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九位總督的最後下場如何?

善於偽裝城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一聲炮響,點燃了全國反清的熊熊烈火,各地省份紛紛宣佈脫清獨立。四個月之後,清帝溥儀被迫退位,風雨飄搖的清政府二百多年的統治宣告結束。那麼,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曾經位高權重的清朝的末代九大總督又何去何從?

清朝的總督管轄一省或數省,它在官階和職權方面都要高於巡撫,可以說總督就是當時的封疆大吏。清朝在全國設置了直隸、兩江、閩浙、雲貴、湖廣、兩廣、東三省、陝甘、四川九大總督,而這末代九大總督分別是:

直隸總督張鎮芳

張鎮芳是袁世凱的項城同鄉,並且還是袁世凱大嫂的弟弟。值得一提的是張鎮芳還是號稱民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張伯駒的伯父,張伯駒自幼過繼給伯父,隨張鎮芳一起生活。


袁世凱接班李鴻章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張鎮芳作為袁世凱的姻親也跟著飛黃騰達,很快升職為二品大員。

1907年,清朝宗室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對袁的職務明升暗降,剝奪了其軍權,將其調離直隸,入京擔任軍機大臣。而直隸總督一職由張鎮芳代理。

因為袁世凱的關係,清朝的滅亡對張鎮芳並未造成衝擊。袁任總統後,張鎮芳就任河南都督。但由於張鎮芳在河南期間殘酷鎮壓革命活動,搞得民怨沸騰,很快就被免職。

在張勳復辟的時候,張鎮芳也不甘寂寞,跟著起鬨,封了個議政大臣的頭銜。鬧劇結束後,張鎮芳被以“內亂罪”定罪,以無期徒刑投入監獄。幸虧張鎮芳腦筋靈光,指使張伯駒以張鎮芳之名為災區捐款40萬賑災。這樣,張鎮芳才解除了牢獄之災。

晚年的張鎮芳退出政壇,專注於金融投資。1933年,70歲的張鎮芳病逝於天津。

兩江總督張勳

提起“辮帥”張勳,我們都因為那場復辟鬧劇對其非常熟悉。張勳行伍出身,在1901年後入京,多次擔任慈禧和光緒的護衛。溥儀即位後,張勳就任江南提督。



辛亥革命發生後,駐守南京的張勳還被任命為代理兩江總督。袁世凱任總統後,張勳仍誓忠清廷,所帥軍隊拒剪髮辮。

袁世凱死後,對清廷忠心耿耿的張勳藉口調解大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的矛盾,發動復辟活動。但這場鬧劇很快被段祺瑞平息,張勳逃到天津德租界,不久被北洋政府特赦。

此後,張勳在天津做起生意,也積累了鉅額財富。後來徐世昌邀請他復出參政,被其拒絕。張勳對清廷痴忠一片,晚年仍表示腦袋在,辮子就在。


1923年9月,69年的張勳病逝天津。

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是滿洲正白旗人,他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出任閩浙總督。這一年,滿洲鑲黃旗人樸壽被授為福州將軍。樸壽對新軍的態度非常強硬,多次表示與福州城共存亡。

當時福建諮議局召開會議決定脫清獨立,併力勸閩浙總督松壽和福州將軍樸壽放棄抵抗。但這一提議遭到松壽和樸壽的斷然拒絕。

新軍起事後,樸壽指揮的旗兵兵敗如山倒,樸壽也被新軍殺死。而松壽則吞金自盡。

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蔡鍔等人在昆明發動起義後,總督署被攻佔,李經羲企圖自裁未果。後蔡鍔等人力邀李經羲出任都督被拒。因為蔡鍔曾是李經羲的部下,而李經羲對蔡鍔的革命活動也很包容,所以當李經羲提出赴滬養病時,蔡鍔派員護送李全家由越南,經香港輾轉抵達上海。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李經羲擔任議長一職,此後還曾接任段祺瑞的國務總理一職。張勳復辟時,李經羲的官位也被搞掉了,他逃回了上海,徹底退出了政壇。1925年,65歲的李經羲病逝於上海。

湖廣總督瑞澄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曾多次安排要員出任此職,袁世凱、王士珍等人都曾獲得過此頭銜。但這只不過是清廷為了對付革命軍而名義性地授給的,實際真正意義上的末代湖廣總督是武昌起義前就出任此職的瑞澄。


瑞澄是滿洲正黃旗人,他的爺爺便是咸豐時期接替林則徐出任兩廣總督的琦善。

瑞澄就任湖廣總督後,對轄區的革命活動一直採取高壓鎮壓態勢。就在武昌起義的前一日,漢口俄租界巡捕搜查到革命黨人名冊,並將其移交瑞澄。瑞澄沒有采納湖北布政司陳樹屏銷燬名冊安撫民心的建議,而是派出軍警,全城搜捕革命黨人。最終32名革命黨人被捕,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等3人被害。革命黨人遂於次日起事,瑞澄棄城而逃,被清廷革職。逃至上海後,瑞澄害怕被追責又逃到日本。清朝滅亡後,瑞澄才敢返回國內。但在回國後的1915年,瑞澄就病死在上海。


兩廣總婚張鳴岐

張鳴岐在任兩廣總督任內,爆發了廣州起義。他當時殘酷鎮壓起義軍,四十多位革命志士遭其毒手。武昌起義後,張鳴岐隨波逐流,宣佈廣東獨立。後革命黨人推其為臨時都督,他卻攜款跑到日本。

袁世凱掌權後,張鳴岐又回到國內,對袁拍馬溜鬚,為迎合袁稱帝心意,力勸袁上位,因而被封一等伯爵。抗戰爆發後,張鳴岐又與白堅武、王揖唐、殷汝耕等人相互勾結,淪為漢奸。1945年9月,張鳴岐病死。張鳴岐一生投機鑽營,見利忘義,氣節全無,他最後也在人們的唾棄中死去。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趙爾巽是四川總督趙爾豐的哥哥。他於辛亥革命前夕出任東三省總督。在任期間,趙爾巽對境內的革命活動嚴厲鎮壓。民國成立後,趙爾巽去職隱居青島,投資房產獲得了豐厚利潤。

趙爾巽後來出任了袁世凱的國史館長,專注於編撰清史。1927年,趙爾巽病逝於北京,終年83歲。

陝甘總督長庚

長庚是滿洲正黃旗人,他是在1909年出任陝甘總督的。武昌起義後,陝甘等地的革命活動也風起雲湧。清廷重新起用原陝甘總督升允任陝西巡撫,協同長庚鎮壓革命。溥儀遜位旨下後,長庚將總督印交付甘肅布政使趙惟熙,解職而去。四年後,長庚辭世。

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巽在任東三省總督之前,任職四川總督。他在1911年4月改任東三省總督後,他的弟弟趙爾豐接替了他的職位。


趙爾豐到任之時,正值四川保路運動高漲。清廷以鐵路國有之名將鐵路立權外賣,引起民眾保路運動。趙爾豐在清廷的授意下,嚴厲鎮壓保路運動,引發成都血案,最終激起各地紛紛起事。

為鎮壓起事,清廷調派湖北新軍入川平亂。這次新軍入川也造成了武昌城兵力空虛,因此,這次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武昌起義的爆發。也因為此事,在武昌起義後,趙爾豐被革去四川總督一職。

武昌起義後,四川也宣佈獨立。但此後軍政府發生內亂,軍隊譁變,趙爾豐被疑為系主謀。此後趙爾豐被軍政府擒獲殺害。


綜觀清末的九大總督,因個人的抉擇,歷史歸宿各不相同。有的棄城而逃,遠走國外;有的則選擇與清廷共始終,戰敗自盡;有的則被革命軍處死,而有的卻相安無事。最令人不齒的是兩廣總督張鳴岐,他幾度易節,最終淪為人人唾棄的漢奸。


歲月是一條河流


答:清亡前的九位總督分別是: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四川總督趙爾豐;直隸總督張鎮芳;兩江總督張勳;閩浙總督松壽;湖廣總督瑞澄;雲貴總督李經羲;兩廣總督張鳴岐;陝甘總督長庚。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九位爺的結局。

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是奉天鐵嶺人(今遼寧鐵嶺市),屬清漢軍正藍旗,於同治年間舉進士第,先授翰林院編修,然後在宦海沉浮,屬於老官僚,在出任東北三省總督前,擔任過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他於1911年4月20日任東三省總督,1912年2月12日去職,即其在東三省總督任上時間不滿一年。袁世凱竊取總統職位後,曾邀請他出山。他以“不當二臣”拒絕,自比為義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但於1914年受袁世凱之聘,出任清史館館長。他是這樣解釋自己這一做法的,他說:“我是清朝官,我編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飯。”又自稱是“降漢不降曹”的關羽。趙爾巽所編《清史稿》對清朝歷史極盡褒揚之辭。1927年9月3日,趙爾巽在北京病逝,時年83歲。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四川總督趙爾豐是趙爾巽的弟弟。趙爾豐的才幹與其兄趙爾巽相比,相去甚遠。他是以捐納走上仕途的。1911年4月,趙爾巽調任東三省總督,他得以接任四川總督。四川興起“保路運動”,趙爾豐予以瘋狂鎮壓,並將湖北新軍調往四川,釀成“成都血案”。這就直接導致了湖北兵力空虛,該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該年11月22日和25日,成都召開四川官紳代表大會,宣佈脫離北京政府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趙爾豐暗中策劃兵變,事洩,被殺於皇城“明遠樓”。趙爾豐死前,罵不絕口,頗有骨氣。趙爾巽答應國史館長之聘時,曾提出為弟弟趙爾豐“昭雪罪名”為條件相要脅。袁世凱滿足了他的願望,授意黑龍江護軍使朱慶瀾上呈為趙爾豐議恤立傳,為其“昭雪罪名”。

直隸總督張鎮芳有兩個特殊身份:一、他是袁世凱兄嫂之弟;二、他是大收藏家張伯駒之父。張鎮芳的第一個身份,決定了他是袁世凱的同路人。他熱烈擁護和支持袁世凱復闢帝制,與朱啟鈐等同被列為“七兇”。後來還參與了張勳復辟,任內閣議政大臣、度支部尚書。復辟失敗後,投身商界,在天津任鹽業銀行董事、董事長,生意做得很大。說起來,張鎮芳小時候也算得上一個“神童”,不但書讀得好,和大人談論起忠孝仁愛信義之事還總是一套一套的。搞得他父親總要大呼:“汝輩能如此,方不愧為子,無愧為人矣。”張鎮芳於光緒十年(1884年)考上廩生;次年拔貢,秋闈鄉試為第一名舉人(解元);光緒壬辰(1892年)舉進士,時年二十九歲。張鎮芳是一個大善人,樂善好施。當官後,曾為家鄉捐銀六萬兩,開辦百冢鋪師範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豫省受災。張鎮芳特捐銀四千元救災,一半給項城,一半給豫省其他受災地區。棄政從商後,曾捐四十萬元所建香山慈幼院總辦公樓(即現在香山公園管理處檔案室),被人稱該樓為“鎮芳樓”。張鎮芳病逝於1933年,享年70。

兩江總督張勳,估計大家不會感到太陌生。他曾於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三千“辮子軍”進入北京,搞過一場醜陋的“丁巳復辟”鬧劇,事敗後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1923年病死於天津,得溥儀賜諡號“忠武”。

閩浙總督松壽,滿洲正白旗,以廕生官工部筆帖式入仕。武昌起義爆發後,福建諮議局議員勸告閩浙總督松壽交出政權,但松壽滿腦子忠君思想,率旗兵負隅頑抗,兵敗後吞金自殺,成了唯一為大清盡忠的總督。

湖廣總督瑞澄,屬滿洲正黃旗,琦善之孫,恭鏜之子。瑞澄年少時是一紈絝無賴,與勞子喬、岑春煊並稱“京城三惡少”。後蔭為貢生,入刑部任筆帖式、主事,漸漸收心養性,在各地為官頗有官聲。但武昌起義是在他的轄區爆發的,他在當夜棄城而逃,為免朝廷治罪,出逃日本。清亡後返回上海,1915年病死,享年52歲。

雲貴總督李經羲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侄子,辛亥革命時,他被蔡鍔禮送出境,與王芝祥、于右任等在北京組織國事維持會。1915年10月袁世凱稱帝時,他與徐世昌、趙爾巺、張謇並稱為“嵩山四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5月,黎元洪下令罷免段的國務總理後,曾任命李經羲為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但因張勳復辟,李經羲就任不足一週即去職,被人稱為“短命總理”。李經羲於1925年9月18日病逝,年65歲。

兩廣總督張鳴岐,山東省無棣縣段家村人,其母紀氏為紀曉嵐五世孫女。他於宣統三年(1911)4月實授兩廣總督、廣州將軍。4月12日,他指揮鎮壓了黃花崗起義,殘殺了革命黨林覺民、喻雲紀等43人。10月,武昌起義爆發,廣東革命黨人聞風而起,張鳴岐攜款逃到了日本,後又跑回來到袁世凱手下任職。張鳴岐1937年12月,參加漢奸王揖唐等發起成立的“中華佛教會”,公開投敵,後充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諮議委員。最讓人噁心的是,1945年3月,他與王揖唐、殷汝耕等組織“乙酉法會”,祈禱“大東亞戰爭之必勝”。但也在該年9月15日,他在天津病逝,終年70歲。

陝甘總督長庚,屬滿洲正黃旗,是九大總督中最具將略的人,歷任伊犁副都統、駐藏大臣、成都將軍、伊犁將軍等職,極具政治眼光,他在溥儀的遜位詔書下來後,將總督印交布政使趙惟熙,自行離職,於1914病逝,享年71歲。


覃仕勇說史


清末時共有11位總督,其中有九位是統管一省或多省的地方總督,有兩位是主管漕運事務的總督。清代總督通常為正二品官銜,是清代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清代總督的權利與品級要比巡撫大,若加授部院主官或大學士銜,則品級會升到從一品或正一品。在清帝遜位時,大清最後九位地方總督如下:

直隸總督張振芳,兩江總督張勳,四川總督趙爾豐,閩浙總督松壽,雲貴總督李經羲,湖廣總督瑞澄,兩廣總督張鳴岐,東三省總督趙爾巽(xùn),陝甘總督長庚。

那麼,這九位封疆大吏的結局又如何呢?

直隸總督張鎮芳(署理十天)

直隸總督設置於雍正元年,至清末共產生99任總督,末代總督是張鎮芳。

張鎮芳,河南項城人,是袁世凱嫂子的弟弟,其養子張伯駒是民國四大公子之一。張鎮芳是光緒年間的進士,在他署理直隸總督一職之前,擔任湖南提法使。

宣統三年(1911年),時任直隸總督的陳夔龍病休。張鎮芳在同年十二月,以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隸總督一職,十天之後清帝遜位。民國後,張改任河南都督。

三年後,張鎮芳支持袁世凱稱帝,又參與張勳復辟,後被捕入獄。兩年後出獄,先後出北方銀行和鹽業銀行董事長。1933年,張鎮芳病逝於天津,時年70歲。

兩江總督張勳(署理二十天)

兩江總督設置於康熙四年,至清末共產生98任總督,末代總督是張勳。

張勳,江西奉新人,屬北洋軍閥勢力之一。張勳在署理兩江總督一職前,任江蘇巡撫鎮守南京。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人駿在1912年初被免職,張勳被任命署理。

清帝遜位後,張勳依然留辮子以示效忠清廷。民國後,張勳先後出任孔教會會長、江蘇督軍等職,大力支持袁世凱稱帝。1917年,張勳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

次年,張勳被特設,投資了70多家實業,財產劇增。之後,張勳拒絕了張作霖的復出邀請,堅持不剪辮子。1923年,張勳在天津病逝,終年69歲。

四川總督趙爾豐(署理十個月)

四川總督設置於順治十四年,至清末共產生27任總督,末代總督是趙爾豐。

趙爾豐,遼寧遼陽人,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弟弟。趙爾豐於1911年4月接替哥哥趙爾巽署理四川總督一職,之前趙爾豐出任清庭駐藏大臣,以殺伐果斷著稱。

趙爾豐在西藏還是有功績的,但他在四川保路運動時採取強硬手段,致使兩湖軍隊入川平叛,間接為武昌起義創造了機會。武昌起義後,趙爾豐被清廷撤職。

同年,四川軍政府成立,趙爾豐被迫交出政權,但仍擁兵督署,並煽動兵變。1911年12月22日,趙爾豐被尹昌衡處決於成都,時年66歲,50天后清帝遜位。

閩浙總督松壽(任期共五年)

閩浙總督設置於順治二年,至清末共產生48任總督,末代總督是松壽。

松壽,正白旗人,歷任陝西督糧道、江寧布政使、江蘇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被任命為閩浙總督。松壽堅決抵抗革命黨的活動。

在福建起義時,松壽組織旗兵拼死抵抗,最終兵敗吞金自殺。三個月後,清帝遜位。松壽死後,清廷追贈其太子少保,賜諡號“忠節”。

雲貴總督李經羲(任期共三年)

雲貴總督設置於順治十六年,至清末共產生77任總督,末代總督是李經羲。

李經羲,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弟弟李鶴章的第三子。他先後出任湖南鹽糧道、福建布政使等職,於1909年初出任雲貴總督。辛亥革命時,被蔡鍔送出雲南。

民國成立後,李經羲出任審計院院長。袁世凱死後,李經羲避居天津。1917年,黎元洪任命李經羲為國務總理。張勳復辟失敗後,李經羲卸任,避居於上海。

1925年,李經羲在上海病逝,時年65歲。李經羲只做了一週的國務總理,被人們稱為史上“最短命的總理”。

湖廣總督瑞澄(任期共一年)

湖廣總督設置於順治元年,至清末共產生37任總督,末代總督是博爾濟吉特·瑞澄。

瑞澄,正黃旗人,大學士琦善之孫、黑龍江將軍恭鏜之子。他年少時有“京城惡少”之稱,先後出任戶部員外郎、九江道臺、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等職。

1909年10月,瑞澄升任湖廣總督。次年,瑞澄因處決革命黨人而引發騷動,促使武昌起義爆發。瑞澄先是棄城逃至上海,隨後又逃往日本,清亡後返上海。

1915年,瑞澄病逝。在他之後,其實還有五任湖廣總督,但都未到任。

兩廣總督張鳴岐(任期共一年)

兩廣總督設置於順治元年,至清末共產生108任總督,末代總督是張鳴岐。

張鳴岐,山東無棣人,光緒年間舉人。他先後出任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在慶親王奕劻的蔭庇下,張鳴岐於1910年升任兩廣總督,他極力擁護帝制。

張鳴岐鎮壓黃花崗起義,大肆捕殺革命黨人。武昌起義後,張鳴岐逃往日本。袁世凱當權後,張鳴岐回國後被封一等伯爵。1931年,張鳴岐勾結日本特務。

盧溝橋事變後,張鳴岐淪為漢奸,並任偽政府要職。1945年,張鳴岐又與王揖唐等人助紂為虐。同年9月,張鳴岐在民眾唾罵聲中死去,結束了可恥的一生。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任期十個月)

東三省總督設置於光緒三十二年,至清末共產生3任總督,末代總督是趙爾巽。

趙爾巽,奉天鐵嶺人,同治年間進士。他先後出任陝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四川總督等職。1911年,趙爾巽出任東三省總督。民國時,趙爾巽任奉天都督。

之後,趙爾巽又出任清史館總裁。1925年,他又在段祺瑞政府出任臨時參議院議長。兩年後,趙爾巽編成《清史稿》。同年,趙爾巽在北京病逝,時年83歲。

陝甘總督長庚(任期共兩年)

陝甘總督設置於順治二年,至清末共產生152任總督,末代總督是長庚。

長庚,正黃旗人,先後出任駐藏大臣、成都將軍、兵部尚書、伊犁將軍等職。1909年,長庚出任陝甘總督。他大部分時間在新疆和西藏度過,很有統治手段。

武昌起義後,長庚聯合西北滿族貴族和軍閥進行勤王,意欲迎宣統至蘭州。之後清帝遜位,長庚便不問世事。1915年,長庚病逝,時年71歲,諡號“恭厚”。


野史也是史


我們先來看看,大清最後的九大總督分別是誰?

東三省總督

東三省總督是九大總督裡面存在時間最短的,因為東北作為滿清老家,其最初並沒有像關內搞行省制度。其當時還是屬於皇家之地,基本是八旗自己來管,所以也就沒有督撫,只有八旗將軍,最高長官是盛京將軍。

不過隨著闖關東大潮興起,關外逐漸開始像關內靠近。特別是到了清朝末年,沙俄、日本等列強在關外四處作惡。清政府為了加強統治,開始著手規劃東北的地區行省規劃。最終在徐世昌等人的推動下,清政府於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正式施行行省制度,盛京將軍被改為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為第一任東三省總督。

而東三省總共有過三任總督,除了徐世昌(1907年6月12日-1909年2月8日)以外,還有錫良(1909年2月8日-1911年4月20日)和趙爾巽(1911年4月20日-1912年2月12日)。

所以大清最後的東三省總督是趙爾巽,此人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來自大城市鐵嶺,和趙本山同鄉,至於是不是蓮花赤水溝子我就不知道了。

辛亥革命後,趙爾巽的總督生涯也隨之結束。但這個人對於清王朝頗為忠心,常以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商朝臣子,周滅商後,他們寧願到首陽山吃草,也不和周朝混,史稱義不食周粟的,非常有骨氣)自比。趙爾巽還說青島就是第二個首陽山。

當然,他後面還是到了袁世凱政府任職,不過他不問政事,一心編史,最終在他的主持下,史學鉅著《清史稿》成功出版。

1927年,《清史稿》編成,趙爾巽去世,時年83歲。

所以此人對於歷史學界的功勞是巨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大名鼎鼎的東北王張作霖,就是他一手提拔。張作霖雖號稱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對於這位,還是比較敬畏的。

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這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清朝關內八大總督之首,所掌管的直隸省一直是京畿重地,地位奇高。

一般能當上直隸總督的,那基本就是內閣大學士級別的人物,所以別看總督只是個二品銜,但坐上這個位置的人,大有來頭。

據統計,從雍正元年設立直隸總督職位,到宣統三年大清滅亡。187年時間裡,直隸總督一共經歷了74人,99任。

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李衛(其三任直隸總督)、孫嘉淦、英廉(和珅他岳父,同樣也是三任)、劉墉、琦善(鴉片戰爭打輸了就是他)、曾國藩、李鴻章(任期時間最長,3任共計24年零3個月)、榮祿、袁世凱……

其最後一任總督是張鎮芳,而且署理職務,即代理總督的意思。其在任僅僅10天。是在任時最短的直隸總督。

此人是袁世凱的心腹,他姐姐乃是袁世凱的兄嫂,是個妥妥的帝制支持者。辛亥革命後還曾支持袁世凱復闢,袁世凱復闢失敗死後,他又參與了張勳復辟。張勳失敗後,他因此被捕,不過沒多久就放了。此後他棄政從商,跑到了鹽業銀行當大佬,一度坐上了董事長的位置。

1933年張鎮芳,因病逝世,時年70歲。

值得一提的是,此人雖然政治覺悟不高,但其對於家鄉的貢獻可是不小,為當地建了不少學校,其名聲也還不錯。

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乃是清朝最肥的總督,其管轄的江南省(今安徽省和江蘇省)乃是清朝最富的一個省,其鹽政稅收佔到了全國的一半,江西省同樣也是清朝財賦重地。

資歷比直隸總督都還要老,其於康熙四年正式設立,知道宣統三年清朝滅亡,一共存在了247年。期間一共經歷了98任總督。比較著名的有于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等。而其最後一任總督是著名的辮子張勳。其於1912年1月23日上任,以江南提督之職,署理兩江總督。而當年的2月12日,溥儀發佈退位詔書,清朝就滅亡了。也就是說,張勳也僅僅只是當了20天不到的代理兩江總督。

張勳可是近代歷史上的一個大名人啊,清朝滅亡後,他不忘皇恩,依舊為主子留著辮子,人稱“辮帥”。並且在19176月,乘著北洋政府府院之爭,帶兵進京,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復辟活動,把溥儀再度推上了皇位,史稱“丁巳復辟”。

當然了,這不過是一場鬧劇,張勳僅僅幾千辮子軍,很快就被討逆軍給擊敗。之後張勳被通緝,一度跑到租界避難。

1918年,北洋政府特赦張勳,不再追究,張勳再度出山。不過此時他也是棄政從商,當起了大富翁。

1923年9月,張勳病逝在天津寓所,享年69歲。

值得一提的是,他死後溥儀還給他賜了一個諡號——“忠武”。

四川總督

這個位置在清朝早年一直都不是專缺,有時候是隸陝甘、有時是川湖。

直到乾隆十四年,因為要對大小金川用兵,為了軍務方便,專門設立了這個職位,其相對比較年輕。而且在乾隆五十二年後,因為再無戰事,便長期改缺,直到同治時期,有再度設為專缺。

所以,其歷任總督僅僅23任、20人,其最後一任總督是趙爾豐。這個趙爾豐是趙爾巽的弟弟,他是在趙爾巽從四川總督調任東三省總督之後,接上的這個位置。

他算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索,其在任總督期間,四川發生保路運動。清政府著其鎮壓,並調派湖北新軍入川。而此舉導致湖北兵力空虛,革命黨趁機發動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就此爆發。清朝也就亡了。

當時各省紛紛起義,四川也在其列,忠於清政府的趙爾豐想發動兵變,奪回政權,結果失敗被殺,時年66歲。

閩浙總督

閩浙總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順治二年,當時還叫福建總督,但是已經兼轄浙江省。所以其實和後來的閩浙總督區別不大。但順治十五年到康熙二十三年這近三十年的時間裡,因為浙江也設有總督一職,所以福建總督管轄區域縮小。而後雍正時期,又復設浙江總督,期間一直換來換去。

直到乾隆三年,這事兒才真正定下來,總體來說,存在感不高。

其最後一任總督名叫松壽,滿洲正白旗。1911年11月8日,福建新軍響應武昌起義,發動起義。松壽帶著旗兵與之戰鬥,最終兵敗,吞金自殺。

雲貴總督

雲貴總督,顧名思義,總管雲南、貴州兩省。其也是資歷比較老的那一批,當年順治入關後,還未平定雲貴就有了。其首任總督乃是明朝叛臣洪承疇,其當時還兼任兩廣和湖廣總督,基本上整個南邊兒都是他在管。

不過到了康熙年間早期,雲貴總督經常被分化為雲南和貴州總督,這一局面持續了得有二十多年。

其歷史上共出了七十七任總督,其中比較出名得有洪承疇、阿桂(和珅的老對手之一)、福康安(富察傅恆之子,爾康原型)、林則徐、劉長佑等等。

其最後一任總督是李經羲,他爹是李鶴章,李鴻章的親弟弟。在辛亥革命中,作為漢臣,一般來講都不會有多大事兒。當年蔡鍔李經羲也沒有為難他。李經羲回在北洋政府到京城後長期任職,還當過幾天的國務總理。(一週不到,就被張勳給趕下臺了)

1925年9月18日,李經羲因病在上海去逝,享年65歲。

湖廣總督

首先糾正一下名字由來,湖廣總督不是什麼湖北廣西、湖南廣西的,而是湖廣省。其在康熙三年被改為湖南和湖北。

湖廣總督在清朝歷史上也是多此廢立,一會兒叫川湖總督、一會兒又叫湖北湖南總督。湖南湖北古時統稱湖廣,所以其也稱湖廣總督,但官方定義不一樣。

所以準確點講,我們今天常說的湖廣總督,應該是叫湖北湖南總督。

這裡出國最牛的總督就是張之洞了。

而其最後一任總督則是段祺瑞,對你沒看錯,就是民國大軍閥段祺瑞。當然了,這只是名義上的,因為其根本就沒有到任,當時辛亥革命已經爆發,沒法去了。不僅僅是他,他之前的四任(袁世凱、魏光燾、王士珍、段芝貴)都沒去。

其最後在任的總督名為瑞澄,他是滿洲任,全名應該叫博爾濟吉特·瑞澄。

他比較慘,武昌起義就是在他眼皮子底下爆發的,之後他棄城而逃。本來想回去的,但聽說朝廷要治他的罪。於是便索性逃到了日本,清朝滅亡後才回來。不過改朝換代之後,他已經成了普通平民,沒幾年便死了,享年52歲。

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同樣資歷比較老,畢竟洪承疇都當過。當然,後來廣西也時不時的被拉出去單幹過,但大都沒鬧騰兩年,畢竟廣東比較有錢。

其最後一任總督是張鳴岐,當年一上任就鎮壓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後,其先是攜款逃到了日本,後又跑回來到袁世凱手下任職。

此人是個大漢奸,抗日戰爭時期投奔日本人,幹了不少壞事兒,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之後沒多久,他也在全民聲討中死去,享年70歲。

陝甘總督

陝甘總督是清朝最具實權的總督,其除了兼有陝西、甘肅兩省的軍政大權外,時常還節制四川、新疆等軍務。清朝陸上邊患多在西北,所以陝甘總督長期握有重兵。

比較著名的有年羹堯、嶽鍾琪、左宗棠、曾國荃等等。

其最後一任總督是長庚,同樣是滿洲人。他算是滿洲大臣總督裡比較簡單的一位,其在遜位詔書下來後就自行離職了,也沒有過多的去搞事情。1914病逝,享年71歲。

以上便是清朝滅亡後,九大總督的各自結局。


白話歷史君


清朝時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和陝甘總督,也就是著名的“九大總督”。那麼大清滅亡後,當時的九大總督是何人他們最後有無善終下場如何呢?讓我們一個個的看。

一、直隸總督張鎮芳

直隸總督,駐地為直隸省城保定,駐所為直隸總督署。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今天津,河北大部與河南、山東小部)的軍民政務。

最後一任直隸總督是張鎮芳。

張鎮芳和袁世凱關係密切,是袁世凱兄嫂之弟,他的仕途袁世凱多有提攜。張鎮芳歷任歷任天津道、長蘆鹽運使、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隸總督。

張鎮芳由於有袁世凱這一層關係,清亡後被袁世凱委任為河南都督兼民政長。但是張鎮芳為人守舊,在河南民怨很大,迫於壓力袁世凱以以“剿匪無方亂殺青年”的罪名將張鎮芳撤職。

袁世凱死後,軍閥張勳帶著5000辮子軍來到北京,扶持清廢帝溥儀復位,大肆封官授爵,張鎮芳被封為議政大臣兼度支部尚書。但是僅僅十幾天張勳兵敗,張鎮芳被抓捕,然而張用金錢多方打點,三個月後就被釋放。

之後的張鎮芳再未涉足政治,以經商為主,1933年病死於天津,年70歲,得以善終。

二、兩江總督張勳

兩江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

張勳是最後一任兩江總督,但是實際上他這個總督控制的地盤並不大,只是個掛名總督。

張勳是行武出身,靠戰功一步步提拔,後被擢升為江南提督。武昌起義後,張勳奉令鎮守南京,戒備第九鎮新軍,被清政府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為表示忠於清廷,張勳及所部均留髮辮,張勳人稱“辮帥”,所部定武軍人稱“辮子軍”。

清亡後,張勳被袁世凱授為將軍府定武上將軍,任江蘇督軍,調往徐州,轉任長江巡閱使,移駐徐州。1915年,擁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公爵,但內心仍一意維護清廷。

1917年張勳帶兵入京發動復辟,史稱“張勳復辟”,但是很快失敗,張勳地盤、軍隊全部損失,但是由於他積攢了不少的錢財,在天津投資成了鉅富,1923年9月,張勳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

三、四川總督趙爾豐

清朝四川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四川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駐地為成都。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四川省的軍民政務。

趙爾豐是最後一任四川總督。

趙爾豐算是一個有能力的封疆大吏,早年平定地方土司的叛亂,處理川藏地區的事務都功勳卓著,但是趙爾豐這個人手黑,後來鎮壓保路運動,民怨非常大,1911年11月27日四川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趙爾豐被迫交出政權,但私下仍以辦理邊務名義擁兵督署,從中操縱,並煽動兵變。12月22日,被都督尹昌衡處決於成都貢院。

四、閩浙總督松壽

閩浙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福建、浙江二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福建、浙江的軍民政務。

最後一任閩浙總督是松壽。

松壽是滿洲正白旗人,武昌起義爆發後,,松壽組織旗兵拼死抵抗,激戰了一個晚上。最後新軍擊潰旗兵,松壽見大勢已去,吞金自殺。

五、雲貴總督李經羲

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雲南、貴州兩省的軍民政務。

最後一任雲貴總督是李經羲。

李經羲出身名門,是李鴻章之侄,光祿大夫李鶴章第三子,由於有大佬提攜,官運亨通,歷任四川永寧道,後任湖南鹽糧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雲南布政使,1909年2月,升任雲貴總督。

辛亥革命的時候,雲南起義蔡鍔被推舉為都督,但是李經羲對蔡鍔有恩,所以蔡鍔沒有為難李經羲將他禮送出境。

李經羲後來依附袁世凱,1913年12月被袁世凱任為政治會議議長、翌年5月改任參政院參政。十月任審計院院長。

1917年夏,黎元洪與段祺瑞在中國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發生“府院之爭”。5月黎元洪下令罷免段的國務總理後,李被黎任命為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後因張勳復辟,李經羲就任不足一週即去職,後人把他稱為“短命總理”。1925年9月18日在上海病逝,年65歲。

六、湖廣總督段祺瑞

湖廣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正式簡稱為湖北湖南總督或兩湖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

段祺瑞是最後一任湖廣總督。

段祺瑞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後從軍於袁世凱的北洋軍,頗受重用,人稱“北洋支之虎”。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出山,段祺瑞被任命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民國元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但是對於袁世凱的稱帝,段祺瑞一直是反對的,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七、兩廣總督張鳴岐

清朝兩廣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

最後一任兩廣總督是張鳴岐。

張鳴岐師從名舉岑春煊,頗得賞識。1900年後,隨岑春煊赴陝西、四川、兩廣等地,歷任兩廣學務、營務處、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1910年因賄賂慶親王奕劻而升任兩廣總督兼署廣州將軍。

張鳴岐為人兇殘,鎮壓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後自知罪孽深重的他逃到了日本,此後張鳴岐長期和日本人過從甚密。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張鳴岐公開投靠日本,淪為漢奸,歷任漢奸要職。1945年3月,日軍瀕於戰敗之際,張鳴岐又與王揖唐、殷汝耕等人發起乙酉法會,祈禱“大東亞戰爭必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1945年9月15日,惶惶不可終日張鳴岐在民眾的一片罵聲中憂懼的死去,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總督東三省等處地方兼管三省將軍、奉天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在清末總管奉天(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的軍民政務。

趙爾巽是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

趙爾巽是清代同治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任湖南巡撫、民部尚書、天京將軍、江西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

辛亥革命後,趙爾巽退隱民間,當了一個遺老,1914年3月,趙爾巽被袁世凱召為清史館館長,從此他潛心於清史的編篡工作。

1927年《清史稿》編成,銅年9月3日趙爾巽在北京病逝,時年83歲。

九、陝甘總督長庚

陝甘總督,清代官職,正式官銜為總督陝甘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茶馬兼巡撫事,其職責是“掌治軍民,總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陝西、甘肅和伊犁三省的軍民政務。

長庚是最後一任陝甘總督。

長庚是滿洲正黃旗人,歷任伊犁副都統、駐藏大臣、成都將軍、兵部尚書、伊犁將軍等職,宣統元年,長庚任陝甘總督,辛亥革命後,長庚也很聰明立刻交出了權力,成了遺老,1914年病死。


我家的貓叫皮蛋


話說武昌起義後,最早逃走的當然是湖廣總督瑞澂。不逃也不行啊,被抓住肯定是一刀兩斷。武昌起義第二天,滿街都是旗人的屍體,殺了好幾百,幾乎全殺完了。

接著就是湖南巡撫餘誠格。老餘是漢人,從山西巡撫任上調來的,上任就沒幾天,因而革命黨也沒為難他,湖南革命基本還算平靜。

不過,等到老餘跑了,革命黨內部可就要鬧起來,結果湖南都督焦達峰、副都督陳作新不到兩週就雙雙被宰殺,原湖南新軍標統梅馨推立憲派譚延闓開了湖南新局子。

湖南起義的同一天,陝西革命黨也宣告舉事,逼得西安將軍文瑞投井自殺,護理巡撫錢能訓舉槍自傷。當時的西安,那可是殺得厲害了,滿城幾乎就是屠城。



之後是江西,巡撫馮汝騤是漢人,因而被禮送出城,但行至九江被革命黨扣押,最後吞金自殺,成為漢人官僚中為清朝殉節的第一人。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因為馮汝騤當時帶著一個手槍隊,革命黨想要奪取,結果一場混戰下來,老馮就死在了亂槍當中。亂世當中,誰的說法更真呢?不好說。

江西之後,是山西革命。同樣是新軍發動,將巡撫陸鍾琦與協統譚振德當場擊斃,最後成就了閻錫山近四十年的山西土皇帝。

陸鍾琦是誰呢,據高曉松說,這是他老外公。也就是,高曉松的外婆是陸鍾琦的女兒,當時在京城,倖免於難。但陸鍾琦的兒子,也就是閻錫山在日本士官的同學,一同被殺。

接下來是雲南。這是唐繼堯等人在搞事,最後將他們的領導、第十九鎮統制譚鍾麟擊斃,雲貴總督李經羲被俘獲,後被禮送出境。



在貴州,那是一片混亂,最後巡撫沈瑜慶朝北而泣,老實交出了大權。但沈巡撫走後,革命黨仍舊按老套路相互傷害,很是人頭滾滾了一陣子。

尤其在雲貴川這種哥老會橫行的地方,辛亥前後更加是混亂不堪,老百姓遭殃不少。

在浙江,還算和平。浙江巡撫增韞被本地官紳們集體包圍,最後被革命黨扔了幾個炸彈給嚇跑了,也算是禮送出境吧!

廣西巡撫沈秉堃有些另類了,他這個中年人在逼迫下橫下一條心,乾脆自己宣佈獨立,鹹與革命。只可惜沒做多久,也被副都督陸榮廷給擠走了。

類似老沈的,還有安徽和江蘇。安徽巡撫朱家寶也在省城安慶宣佈獨立並自任都督,但他們不準老朱自行革命,於是朱家寶隨後被逐出省。

最具黑色幽默的是江蘇巡撫程德全的反正。他只說一句:“值此無可奈何之際,此舉未始不贊成”,便順應了革命。

為表示革命的誠意,老程還命人用大竹竿將巡撫衙門大堂上的簷片挑去幾片,以示鹹與維新。如此,昔日大清江蘇巡撫就搖身一變就成了江蘇都督。

在廣東,革命黨屢屢出動炸彈搞暗殺,把兩廣總督張鳴歧是嚇得朝不保夕,最後棄官不做,逃到了香港。倒是便宜了胡漢民這小子,讓他撿了個廣東都督。

在福建,抵抗比較激烈。但最終的結果無非是閩浙總督松壽吞金自殺,福州將軍樸壽俘後被殺。

倒是因保路運動而起的四川,堅持時間最久。最後四川總督趙爾豐因為兵變而被殺,新軍將領尹昌衡繼任為四川都督。



如此,南方諸省與陝西、山西均已宣告獨立,即便北方,情況也不容樂觀。山東巡撫孫寶琦也一度宣佈獨立,好在後來良心發現,又加取消。

東三省還算太平,趙爾豐的哥哥趙爾巽手腕比較厲害,革命黨幾次搞事,都被他化於無形當中。在此時期,倒是巡防營統領張作霖異軍突起,東北王的根基,就在這裡。

這樣算起來,辛亥年被殺或自殺的總督、巡撫、將軍還是為數不少的,說革命和平,那是場面話。

至於這最終的結局嘛,死了的總督巡撫且不去說它,活下來的那些,幾乎都在民國做了遺老,無一人出仕,這點節氣,比那位舊官僚徐世昌卻要強出很多。

當然,竊以為,其節氣固然重要,但這些總督巡撫實為國之重器,不能出來做官為國家為老百姓做點事,實在是有些可惜了。

但是,在民國這種槍桿子說了算的年代,這些前清的文官總督巡撫、技術官僚,恐怕也是沒辦法了。


坑爹史冊


都別搶,我來答。

清末九大總督是指: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四川總督趙爾豐;直隸總督張鎮芳;兩江總督張勳;閩浙總督松壽;湖廣總督瑞澄;雲貴總督李經羲;兩廣總督張鳴岐;陝甘總督長庚。

  •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東三省總督管轄奉天(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的軍政要務,此外還兼管三省將軍、奉天巡撫,可以說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封疆大吏。趙爾巽曾經出任過四川總督和江西總督,屬於輪換增添政治資歷,宣統三年(1911)年,清朝滅亡前的最後一年,趙爾巽出任東三省總督。

這個時候的清朝早已是岌岌可危,大廈將傾。趙爾巽屬於比較保守的守舊派,武昌起義爆發時,東三省的革命人士準備響應武昌起義,被趙爾巽知道以後派兵鎮壓,但趙爾巽並不是那種昏庸無能的人,否則也幹不到總督這個位置。

本事多少是有的,他主政東三省期間施政手段相對清廉,因此贏得不錯的名聲,但是另一方面由於守舊的思想,他也有其迂腐殘忍的一面。清帝遜位時,他發佈“東三省反對共和十二條”,並夥同張作霖他們在東北對革命人士進行血腥鎮壓。

後來見大勢所趨,在袁世凱的推動下,清帝遜位已成定局,解除職務以後的趙爾巽跑到青島隱居,當時有很多清朝遺老跟著他跑到了青島,當時他們居住在一起,所以那個地方又被叫做“清官巷”,後來因為來的王公大臣太多,大家又叫那裡為“贓官巷”。

袁世凱出任大總統以後,趙爾巽還自比“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齊”,不願為袁世凱效力。後來才總算答應出任國史館館長,主持編撰了《清史稿》一書,也算是功過參半吧,1927年病逝。

  • 四川總督趙爾豐

光看名字大家可能就猜到這個趙爾豐的身份,他就是趙爾巽的弟弟,一門出了兩個總督,也算是光宗耀祖了。1911年,他的哥哥趙爾巽離開四川前往東三省就任,趙爾豐就從駐藏大臣的位置上前往四川接替趙爾巽的空缺。

也就是在這一年,由於清廷宣佈將鐵路收歸國有,因此爆發保路運動,當時趙爾豐雖然認為四川民眾發起保路運動情有可原,但是朝廷嚴令他必須鎮壓運動,忠誠的趙爾豐只好執行這個命令,對保路運動進行鎮壓,因此被當地人稱為“趙屠夫”。

隨著保路運動愈演愈烈,趙爾豐便停止了鎮壓,因此被免去總督一職,改任邊務大臣。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四川脫離清政府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但是到了十二月軍隊發生譁變,趙爾豐便以總督的身份出面安撫人心。

結果卻被誤認為是主導這次兵變的幕後主食,被軍政部長尹昌衡抓起來槍決。其實這個趙爾豐死的卻是冤枉,對於他的評價也是功過參半,他雖然在保路運動中鎮壓起義,但是他主政西藏、四川期間又有很不錯的政績,總體上來說他的評價還是趨於正面的。

只不過在當時那種形勢下沒有認識到大勢所趨吧。

  • 直隸總督張鎮芳

光緒三十三年(1907)袁世凱被御史彈劾,因此免去直隸總督的職務,改由張鎮芳(張鎮芳乃袁世凱兄嫂之弟)接替,1912年袁世凱出任大總統一職後,張鎮芳被委任為河南都督兼民政長。他支持袁世凱搞復辟活動,宋教仁被刺殺後,他在河南境內嚴厲鎮壓革命人士舉辦追悼會。

對二次革命也採取非常血腥的鎮壓手段,民國三年(1914年)被利用完之後的張鎮芳被袁世凱無情拋棄,免去了職務。袁世凱去世以後,張勳崛起,開始推動復辟運動,張鎮芳由此被任命為議政大臣兼度支部尚書。

不過這場復辟運動僅僅12天就結束,張鎮芳還沒有嚐到甜頭就被逮捕起來叛了一個無期徒刑,但此人神通廣大,通過一系列運作博得許多人為他求情,再加上他的兒子張伯駒(張鎮芳的兄弟過繼給張鎮芳)花費40萬元為其打點。這位晚清最後一位直隸總督僅僅坐了3個月就重獲自由。

出獄以後歷任北方銀行、鹽業銀行董事長,1933年病卒。

  • 兩江總督張勳

武昌起義後,張勳被授予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的職務,而為了表示對清室的忠心,張勳所管轄的部隊都沒有剪鞭子,因此被稱為“辮子軍”。即便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張勳依然表示對清室效忠,當時他駐紮在兗州,暫時聽從袁世凱的調令。

武昌起義爆發後,張勳接受袁世凱的命令前往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因此被授予定武上將軍,出任江蘇督軍,袁世凱稱帝后,被封為一等公爵。袁世凱去世以後,張勳發動復辟運動失敗,倉皇逃到天津德國租界地區避難。

1918年3月被北洋政府特赦,之後重獲自由的張勳開始出來做生意,其名下的企業多達70多家,涵蓋當鋪、電影公司、銀行、錢莊、金店、工廠、商店,通過一系列經營,他的總資產竟然達到五六千萬元之巨,可謂是富可敵國。

1920年年張作霖向徐世昌提議恢復張勳的安徽督軍一職,但被張勳拒絕,大概是看到清朝大勢已去,不願再北洋政府裡就職。從此以後,張勳當上了自己優哉遊哉的閒居生活,這位守舊的保皇派對大清可是忠心的很,一直不捨得剪去自己的鞭子,曾有人勸他剪掉鞭子,他對此回應說:

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由此我們也能窺見到他不願出任北洋官職的原因了,1923年在天津病逝。

  • 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滿洲正白旗人,武昌起義爆發時,福建諮議局議員要求松壽交出權力。但是被松壽拒絕,雙方之間由此爆發衝突,1911年11月8日這天,雙方激戰一夜,松壽一方最終被擊敗,而不願受辱的松壽選擇吞金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是九大總督中唯一為清朝殉國的總督。

  • 湖廣總督瑞澄

博爾濟吉特·瑞澄,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博爾濟吉特·琦善的孫子。在武昌起義沒有爆發時,漢口俄租界的俄國人得到一份革命黨人的名冊,並將這份名單交給了瑞澄,當時湖北布政司陳樹屏建議讓他銷燬這份名單,以安撫人心。

但師爺張梅生卻極力慫恿瑞澄按照名單去逮捕革命人士,最終促使武昌起義提前爆發,隨即逃亡上海,當時清廷打算治他的罪,於是他又跑到了日本。清朝垮臺以後返回國內,1915年病逝。

  • 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擔任雲貴總督時,還是雲南講武堂的總辦。早年朱德報考雲南講武堂的時候,由於家裡貧窮,沒有盤纏,硬是從四川走路前往昆明,到了講武堂以後,卻因為錯過報考時間被拒絕入內。當時李經羲正在講武堂巡視,聽到門外傳來爭吵的聲音。

就派人出去查看,當得知事情原委後,被朱德的志向所感動,於是破格錄取了朱德,後來朱德還常常跟人說起這事。李經羲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結果讓中國出現了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家,此外李經羲和蔡鍔也有過交集。

早年蔡鍔落難的時候,李經羲還資助過對方500銀元,蔡鍔從事革命運動期間,李經羲對此時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別人寫信揭發蔡鍔,他還把信件拿給蔡鍔看,警告他小心行事,雲南起義後,蔡鍔勸說李經羲跟隨革命軍起事。

但被李經羲拒絕,無奈之下的蔡鍔只好將李氏全家護送出境,也沒有為難他。李經羲後來也跑到青島居住了一段時間,後成為袁世凱政府的政治會議議長、參政院參政。黎元洪時期,他還短暫當過一段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

後來張勳復辟,李經羲從此也就隱出江湖,專心在家給自己的孫子當大馬騎。

  • 兩廣總督張鳴岐

張鳴岐恐怕是九大總督中名聲最差的一位,1910年(宣統二年)他通過賄賂慶親王奕劻的方式得到兩廣總督的位置,1911年當他得知中國同盟會將舉起起義以後,頓時如臨大敵,全境戒嚴。廣州起義爆發後,他殘酷鎮壓了起義,並殺害林覺民、喻雲紀等優秀革命人士。

武昌起義爆發後,見大勢已去的張鳴岐宣佈廣州獨立,但很快就帶著錢財逃到日本。直到袁世凱執政後才回國,後來極力支持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伯爵。此後直到九一八事變之前,張鳴岐都保持著隱居狀態,九一八以後,張鳴岐和漢奸白堅武勾結,與日本人來往密切。

並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漢奸王揖唐阻止的社團,1942年,又不知羞恥的出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諮議委員,日軍即將戰敗之際,這位前清兩廣總督居然張鳴岐又和王揖唐、殷汝耕一起舉辦法事,祈禱日本人作戰勝利。

1945年在民眾的聲討中去世。

  • 陝甘總督長庚

長庚,滿洲正黃旗人,曾任駐藏大臣。當時英俄準備用兵新疆,雙方之間一頓劍拔弩張,當時長庚寫信給新疆巡撫陶模,力勸他忍辱負重,不要輕易和對方開戰,這才避免新疆局勢進一步惡化。

屬地當爭,邊地當守,兵釁萬不可開。況能戡土匪之將士,未足以御強敵;軍中所資。仰給內地及濱江海各省,數月乃達。而俄境鐵軌已至薩瑪爾幹,英屬鐵軌已至北印度之勞爾,遲速迥殊。又新疆南北路與俄地犬牙相錯者幾五千餘裡,雖兵倍加,不敷防守。且俄若以輕兵由齊桑斯克走布倫托海犯鎮西、哈密,即可梗我咽喉。當此民窮財匱之時,尤不可輕戰。只能備豫不虞,徐圖轉圜。毋以小忿遂起大釁,增兵徒增民困。

長庚的總體功績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一個很正面的人物,宣統元年出任陝甘總督,清帝遜位以後,他自動解除職務,遠離政壇,善終而逝。

以上就是九位末代總督的命運,有的成為富甲一方大富商,有的淪為漢奸,有的則安詳度過晚年,可謂令人唏噓。


圍爐談史


清朝設立總督一職,官職正二品,加授兵部尚書,由於總管統管的地區極大,一般覆蓋兩三個省份的事務,所以也有“封疆大吏”的涵義在裡面。

清廷一共設立了九大總督: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至於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因為無直接管理地方權力,暫不討論。

九位末代總督的結局

九大總督之中,東三省總督設立最晚(1906年由光緒欽命),地位最高(因東北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故有“疆臣之首”的美譽,管理黑龍江、吉林、奉天三省,而最後一任總督為鐵嶺人——趙爾巽。

趙爾巽在東北還算“盡忠職守”,幾年後大清滅亡,他則被袁世凱忽悠了去撰寫清史,做了一個清史總編。不過書還沒編完他就去世了。


直隸總督管轄著位於京畿重地的直隸省,是極為重要的一位總督(曾國藩、李鴻章等都任命過直隸總督),最後一位直隸總督為河南項城人(袁世凱老鄉)——張鎮芳。

1912年2月2日,張鎮芳以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隸總督,十天後溥儀退位,張振芳也急忙結束了總督任命。之後支持袁世凱復闢,參與張勳復辟,任內閣議政大臣,繼續為“滿清大業”鞍前馬後。1933年去世,葬於天津。



兩江總督因總管江南、江西兩省軍政事務,為大清的財賦重地,國家的“錢袋子”,非親信不可任命。最後一任的兩江總督為江西奉新人——張勳,也就是幫溥儀做了十幾天皇帝那位。

1911年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清廷滅亡後建立“辮子軍”,人稱“辮帥”,繼續效忠清廷。之後輔佐溥儀復辟,被封忠勇親王,史稱“張勳復辟”。張勳一輩子都沒剪掉他腦袋後面的那條辮子,1923年在天津去世,其葬禮轟動江西。


兩廣總督總管廣東、廣西兩省事務,最後一任總督為山東無棣人——張鳴岐。1910年被任命為兩廣總督,鎮壓了當時的廣州起義,捕殺了林覺民、喻雲紀等四十三名革命烈士,血債累累。

清廷滅亡後,張鳴岐被迫宣佈廣東獨立,之後逃出廣州,經香港逃亡日本,宣揚“大東亞戰爭必勝”,淪為漢奸。1945年日本戰敗後,張鳴岐在民眾一片罵聲中死去,無人問津,葬所不明。

閩浙總督總管福建、浙江、臺灣三省事務。最後一任總督為滿洲正白旗人——松壽。

1907年被任命為閩浙總督,組織八旗軍抵抗當時起義的福建新軍,激戰一晝夜後,八旗軍敗,松壽吞金自殺,為清廷殉葬。

湖廣總督總管湖北、湖南事務。最後一任總督為滿洲正黃旗人——瑞澄。

1910年任職,查獲了一批革命黨名單,並捕殺了三名革命黨人,直接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瑞澄遠逃日本。清廷滅亡後返回上海,1915年病死。


陝甘總督總管陝西、甘肅、伊犁三省事務。最後一任總督為滿州正黃旗人——長庚。

1909年任職陝甘總督,兩年後武昌起義爆發,陝甘震動,清廷滅亡後,長庚害怕秋後算賬,將總督大印交於甘肅布政使趙惟熙後逃跑,1914年病死。

四川總督總管四川一省事務,最後一任總督為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之弟,鐵嶺人——趙爾豐。

此人算得上一個將才,曾率領四川軍入藏,擊敗了西藏叛軍,保護了國家領土完整。1911年被任命為四川總督,上任不久後,四川就爆發了“保路運動”,趙爾豐率軍鎮壓,卻無力迴天。同年,趙爾豐被革命軍斬殺於皇城“明遠樓”,死前罵不絕口。



雲貴總督總管雲南、貴州兩省事務,最後一任總督為李鴻章侄子、安徽合肥人——李經羲。

受李鴻章影響,李經羲屬於是清末比較開明的一派,在雲南創建了著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朱德元帥也得到過李經羲的知遇之恩)。並且不干涉革命黨人活動,資助蔡鍔將軍等情況,也讓他在清末動亂中得到了各方的優待。1925年在上海病逝。



一貳一橙


清朝前期一共八位總督,後期又增設了東三省總督,形成九大總督。

近代縱橫就帶大家講講這些末代總督的結局。

直隸總督,張鎮芳

直隸總督是清朝總督排名第一,自從李鴻章發跡後一直是李鴻章的職位,李鴻章死後,榮祿和袁世凱都擔任過這個職務,最後卻是張鎮芳成為最後一任直隸總督。

張鎮芳和袁世凱關係匪淺,袁世凱在慈禧死後遭到清朝皇室的清算,整個袁派人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袁世凱復出後,在最後關頭想要取代清朝時,任命張鎮芳擔任直隸總督,並通電逼迫清帝遜位,張鎮芳擔任直隸總督僅僅十天。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張鎮芳擔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長,一直追隨袁世凱,為袁世凱鞍前馬後,袁世凱死後,後來又和張勳勾結在一起,張勳復辟失敗,張鎮芳也受到牽連,最後由其子張伯駒(民國大師)周旋得以救出。

1928年棄政從商,擔任鹽業銀行董事長,1933年病逝。

兩江總督,張勳

兩江總督是清朝總督中出鏡率最高的總督,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表現,印象最深的就是《投名狀》中,龐青雲的原型,在蘇州殺降的時候用的是兩江總督李鴻章的原型,在被刺殺的時候用的是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案。

兩江總督在總督排名中排第二位,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一位,清末四大名臣都擔任過兩江總督。

最後一任總督就是比較有名的張勳了,因為張勳不讓自己的部隊剪辮子,在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更是上演了擁護溥儀復辟的鬧劇。

復辟失敗後到天津當了一個寓公,安度晚年。

兩廣總督,張鳴岐

兩廣總督也很有意思,按照道理說,直隸是天子腳下排名第一,兩江總督是富庶之地,排名第二,兩廣總督是對外窗口排名第三也是個不錯的位置。

然而,兩廣總督卻始終身處風水浪尖,從林則徐虎門銷煙開始,兩廣總督就開始走背字,林則徐革職,琦善抄家,葉名琛兵敗被俘,李鴻章到兩廣後,更是大開殺戒,打黑半年,殺死六萬人。

簡直就是一個是非之地,然而,終究還是有不怕事大的,張鳴岐後來就通過關係到兩廣上任,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張鳴岐率兵鎮壓的,辛亥革命後,張鳴岐出逃日本,袁世凱執政後,回國擁護袁世凱的統治。

九一八事變後,勾結日本人,走上漢奸賣國賊的道路,抗戰勝利後去世。

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是滿洲正白旗人,武昌起義爆發後,福建的革命黨人彭壽松從日本回國,爭取福建新軍許崇智等人的支持,在1911年11月12日發動起義。

松壽組織旗人進行拼死抵抗,雙方進行了殊死搏鬥,最後被革命黨和新軍擊敗,松壽見大勢已去,吞金自殺。

關於松濤的事蹟並不多。

湖廣總督,段祺瑞

湖廣能夠成為最早反抗清王朝的力量,也著實讓人吃驚,湖廣可以說是在張之洞的一手努力下開創的局面,當時武漢地區工商業十分發達,為武昌起義奠定了基礎。

武昌起義的時候,湖廣總督是瑞澄,也被稱為末代總督,但是武昌起義爆發不代表清朝滅亡,後來還被收復回來一部分,因此,清廷也不斷任命湖廣總督,袁世凱還親自兼任過。

最後被任命為湖廣總督的是段祺瑞,袁世凱任命段祺瑞為湖廣總督其實就是用來為自己搖旗吶喊的。

段祺瑞應該就是掛銜,並沒有實際到湖廣去上任。

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

陝甘總督本來也是偏僻的地方,卻是總督中面積最大的,尤其是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期間,更加提升了陝甘總督的地位。

升允是蒙古鑲黃旗人,武昌起義爆發後重新被啟動,擔任陝西巡撫,總理陝西軍事,升允率甘軍東進,連下十餘城,逼近西安。

然而這時溥儀宣佈退位,可謂是壯志未酬。

作為滿清遺老,升允接納宗社黨人,圖謀復辟,1931年病逝于于天津租界。

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豐是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弟弟,算是比較有作為的四川總督了,但是沒趕上好時候。

武昌起義的爆發跟四川保路運動緊密相連,四川爆發保路運動後,清廷調來湖北新軍讓趙爾豐去鎮壓,從而導致湖北空虛爆發了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後,四川局勢並不穩定,錯綜複雜,各路勢力風流湧動。

當時四川有軍隊譁變,趙爾豐以總督的名義張貼布告穩定局勢(一說趙爾豐暗中策劃兵敗),後來被新任都督尹昌衡手下所抓,並且處死,時年66歲。

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是同情革命活動,卻又忠於清廷的一個複雜的人物,擔任雲貴總督期間,積極培養雲貴的軍事力量,創辦雲南講武堂,對於軍中的革命活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武昌起義爆發後。

雲南新軍蔡鍔等人邀請李經羲出面主持雲南局面,李經羲不肯,蔡鍔等人因為受其提攜,因此禮送出境,經過越南、香港返回上海。

後來一度參與到北洋政府的上層權力鬥爭中,1925年在上海病逝。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原來清朝只有八個總督,後來由於東北局勢緊張設立了東三省總督,最後一任總督就是趙爾巽,趙爾巽是東北出身的進士,在東北期間跟張作霖關係很好。

民國成立後趙爾巽跑到青島居住,1914年受袁世凱之聘,出任清史館館長,醉心編史,主編了《清史稿》。

袁世凱稱帝時,被尊為"嵩山四友"之一。

1927年病逝,享年83歲。


史論縱橫


清朝時期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尊稱為“督憲”、“制軍”、“制臺”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任兵部尚書頭銜高配至從一品。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和陝甘總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專管某項政務的總督官職。清代,巡撫一般負責一省,而總督一般負責相鄰數省事務,但總督也有負責一省的,如四川總督,直隸總督;也有山東只設巡撫而無總督。總督與巡撫的職能相同,都管轄地方民政、司法及軍隊,其區別只是官銜(官職級別)不同,總督與巡撫也互不隸屬,而職能上卻互相監督。總督的正式名稱是: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某某等地事務,有的還加提督軍事巡撫的正式名稱是: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某某等地事務,有的還加提督軍事(注:尚書及侍郎都是一部堂官,無上下隸屬關係,其區別只是品秩上的。)總督官署稱:某某總督部院,民間或稱“轅門”而非影視作品中的總督府,如:兩廣總督部院、兩江轅門。部即兵部;院即都察院。總督的自稱與部、院堂官相同,擇一而稱:本部堂或本院。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即清宣統三年(1911年)臘月廿五日星期一,隆裕太后代替六歲的溥儀宣讀《清帝遜位詔書》,標誌著清朝正式滅亡,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徹底結束。那麼清朝曾經的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後下場如何呢?這裡的九位封疆大吏指的是清朝末年的九位總督,即東三省總督、 直隸總督、兩江總督、 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

東三省總督,清朝的末代東三省總督名字叫做趙爾巽,他曾經當過湖廣總督、當過四川總督,在辛亥革命爆發的那一年,他被調到了東北,成為了東三省總部。在清朝末年風雲四起的時候,他極力忠誠於清朝,在那大廈將傾之時,曾花費了很大力氣去平定四處漸起的革命軍。在清朝滅亡後,他輝煌的人生開始落幕,擔任了民國清史館的總裁,帶著一群清朝遺老修撰起了《清史稿》,晚年平定,沒有太多波折。



直隸總督,清朝的最後一任直隸總督是張鎮芳,他跟首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有著親戚關係。在清朝滅亡後,他在袁世凱手下擔任了河南都督,相當於河南的一把手。在民國時期,他曾先後參與過袁世凱和張勳的復辟活動,名聲一直很不好,在張勳復辟失敗後,他被關到了大牢裡,而被放出來後,他開始進入了天津的銀行業中,就這樣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兩江總督張勳(署理二十天)兩江總督設置於康熙四年,至清末共產生98任總督,末代總督是張勳。張勳,江西奉新人,屬北洋軍閥勢力之一。張勳在署理兩江總督一職前,任江蘇巡撫鎮守南京。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人駿在1912年初被免職,張勳被任命署理。清帝遜位後,張勳依然留辮子以示效忠清廷。民國後,張勳先後出任孔教會會長、江蘇督軍等職,大力支持袁世凱稱帝。1917年,張勳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次年,張勳被特設,投資了70多家實業,財產劇增。之後,張勳拒絕了張作霖的復出邀請,堅持不剪辮子。1923年,張勳在天津病逝,終年69歲。



閩浙總督松壽(任期共五年)閩浙總督設置於順治二年,至清末共產生48任總督,末代總督是松壽。松壽,正白旗人,歷任陝西督糧道、江寧布政使、江蘇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被任命為閩浙總督。松壽堅決抵抗革命黨的活動。在福建起義時,松壽組織旗兵拼死抵抗,最終兵敗吞金自殺。三個月後,清帝遜位。松壽死後,清廷追贈其太子少保,賜諡號“忠節”。

湖廣總督,段祺瑞是最後一任湖廣總督,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想到,但這個確實是事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乘機重回清朝權力的中心,命令北洋新軍前往武昌鎮壓革命軍,段祺瑞就是在此時被任命為湖廣總督的,成為了清朝最後一任湖廣總督。當然,段祺瑞這個湖廣總督並沒有到任。真正在任的最後一任湖廣總督是一個叫做博爾濟吉特·瑞澄的旗人,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後他就跑了。



四川總督趙爾豐,也就是趙爾巽的弟弟。兄弟兩人先後擔任四川總督,這樣的事情歷史上可不多見。趙爾豐曾擔任過駐藏大臣,其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確保了西藏沒有被分裂。趙爾豐擔任四川總督期間,恰逢保路運動爆發,趙爾豐奉命鎮壓。武昌起義爆發後,趙爾豐被革命軍殺死。

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最後一任陝甘總督 多羅特·升允,正兒八經的旗人,清朝的鐵桿粉絲,因此在清朝覆滅之際,多羅特·升允曾上書隆裕太后,主動要求勤王,但是遭到隆裕太后的拒絕。當其得知清帝退位之後,非常痛苦,聯合了一批遺老遺少意圖復辟。(不過,也有人認為最後一任陝甘總督是長庚,但是長庚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主動隱退,升允又被重新啟用)



兩廣總督張鳴岐是壓力最大的,因為太平天國、孫中山多在兩廣地區活動,這裡是反清勢力最旺盛的地區。張鳴岐是山東人,他是花了數百萬走袁世凱的路子跑到廣東來當總督的。他貪生怕死,後來抗日戰爭中他更是給日本人當了漢奸,戰敗之後更是為日本人祈禱,這樣的行為使得國人對他很不齒,據說是被民眾給罵死的。

雲貴總督李經羲較為開明,相比上面幾位,他算是中庸人才,開辦了講武堂,卻培養出了革命黨人,比如朱德,而面對革命派的活動,他沒有出兵鎮壓,或者是知道大局已定,他任由著革命派發展,等到起義後,他被抓住,後來被袁世凱所救,在他身邊做事,直到去世。

這幾位封疆大臣在國家尚且安定的時候,享受夠了榮華富貴,可等到國家真正要用到的時候,卻不能做到團結一致,只有幾位誓死不從,拼死保衛國家,而有的人雖然不能做到犧牲生命,為自己考慮也是人之常情,最不能忍受的竟然是有人選擇了投靠日本,做漢奸實在是愧對自己曾經的國家大臣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