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都会,就是太粗心了,才没考好?

前几天跟朋友视频,她说孩子期末没考好,语文基础题错了十三分,拼音声调写错了、字缺胳膊少腿、默写句子少字。数学也不例外,后面难题没错,前面简单的反而错了。

朋友说,孩子什么都会,就是考试太粗心了,都出的“小问题”。

其实这些“小问题”并不小,朋友把问题的原因归于粗心,这个是很不可取的。

因为一说粗心,孩子好像就找到问题所在了,你看不是我不会,我只是有点粗心。这样,很容易把问题的本质忽视了。

娃都会,就是太粗心了,才没考好?

事实上,用粗心作理由,对孩子的坏处太大了。原因在于:

1.孩子会自觉把这道题忽略过去,不去认真分析错的真正原因。

或许是他对这个字的笔画本身就不肯定,所以才会“时对时错”。但是孩子会觉着,他只是粗心,那到了下次,他又得冥想半天,然后去猜这个字到底是多一划还是少一划。这样一来,就没有起到在错题中查缺补漏的作用。

像“直”字,小雪有时候能写对,有时候就写错了。这次考试,偏又把里面写成了两横,妈妈便说是她粗心。结果改错的时候,小雪写的字里面还是两横。

事实上她并没有掌握这个字,因为把粗心当借口,所以忽略了这个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改错就没有效果。

这就属于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错题本,针对错题专项复习,查缺补漏。

娃都会,就是太粗心了,才没考好?

2.让孩子忽视扎实学习。

他会觉得我完全是粗心,并不是不会。潜意识里不会觉得是自己没有学扎实,轻易就原谅了自己,更不会把这个知识点再认真透彻地巩固。

成绩的差距就在这里,学扎实了,题百变都会;学不扎实,只学个皮毛,那出题稍有难度或者变化,孩子就认不出来了。

解决方法:举一反三,可以变换题型,让孩子把这一类题练熟了,做到真正触类旁通。

所以啊,粗心只是做题的结果,并不是原因。

作为家长,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得帮孩子从错题中分析真正的错误,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看哪个知识点薄弱,需要加强,是需要多抄写几遍,还是多读几遍体会情感色彩,是多做几道类似的数学题攻固,还是基础概念需要理解和熟记。比起一味感叹和惋惜,这才是正解。

娃都会,就是太粗心了,才没考好?

我们习惯把以下几种情况归结于粗心:

1.简单的题做错了;

2.平时做对过,考试时做错了;

3.题意没看清。

这里最大的误区,就是想当然,家长想当然地觉着,孩子平时做过的题是会的,然而孩子并不是真会,或者说没有做到融会贯通,换个花样就认不出来了。

事实上,真正的原因可能在此:

1.会却没做对,可能是假会。

表面上看是会做了,但是没有彻底掌握,对基本的知识点认识得不够透彻。

2.出现低级错误,写串行了,抄写出错。

孩子平时写作业,不仔细不细心,写完也不检查。经常“偷工减料”,三步计算,要简化成两步。结果在没写出来那个步骤里出错,自然检查不出来。

3.准确率低,说明不熟练。

同类型的题,写得很快,准确率很高,说明能熟练运用。若是写五道错三道,那明显就是欠练习,多做几遍,答案自然就在心中了。一个类型的题,反复练五遍以上不出错,才能形成深度记忆。

娃都会,就是太粗心了,才没考好?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那么,帮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就容易多了。

1.审题是第一步。

无论做什么科目的题,做题之前先读题,找到关键字,确定这道题是让干什么很关键。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求,不要只读了一半题目,便按习惯性思维去判断,这样容易出现偏差。有的孩子反应很快,看见半个题目,就得出了答案,这样很吃亏。因为题目一旦审错,答案肯定南辕北辙。

2.步骤一个都不能少。

做数学题,步骤非常的重要。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偏差,不然答案铁定跑偏。步骤写完整,也便于做完题,倒向检查和验算。从答案往上一步步推算,是非常好的验算方式。

语文也一样,写作文最好先列提纲。时间紧来不及打草稿,提纲是必须有的,列完了和题目要求一条条对,看有没有跑题或者跑偏的地方。有的话就需要赶紧调整,没有的话有了提纲,也避免写跑题。

3.检查和验算。

考试时间紧,做题的时候肯定会加快速度,这样很容易出现笔误或者出错。二次检查或者验算能很好地查缺补漏。

平时学习,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检查。写完以后,让他自己先找错,然后更正。不要说写完了本子一扔没事了,判断对错是老师的事情。

好的习惯是写完了先自己查错更正,如果家长有时间,再帮孩子看一次,有问题及时指出让孩子更正。

要解决孩子粗心的问题,得从平时的学习习惯着手,养成细心、专心和耐心的好习惯。

学习时保持安静环境,不要让孩子边看手机、电视或者边聊天边写作业。专心专注地去学习,才能不急不躁、充满信心,假以时日,养成细心的习惯,再也不会因为看着会却做错而可惜和遗撼了。

粗心不可怕,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并认真对待,它就是个纸老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