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都會,就是太粗心了,才沒考好?

前幾天跟朋友視頻,她說孩子期末沒考好,語文基礎題錯了十三分,拼音聲調寫錯了、字缺胳膊少腿、默寫句子少字。數學也不例外,後面難題沒錯,前面簡單的反而錯了。

朋友說,孩子什麼都會,就是考試太粗心了,都出的“小問題”。

其實這些“小問題”並不小,朋友把問題的原因歸於粗心,這個是很不可取的。

因為一說粗心,孩子好像就找到問題所在了,你看不是我不會,我只是有點粗心。這樣,很容易把問題的本質忽視了。

娃都會,就是太粗心了,才沒考好?

事實上,用粗心作理由,對孩子的壞處太大了。原因在於:

1.孩子會自覺把這道題忽略過去,不去認真分析錯的真正原因。

或許是他對這個字的筆畫本身就不肯定,所以才會“時對時錯”。但是孩子會覺著,他只是粗心,那到了下次,他又得冥想半天,然後去猜這個字到底是多一劃還是少一劃。這樣一來,就沒有起到在錯題中查缺補漏的作用。

像“直”字,小雪有時候能寫對,有時候就寫錯了。這次考試,偏又把裡面寫成了兩橫,媽媽便說是她粗心。結果改錯的時候,小雪寫的字裡面還是兩橫。

事實上她並沒有掌握這個字,因為把粗心當藉口,所以忽略了這個字的正確寫法。這樣的改錯就沒有效果。

這就屬於知識點掌握的不牢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建立錯題本,針對錯題專項複習,查缺補漏。

娃都會,就是太粗心了,才沒考好?

2.讓孩子忽視紮實學習。

他會覺得我完全是粗心,並不是不會。潛意識裡不會覺得是自己沒有學紮實,輕易就原諒了自己,更不會把這個知識點再認真透徹地鞏固。

成績的差距就在這裡,學紮實了,題百變都會;學不紮實,只學個皮毛,那出題稍有難度或者變化,孩子就認不出來了。

解決方法:舉一反三,可以變換題型,讓孩子把這一類題練熟了,做到真正觸類旁通。

所以啊,粗心只是做題的結果,並不是原因。

作為家長,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現象,得幫孩子從錯題中分析真正的錯誤,找到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

看哪個知識點薄弱,需要加強,是需要多抄寫幾遍,還是多讀幾遍體會情感色彩,是多做幾道類似的數學題攻固,還是基礎概念需要理解和熟記。比起一味感嘆和惋惜,這才是正解。

娃都會,就是太粗心了,才沒考好?

我們習慣把以下幾種情況歸結於粗心:

1.簡單的題做錯了;

2.平時做對過,考試時做錯了;

3.題意沒看清。

這裡最大的誤區,就是想當然,家長想當然地覺著,孩子平時做過的題是會的,然而孩子並不是真會,或者說沒有做到融會貫通,換個花樣就認不出來了。

事實上,真正的原因可能在此:

1.會卻沒做對,可能是假會。

表面上看是會做了,但是沒有徹底掌握,對基本的知識點認識得不夠透徹。

2.出現低級錯誤,寫串行了,抄寫出錯。

孩子平時寫作業,不仔細不細心,寫完也不檢查。經常“偷工減料”,三步計算,要簡化成兩步。結果在沒寫出來那個步驟裡出錯,自然檢查不出來。

3.準確率低,說明不熟練。

同類型的題,寫得很快,準確率很高,說明能熟練運用。若是寫五道錯三道,那明顯就是欠練習,多做幾遍,答案自然就在心中了。一個類型的題,反覆練五遍以上不出錯,才能形成深度記憶。

娃都會,就是太粗心了,才沒考好?

問題的原因找到了,那麼,幫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就容易多了。

1.審題是第一步。

無論做什麼科目的題,做題之前先讀題,找到關鍵字,確定這道題是讓幹什麼很關鍵。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要求,不要只讀了一半題目,便按習慣性思維去判斷,這樣容易出現偏差。有的孩子反應很快,看見半個題目,就得出了答案,這樣很吃虧。因為題目一旦審錯,答案肯定南轅北轍。

2.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做數學題,步驟非常的重要。每一個步驟都不能有偏差,不然答案鐵定跑偏。步驟寫完整,也便於做完題,倒向檢查和驗算。從答案往上一步步推算,是非常好的驗算方式。

語文也一樣,寫作文最好先列提綱。時間緊來不及打草稿,提綱是必須有的,列完了和題目要求一條條對,看有沒有跑題或者跑偏的地方。有的話就需要趕緊調整,沒有的話有了提綱,也避免寫跑題。

3.檢查和驗算。

考試時間緊,做題的時候肯定會加快速度,這樣很容易出現筆誤或者出錯。二次檢查或者驗算能很好地查缺補漏。

平時學習,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檢查。寫完以後,讓他自己先找錯,然後更正。不要說寫完了本子一扔沒事了,判斷對錯是老師的事情。

好的習慣是寫完了先自己查錯更正,如果家長有時間,再幫孩子看一次,有問題及時指出讓孩子更正。

要解決孩子粗心的問題,得從平時的學習習慣著手,養成細心、專心和耐心的好習慣。

學習時保持安靜環境,不要讓孩子邊看手機、電視或者邊聊天邊寫作業。專心專注地去學習,才能不急不躁、充滿信心,假以時日,養成細心的習慣,再也不會因為看著會卻做錯而可惜和遺撼了。

粗心不可怕,只要我們能正確認識,並認真對待,它就是個紙老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