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科技股仍會“再創新高”,只是步伐會“放緩”?

不要因為自己的焦慮、猶疑,而錯失這個契機。

網上好事者的“焦慮”正在從“一城一地”的疫情防控,轉移到復工復產之後可能帶來的,所謂“二次擴散”上。

創業板、科技股仍會“再創新高”,只是步伐會“放緩”?

而恰恰是這種“焦(kong)慮(huang)”,成就了A股一日暴跌之後的持續反彈。

從目前的情況看,隨著“焦慮側重點”的轉移,大盤的漲勢仍將持續,只不過領漲品種在一段時間內“切換”:從已經完成“填坑”任務的創業板、科技股等,轉移到此前一直跑輸大市的滬指、藍籌股等上面。

如果說“疫情防控概念”和“宅經濟”,在初期拯救了投資人對市場的“極度恐慌”,那麼,接下來,復工復產概念,則可能緩解市場對“宏觀經濟失速”的憂慮。

仍然堅持認為,短期內A股大概率還是繼續“反彈”——

已經完成“填坑”任務的創業板、科技股等仍有機會“再創新高”,只是步伐會“放緩”,而一直跑輸大市的滬指,則有可能在“復工、復產”,以及在各地方+財經部委的“穩增長、保小微”的政策扶持下,完成自己的“填坑工作”,甚至跟上“先行一步”的創業板的腳步

數據顯示,2020年開年以來,創業板指上漲勢頭兇猛,截至2月10日,創業板指累計漲幅為13.57%,引領全球市場,遠超同期的納斯達克指數。

本輪驅動創業板牛市的動力主要來自於科技創新,我國的工程師紅利持續釋放,科技企業無論是盈利還是估值都有提升預期。

從整體趨勢看,受益於2018年大規模資產減值導致的低基數效應,2019年創業板的整體板塊盈利增速迎來大幅反彈

其次,創業板相對滬深300的業績差已從去年二季度起趨勢向上。基金季報顯示,公募基金已連續2個季度加倉成長、減倉消費,成長板塊仍有加倉空間。

而從金融機構調研情況看,節後火爆調研18只創業板個股1702次!醫療、科技仍是重點踩點行業

數據顯示,2月3日至2月9日,險資、基金、券商等機構合計調研了24只創業板個股,合計調研次數達1725次。其中,有18只個股被“扎堆”調研,調研次數均超過10次,合計被調研1702次。詳見下表——

創業板、科技股仍會“再創新高”,只是步伐會“放緩”?

注意到,邁瑞醫療、創業慧康、美亞柏科、博雅生物、金科文化、萬達信息這6只個股在短短8天內均被超過100家金融機構調研

之所以堅持認為“短期內A股大概率還是繼續反彈,”究其原因——

一則短期內,機構/大資本這次基本主導了反彈的節奏,狡猾的北上資金雖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獲利了結”,但更像是在尋找新的“低估值目標”(比如向復工、復產帶動的藍籌股轉移),因此,更像“調倉”,而非“撤退”

畢竟,A股在外資的“全球配置”當中佔比相當低,當前正處在“逐步提升”的大週期當中,不會因為“意外事件”打斷這一趨勢。

最新消息顯示,富時羅素稱,原定於今年3月的第三批次的A股納入擴容將如期進行,並不會受到疫情的影響,正式生效是3月23日。

而更重要的是,手握大把“增量資金”的公募基金,則難得的遇到一次“可以按照半年前的‘優惠價’抄底式建倉”的契機——

創業板、科技股仍會“再創新高”,只是步伐會“放緩”?

從數據來看,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在春節前最後一週進行了減倉操作,上週則大手筆加倉,倉位環比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倉位“V”型反轉,可謂“踩點”準確

因此,對短期而言,用此前的話說,就是“只要機構還沒掙夠,反彈就不會結束”!

二則,也是近期一再強調的,中國經濟在“中期”(上半年)面臨的不確定性越大,短期內,機構“抄底式加倉、建倉”的迫切感就越強烈

從即期操作上講,就是要在經濟層面(體現在A股就是上市公司業績)的“系統性風險”可能釋放之前,先把“黃金坑填平”,並且在短期內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最好一次性把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收益指標”全部吃飽(然後迅速“兌現一季度/上半年的超額收益”,之後的行情,愛咋地咋地)

從中期趨勢上講,由於機構“都很理性”,他們並非不知道中國經濟在一季度(甚至上半年)所可能遭遇的嚴峻挑戰,但恰恰是由於理性,“歷史經驗”告訴他們,無論是“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歷史使命”,還是“扶貧攻堅”的“政治任務”,都必然促使有關方面要“力挽狂瀾”

哪裡有“壓力”,那裡就有“反彈”

於是乎,從機構/大資本的中期長期策略上講,他們勢必還要持續加倉A股,差異只是——

對受益於復工復產的藍籌股配置得更多一點,還是受益於“疫情突襲而彰顯機遇”的醫藥科技配置得更多一點

再就是,是否考慮“時點選擇”的問題,也既,究竟是否考慮未來可能遭遇“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波折”:如果考慮,那麼,就有必要在這種“不確定性”釋放前,儘快做足行情,獲利了結,以待風險釋放後的“新的抄底機會”(估計北上資金很樂意也很擅長玩這類遊戲);如果不考慮,那麼,就只用踐行巴老爺子所說的“在動盪和混亂時候買股票”,堅定持有你心目中的“價值股”就行。

機會是給“有準備”者的,而富貴卻只能“險中求”。

如果自覺“難以承受”鼠年首個交易周那般的“富貴逼人”,就買點明星基金,或許ETF吧,收益或者少點,但省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