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字的由来有哪些?为什么叫四川?

听文化发声音


四川,古称巴蜀之地,因为在商周时期,四川省东部和西北分别属于巴国和蜀国。巴蜀虽然并非中原文明,但却与中原国家有着密切的往来。由于在周朝建立时立有战功,巴国和蜀国被周天子赐予子爵(和楚国一样),位列诸侯。

(春秋时期巴蜀地理位置)

巴蜀两国立国都有600年以上,直到公元前316年,秦昭襄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伐蜀。同年巴蜀两国全被秦军征服,秦国随后在这里设立巴蜀和蜀军。

到了汉武帝时代,西汉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三刺史部制度,废除巴蜀二郡,设立益州,主要管辖今天的四川盆地一带。

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割据益州对抗中央,后来刘璋被刘备击败,刘备在益州建立蜀汉政权。蜀汉被曹魏灭掉之后,为了防止益州再度割据,曹魏将益州分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分治,使其相互制约,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在此后的近四百年中,四川一直遵循益、梁二州的建制,知道唐朝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废除州郡制,在四川设立剑南道。

到唐肃宗至德二年,唐政府又将剑南道拆分为剑南西川道(简称西川)和剑南东川道(简称东川)。

北宋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府将四川地区分成: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由此得名。

到袁超元朝,元朝政府整合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首府成都,“四川省”之名此此开始。

明朝建立后沿用了四川这个地名,建立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但仍旧简称为四川省。(明代四川布政司管辖范围)

明朝末年,四川遭遇空前兵祸,人口损失惨重,《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到三藩之乱平定之后,全川人口只有9万人,真是百里无人烟。康熙三十三年,清政府颁布《招民填川诏》,吸引湖广、江西、陕西、山东等地人民移民四川。

到了清朝,清政府将长城以南的关内地区重新分为18个省,对四川省的边界进行大幅度调整,将四川东南地区划归给云南和贵州。到雍正朝时期,又将金沙江以东的青藏高原地区划归四川管辖,到此时,今天四川的行政范围基本得以确立。

(清代四川地图,和今天四川省的样子已经很接近了)


千佛山车神


作为一个在四川生活了13年的北方人,最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四川叫四川,而不叫三川或者两川呢!一次偶然机会才得知四川名字的由来!

其实四川名字的真正由来是从秦至北宋时期宋真宗最终形成的“川峡四路”区域的简称。“川峡四路”具体是指利州路(今陕西省汉中市);夔州路首府(今重庆市奉节县);梓州路又称潼川府路首府(今四川省绵阳三台县后迁泸州市纳溪区);益州路又称成都府路首府(今四川省成都市)。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并且分别在今天的成都和绵阳市三台县设立治所,简称“两川”。

唐玄宗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汉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

北宋又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合并四路设置四川行省,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又改称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德阳敏妞


四川是“川峡四路”的简称。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元)设置川峡四路。在宋代的行政区划中,“路”是中央属下的一级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省。这四路分别是:益州(首府成都)、梓州(首府三台,今属四川绵阳)、利州(首府汉中,今陕西汉中)、夔州(首府夔州,今重庆奉节)。

川峡四路的行政区域,大致包括:现今的四川省(除藏区外,含今重庆全境),陕西汉中,贵州部分(安顺、遵义、贵阳、铜仁),湖北恩施和甘肃部分(今成县)。

之所以合称川峡四路,是因为这个其时的省级行政区就包含了“川”和“陕”两种地理形态。“川”是指宽阔的平坦之地,又指有水流动的地方。成都平原的益州,汉中平原的利州,同样位于四川盆地中成都平原(绵阳亦位于成都平原的盆底地区)边缘的梓州即属此列。尽管今天的绵阳市所辖地多为山区丘陵,但相比盆周的四川各地市,绵阳仍较为平坦。“陕”一般指山陕,即两座山中间有水的地方,夔州即属此列;夔州位于今天的重庆奉节,属长江三峡地区。

元代开始设置行省制度,遂一直沿用至今天。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朝将川峡四路合并为一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由此得名。仍旧大致沿用了原来的川峡四路的行政区划。至于今天的四川藏区,元代属于西藏管理。

其后的各个时代,四川的管辖范围经历过不小的变动,先后管辖过除原“四川行省”的地域外,还曾管辖过今天的云南、贵州、甘肃、西藏等省区的部分地区。而行政区划的变动,除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则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犬牙交错”。

“犬牙交错”包含了国家治理的智慧。即不让一个地区形成地理上的封闭环境,而让它与其它省在地理上相互联结。四川先后划出汉中至陕西省,遵义至贵州省,接管部分藏区,将同一风俗文化的地区打乱,交与其它省治理,便于“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更易于国家团结。与河南风俗文化相接近的襄阳划至湖北省管辖,亦属此列。

1997年,四川划出原来的涪陵、万县、重庆、黔江等地市,成立重庆直辖市。今天的四川省由此定型。


偶书


关于四川得名的由来,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包括一些学者,都以为四川来源于四条河,并想当然地例举了四条河:如长江,沱江,岷江,嘉陵江。

其实,这是错误的。

四川得名的由来, 和它曾经的行政区划有关。

众所周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汉代在郡县之上增设了州,此后几百年间,州就相当于省。

到了唐朝,设置道,道也相当于省。到了宋朝,设置路,路相当于省。

州、道、路最早都是监察区性质的,后来才转为行政区。

在四川,秦时设巴郡和蜀郡;汉武帝时,设益州刺史部;唐朝时设剑南道,后来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

到了宋朝,将四川一分为四,设立了四个省级行政区,即益州路(管辖今天的成都,眉山,乐山,雅安,茂县,绵阳等地,治所成都)、梓州路(管辖今天的遂宁,南充,资阳,安岳,富顺,内江等川中地区,治所三台)、利州路(管辖今天的广元,阆中,巴中和陕西汉中等地,治所汉中)、夔州路(管辖今天的万县,达州,忠县、涪陵,黔江、江津以及贵州遵义部分地区)。

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在一起,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为四川,四川也由此得名。


聂作平


我干脆替大家直接问了吧:

四川得名的原因是因为境内有四条大江或川流吗?

这就是属于望文生义了。

确实存在这种观点,认为“四川”得名的原因是因为境内有四条主要的川流,即长江、嘉陵江、岷江、金沙江。但是——

按照这样的观点,四川为什么不叫四江呢?四江岂非比四川更形象具体?

因此,以河流而论地名的观点,显然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表面上可能是对的,实际上偏差很大。

四川的得名与宋代的行政区划建制有关。

北宋咸平四年(1001)将西川路和峡路拆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总称为“川峡四路”。

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等到南宋时期,朝廷已经在四川设立宣抚、制置等总览四路军政的官职了。元朝时期,将四路合并为四川行中书省。这就是四川的由来。

总而言之,四川的得名与江河无关,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HuiNanHistory


有一种说法是,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合称“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川”即“大河”的意思,四川,顾名思义,是“四条大河流经之地”。这个说法,仿佛有几分道理。因为,现今四川省境内正好有四条自北向南流向的河流: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蜀的国号其实是“汉”,刘备自称汉家正统,不会别作他号,称“蜀”是后人为区别“汉”而叫“蜀汉”,后来就简单地叫“蜀”了。西川是古蜀国所在,现在发掘出来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古蜀国的文物。


壮士你裤子掉了


目前对于四川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误读,其一、认为因为四川境内有四条大河分别是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故有四川之名。其二是认为四川为“沐川、青川、北川、汶川”四个川而得名。

以上这两种说法都是因为“川”而望文生义,尤其是第二种,认为四川是上述四个“川”组合而成的解释。其实,古代四川境内带“川”并不仅限于上述四个,还有青川、金川、通川等几处。

四川名称真正的出处是从北宋的“川峡四路”而来,但要说清楚“川峡四路”还得从唐朝说起。

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李世民废除了秦汉以降的州、郡制,将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为“剑南道”,而将原来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陕西的汉中盆地)改为“山南道”。

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被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这是四川地名中“川”字第一次出现,

北宋建国后,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控制,在灭掉后蜀政权(五代时十国之一,都成都)后,将川蜀故唐州县大加减并,设置了“西川路”。

宋太祖开宝6年 (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

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之名由此而得。

等到元朝建都北京,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并称“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

1938年(民国27年),国民政府采取了“川康分治”的政策,将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合并,成立“西康省”,省会康定。

1955年,新中国人民政府撤西康省,以金沙江为界东部康区归属四川、西部康区归属西藏。

1997年,重庆市与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最终形成了现在四川省的行政区域。

说完了四川名称的由来,顺便说几个四川城市名称的出处。

成都的来历

四川盆地最早的政权是古蜀国,古蜀国的都城并不在成都,而在郫县(就是出豆瓣酱的地方)。

公元前4世纪,周代末年时期,古蜀国第九代王决定迁都,并借用“周王迁岐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典故,取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

因此,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广元自诩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里,不过如果你有机会去问武后,她一定不会说自己老家是广元,因为,唐朝时这个地方叫利州。

广元名称的出现来自于元朝,据说忽必烈时期,取“广我元路”之意将其命名为广元。

遂宁的名称据说始于东晋时期,当时遂宁则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各国之间的连年混战,使得人民痛苦不堪。

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凯旋时,为表功绩,期望“平息战乱,达到安宁”的意愿,将地名改为“遂宁”。

绵阳名字由来是因为城北二里有一座绵山,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中,“山南、水北为阳,”当时县城在绵山之南,故名绵阳。

与此类似,资阳县因位于资水(沱江)的北面,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将其定名为资阳。

中国古代以山水向背作为地名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咸阳,就是因为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而得名。

甘孜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洁白美丽”,又因为有甘孜寺的存在而得名。

但古代藏区,以地名命名寺院,和以寺院名、王朝名命名地名的情况都曾多次出现,比如说象雄、吐蕃、古格、拉达克,都既是王朝名也是地域名。所以,很难断定甘孜是先有地名还是先有寺院名。

阿坝州的名称目前尚无定论,因为阿坝州的地理位置离四川盆地较近,中原王朝历史上曾在此设郡。

战国时,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西汉则设置了汶山郡。据说,唐朝时吐蕃王朝向东扩张,松赞干布曾迁民于松州(今松潘)以南地区,并在此繁衍生息。迁来的藏民自称为“阿里娃”,在绵长的历史年代中,逐渐变音为“阿坝”。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作为一个非常喜欢历史并且拥有一定历史常识的四川人,我觉得还是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嘿嘿,但是,真相也许早就掩埋于滚滚历史长流之中,说错勿怪:

1、俗语的说法

俗语的说法是最不可靠的,为什么我首先说呢?因为这个也是最亲切的!嘿嘿!

俗语的说法是这样的:“四川四川,四面是川,打起仗来,平平安安。四川四川,四面是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简单来讲,川在古代是指河流、水道,具体来讲,指的就是四川境内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


2、官方的说法

官方的说法:四川省名由"川峡四路"而得名,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最后,不得不说,四川真的物产丰富,各位喜欢钓鱼的朋友,别忘了买一些西部风老坛五谷杂粮来垂钓哟!


西部风垂钓研究院


现在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名称的由来其实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很多地名也是一直在变化,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各个朝代的发展缩影,也可以看作是人类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四川名字的由来也经过了很多变化,和中国的所有地区一样,四川名称的变化过程都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很多人都认为四川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在四川境内有四条大河,因为这些大河的存在,所以这片区域就被命名为四川,这样命名也更加有代表性,突出了四川当地的特色。另外因为在四川境内还有汶川等四个有川字命名的地区,所以也有人认为这也是四川名字由来的原因。但实际上以上所提到的这些都是不对的,而且在四川境内不仅有四个带有“川”字的地名,产生这些说法都是因为对于四川的发展历史不了解所导致的。其实四川名称的由来还要推至北宋时期,当时北宋年间的四川的名称是“川峡四路”,但是关于这个名字的产生还要从唐代说起。

在李世民登基后,他对秦汉时期的一些规定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对地域的划分,李世民废除了秦汉所采用的郡制,随后将南北朝时期的益州命名为剑南道,又将梁州命名为山南道。后来唐玄宗将这些地区改为了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虽然这些名称好像和四川没有任何关联,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川”字已经出现了,这就是四川名称的起初的由来。在进入北宋年间,当时统治者灭掉了后蜀,并对川蜀等地进行了调整,后来形成了西川路,在宋太祖时期西川路被改名,宋太宗时期再次进行更改,后来就成为了川峡路。到了宋真宗时期川峡路被分割成不同的地区,随后形成了利州路等几个地区,而这些不同区域的统称就是川峡四路。

进入元朝后,开始在北京建都,并在都城设置了中书省机构,这个时候川峡四路就被命名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这是四川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对四川区域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在1997年,完成了川渝分治,并形成了现在的四川,而重庆市等都被从四川区域内划分出去。所以通过对四川名称由来的了解可以看出,每一次名称的改变都伴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江上孤舟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川”字作为地名最早应当是与河流联系在一起的。

川的象形字

《釋名》有言:“川”即“穿”也,穿地而流也。《禹贡》也有言高山大川。《周語》有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字最开始就是河流的意思。

在这种直管的认识下,很容易将四川这个地名的由来,联系到四川盆地的诸多条河流上。

四川的河流

因为这个号称天下陆府的盆地中,并不缺乏名山大川。

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讲四川对应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这几条大河。

不仅现代人有这样的错觉,元代人的地理类书籍中,也有记载:“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要知道,四川盆地的河流很多,为什么单独以四条河的名字命名呢?并且到底是哪四条河呢?这是说不清楚的。

历史地名的发源演变,还是要从历史政区的变化说起。

比较可信点的观点是:四川这个地名,诞生于宋代。

因为宋代有确切的史料记载:

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将辖区位置就在今天的四川的川峡路一分为四,这四路分别是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四路合称为川峡四路,因此就有了“四川”路这个简称。

从川峡四路到四川,这个说法较为可信。

但是现在有学者发现,在唐代的文献中,就有“剑南四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唐宪宗元和八年 813年)、“褒斜四川节度使陈敬瑄”(僖宗广明元年 880年)等关于四川这个地名的记载。

由此而知,四川这个地名,恐怕在唐代就产生了。而非产生自宋代。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