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的故事之玉門關西遷敦煌為三道起點

賦得西戎獻白玉環

當時無外守,方物四夷通。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東。

——唐・張惟儉

嘉峪關的故事之玉門關西遷敦煌為三道起點

東漢永平“十六年春二月……竇固出酒泉”玉門關,經敦煌陽關,到達天山以南,收復了伊吾廬城(詳見上文),次年又向天山以北進兵。綜合《後漢書》明帝紀、竇固傳、耿秉傳的記載,可知這次進兵的路線:“十七年夏”竇固“復出玉門擊西域,”先在敦煌屬地瓜州集結人馬,與耿秉、劉張合兵,統歸竇固指揮。“十七年冬十一月”三路大軍“出敦煌崑崙塞”向西北穿過瓜州和伊吾之間的莫賀延磧,直達天山東段白山,在蒲類誨(巴里坤湖)打敗匈奴,降服了車師後國(吉木薩爾縣)。

李正宇認為玉門關始於敦煌,永平十七年東遷瓜州。他說竇固先“出敦煌崑崙塞”而“復出玉門”,所以玉門關在瓜州,錯在顛倒了“十七年夏”和“十七年冬十一月”的順序。他又說竇固兩次進兵都走莫賀延磧道,錯把伊吾和伊吾廬城混為一談。

嘉峪關的故事之玉門關西遷敦煌為三道起點

降車師後,山北各國紛紛歸順,東漢在西域的版圖擴大到天山南北50餘國,於是在車師前後部設置西域都護、戊校尉和己校尉。絲綢之路的天山北路從此暢通,東漢把天山北路稱為北道,西漢北通(天山南路)改稱為中通,西漢南道還稱南道。隋初裴矩《西域圖記》曰:“發自敦煌、至於西海(地中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渡北流水河至佛林國,達於西海。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蔥嶺,又經鈸汗、蘇對沙那國、康國、何國、曹國、大小安國、穆國,至波斯,達於西海。其南道從鄯善、于闐、朱俱波、喝盤陀、度蔥嶺,又經護密、吐火羅、邑旦、帆廷、漕國,至北波羅門,達於西海。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東女國、南波羅門等,並隨其所往,諸處得達。故知伊吾、高昌、鄯善,並西域之門戶,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西域南中北三道都在敦煌過境,需要在敦煌設置一座共同的塞門。西漢原有兩關,一是光武罷撤的敦煌陽關,原為南道而置,位置偏南,中道北道通關不便,不宜恢復。二是光武關閉的嘉峪山玉門關,原為敦煌陽關的後距,其時的敦煌已能脫離酒泉獨立行使接待使者商旅的職能,玉門關需要西遷。敦煌西北90公里的小方盤城,向南走陽關道,可達南道的門戶鄯善;向西走大磧道或大海道,可達中道門戶高昌;向北走矟竿道,可達北道門戶伊吾。此地位置適中,是設置新關的理想關址。永平十八年(75),由“居敦煌”使護西域的中郎將鄭眾主持,玉門關從嘉峪山西遷敦煌小方盤城,為西域三道的共同起點,此城原是西漢陽關的玉門都尉下屬一個候官的治所。東漢在小方盤城東面築一座大方盤城,命名河倉城,為玉門都尉治所。小方盤城為玉門候官治所。北面是東西走向的漢長城,西面是南北走向的長城支線,玉門關口在長城支線上,遺址名稱馬圈灣。陽關遺址則王車易位,成為一個候官的治所。

嘉峪關的故事之玉門關西遷敦煌為三道起點

《後漢書・耿恭傳》記:建初元年(76)範羌迎耿恭自疏勒城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走。吏士素肌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歿,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衣履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鄭眾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李賢注云:“玉門,關名,屬敦煌郡,在今沙州。臣賢按酒泉又有玉門縣,據曰‘至敦煌,’明記玉門關也。”此後,玉門關在敦煌存在了53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