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傳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

驚覺五千年


因為隋唐兩朝皇室都有少數民族的血統,特別是鮮卑,這是因為南北朝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胡汗雜居導致很多少數民族和漢族通婚,包括兩朝的皇室


強大中國的良知小民


這裡涉及到隋唐皇族的少數民族血統和姓氏問題。

楊堅叫過普六茹堅是無疑的,但是李世民出生時李家已經恢復李姓,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一、李氏與大野氏

關於唐代皇族李氏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只看與大野氏有關的說法。

《古今姓氏書辯證》說道: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時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因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抵抗東魏,被賜姓大野氏。

《舊唐書》記載:“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大野氏是鮮卑族姓氏,到了楊堅掌握北周的大權時,李淵家族才改回李姓。

“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

如此一來李淵是叫過大野淵的,但李世民出生時已經是隋朝,李家已經恢復李姓,是不可能叫叫大野世民的。

唐朝建立後,追封的先祖是西涼開國國君李暠,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門大族,這裡並不能不排除亂認先祖的嫌疑。

二、楊氏與普六茹氏

楊堅姓普六茹想原因和李淵家族是一樣的。

《隋書》記載:“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楊堅也就叫普六茹堅。

史書上是明確用過“普六茹堅”這個名字。

《隋書·帝紀一·高祖上》記載道:

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帝不悅。

直到楊堅權勢越發鞏固之後,才恢復楊姓。

“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這時候的楊堅已經由隋國公升級為隋王了。李淵一家也是在這個時候恢復李姓。

從這個時間節點上看,楊堅之子楊廣也曾叫過普六茹廣的。

綜上所述,楊堅父親和李淵祖父因功被賜予鮮卑族姓氏普六茹和大野氏,這兩人都是用過這個鮮卑族姓氏的,但後來楊堅在北周掌握實權,以前的賜姓都恢復了原來的姓氏,等李世民出生時李家已經恢復李姓了,所以李世民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微史春秋


楊堅真的就叫普六茹堅,或者你可以叫他普六茹•那羅延,他兒子楊廣,你也可以叫他普六茹•阿摩。他另一個兒子楊勇,也可以叫做普六茹•晛地伐。不開玩笑,在公元581年以前,他們一家就是這樣姓名。看起來一點也不像中國人對吧。至於李世民,李世民從四歲起名開始,他活著的時候一直姓名就是李世民,不曾姓大野。但是他父親李淵,在十五歲以前的姓名應該是大野淵沒錯。大野淵父親大野昞,祖父大野虎,都姓大野。


芋頭170900173


人說隋唐都有胡人血統,可天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漢人,李唐認自己是隴西李氏,可人家說查不到,又給自己找個祖宗叫李耳,也就是老子。隋也一樣,天知道他們從哪裡出來的



驚覺五千年


你好,這是一段被塵封已久的歷史,楊堅和李世民家族他們都算是北方六鎮裡的漢族士族,大野世民和普六茹堅是他們鮮卑姓氏。鮮卑姓是家族在北朝當官時被賜皇帝的姓,並不是本姓。

當時的北魏統一了北方,吸收了大量漢族士族和百姓充當官員和士兵,而鎮守邊境的六鎮士卒裡有相當一部分是漢兵。等到北魏分裂,楊家和李家的先輩就跟著相對比較親近漢族的宇文泰一起成為了西魏將領中的一員,而且還是六柱國之一。為了褒獎他們對國家的貢獻,特別賜給他們鮮卑姓氏,表明他們和鮮卑貴族是同等地位。

宇文泰在賜漢人鮮卑姓時,往往伴隨著官職升遷,而且大部分情況下與爵位和食邑的增封同時進行。官位的升遷是光宗耀祖的表現,這減輕了漢人心中不敬祖,不孝的心理壓力,經濟上的實惠也使他們得到了可觀的好處,加強了家族的經濟實力。

楊堅建立隋朝,結束了兩晉南北朝以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他稱帝后改姓氏為“楊”,才有了楊堅這個名字。

因為楊家與李家都與鮮卑貴族通婚,所以血統上並不算純粹的漢族。只不過因為我們習慣按照父系血緣來區分族別,所以他們算是漢族。

李氏因功賜姓大野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自西魏帝王賜姓後,隴西李氏的李虎就正式改為“大野虎”。北周時期,李淵官方名字就是大野淵。李世民家族雖然曾被賜姓大野氏,但是李家一直以隴西李氏為榮的,靠的也是隴西李氏家族的龐大的宗族勢力。


吾愛分享資源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周書.帝紀》

這魏氏說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鮮卑朝(386年——534年),我們都很清楚一個典故叫做“北魏孝文帝改革”。這孝文帝就是北魏第七位皇帝拓拔宏,也是公認的北魏最有作為的皇帝,他的改革說來簡單:就是全數漢化,以統治漢族土地。

同時拓拔宏本人也是一個狂熱的漢學者,在他親政之後就開始著手漢化北魏的步伐,包括:遷都中原古都洛陽、變革胡服、改變胡姓等。鮮卑部落原有三十六大部和九十九氏族,也就是中原的大姓和小姓的關係。


孝文帝下令,將鮮卑族人全部改姓為漢姓,自己以身作則,最先改名為“元”姓,故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之後都以“元”姓冠名。其餘的:拔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尉遲氏改為尉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等。

之後到了北魏分裂成東西二魏,由權臣高歡和宇文泰分別掌管對立,當時的西魏在南北朝三國中實力最弱,隨時都有被東魏吞併的可能,為了增強軍隊的戰力,西魏權臣宇文泰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西魏府兵制。

宇文泰將全軍分為六軍,設立六大柱國大將軍,以下各管二大將軍,大將軍各管轄二開府將軍,故西魏一朝的軍事主要由六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和二十四開府將軍掌管,其中宇文泰因為有都督中外諸軍事,地位又是在其他柱國大將軍之上。而為了便於管理,宇文泰又恢復了原來的鮮卑姓氏。

除了被孝文帝改姓的大部和氏族之外,將所有有功的漢人也編入了鮮卑族譜中,其中功勞大的改為三十六大部的姓氏,次一點的改為九十九氏族姓氏,像楊忠改姓為普六茹、柱國大將軍李虎就改名為大野虎,這兩位分別就是隋唐開國君主楊堅和李淵的父親。所以楊家和李家的鮮卑姓就是普六茹氏和大野氏,但並不是說他們就是鮮卑人,而是被強制改姓鮮卑姓的漢人大臣。



之後到了楊堅做了隋王,掌握北周大權之後(宇文泰最後從元家西魏手裡接過政權,改國名“周”,史稱“北周),為了拉攏被壓抑太久的漢人階層,故將原先被強制改姓鮮卑姓氏的漢人全部改為原姓,極大地滿足了漢人“認祖歸宗”的願望,得到了當時國內漢人的大力支持。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所以楊堅並不是原名為普六茹堅,這只是他的鮮卑姓氏,是家族為了進入政權機關而被迫更改,以此來迎合統治者的:“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至於李世民就不可能叫大野世民了,因為楊堅恢復漢姓是在北周靜帝大定元年二月(581年),而李世民出生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兩者相差十七年,此時的李家早已恢復漢姓,不可能再以大野為姓了,說李世民原叫大野世民者,多是出於調侃或者是為了驗證其混血身世而已。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這個是歷史事實

這個在《隋書》裡是有明確記載的:

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歷史記載楊堅出身弘農楊氏(陳寅恪先生對此有異議),其父親楊忠在北魏時跟隨獨孤信立下戰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時,楊忠跟隨獨孤信到了西魏,得到了西魏丞相宇文泰的賞識。北周成立時,楊忠跟隨宇文泰立下大功,因功被賜姓普六茹氏。

普六茹氏屬於鮮卑族姓氏,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而北周是北魏分裂演化而來,北周皇室是以前的北魏皇室後裔也是鮮卑族,皇室賜姓對一個人來說是一件很榮耀的事,除了賜姓他們還有鮮卑族名字,楊堅鮮卑族名字就叫那羅延。楊堅在北周掌權後就恢復了自己的楊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隋書》

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這個是值得商榷的

唐朝時李姓有三個分支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唐李。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出自隴西李氏,但是陳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中根據《唐光業寺碑》考證,這個說法是值得懷疑的。李唐王室自稱隴西李氏有可能是為了得到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他們最有可能是出自趙郡李氏。而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李唐王室確實是出自趙郡李氏。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古今姓氏書辯證》

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在西魏時因功賜姓大野氏。同樣也是楊堅在北周掌權後,將李虎也恢復了自己的李姓。這個在《舊唐書》中也是有記載的:

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 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 公,諡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

這個時候離李世民出生還有二十年的時間,所以他是不可能叫大野世民的。

綜述

所以綜合以上情況,楊堅確實曾經叫普六茹堅,而李世民叫大野世民那隻能是傳說,李世民就叫李世民而不曾叫過大野世民。


慕容讀史


答: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

這段記載表明了一個歷史事實。從北魏時代開始,鮮卑族將漢族姓氏改成鮮卑族姓。這就是歷史進程中的一種鮮卑化的短暫逆流。畢竟漢文明太強悍了,這些文明落後的民族是無法實現逆襲的所以很快就結束了這段故事。

《魏書官氏志》。“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諡,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 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併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為內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有些人想說李世民是大野世民這種荒謬的稱謂是不存在的。起碼不會出現在李世民的身上。理由很簡單。在隋文帝時代就已經恢復本姓,那就不會有大野世民這樣的稱呼,再說了。對於他本人來說也是拒絕這種在前朝是光榮在本朝是恥辱的稱謂法。

楊堅在執掌北周政權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漢姓,李虎的兒子李昞和孫子李淵,早在那時就已經恢復漢姓了,李世民出生於公元599年,離李家恢復漢姓已經有不少年份了,所以李世民是不可能曾經叫過大野世民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很多人還要糾結這個問題呢?這裡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很多人想證明李世民非漢人的身份。這個不需要證明,他本身就擁有鮮卑族的血統。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這一點就是事實。不需要用改名字的進行洗,李世民作為千古明君之一併不需要對於自己的血統進行辯解,只是有些人一定要困在漢本位的非邏輯自洽中出不來而已。

第二、開放的大唐和他具有的多民族融合的基因有關。唐朝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社會,他們願意接納各地的人才交流交往,並且各族人民都能一起分享盛世的好處,這難道不好嗎?李唐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將文明傳播到更多更遠的地方的開始,是中國崛起的標誌。不需要去懷疑。而所謂的大野世民的稱呼只是用來詆譭李世民的一些小藉口或者是野史中的橋段而已。

最後我要說一下。歷史歸歷史,不要用歷史做別有用心的動作這才是做人的標準。


南閣水哥


楊堅曾叫做普六茹堅,這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李世民卻不曾叫做大野世民,因為等到李世民出生時,大野這個姓氏已經不再用了。《隋書》中明確記載,楊堅在未掌權時,就叫做普六茹堅。

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

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到了普六茹堅掌權之時,就不再用普六茹這種鮮卑姓氏了,包括其他被賜予鮮卑姓氏的家族,也一併不再使用。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李世民出生於公元598年,自然不會再用大野這個鮮卑姓氏了。

老楊家、老李家之所以會有普六茹、大野這種姓氏,得從鮮卑族入主中原開始說起。

得益於兩漢時期不遺餘力的對蒙古草原上的霸主匈奴人不斷反擊,導致匈奴逐漸沒落,最終西遷,偌大的蒙古高原便成為了一塊香餑餑,引來了各遊牧民族爭搶。最終,興起於東部興安嶺一帶的鮮卑族奪得頭籌,趁機成為了蒙古高原的霸主。

兩晉時期,中原王朝沒落,內附的各少數民族趁機而已,開始在中原劃分地盤,而佔據了蒙古高原的鮮卑族再次趁機南進,趁著各族混戰之機悄然壯大,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其中拓跋鮮卑建立了北魏,一舉將黃河流域納入自己的地盤。

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後,主動學習了更加先進的漢文化,諸如將都城內遷至洛陽,改鮮卑姓氏為漢姓(比如拓跋對應的漢姓為元),和漢族人士通婚,重用漢族士族。

文化的融合從來都不是單當方面,而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鮮卑族在不斷漢化的同時,當地的一些漢家士族也在不斷的鮮卑化。特別是兩族中的貴族由於利益聯結不斷聯姻,產生了一波具有鮮卑血統的漢人,比如說楊堅家族,李淵家族,高歡家族等。他們在血統上有部分鮮卑血統,在習俗上高度鮮卑化。

鮮卑的統治者為了拉攏這些家族,偶爾也會賜他們鮮卑姓氏,以表示都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比如說李家: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古今姓氏書辯證》

第一個獲得大野姓氏的李家先祖本名叫做李虎,因為跟隨宇文泰(宇文鮮卑的後裔)多次討伐高歡,頗有戰功,成為宇文泰集團的重要成員,北魏八柱國之一,被宇文泰賜鮮卑姓氏大野。至此,李虎的正式名字就叫做大野虎。

大野虎有一個兒子,叫做大野昺。這個大野昺倒也沒有什麼厲害是地方,不過他有個連襟相當不凡,叫做普茹六堅(即楊堅)。正是因為這層關係,老李家依舊能在隋朝保持顯赫,為後來唐朝的創立奠定基礎。

大野昺有個兒子,出生之時正式名字叫做大野淵。在大野淵時代,他的姨夫普茹六堅已經掌控了北周的大權,於公元581年恢復了自己的漢姓楊,大野淵也隨之恢復李姓,即李淵。等到李世民出生時,大野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這裡在順便延伸一下,在鮮卑族當中,確實是有那麼一支姓大野,是為大野部。有人據此認為,李唐皇族本身就是鮮卑族人,而不是鮮卑化的漢人。這種說法並沒有論據支撐,因為在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時,鮮卑族中大野這一姓氏,已經改成了謝。

(隋楊和李唐的身上,都有著濃厚的鮮卑色彩,比如說李唐皇族內部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父親娶兒媳,兒子娶後媽……又比如說唐朝盛行的以胖為美:鮮卑作為遊牧民族,人丁稀少,健壯的女子意味著能更好的生育。但是必須要明白一點,把李唐源流於鮮卑族,是對於傳統文化的一種顛覆)

既然說到了隋楊、李唐的鮮卑姓氏,那就順便再說一下鮮卑的一些名字。

前面也說了,隋楊和李唐祖上都曾被賜予過鮮卑姓氏,其實,他們還有鮮卑話的名字。

楊堅,鮮卑姓氏為普六茹,鮮卑名字為那羅延。也就是說,楊堅,在尚未當權時,也可以叫做普六茹那羅延。而楊堅的兒子楊勇,在幼年時叫做普六茹睍地伐,而後來的隋煬帝楊廣,則叫做普六茹阿摩。同樣的,北齊的實際建立者高歡,也有一個鮮卑名字,叫做賀六渾。


小鎮月明


“大野世民”是一個網絡歷史段子,李世民沒有這種原名。但是,“普六茹堅”倒確有其事。

首先說一下李世民與大野氏的關係。

平心而論,兩者沒有直接關係,有關係也是李世民祖先的事。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時西魏八柱國之一,因為有功勞,所以被賜了鮮卑姓氏。

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的記載:

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因此,李虎有鮮卑姓大野氏,並且傳給了他的後人。史載,“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也就是說到李淵這一代,又恢復了李姓。

至於隋文帝楊堅,情況也與此差不多。

根據《隋書·高祖上》記載:

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由此可見,楊堅確實曾被人稱為“普六茹堅”。

這個姓氏也是鮮卑姓,楊堅的父親被西魏授封為隋國公,賜姓普六茹。等到楊堅掌權以後,又恢復了本來的楊氏。

總而言之,楊堅確實曾經叫做普六茹堅,而李世民從出生起就是這個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