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字的由來有哪些?為什麼叫四川?

聽文化發聲音


四川,古稱巴蜀之地,因為在商周時期,四川省東部和西北分別屬於巴國和蜀國。巴蜀雖然並非中原文明,但卻與中原國家有著密切的往來。由於在周朝建立時立有戰功,巴國和蜀國被周天子賜予子爵(和楚國一樣),位列諸侯。

(春秋時期巴蜀地理位置)

巴蜀兩國立國都有600年以上,直到公元前316年,秦昭襄王採納司馬錯的建議,出兵伐蜀。同年巴蜀兩國全被秦軍征服,秦國隨後在這裡設立巴蜀和蜀軍。

到了漢武帝時代,西漢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十三刺史部制度,廢除巴蜀二郡,設立益州,主要管轄今天的四川盆地一帶。

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割據益州對抗中央,後來劉璋被劉備擊敗,劉備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蜀漢被曹魏滅掉之後,為了防止益州再度割據,曹魏將益州分為益、梁二州,各領八郡分治,使其相互制約,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

在此後的近四百年中,四川一直遵循益、梁二州的建制,知道唐朝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廢除州郡制,在四川設立劍南道。

到唐肅宗至德二年,唐政府又將劍南道拆分為劍南西川道(簡稱西川)和劍南東川道(簡稱東川)。

北宋宋真宗鹹平四年,北宋政府將四川地區分成: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臺)、利州(今廣元)、夔州(今重慶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由此得名。

到袁超元朝,元朝政府整合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首府成都,“四川省”之名此此開始。

明朝建立後沿用了四川這個地名,建立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但仍舊簡稱為四川省。(明代四川布政司管轄範圍)

明朝末年,四川遭遇空前兵禍,人口損失慘重,《四川通志》:“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到三藩之亂平定之後,全川人口只有9萬人,真是百里無人煙。康熙三十三年,清政府頒佈《招民填川詔》,吸引湖廣、江西、陝西、山東等地人民移民四川。

到了清朝,清政府將長城以南的關內地區重新分為18個省,對四川省的邊界進行大幅度調整,將四川東南地區劃歸給雲南和貴州。到雍正朝時期,又將金沙江以東的青藏高原地區劃歸四川管轄,到此時,今天四川的行政範圍基本得以確立。

(清代四川地圖,和今天四川省的樣子已經很接近了)


千佛山車神


作為一個在四川生活了13年的北方人,最開始也不知道為什麼四川叫四川,而不叫三川或者兩川呢!一次偶然機會才得知四川名字的由來!

其實四川名字的真正由來是從秦至北宋時期宋真宗最終形成的“川峽四路”區域的簡稱。“川峽四路”具體是指利州路(今陝西省漢中市);夔州路首府(今重慶市奉節縣);梓州路又稱潼川府路首府(今四川省綿陽三臺縣後遷瀘州市納溪區);益州路又稱成都府路首府(今四川省成都市)。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並且分別在今天的成都和綿陽市三臺縣設立治所,簡稱“兩川”。

唐玄宗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漢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

北宋又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合併四路設置四川行省,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又改稱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德陽敏妞


四川是“川峽四路”的簡稱。北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元)設置川峽四路。在宋代的行政區劃中,“路”是中央屬下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這四路分別是:益州(首府成都)、梓州(首府三臺,今屬四川綿陽)、利州(首府漢中,今陝西漢中)、夔州(首府夔州,今重慶奉節)。

川峽四路的行政區域,大致包括:現今的四川省(除藏區外,含今重慶全境),陝西漢中,貴州部分(安順、遵義、貴陽、銅仁),湖北恩施和甘肅部分(今成縣)。

之所以合稱川峽四路,是因為這個其時的省級行政區就包含了“川”和“陝”兩種地理形態。“川”是指寬闊的平坦之地,又指有水流動的地方。成都平原的益州,漢中平原的利州,同樣位於四川盆地中成都平原(綿陽亦位於成都平原的盆底地區)邊緣的梓州即屬此列。儘管今天的綿陽市所轄地多為山區丘陵,但相比盆周的四川各地市,綿陽仍較為平坦。“陝”一般指山陝,即兩座山中間有水的地方,夔州即屬此列;夔州位於今天的重慶奉節,屬長江三峽地區。

元代開始設置行省制度,遂一直沿用至今天。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朝將川峽四路合併為一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由此得名。仍舊大致沿用了原來的川峽四路的行政區劃。至於今天的四川藏區,元代屬於西藏管理。

其後的各個時代,四川的管轄範圍經歷過不小的變動,先後管轄過除原“四川行省”的地域外,還曾管轄過今天的雲南、貴州、甘肅、西藏等省區的部分地區。而行政區劃的變動,除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則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犬牙交錯”。

“犬牙交錯”包含了國家治理的智慧。即不讓一個地區形成地理上的封閉環境,而讓它與其它省在地理上相互聯結。四川先後劃出漢中至陝西省,遵義至貴州省,接管部分藏區,將同一風俗文化的地區打亂,交與其它省治理,便於“大一統”的國家治理,更易於國家團結。與河南風俗文化相接近的襄陽劃至湖北省管轄,亦屬此列。

1997年,四川劃出原來的涪陵、萬縣、重慶、黔江等地市,成立重慶直轄市。今天的四川省由此定型。


偶書


關於四川得名的由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包括一些學者,都以為四川來源於四條河,並想當然地例舉了四條河:如長江,沱江,岷江,嘉陵江。

其實,這是錯誤的。

四川得名的由來, 和它曾經的行政區劃有關。

眾所周知,秦朝實行郡縣制,漢代在郡縣之上增設了州,此後幾百年間,州就相當於省。

到了唐朝,設置道,道也相當於省。到了宋朝,設置路,路相當於省。

州、道、路最早都是監察區性質的,後來才轉為行政區。

在四川,秦時設巴郡和蜀郡;漢武帝時,設益州刺史部;唐朝時設劍南道,後來分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劍南東川節度使。

到了宋朝,將四川一分為四,設立了四個省級行政區,即益州路(管轄今天的成都,眉山,樂山,雅安,茂縣,綿陽等地,治所成都)、梓州路(管轄今天的遂寧,南充,資陽,安嶽,富順,內江等川中地區,治所三臺)、利州路(管轄今天的廣元,閬中,巴中和陝西漢中等地,治所漢中)、夔州路(管轄今天的萬縣,達州,忠縣、涪陵,黔江、江津以及貴州遵義部分地區)。

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在一起,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為四川,四川也由此得名。


聶作平


我乾脆替大家直接問了吧:

四川得名的原因是因為境內有四條大江或川流嗎?

這就是屬於望文生義了。

確實存在這種觀點,認為“四川”得名的原因是因為境內有四條主要的川流,即長江、嘉陵江、岷江、金沙江。但是——

按照這樣的觀點,四川為什麼不叫四江呢?四江豈非比四川更形象具體?

因此,以河流而論地名的觀點,顯然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也。表面上可能是對的,實際上偏差很大。

四川的得名與宋代的行政區劃建制有關。

北宋鹹平四年(1001)將西川路和峽路拆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總稱為“川峽四路”。

經過長時期的演變,“川峽四路”簡稱為四川。等到南宋時期,朝廷已經在四川設立宣撫、制置等總覽四路軍政的官職了。元朝時期,將四路合併為四川行中書省。這就是四川的由來。

總而言之,四川的得名與江河無關,這是很顯然的事情。


HuiNanHistory


有一種說法是,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合稱“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川”即“大河”的意思,四川,顧名思義,是“四條大河流經之地”。這個說法,彷彿有幾分道理。因為,現今四川省境內正好有四條自北向南流向的河流: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蜀的國號其實是“漢”,劉備自稱漢家正統,不會別作他號,稱“蜀”是後人為區別“漢”而叫“蜀漢”,後來就簡單地叫“蜀”了。西川是古蜀國所在,現在發掘出來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古蜀國的文物。


壯士你褲子掉了


目前對於四川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誤讀,其一、認為因為四川境內有四條大河分別是長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故有四川之名。其二是認為四川為“沐川、青川、北川、汶川”四個川而得名。

以上這兩種說法都是因為“川”而望文生義,尤其是第二種,認為四川是上述四個“川”組合而成的解釋。其實,古代四川境內帶“川”並不僅限於上述四個,還有青川、金川、通川等幾處。

四川名稱真正的出處是從北宋的“川峽四路”而來,但要說清楚“川峽四路”還得從唐朝說起。

唐太宗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李世民廢除了秦漢以降的州、郡制,將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為“劍南道”,而將原來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陝西的漢中盆地)改為“山南道”。

唐玄宗開元23年 (公元735年),劍南道又被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這是四川地名中“川”字第一次出現,

北宋建國後,為了加強對蜀地的控制,在滅掉後蜀政權(五代時十國之一,都成都)後,將川蜀故唐州縣大加減並,設置了“西川路”。

宋太祖開寶6年 (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

宋真宗鹹平4年 (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 (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後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廣元)、“夔州路” (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之名由此而得。

等到元朝建都北京,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並稱“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問世,是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門駐成都府路。

1938年(民國27年),國民政府採取了“川康分治”的政策,將現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東部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合併,成立“西康省”,省會康定。

1955年,新中國人民政府撤西康省,以金沙江為界東部康區歸屬四川、西部康區歸屬西藏。

1997年,重慶市與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從四川省整體劃出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最終形成了現在四川省的行政區域。

說完了四川名稱的由來,順便說幾個四川城市名稱的出處。

成都的來歷

四川盆地最早的政權是古蜀國,古蜀國的都城並不在成都,而在郫縣(就是出豆瓣醬的地方)。

公元前4世紀,周代末年時期,古蜀國第九代王決定遷都,並借用“周王遷岐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典故,取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

因此,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廣元自詡為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故里,不過如果你有機會去問武后,她一定不會說自己老家是廣元,因為,唐朝時這個地方叫利州。

廣元名稱的出現來自於元朝,據說忽必烈時期,取“廣我元路”之意將其命名為廣元。

遂寧的名稱據說始於東晉時期,當時遂寧則屬於十六國中的成漢國。各國之間的連年混戰,使得人民痛苦不堪。

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滅成漢國,結束了四川長達50多年的混戰。凱旋時,為表功績,期望“平息戰亂,達到安寧”的意願,將地名改為“遂寧”。

綿陽名字由來是因為城北二里有一座綿山,古代風水學的理論中,“山南、水北為陽,”當時縣城在綿山之南,故名綿陽。

與此類似,資陽縣因位於資水(沱江)的北面,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將其定名為資陽。

中國古代以山水向背作為地名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說咸陽,就是因為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而得名。

甘孜在藏語裡的意思是“潔白美麗”,又因為有甘孜寺的存在而得名。

但古代藏區,以地名命名寺院,和以寺院名、王朝名命名地名的情況都曾多次出現,比如說象雄、吐蕃、古格、拉達克,都既是王朝名也是地域名。所以,很難斷定甘孜是先有地名還是先有寺院名。

阿壩州的名稱目前尚無定論,因為阿壩州的地理位置離四川盆地較近,中原王朝歷史上曾在此設郡。

戰國時,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西漢則設置了汶山郡。據說,唐朝時吐蕃王朝向東擴張,松贊干布曾遷民於松州(今松潘)以南地區,並在此繁衍生息。遷來的藏民自稱為“阿里娃”,在綿長的歷史年代中,逐漸變音為“阿壩”。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作為一個非常喜歡歷史並且擁有一定歷史常識的四川人,我覺得還是可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嘿嘿,但是,真相也許早就掩埋於滾滾歷史長流之中,說錯勿怪:

1、俗語的說法

俗語的說法是最不可靠的,為什麼我首先說呢?因為這個也是最親切的!嘿嘿!

俗語的說法是這樣的:“四川四川,四面是川,打起仗來,平平安安。四川四川,四面是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簡單來講,川在古代是指河流、水道,具體來講,指的就是四川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2、官方的說法

官方的說法:四川省名由"川峽四路"而得名,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最後,不得不說,四川真的物產豐富,各位喜歡釣魚的朋友,別忘了買一些西部風老壇五穀雜糧來垂釣喲!


西部風垂釣研究院


現在人們所居住的城市名稱的由來其實都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變遷,很多地名也是一直在變化,這其中不僅包含了各個朝代的發展縮影,也可以看作是人類發展進程的重要標誌。四川名字的由來也經過了很多變化,和中國的所有地區一樣,四川名稱的變化過程都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

很多人都認為四川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在四川境內有四條大河,因為這些大河的存在,所以這片區域就被命名為四川,這樣命名也更加有代表性,突出了四川當地的特色。另外因為在四川境內還有汶川等四個有川字命名的地區,所以也有人認為這也是四川名字由來的原因。但實際上以上所提到的這些都是不對的,而且在四川境內不僅有四個帶有“川”字的地名,產生這些說法都是因為對於四川的發展歷史不瞭解所導致的。其實四川名稱的由來還要推至北宋時期,當時北宋年間的四川的名稱是“川峽四路”,但是關於這個名字的產生還要從唐代說起。

在李世民登基後,他對秦漢時期的一些規定進行了調整,尤其是對地域的劃分,李世民廢除了秦漢所採用的郡制,隨後將南北朝時期的益州命名為劍南道,又將梁州命名為山南道。後來唐玄宗將這些地區改為了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雖然這些名稱好像和四川沒有任何關聯,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川”字已經出現了,這就是四川名稱的起初的由來。在進入北宋年間,當時統治者滅掉了後蜀,並對川蜀等地進行了調整,後來形成了西川路,在宋太祖時期西川路被改名,宋太宗時期再次進行更改,後來就成為了川峽路。到了宋真宗時期川峽路被分割成不同的地區,隨後形成了利州路等幾個地區,而這些不同區域的統稱就是川峽四路。

進入元朝後,開始在北京建都,並在都城設置了中書省機構,這個時候川峽四路就被命名為四川等處行中書省,這是四川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對四川區域進行了重新的劃分,在1997年,完成了川渝分治,並形成了現在的四川,而重慶市等都被從四川區域內劃分出去。所以通過對四川名稱由來的瞭解可以看出,每一次名稱的改變都伴隨著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江上孤舟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川”字作為地名最早應當是與河流聯繫在一起的。

川的象形字

《釋名》有言:“川”即“穿”也,穿地而流也。《禹貢》也有言高山大川。《周語》有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字最開始就是河流的意思。

在這種直管的認識下,很容易將四川這個地名的由來,聯繫到四川盆地的諸多條河流上。

四川的河流

因為這個號稱天下陸府的盆地中,並不缺乏名山大川。

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講四川對應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這幾條大河。

不僅現代人有這樣的錯覺,元代人的地理類書籍中,也有記載:“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要知道,四川盆地的河流很多,為什麼單獨以四條河的名字命名呢?並且到底是哪四條河呢?這是說不清楚的。

歷史地名的發源演變,還是要從歷史政區的變化說起。

比較可信點的觀點是:四川這個地名,誕生於宋代。

因為宋代有確切的史料記載:

宋真宗鹹平四年 (1001年),將轄區位置就在今天的四川的川峽路一分為四,這四路分別是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四路合稱為川峽四路,因此就有了“四川”路這個簡稱。

從川峽四路到四川,這個說法較為可信。

但是現在有學者發現,在唐代的文獻中,就有“劍南四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唐憲宗元和八年 813年)、“褒斜四川節度使陳敬瑄”(僖宗廣明元年 880年)等關於四川這個地名的記載。

由此而知,四川這個地名,恐怕在唐代就產生了。而非產生自宋代。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