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


《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首篇白話小說。它的誕生在文學領域極富歷史意義。單就這一點,魯迅足以稱得上一個時代的“狂人”。

這篇小說借鑑了俄國文學巨匠果戈理的同名小說,在形式上保持了一致性,即日記體。但在主題、內容、思想和風格上迥不相同。魯迅的《狂人日記》通篇都充滿了我們本土的民族色彩,其中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便是歷史問題。對於中國歷史,魯迅借狂人之口做了一個極具顛覆性的總結,那便是一部吃人史。

狂人的歷史性

讀過魯迅作品的人,對於他筆下的“狂人”、“瘋子”形象並不陌生。《藥》中的夏瑜關在牢裡“口出狂言”,說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還勸牢頭造反,被眾人看成十足的“瘋子”;《長明燈》中的瘋子,一心要吹滅那象徵千百年偶像的燈火,被關在古廟中,便揚言要縱火,要燒掉這個舊世界;《鑄劍》中的宴之熬,無不被視為“忤逆”的“狂人”。“狂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的“狂”都顯示出對舊世界的徹底失望。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


“狂人”的這種失望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陌生,尤其在中國的文人當中,狂狷之士並不罕見。從楚國的屈原,到東晉-南北朝時代的陶淵明,再到魏晉風流名士,到形骸放浪的李白,“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蘇東坡,還有臨死都不忘戲虐一把清兵的金聖嘆,不走尋常路的曹雪芹,再到魯迅本人。這些時代“狂人”的心中無不在追求一個全新的世界。

但“狂人”最終的結局不是自殺,便是被殺,或抑鬱而終,或歸隱山林。小說中的“狂人”其結局也是又回到了那個“吃人”的世界。<strong>這說明“狂人”救世是不可能的,魯迅也沒有給出答案,所以,小說的結尾以魯迅一貫的模糊風格結束,或者說他以話外音給了答案,世界從來便是如此。


為什麼是“趙家的狗”,不是李家的?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

這一段是小說的開篇,一般來說,開篇段落都有提綱擎領的作用。開篇從月光說起,“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其中的“他”,此處是雙關語,既指月光,象徵真正的啟蒙想想,又指《新青年》,即當時的《新青年》是一本思想啟蒙雜誌。接著提到狂人的年齡,大約三十多歲,這個年齡與魯迅創作《狂人日記》時的年紀相仿。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


當“趙家的狗”出現時,加劇了氣氛的緊張。狗多看了他兩眼,因此他需十分小心,並且怕得有理。為什麼狂人見到“月光”便覺得清爽,見到“趙家的狗”便要十分小心?此處便是一個歷史的象徵。我們知道中國的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的形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歷代王朝都是一個姓氏的輝煌時代,家族姓氏在歷史的更迭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提到姓氏,就會想到百家姓,在百家姓當中,第一句便是“趙錢孫李”,趙姓排在首位。所以在此處,借用百家姓之首趙姓來指代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趙貴翁便是象徵位於統治地位的封建貴族們,趙家的狗,則是指維護封建統治地位的封建禮教制度,以及受到封建禮教殘害被洗腦的封建衛道士。因此,“月光”和“趙家的狗”便形成新舊兩股勢力的對立。要想徹底清除存在了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制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害怕擔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故“怕得有理”。


狂人的開篇日記,點明瞭主題,這是一場關於革新與守舊之間的博弈。根據狂人的歷史性,又可推斷出中國的歷代王朝都存在革新與守舊之爭,中國的歷史實質上就是一場守舊與革新的歷史。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


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

這一名句是狂人在尋找他與趙貴翁之間有什麼仇恨時,他回憶起二十年前對古久先生所做的事,至於是不是造成趙貴翁仇恨他的原因,狂人也僅止步於猜測。很明顯“古久先生”和“陳年流水簿子”都極具象徵意義。

“流水簿子”通常都是用來記賬的,記賬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清算的方便。“陳年”二字足見“流水簿子”的厚度,對於狂人而言,能回憶起來的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那麼對於其他狂人呢?那是一本穿越中國歷史的“陳年流水簿子”,上面記載了封建制度下所有和諧與不和諧的音符,和諧的予以表彰,不和諧的面臨的則是“清算”,狂人就是其中一個面臨清算的不和諧音符。

“古久先生”他是誰?有一種標準的說法,他代表著封建地主階級的人物。結合全句,猜想古久先生的職業,可能還可以有多種意味。

既然是先生,必然是識字的負責記賬的人,<strong>這樣演繹出來的職業則是維護封建制度的守舊頑固的知識分子。他們負責書寫歷史,是非曲直在他們的筆下皆有定論。這一群體與趙貴翁蛇鼠一窩,有擺不脫的裙帶關係。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


“流水簿子”是古家的,“古久”的字面意思即自古以來,演繹出這句可能指代的是歷史長河中的封建制度。文中提到狂人曾在二十年前踹了這簿子一腳。魯迅早年曾在日本留學,費用則是出自清朝的官費。但是他卻做了一件反清的大事,他把象徵清朝統治的辮子給剪了,並在斷髮照片上寫詩明志:我以我血薦軒轅。作為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他在留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為此,清政府學監要停他的官費,遣返他回國。不料後來這位學監的辮子也被革命黨人強行減掉,這事才算不了了之。但是辮子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魯迅結束留學生涯返回國內後,清朝統治者的末日雖已不遠,但仍舊存在著。為了避免意外的麻煩,魯迅一到上海便買了條假辮子,然後戴著他回鄉。眾人對他的辮子似乎很感興趣,當發現是假的之後,便為他捏了一把汗,還有一位本家準備要“大義滅親”,將他告官。但又出於擔心革命黨人成功的可能性,又打消了“立功”的念頭。

如果沒了一條辮子,小則說你與別家女人通姦,那時捉到這種人首先要剪掉他的辮子。大則說你“裡通外國”。他在紹興府中學堂任職時,雖然已完全不把辮子放在眼裡了,以短髮示人。但是當學生向他諮詢剪辮子時,他還是勸他們先不要剪再等等。吃夠了辮子之苦的魯迅,對現實世界已有足夠的判斷,一條辮子並不能使革命早日成功,反而會引起頑固派的注意,招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一條辮子足見清朝統治下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更何況動了“古久先生陳年的流水簿子”?“古久先生”怎能不生氣?


“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這是狂人對歷史的梳理,追溯歷史,他希望從中找到趙貴翁及同路人仇恨他的原因。這對下文狂人在歷史長河中尋找恐懼的緣由、“吃人”的歷史,起到一種承下的作用。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


從來如此,便對麼

這句話出現在第八篇日記裡,狂人經過對恐懼的研究,終於找出恐懼的原因,那便是“吃人”問題。接著又開始研究“吃人”的歷史,吃人者是無意識的社會角色,它需要人去扮演或充當,而不是某些人固定的社會身份和階級本性。不是某些人而是所有的人都 可能去扮演和充當這個社會角色,也不是所有時間和空間都需要扮演這個角色,而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人會轉換成吃人者,好比演員,他們在臺上可能扮演的是吃人的角色,但一旦下臺卸妝後就跟正常人一樣,吃人是一種社會環境,人人都有份。

這一句包含了狂人對吃人歷史的深刻反思,對以往“從來如此”的歷史反思,首先是對守舊的否定,其次是變革。這是魯迅以變的觀點對不變的偉統觀念提出的尖銳駁議。需要反思的是幾千年的“仁義道德”淪為“吃人”的工具,這裡提出了一個固化的問題,“仁義道德”不應該是固化不變的,世界上沒有永恆的道德,道德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在特定社會的需求中重新審視對道德的判斷。


《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麼?看“狂人”對歷史的顛覆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狂人終於從自己身上發現了一種難以擺脫的原罪,吃人不是他要吃,也不是出於他的本性,而是歷史遺傳給他的一種動物本性。他身上也有這種吃人的遺傳因子,在無意當中也吃過人。在這一前提下,狂人在想,可能現在的孩子沒有吃過的人,或者還有。

這裡涉及到一個深刻的問題,即人的懺悔,這是小說昇華的地方所在。懺悔的對象是無法彌補的罪惡,是對曾經的過失進行懺悔。懺悔與反省不一樣,反省是非常理性化的思維活動,是對錯誤的承認和改進;而懺悔有著強大的宗教背景,基督教的前提就是懺悔,它裡面不僅有悔過有反省,還有一種無以挽救的痛苦。

“五四”時代是人文主義高揚的時代。人道主義和個性解放是那個時代的共同主題,思想提倡個性解放,文學高唱“人的文學”。但是人性當中的野蠻因子並不會因時代而改變或消亡,在那個新舊勢力對立的時代,人們對“吃人”解讀為封建禮教吃人。而魯迅對人性的思考則是超越了那個時代,一直延續到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