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陣地,決不能失守” ——紀檢幹部楊福生的駐村防疫擔當

孝感日報 記者蔣潤濤 通訊員李德奎

正月初二,孝感市紀委監委機關駐應城市張萬村工作隊隊長楊福生迴歸“戰場”,衝鋒在鄉村防疫第一線。

正月初四,其母去逝,悲痛萬分的他,選擇堅守崗位。

衝鋒一線,堅守一線。楊福生的故事也許很平凡、很繁瑣,但是確實真實的、每天都在進行著的工作,普通中彰顯不凡“紀檢監察鐵軍”的初心與使命。

衝在一線,“我的陣地就在村裡”

“這幾天很關鍵,你們沒要緊事千萬莫出門,有什麼需要幫助的,隨時跟村裡和我們工作隊說!”2月7日一大早,楊福生入戶排查登記。

“扶貧工作隊就地轉化為疫情防控工作隊”,孝感市脫貧攻堅指揮部一聲令下,1月26日(正月初二),楊福生簡單收拾衣物,火速奔赴張萬村。

“到村後,迅速組織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商議疫情防控事項,第一時間進戶宣傳政策,瞭解村民家裡情況,一直忙到當天晚上。”

張萬村有6個村民小組,村民居住分散。春節在家587人,其中武漢返鄉人員190人,防控工作任務重。

楊福生提議:“駐村工作隊員與村‘兩委’幹部包組包片,逐戶逐人摸排,宣傳防疫措施,排查疫情。”

掛橫幅、張貼標語,利用村微信群、廣播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手持小喇叭,勸導村民“不串門、不聚會、戴口罩”;號召村在外成功人士捐款捐物。

1000個防護口罩、40次上門、11000步……

這是一天楊福生的防疫記錄。迴歸“戰場”, 楊福生跟自己像是拼了命樣。

“鄉親們,新型冠狀肺炎真厲害,傳播速度實在快。寧可在家長膘,也不要在外閒飄!”每天苦口婆心,不停的勸阻,村民們漸漸都理解了。

一天的忙碌後,回到住地的路上天已黑。看到楊福生從家門口路過,村民李在德伸出大拇指說道:“你們這些幹部每天排查真不容易啊!也要注意看好自己。”

“你們照顧好,比什麼都好!”在村裡連軸轉了12天的楊福生說,“我是駐村隊長,張萬村就是我的陣地,決不能讓陣地失守!”

堅守崗位,“沒送母親最後一程”

“沒送老母親最後一程,肯定有遺憾!”

1月28日(正月初四)一大早,楊福生接到家人電話,得知80歲的母親當日凌晨去世。

說到此事,行伍出生的楊福生,一度哽咽。

“雖然很想回家見母親最後一面,但在這個特殊時期,軍令如山,作為一名黨員、一名紀檢監察干部,一定要衝在最前面;作為駐村隊長,就有保障群眾平安健康的責任。”

1999年,在部隊服役20年的的楊福生轉業地方,2016年任市紀委派出孝感高新區紀工委副書記,2018年3月,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隊員入駐張萬村。

“現在是抗擊疫情的非常時期、最困難時期,村裡工作我放心不下,黨員職責,也不能讓我脫崗”,電話裡,楊福生忍住悲痛,叮囑在廣水老家的四個弟妹:“一定簡辦喪事,替我給媽多燒點紙錢、多磕幾個頭!”

來不及悲傷,這位57歲的漢子,轉身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宣傳防控知識、入戶摸排、檢測體溫……每天重複這些“機械性”工作外,楊福生還上門教村民戴口罩,對群眾心理疏導,消除村民恐慌心理,堅定齊心協力戰勝疫情戰的信心。

疫情當前,衛生消毒不容小視。楊福生同村“兩委”組建起消毒消殺隊伍,對村裡重點區域進行消毒消殺,並按要求設置廢棄口罩收集桶,減少感染風險。

“楊隊長,想麻煩個事,小孩奶粉喝完了,能不能幫我去鎮上帶奶粉回來?”村民萬春水求助。

“沒得事,只管做聲,我們去幫你跑腿!”防疫期間,楊福生與工作隊員客串“代購員”,幫村民送藥、送菜等生活必需品。

衝鋒在鄉村防疫第一線,楊福生一言一行,鼓舞著一起戰“疫”的工作隊員和村“兩委”幹部。

“楊隊長几次提醒我:我們是黨員、我們是紀檢鐵軍,疫情防控,我們理應奮勇爭先在一線,強信心、聚人心、築同心”,一起駐村兩年來,同是紀檢幹部的工作隊員牛晨對楊福生很是感佩。

村委會副主任萬波振也深有感觸:“疫情防控這些日子,楊隊長盡職盡責,特別是他的母親過世了,都沒有送老人家最後一程,這種舍小家顧大家精神我們要好好學習。”

“兩難”村換新顏,“我們信任楊隊長”

張萬村沿應城龍賽湖而居,過去道路不通暢,基礎設施差,曾是應城出行難、生產差的“兩難”村,也是孝感市深度貧困村。

2018年,楊福生與精準扶貧工作隊來到張萬村,甫一開始便對全部臺賬進行一一梳理。

村集體賬戶不僅一分錢沒有,還欠下了20多萬元外債。

擺在眼前的現實情況,讓楊福生意識到:必須迅速打開工作局面!

因水井水源枯竭,村裡時常鬧水荒。楊福生與村幹部決定從鄰村借水,當年4月村民實現正常生活用水;搶抓安全飲水工程契機,2019年3月村民接上了自來水。

原村委會門前養雞場,由於環保不達標,臭氣熏天、蒼蠅滿天飛,村民反映強烈。楊福生和村“兩委”幹部先後17次上門做工作,實現全面關停並清除了汙染源,村民拍手稱快。

工作隊與義和鎮黨委、鎮政府籌集資金200多萬元,硬化、加寬了2公里通村道路,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籌資20萬元,沿湖修建了1.5公里護坡消除水患。

去年6月份,新建的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楊福生四處求援,找企業為中心捐贈來辦公桌椅、空調。

為增強造血功能,工作隊又多方爭取104萬元扶貧資金,在葛蓬崗基地新建近4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智能連體大棚,基地每年再向張萬村繳納7萬元租金,從而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低窪田承包出去蓄水養蝦,流轉38戶村民崗地建起白芪種植基地,荒灘雜草叢生的地方,栽上了四季常青的樹苗。

張萬村變了!溝渠通了,塘堰清了,燈亮了,窄路變成了寬路,小路變成了長路……

村黨支部書記舒文華介紹,“在工作隊的幫扶下,村集體收入從無到有,2018年實現集體收入達1萬元,2019年突破10萬元,貧困戶全部脫貧。”

“自從楊隊長來咱們村後,每次回來,村裡都有煥然一新的大變樣。楊福生,真是張萬村的“福星”,回村過年的73歲丁婆婆見到記者,對楊福生讚不絕口。

現在,村民只要見到楊福生身影,老遠就會與他打招呼。“我們信任楊隊長,他為村裡辦好事實事,我們都支持他!”記者在村裡走訪,村民無不對楊福生“服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