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評丨"消毒屋""消毒通道"頻現 消毒豈可"人物一理"?

東方快評丨

  隨著返程高峰到來和企業復工,各地疫情防控措施升級,頻頻出招,其積極性值得嘉許,然而,也要看到,有些措施顯然有些失當。比如不少小區、企業、辦公場所、街面等存在過度消毒的現象,不僅無用,而且有害。

  比如,有些地區在小區門口設置消毒神器——“綠色帳篷”,據說這種“消毒屋”可以達到全身消毒的效果;再比如,有些地方對小區內的道路、綠化、空氣,街面道路等進行大面積消毒。這種風氣大有在全國各地蔓延開來之勢。

  那麼這種“消毒屋”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我們不妨揭開它的面紗。首先,所謂“消毒屋”實則是一些小區臨時搭建起的消毒通道,居民要回家都需通過此通道進行“霧化消毒”。但這一“霧化消毒”採用的消毒液多為自行勾兌的二氧化氯製劑,這就註定難以把握其合理濃度。而且,有相關技術文件規定,化學消毒劑不可直接大面積噴霧作用於人體。噴霧化學消毒劑,可能會引起眼睛、皮膚刺激、吸入性肺炎、皮膚炎症、過敏反應等,嚴重的會導致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的復發,兒童哮喘發作。另外,噴霧消毒,需完全噴溼全身並作用一段時間,短暫時間通過噴霧通道並沒有消毒效果。

東方快評丨

  據此,“上海疾控”通過公眾號提醒民眾,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小區、企業、辦公場所或街面附近有確診病例,需要進行消毒,那應該對病人的飛沫能夠到達的或者手經常接觸的,並且有利於病毒留存的部位或地點進行消毒。如:門把手、門鈴按鈕、電梯按鈕、電梯轎廂、樓梯扶手、病人停留過的室內環境等。對這些部位、地點,可根據需要進行消毒。

  而室外環境、綠化、道路等等,因空氣流通、紫外線等因素,極不利於新冠病毒存活,一般無需消毒。

  因此,這種“消毒屋”“消毒通道”等大面積的噴霧消毒,除了導致人體刺激和疾病、汙染環境、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導致恐慌外,對於防控疫情沒有一點好處。這種消毒方式應當立即停止,各地更不宜再盲目跟風。

  在這裡,不禁想對各地的疫情防控單位說上兩句。應對疫情,積極一點、嚴格一點並沒有錯,但也要講個科學。同為消毒,物是死的,人是活的,豈能人物同此一理?再者,就算是對物品、地點進行消毒,也應該是有所區別,是擦拭還是噴霧更有效,也應該搞搞清楚。不能大而化之,通通噴一噴就算完了。如此一來,豈不是又陷入了另外一種“形式主義”?而對於專業的疫情防控部門來說,也應該及時瞭解基層動向,對他們的防控工作給予科學有效、精準到位的指導,及時糾偏,讓基層工作人員知道到底該做什麼,該怎麼做。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