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科院化身“及時雨”助力我鎮疫情防控工作

2月10日,市農科院駐理合務鎮鄉村振興服務隊員宋清斌受單位委託為我鎮送來84消毒液、醫用酒精等疫情防控物資。抗擊疫情期間,為保障全鎮農業生產,做好春耕備耕等工作,市農科院開通線上農業諮詢,利用電話、微信等多形式宣傳農業科技、蔬菜種植經驗,及時提出疫情農業指導意見,切實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難題,保障糧食蔬菜的供應,實現鄉村振興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雙推進。

市農科院化身“及時雨”助力我鎮疫情防控工作

以下是市農科院為我鎮提供的春季麥田管理和春季大棚種植管理的指導意見。


《關於疫情防控工作下春季農業生產管理的指導意見》


01

春季麥田管理


劃鋤增溫保墒,促進小麥返青


劃鋤可以增溫、保墒,促進小麥返青分櫱的生長,提高分櫱成穗率。返青前後應對所有麥田鋤劃1~2遍,保墒增溫,促苗早發。特別是苗情差、旱情嚴重和放牧啃食的麥田更應加強鋤劃管理,增加鋤劃次數,以促進早返青、早分櫱、早轉化升級。


市農科院化身“及時雨”助力我鎮疫情防控工作


根據苗情墒情分類管理,運籌好春季肥水


由於今年各地普遍存在麥田群體較大,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要因墒、因苗適當推遲進行。一是苗情較差、群體偏小的三類麥田,春一水在起身初期進行,肥料在起身、拔節期分兩次施,每次施入尿素7~8公斤;二是對苗情一般、群體適中的二類麥田、冬前旺長葉片黃枯嚴重的麥田和放牧啃食的麥田,於小麥起身中期澆第一水,結合澆水施入15~17公斤尿素;三是對苗情較好、群體較大的一類麥田,肥力低的應推遲到拔節初澆第一水;肥力高、長趨偏旺的麥田應推遲到拔節以後五天澆第一水,畝追施尿素16~18公斤。春二水要與春一水間隔20天以上,切忌春季氮肥施用量過大,以免造成倒伏和貪青晚熟。


市農科院化身“及時雨”助力我鎮疫情防控工作

注意天氣變化,防禦倒春寒的危害


在拔節孕穗期,當氣溫下降到-2~-5℃小麥就會遭受晚霜凍害,受害部位是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表現為延遲抽穗或抽出空穎白穗,或麥穗中部小穗空癟,僅有部分結實,嚴重影響產量。要密切關注4月上、中旬天氣的變化,遇有劇烈降溫天氣,要在降溫之前採取灌水、燻煙等防霜措施。一旦發生晚霜凍害,要及時進行補救。一是抓緊追施肥料。對遭受凍害的麥田,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發,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二是中耕提高地溫;三是葉面肥料噴施,促進小麥生長。


市農科院化身“及時雨”助力我鎮疫情防控工作

02

村級大棚瓜菜管理

保溫防凍

早春季節的冷害和凍害發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植株旺盛的生長,加上人為管理中水、肥的增加,使植株的抗寒力顯著下降。立春後仍有較大的寒流,使溫室內茄果類蔬菜產生凍、冷害。為此,要繼續做好防寒抗凍工作。茄果類蔬菜已經有了較大生長量,必須在大棚內進行二道膜覆蓋。瓜類因比茄果類更容易受凍,除採用二道膜覆蓋外,可在大棚外四周裙膜位置堆放稻草束,增強抗禦大棚四周的冷氣侵入;尚在育苗階段的瓜類秧苗,夜晚可在小拱棚上覆蓋遮陽網、稻草簾或無紡布,增強保溫能力;如遇強冷空氣來臨,一定要做好防凍保溫措施。


市農科院化身“及時雨”助力我鎮疫情防控工作

調節好大棚溫溼度,加強通風換氣

定植緩苗期應閉棚3-5天,以提高棚內溫度。成活後至結果期應根據不同作物的最適溫度調控好棚內的溫度。晴天上午大棚內氣溫在番茄達20℃、西葫蘆、辣椒25℃,茄子、黃瓜達23℃時,可開始通風,逐漸加大通風量,使棚溫儘可能維持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下午當棚溫降到上述溫度時,關閉大棚停止通風。通風換氣的目的是排除棚內較高的溼度和有害氣體,換進新鮮空氣,溫度過高時降溫。在噴藥、是非、澆水後要特別注意加強通風管理,降低棚內空氣溼度,以免大棚溼度過高滋生病害。當棚外溫度穩定在20℃以上時。

做好保花保果工作

低溫會影響較多瓜菜品種受精結果,易發生落花落果。目前生產上,提高著果方法,一是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防止濃度過高,發生藥害。二是採用人工輔助授粉。


市農科院化身“及時雨”助力我鎮疫情防控工作

加強病蟲害防治

以農藝措施為主,推廣種植抗病品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調節好棚內溫度,及時通風降溼,及時拔除病株或摘除病葉等,輔之以化學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使用煙霧劑,確保無公害生產。


諮詢電話:

呂金嶺(小麥)13505349396

張自坤(蔬菜)13853455807

宋清斌(植保)133262626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