認識,不要人云亦云,“少不讀水滸”一派胡言。


謀略殘卷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一句古代俗語,意思是人在年少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這是咱們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那麼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隨著咱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越來越發現老人說的話都有一定的道理。

那麼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句話流傳了下來,而且還被很多人奉為經典之言呢?咱們現在來看看也不外乎這幾點。

第一,“少不讀水滸”,為什麼呢?因為少年血氣方剛,頭腦比較簡單,遇到事情容易衝動。而水滸這部書的個人英雄主義很重,裡面的兄弟情義,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情景就是現在想起來都歷歷在目,令人神往。說句實話,裡面的江湖氣息有哪個少年不喜歡呢?而且為了兄弟情義,上刀山,下油鍋,兩肋插刀,要是少年看書後都學這些,不服就幹,那是多恐怖的事情?

第二,“老不讀三國”,為什麼呢?因為老年人活了一輩子,本來經歷的事就很多了,做人比較圓滑,不是老人罵年輕人的時候還常常說“吃的鹽比你一輩子吃的飯多”。那麼《三國演義》主要是講了什麼呢?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爭奪天下,故事情節中處處充滿了計策和權謀,要是再讀讀三國,研究一下里面的計策,遇到事情的時候學習模仿一下,那是多可怕的事情啊。所以有了“老不讀三國”這句話。

最後,在我看來,雖然有這個說法傳了下來,但是並不是絕對的,因為不管是《水滸傳》還是《三國演義》這都是四大名著啊,都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所以,不是說一個好人看了一本書就會變壞,也不是說一個壞人看了一本書就會變好,不管看什麼書,自己以後的行為還是要取決於自己的內心的。




堅強的浩浩


少不讀水滸,這句話非常有道理,理由是:香豔故事太多、假仁義。《水滸傳》是一本非常有爭議的名著,故事主體本身脈絡非常清晰,但是當中的情節與封建社會的法統出入太大,到底是不是以忠義之名行忠義之事,還是假借天道謀取個人私利,值得商榷一番。

常言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時而作。無論讀文章或是寫文章,年齡很重要。因為有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只有到一定的年齡才能體會出來。

《水滸傳》雖然是四大名著之一,個人感覺應該是四大名著中寫的最不出彩的一部,也是最好讀的一部。因為故事中,主線很簡單僅僅以北宋末年徽宗一朝朝綱腐敗為背景,而且伏筆預設大的也不是很精美。

少不讀水滸理由之一·香豔故事太多

如果是《紅樓夢》是一個男人和多個女人的故事,那麼《水滸傳》就是多個女人個多個男人的故事。筆者簡單統計。《水滸傳》當中的男人有很多是因為跟女人的關係才走上落草為寇的地步。這種由女人帶來的關係又分為直接和間接,有直接關係的是盧俊義殺賈氏、宋江殺閻婆惜、楊雄殺死潘巧雲等等,間接關係的是林沖保護妻子、魯智深幫助金翠蓮出頭打死鎮關西、武松為兄報仇打死西門慶。

書中這些大佬們大都是自己的老婆和人搞婚外情通姦,事情敗露以後招來殺身之禍。這樣的細節如果被少年讀者讀到未免有些過於香豔,畢竟傳統觀念中,我們教導青少年都是儘量避開“性”這個話題,所以才會有“談性色變”的說法。

所以,《水滸傳》雖然是一部正規小說,但是其中摻雜著如此眾多不清不楚的男女關係,才使得後人覺得不適合青少年去閱讀。

少不讀水滸理由之二·偽君子假仁義

我們看《水滸傳》,如果對社會沒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而然會覺得108好漢個個義薄雲天。事情其實不然,仔細來看,忠義的表面是一群骯髒的蠅營狗苟的行為。

像李逵這樣的傻子義氣,我們不做太多的評論,也肯定其中有些好漢是完完全全出於重義氣。那麼像楊志這種好漢,水泊梁山真的是為了楊志好嗎?

絕不見得,人家楊志就是想過太平日子,祖上是根正苗紅的楊家將後人。原本找到一份押運生辰綱的職務,結果水泊梁山鬧出個“智取生辰綱”,害的楊志成了朝廷罪犯。

梁山這種小人行為放在今天無異於,楊志被一家公司看中像挖過去,可是楊志乾的好好的不想跳槽,這家公司就一直給人家領導寄匿名報告信詆譭楊志,直到被上司帶頭排擠,楊志幹不下去迫於無奈只好投靠水泊梁山。

水泊梁山在一定程度上根本沒有忠義可言,就是一群土匪強盜走投無路,利用社會的漏洞來拉人頭入夥。這樣的情節,假若被青少年學到,以後對於青少年的成長肯定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培養成小人行為。

筆者認為,《水滸傳》這本書不是說“少不讀”那麼簡單,任何年齡階段讀或不讀完全是見仁見智,因為即使它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但沒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寫的精彩耐人尋味。


說否說否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相傳這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先生在品評《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時說的,我認為道理是一定有的。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呢?最近老有人說“三觀盡毀”,那麼我就從三觀來說說吧!

年少讀水滸影響世界觀

《水滸傳》裡面描寫的故事是發生在朝廷黑暗、社會不安的年代,這樣的時代本來就容易發生一些動盪的事情,少年讀了會對社會灰心喪氣,會對自己的人生前途喪失信心,產生悲觀負面的情緒。

比如高俅,一無是處的草包,就因為會蹴鞠而得到天子賞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害得忠臣家破人亡,百姓生靈塗炭。宋江、林沖、盧俊義、武松等好漢都是迫不得已被逼上梁山。

但是書畢竟是書,故事畢竟是故事,具有特定的時代性。少年閱歷尚淺,沒有經歷過很多社會上的事情,容易沉浸在書中的情境,以為那就是自己生活的世界。

年少讀水滸影響價值觀

有人說“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因此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水滸傳》裡面的英雄好漢大多都因為官民矛盾一怒而走,都是暴脾氣,一言不合武力解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劫富卻沒有濟貧,嫉惡是真的如仇。動不動就聚義,抄傢伙,替天行道,看得人熱血沸騰,同仇敵愾。這在當時的時代是合理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殊性。

但對後來人來說,就只能當做故事和傳說了。年少不懂事,看多了水滸英雄好漢的義舉,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影響。

小時候課餘時間,總能看見一些男同學拿著一根棍子,嘴裡喊著“衝啊”“殺啊”之類,他們可能覺得這樣很威風,很有範兒吧!若不是崇拜電視裡的英雄故事,又怎會有此之舉。

青少年正是血氣方剛、傲慢叛逆的年紀,若是沉迷於水滸中的暴力和兒女故事,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傳》,喜歡“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天下還不大亂了?

年少讀水滸影響人生觀

其實,水滸裡的英雄好漢並不都是無路可走被逼上梁山,我看有很多也是熱衷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對世道黑暗深惡痛絕,不如一起上梁山幹大事來得痛快。

年少讀水滸由於理解能力有限,很可能忽略書中其他背景和因素,而引導青少年形成拉幫結派的壞習慣,不去關心自我成長,而是歸咎於客觀因素,有困難不去尋求幫助獲得正確的指導,而採取極端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的不滿。

雖然“少不讀水滸”有一定道理,但我覺得其實問題不在於書本身,而是我們的教育給出怎樣的引導性解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名著的魅力。


瀟湘靜女


中國老話說: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也因為水滸裡多打打殺殺,意氣用事,怕年輕人學壞,三國多杜撰,讀過正史的人覺得誇張太過。

水滸快意恩仇,俠肝義膽,兄弟情義;“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等等。遇到不平之事就造反,拉幫結派就能打出一片天地,佔地為王。這樣對處在少年階段是很不好的,容易樹立錯誤的人生觀念。

《水滸傳》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難,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所以是不建議在沒有成年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的情況下是不建議少年閱讀水滸。


所以說,少不讀水滸,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