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19所高校开通抗疫心理支持热线 在线解忧 打好“心理战”

我省19所高校开通抗疫心理支持热线

在线解忧 打好“心理战”

抗击疫情·动态 | 海南19所高校开通抗疫心理支持热线 在线解忧 打好“心理战”

杨娟接听心理支持热线。受访者供图

■ 海南日报记者 徐珊珊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省教育厅近日要求我省高校积极发挥心理学科优势和专家资源优势,开通疫情应对心理援助专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引导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科学理性面对疫情,抚平紧张、焦虑和恐慌情绪,自觉扛起教育系统抗击疫情的使命担当。

“我觉得自己好像生病了,最近总是失眠”“我们学校的开学时间延迟了,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感到很焦虑”“我感到很崩溃,很想大哭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许多人近期出现了焦虑、恐慌等情绪。

为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疫情、抚平焦虑情绪,我省部分高校日前开通心理支持热线。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抗击疫情·动态 | 海南19所高校开通抗疫心理支持热线 在线解忧 打好“心理战”

十九所高校开通热线 让恐慌情绪有“出口”

据海南医学院心理系教授杨娟介绍,该校近日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由心理系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心理辅导老师、3所附属医院心理科医生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心理援助咨询服务,来电咨询的主要是市民、学生和医护人员。

据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月6日,全省已有19所高校开通心理支持热线、提供网络辅导服务,125名专职心理教师、咨询师参与;113人次拨打热线电话求助,1124人次接受网络辅导和“面对面、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

此外,部分高校的辅导员、海南大学朋辈心理咨询团大学生志愿者还通过QQ语音、微信课堂、微信语音通话、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援助网络服务。

海南日报记者近日采访我省多家高校后发现,人们拨打我省高校心理支持热线咨询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疫情引起恐慌、焦虑。有些人出现了“疑病”症状,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关注,稍有不适就与疫情联系起来。有人一天给自己量十多次体温;有人担心自己会“中招”,陷入失眠、寝食难安的状态;一些确诊患者和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感到十分担忧。

二是学生群体对学业和就业的担忧,主要是高三学生和今年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一些高三学生担心高考会受到影响;一些考研族因为在家学习效果不佳感到焦虑;一些本科生、研究生此前已经通过公务员考试笔试环节,接下来将进入面试环节。目前“宅”在家中增加了他们对未来应试和就业的焦虑和压力。

三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面临很大的压力。面对繁重的日常工作,一些医护人员产生了焦虑心理。

四是居家期间发生家庭矛盾和人际冲突。长期在封闭空间里朝夕相处,一些人与家人发生了家庭矛盾。例如,有些学生因为父母不重视疫情、不想戴口罩,从而引发争执。

不要频繁刷手机 选择性接收疫情信息

“疫情引发的恐慌、焦虑、情绪低落等症状,是人们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适当的焦虑能让人们识别危险,起到保护自己的积极作用。”杨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引发恐慌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疫情的不了解。从权威媒体上了解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和科学防护知识,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此外,真假难辨的过量信息,也是疫情期间引发不良心理的重要原因。超负荷的负面信息,容易引发躯体和生理的不适症状。

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吴九君表示,恐慌情绪是非常事件引发的正常反应。如果过度恐慌引发了严重的睡眠问题、干扰了正常的人际交流则需要心理干预,公众可拨打心理支持热线寻求帮助。

吴九君建议,容易听风就是雨、对信息的准确性判断力较弱的人,不要频繁刷手机,要减少每天查看疫情信息和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时间;选择性接收信息,只关注几个重要、可靠的权威媒体;通过网络学习、观看影视剧、运动等方式,适当转移注意力。

有学生担心自己在家里复习效率低,会影响考研复习进度,近日拨打心理支持热线进行求助。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刘人瑞表示,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分析在家学习效率低下的具体原因,目前自己能做哪些调整,才能达到具体的学习目标?通过一些积极的行动和改变,可以逐步增加自己对现状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闭关”期间 激活你的“社会支持系统”

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人现在只能在家“闭关”。久居封闭空间、缺乏线下人际社交和社会活动,也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危机中,有危也有机。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疫情,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成长,提升自己应对危机的能力。”刘人瑞提醒,人们“宅”在家里时,可通过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激活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社会支持力量。在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等方式向亲朋好友倾诉,缓解不良情绪;通过在线学习、阅读、看电影等方式给大脑“充电”,让精神生活充实起来。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升人的免疫能力,是抗击病毒侵袭的良药。

杨娟建议,面对疫情引发的负面情绪,人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一、情绪调节。承认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是正常反应,学会接纳这些情绪,并通过与亲朋好友聊天、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表达负面情绪,为负面情绪找到“出口”;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加愉悦感。例如,听音乐,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开展亲子阅读,增进亲子关系。二、认知调节。了解疫情相关知识,理性看待疫情对自己的影响。三、行为调节。“宅”在家里时,应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习惯和规律饮食习惯,跟着网络课程学习健美操、瑜伽、伸展运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