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三國》,要分年齡才能看嗎?為什麼?

豫魏


從小就聽過這麼一句話,“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意思是年輕人血氣方剛,讀《水滸傳》,容易受梁山好漢們造反精神的影響,給社會帶來不和諧因素;老年人人生經歷豐富,讀《三國演義》,會更多地看到一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權謀,可能會帶來負能量。

我是少年時讀的《水滸傳》。記得剛剛上初中的時候,正趕上舉國上下“評《水滸》,批宋江”。作為反面教材我通讀了《水滸傳》,立馬“中毒”:先是整天舞槍弄棒自稱“灑家”,對梁山好漢們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非常認同;緊接著就是青春期,開始對大家都認同的價值觀產生懷疑,雖說還算不上是反叛意識,但至少是學會了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水滸》的俠肝義膽和造反精神貫穿了我的前半生,至今無悔。上大學時又讀了《三國演義》,我對劉備之仁、關羽之義、諸葛之智、關張趙諸葛之忠都是極其感動的。可能是因為我還沒老的緣故吧,似乎並無負面影響。

後來到了日本,發現日本人對關羽之義並無感覺,卻對他的傲慢與偏見頗有微詞。這倒並非日本人不講義氣,相反像關羽那樣的忠義之士在日本歷史上比比皆是,可以說是武士道的基本,不足為奇。日本人對在中國不大看好的劉備倒是非常讚許,認為他為人樸實低調卻又有著堅定的信念,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踏踏實實苦心經營,躋身於成功人士之列,堪為中小民營企業家的典範。順便說一句,日本人對中國古典極其熱愛,愛歷史更勝於愛文學(比如《紅樓夢》的影響就差多了),《水滸傳》也還不錯,甚至抗戰時有日本好事者將延安時期的中共領導人與梁山泊108條好漢捉對,雖有點生搬硬套,倒也相映成趣。日本人最喜歡的還是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國演義》),竟有好多個譯本。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歷史作家吉川英治還根據陳壽的《三國志》並迎合日本人的審美習慣重新寫了一部《三國》,暢銷了70年;當代作家北方謙三也於二十年前出版了他重新演繹的《三國志》,轟動一時……相信今後也不會絕筆。


安說生死


嚴格來說,好的文學作品並不區別年齡。但是中國民間向來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說法,意思是說少年人不適合看《水滸》,老年人不適合讀《三國》。

少不讀水滸

《水滸》中有很多情節描寫江湖好漢打家劫舍、快意恩仇的故事,經過小說的文學美化,這些故事中的人物行為看起來很瀟灑,講義氣,卻是在小說特定背景下發生的,實際上卻是不符合主流社會道德和法律要求的。

少年人血氣方剛,容易衝動,又缺乏辨識能力,看了《水滸》裡面英雄好漢,很容易有樣學樣,一旦在現實中把握不當,就會誤入歧途,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尤其是少年人正是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水滸》中有大量崇尚暴力、反叛的價值觀,不利於少年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老不讀三國

隨著人的年紀越大,閱歷越豐富。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更加老謀深算,心思深沉,增加對人性的不信任。

也有些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人生得意的豪情壯志,徒添英雄遲暮的感慨。


他們叫我PS


謝繳!

書什麼時期都可以看,只是在你不同年紀,閱歷和能力不同時,你體會到的意義不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