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命的,李世民如何善後的?

靜說歷史


自古關於玄武門之變的爭議就有很多,今天我打算為唐太宗李世民正一下名,仔細分析玄武門之變中李淵以及李世民的所作所為。


一、李淵如何保命?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殺死,當時情況萬分危急。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

在玄武門之變那種危險的形勢中,李淵雖然成為一個極度危險的人物,但是並不需要保命,最開始李世民叫尉遲恭帶領人馬去保護李淵,雖然很多人分析說這是為了逼宮李淵,但是保護之名也是有的。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時玄武門一片混亂,城外李建成黨羽還在拼命,城內除了李世民的人還有一些搞不清楚是敵是友的侍衛存在,很難保證李淵的安全,當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護李淵,要是李淵一死,李世民殺父罪名怎麼也無法洗脫,想要成為太子或者皇帝則名不正言不順,換言之,天下豪傑也不會同意,到時候必然有很多人以討伐李世民為由起義。

歷史上這樣的事件很多,比如宇文化及殺死楊廣,後來竇建德就以討伐宇文化及為由將宇文化及處死,雖然不是父子關係,但是這種民不正言不順的奪權方式得不到大家認可。

李世民深知這些道理,所以斷然不會輕易走錯最關鍵的一步。要說殺死李淵,就更加不可能,一個是沒有必要,一個是不能殺,畢竟父子之情還是有的。我想要是換做常人,早就把李淵一刀斃命,當初打江山的時候李淵答應日後讓李世民做太子,等到江山打下來又讓李建成做太子,出爾反爾,只是李世民大度。

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資治通鑑》

李淵眼看尉遲恭帶著人馬前來,自己大概問了一下情況:“門外叛亂者何人?”,尉遲恭告訴他是太子李建成與李元吉叛亂,李世民正在平叛。接著尉遲恭又請求李淵交出禁軍兵權讓李世民調動以平叛亂。

話說到這種份上,李淵自然知道該幹什麼,於是下了兩道聖旨,將禁軍兵權全部交給李世民,禁軍隨便李世民調動,這樣一來玄武門之變算是基本成功,沒有什麼懸念。


轉瞬李世民來到李淵身邊,不僅沒有什麼高姿態,還“跪而吮其上乳”,希望李淵原諒自己。一個父親在經受自己兩個兒子死去之後,那種父愛氾濫,自然是捨不得對李世民怎麼樣的。李淵並不是不敢,當時他打李世民幾下也沒什麼,作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沒人會說他,但是李淵明白自己已經沒有任何選擇,他只有李世民一個嫡子,不讓他做太子還有誰呢?

緊接著李淵做的事情就是讓李世民成為太子,幫助李世民瞭解三個月朝中政務,然後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光榮退休,安心當自己的太上皇。李淵晚年還生下很多孩子,其中有些後來給李世民帶來很多麻煩,比如最小的兒子李元嬰,相當調皮,後來讓李世民很是繁瑣。


二、李世民如何善後?

玄武門之變基本事情處理完後,李世民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善後,穩定政權,既然要穩定政權,李建成之前的黨羽必須拉攏納入自己麾下,於是李世民將馮立委以重任,接下里是薛萬徹、還有李建成的謀臣魏徵等人,都相繼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這種不計前嫌的大度,是一般君王做不到的,很多君王都是採取殘忍的屠殺來達到最終穩定,李世民卻以仁義和德來服眾,足以見得李世民的厲害之處。

將大臣安頓好後,李世民還要籠絡貴族,比如弘農楊氏還有山東門閥鄭氏,他們要怎麼去籠絡呢?弘農楊氏中有個女兒是李元吉的老婆,也就是楊氏,李世民為了籠絡他們家族,把楊氏納入宮中,佔為己有,表面上很多人覺得李世民好色殘忍,實際上這樣做也是為了維持政治穩定,拉攏楊氏,對整個大唐江山社稷都有好處。


其次是鄭氏家族,這個家族原本一直支持李建成,因為其女兒鄭觀音就是太子妃,所以如今李世民要拉攏他們,才能促進穩定。但是李世民不能繼續把鄭觀音佔為己有,他採取的措施是對山東門閥貴族中的成員委以重任,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庇護,這樣一來,山東門閥就繼續支持李世民。

朝中軍心穩定,朝外政治穩定,整個玄武門之變以及李世民的上位過程算是完美收工。


結語

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所有處理事情的方法來看,這樣的君主絕對是一個合格之人,要說他殺了哥哥弟弟,處於那種環境之下,誰都會那樣選擇!



嗔痴歷史觀


依據一些線索,玄武門事件發生之後,李淵並不是沒有反抗。李淵是開國皇帝,也有一定的雄才,怎麼可能坐以待斃,任由李世民肆意妄為?當時,他的禁衛軍很可能與李世民的王宮勇士進行了殊死搏鬥,但最終歸於失敗。莫高窟曾經發現了很多古代文獻,被斯坦因博士盜運到歐洲。其中有一部文獻編號為S.2630,內容就描述了唐太宗李世民與玄武門之變。王國維研究了這部文獻,將它命名為《唐太宗入冥記》。

那麼,這部《唐太宗入冥記》說了什麼故事呢?是這樣說的。說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後,突然有一天死掉了,魂魄迷迷糊糊的來到了冥界。正巧,他遇見了冥界的一個判官,叫做崔子玉的。這個崔子玉就自報家門,說認識陛下。這個崔子玉在冥界很有權勢,但他在陽間卻是李世民的官僚,大概是縣尉這樣的芝麻小官。白天,崔子玉就在陽間上班,做他的小官,夜裡面就來做冥界判官。但是,崔子玉很不知足,他就想和李世民做交易,答應想辦法讓他還陽,李世民承諾回陽後提拔重用崔子玉,給他高官厚祿。

崔子玉就說,陛下,我給你提一個問題,如果你可以解答,我就立馬送你還陽。如果你解答不了,您一輩子就留下這裡了。李世民聽了嚇得半死,哆哆嗦嗦說,您一定要提一個簡單的問題,朕不會虧待你。

接下來,崔子玉就問,武德九年,李世民你為什麼殺兄於前殿,為什麼囚慈父於後宮?李世民一聽,啞口無言,沉默了半天,說他實在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崔子玉看他威脅李世民的目的達到了,於是替他出謀劃策,解決了這個問題,讓他順利通過了冥界的拷問。作為交換,李世民答應給他一個陽世的高官做做。



當然,這個故事是虛構,不過這個故事來源於當時唐朝民間話本。這也證明,李世民“囚慈父於後宮”,並不是空穴來風,在民間早就流傳開了。但是,所有的正史都沒有記載這個事件,這可能與李世民修改起居注有關係。在李世民之前,還沒有一個君主要看起居注,但他是頭一個。他為何要看?很可能就是為了纂改歷史資料,把他逼迫父親的事情掩蓋掉。

在史書上,還有關於李世民逼迫李淵的暗示。比如,《舊唐書.隱太子建成傳》裡面,說李世民起兵之後,“流矢及於內殿”。內殿,不就是李淵居住的皇宮嗎?箭都射到皇宮裡面去了,這意味著什麼?真相很可能是,李世民拿下玄武門之後,又撲向皇宮,迅速控制了李淵,逼迫他交出皇權。李淵失去人身自由,被迫答應。不久,李世民即位。而李淵惶恐的過下半生。


懷疑探索者


自古以來,皇權面前沒有父子手足親情,只有君與臣!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逼迫父親李淵交出了權利。這場政變究竟有多血腥,後世只能通過史書去窺探一斑。

史書記載,玄武門之變的起因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爭權。大唐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李元吉以突厥入侵為藉口,想要剝奪李世民的兵權和秦王府的眾將,於是李世民與親信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連夜定下了發動政變奪權的陰謀。


在此之前,李世民一直還猶豫不決,但後來終於下定決心。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皇宮北門玄武門內設下伏兵,趁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時痛下殺手。

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殺,而齊王李元吉被尉遲敬德所殺。事後,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去面見父親李淵,表面上是想看看父親李淵會如何處置自己,實際上是在藉機逼宮,向父親示威。

唐高祖李淵見到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後,一邊故作鎮定,一邊假惺惺地問尉遲敬德到底發生了什麼。武將出身的尉遲敬德怒目圓睜,回答道:“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這短短的一句話擲地有聲,已經將唐高祖李淵當場鎮住。李淵為了保命,在尉遲敬德面前數落了李建成、李元吉的罪過。當場的大臣也隨聲附和,紛紛在口頭上聲討李建成、李元吉。李淵趁機給自己找了一個很好的臺階下,實為明哲保身。

不久以後,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將實權完全交給李世民,又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這樣一來,李淵就避免了與兒子李世民起衝突,保全了自己,而李世民也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臺階下。

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唐高祖李淵正式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世民,自為太上皇,從此躲在後宮享樂,直到公元635年才安穩去世。

為了做好善後工作,避免波及過大,李世民在繼位後也寬恕了許多李建成的餘部和女眷,比如後來的魏徵、薛萬徹等人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就這樣,李世民將政變的惡果壓到了最低,而李淵也以退為進,保全了自己。


歷史的荒野


人在放手一搏時,勇氣之外貴在能有一份理智。

人在別無選擇時,痛苦之外也貴在能有一份理智。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最驚心動魄、最有可能導致局面失控的就是斬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成功取下這兩人性命後,一切貴在有理智地控制,李世民在這方面做的不錯。

除了拿太子人頭瓦解太子黨的反抗意志,最值得一書的就是第一時間闖入宮中將高祖李淵控制住了,史書上說此時的李淵正在泛舟,這說法有些粉飾,大概是為了烘托大勢已定下父子間的那份理智吧。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弒父是萬萬不能的,那樣他將徹底敗壞綱常,喪失天下人心,甚至可能召來天下反叛,所以李淵的性命是無憂的。但沒有弒父之心是一回事,玄武門血流成河時,李淵會不會因亂遇險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李世民要第一時間派部將闖入宮中,將李淵控制住,這種控制是有護駕之意的。

站在李淵的角度,一場變亂,嫡子死了兩個,只剩下李世民一人,而且此時的李世民還掌控著生殺大權,雖然他的內心可能極其憤怒,極其哀傷,但魚死網破之事卻也做不出來,只要稍微有些理智,父子間尚有親情,他只能妥協、接受。

因為父子間這種微妙而又現實的心理,兩人的反應相當有意思,不僅沒撕破臉,而且互相都用親情來掩蓋自己的內心。李淵有埋怨自己糊塗,沒及早立李世民以致釀成家庭悲劇的意思,而李世民像個被迫用刀玩命的孩子,“跪而吮其上乳”,希望父親能體會到他苦心下還有孝心,能原諒他。

當然,在當時的情景下,理智歸理智,表演歸表演,皇權爭奪的殘酷性還是有的。為了逼迫李淵立刻交出兵權,下詔承認他此舉的合法性,儘快禪位,李世民當著李淵的面,殺了養在宮中的侄子,這時候如果李淵抓住皇權不放,父子親情的外衣是穿不了幾天的。

所幸,李淵夠明智,全都照辦了,裸退之後,到大安宮頤養天年,繼續生孩子去了。

李世民在成功拿到皇權,登上皇位之後,有兩件事困擾著他,一是想極力證明自己的合法性;二是如何對待太子與齊王的餘黨。

為了證明事變的合法性,李世民沒少朝自己臉上貼金,在史書上大書特書太宗十八起兵興唐之類的漂亮話;當然更少不了朝太子、齊王身上潑髒水,說太子庸碌無能、猜賢妒能、兩人多次想加害他之類的壞話。

對待太子、齊王餘黨,李世民首先祭出的是血腥鐵腕,將太子、齊王的兒子盡數殺絕了。在血脈上斬草除根後,李世民曾在全國範圍搜捕太子、齊王的餘黨,幸得勸諫,他才及時收手,選擇了與太子、齊王餘黨和解的明智之道。

與太子、齊王餘黨和解,李世民做的頗有明君風範,一方面他啟用了太子黨舊臣魏徵等人,另一方面他及時翻篇,不再搞株連,最後就是給了太子、齊王一個還算說得過去的交代。

事變不久,李世民即追改李建成為息王,諡隱,世稱隱太子,李元吉降封巢王,諡剌(乖戾之意),雖說這兩個諡號皆含失德之意,但李世民最後都以王禮葬了他們,並沒有加以大逆的罪名。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殺盡太子、齊王諸子,尤其還霸佔齊王妃楊氏,曾召後世不少詬病,其實李世民對太子、齊王諸女還是不錯的。

這一點許多人不太瞭解,不妨來說一說。

太子、齊王被誅殺後,除了妃子,兩人大概各留下了五個女兒,李世民沒有殺她們,相反頗為善待。

太子李建成被殺後,太子妃鄭氏從東宮遷出,不久即受到新皇李世民的恩典,重新得到了棲息居所,後來鄭氏隨女兒生活,事變後又活了四十年,最後歸葬李建成“隱陵”之側。

太子李建成留下的五個女兒,封歸德縣主,都保留了基本待遇。值得一說的是,李建成留下的第二女李婉順,後來嫁給了貞觀名臣劉林甫之子劉應道,生活十分美滿。

史書上說李婉順“實有大丈夫之致”,既有才,又有德,許多人評論,從其女可見其父,真實的李建成沒有李世民說的那麼不堪。

齊王李元吉留下的五個女兒,生活待遇上與對待太子李建成留下的女兒一樣,只在一點上特別,李世民將齊王妃楊氏納進了宮。

從後來李世民對楊氏的寵愛看,他是真喜歡這個女人,但除了喜歡,李世民也有政治上的考慮,楊氏是門閥世家出身,納她進宮即是籠絡原先靠攏太子、齊王的那一批門閥。

有意思的是楊氏被李世民納進宮時,身邊還有個沒斷奶的小女兒,她是帶著兩歲的小女兒進宮侍奉新君的。此女長大成人後,獲封歸仁縣主,嫁給了唐初有名的外戚家族姜氏。

李世民霸佔弟媳的畫風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相反他們之間只有溫暖,沒有仇恨,感情相當的好,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甚至想立楊氏為後,只因魏徵勸諫,這樣太是失體統,方才作罷。

還有一點十分地耐人尋味,同時也充滿了人情味。

太子、齊王諸子被殺後,名義上,李世民沒讓這兩支絕後,他把自己的兒子趙王福出繼給了李建成一房,把曹王明出繼給了齊王一房。

意味深長的是,曹王李明的生母正是楊氏,這等於是齊王原先的老婆後來生了兒子,一轉手,又成了齊王的兒子。

李世民真會辦事啊!


黑句本


唐朝武德九年,這是唐朝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位於權力核心的兩大勢力,秦王集團和太子集團徹底撕破臉,一場血腥政變發生了。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集團,經過精心謀劃,巧妙佈置,在玄武門內外,都佈下天羅地網。

與此同時,皇太子李建成,老三李元吉卻毫不知情。當危險的信號已經出現,兩個人這才如夢初醒,但一切為時已晚,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手下悍將尉遲恭則取了李元吉的腦袋。

在許多人眼中,這場血腥政變是太子和秦王長時間矛盾的結果,因此,另一方勢力並沒有得到關注。這方勢力就是皇帝李淵。

對於唐朝來說,他是一個皇帝,他所做的就是保證國家的穩定。對於李家來說,他是一個父親,他要做的是保證家庭的和睦。歷史上的李淵,是一個性格溫和,做事謹慎甚至有些膽小的人。這樣的性格,讓李淵更加不願意看到兒子之間的自相殘殺。但權力是無情的,而李淵對於兩個兒子,的確很難分出優劣。

大兒子李建成長期在自己身邊,處理國家內部的政務,為政水平和治國能力讓李淵非常放心。次子李世民更是天縱奇才,不但善於處理政務,而且帶兵打仗的能力也相當歷害,在軍中有著相當深的根基。李建成在文臣那裡有根基,李世民在武將那裡有根基,作為皇帝及父親,要做的必須是均衡各方勢力,讓他們為自己所用。

李淵的想法是好的,但能力有限,並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兩個兒子,也無法完全控制朝局,我想,這之中最大的問題不在李建成,而在李世民。從對戰薛杲舉到對戰王世充竇建德,李世民獲得相當一部分兵權,即使李世民可以交出兵權,但他手下的將領,會不會認皇帝,很難說。

相比內政的權力,李淵完全可以控制,他所要關注的,就是如何削弱李世民的兵權。因此,當劉黑闥再次造反之時,李建成成為主力。歷史上雖然說這是魏徵的建議。但作為最高決策者李淵,他也很想讓自己的大兒子立一些軍功,然後擁有一些兵權。

以父親對兒子的瞭解看,如果真的出現兵變,兵變的主謀必然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至於長子李建成,李淵還是相對放心的。因為李建成的性格,更像自己,更加溫和穩重。不容易搞出大動作。

真正的危險源於李世民,這讓李淵非常難做,如果李世民是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將領,李淵有無數種辦法解決這個隱患,而對於自己親兒子,李淵不想做也不願意作,只能小心翼翼維繫兩個兒子之間的平衡,敲打李建成也敲打李世民。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當日,李淵做出了一個很奇怪的行為,在湖中泛舟。雖然皇帝泛舟遊湖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這個時候泛舟遊湖,尤其是已經到了上朝時間,這就有些詭異。有了詭異就必然有背後的問題,也值得分析。

首先,我們可以確信,李淵泛舟遊湖的時間絕對不合理,李淵雖然不能算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卻也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在他當皇帝的幾年裡,沒有看到過因為遊山玩水耽誤工作的先例,上朝期間遊山玩水更是沒有。一個並不昏庸的皇帝做出一件不常見的事情,而且在一場動亂之前,一定是有問題,因此,可以斷定李淵遊園,不是自願的行為。

我們進行進一步推理,就會發現,政變從開始到結束,李淵什麼都沒做,甚至當他看到自己兩個兒子的人頭之時,一句硬話都沒敢說。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李淵已經知道玄武門之變要發生,而且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這樣的局面,以他對二兒子的瞭解。一旦李世民做出決定,必然是一場無法挽回的血腥變革。他除了接受,沒有什麼其他辦法。

那麼,李淵還有什麼自保的辦法嗎?當然有,李淵自保的辦法就是讓權。讓權之後的李淵,沒有了皇帝的身份,依然有父子之實,因此,作為太上皇的李淵,他的晚年生活依然如常。當李世民俘虜吉利可汗之後,李淵再次出場。一場歡宴讓李世民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讓李淵更加相信自己的選擇是絕對正確的。

李淵是一個好父親,也是一個聰明人,只是當親情和權力糾纏在一起,他沒有李世民這般的果斷。但也因為沒有這樣的果斷,讓他遠離了玄武門政變,一切罪過都由李世民承擔。既然無法改變,那就只能置身事外,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小小嬴政


玄武門之變發生以後,太子一黨和齊王一脈全都被李世民清除乾淨,唐高祖李淵也宣佈退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正式成為大唐的新主人,在他的帶領下,大唐開始了貞觀之治。那麼李世民大權在握以後,李淵又是如何保命,李世民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玄武門之變的影響呢?

第一安撫李建成和齊王的舊部

這其中的代表就是魏徵,李世民拔擢他為諫議大夫。還有一批像王珪,韋挺,薛萬徹這樣的人,李世民都予以重任。正是因為李世民恰當的安排和寬大的政策,才讓太子和齊王的勢力從內部瓦解了,穩定了當時玄武門之變以後動盪的局勢。

其二,安定地方

除了朝廷內部有許多人是屬於太子和齊王一黨,許多地方大員也投靠了建成和李元吉。其中廬江王,燕郡王,義安王等人在太子兵敗以後甚至起兵造反。雖然這些造反很快被鎮壓,但是太子一黨在地方的殘餘勢力仍然是李世民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在此也表現了他的過人之處,他下令大赦天下,不再追究。以前太子一黨的罪責。從而使地方逐漸平靜下來。

第三條就是在朝中大力培植自己的勢力

雖然李淵已經退位成為太上皇,但是朝中還有一大批屬於李淵的老臣,李世民勢必會對他們進行清洗,安排自己的心腹,從而牢牢掌控唐王朝的權力。

而對於李淵,他其實聰明的很,等到長子和三子都被李世民解決以後,他明白自己已經沒有選擇,只能乖乖的聽從李世民的話,做一位“老實”的太上皇。

我是頭條號作者圍知歷史,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和看法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也希望大家為這篇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你的舉手之勞,我的莫大榮幸,謝謝各位!


是阿維啊


李淵應該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會刀兵相見,自相殘殺,玄武門之變就像是一柄重錘打在了大唐這位開國皇帝的心上。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淵還在想著怎麼化解太子和秦王之間的矛盾,殊不知兩兄弟已經在外面殺紅了眼。等到尉遲恭帶著滿身的血衝到李淵跟前時,李淵才知道發生了什麼,“太子謀反,已被秦王誅殺,我奉秦王之命特來保護陛下”。



尉遲恭此時來的目的不為別的,一是控制住李淵,當然名義上是保護;二是跟李淵“借要”調兵的手諭和信物,這樣秦王就可以指揮京城周邊的部隊了。李淵明白自己已經是大勢已去,只能交出軍政大權,三天後,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了顯示自己已無心國事,還下詔:“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兩個月後,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自此,李世民全面的接手了大唐的江山。



李世民對自己這位太上皇父親還是挺好的,起碼錶面功夫做得很足。李淵不願意去九成宮避暑,於是李世民為他修建大明宮作為李淵的避暑場所;在宴請吉利等人的宴會上,自己坐在下首對李淵稱臣,李淵大概這個時候才稍微的放下了心結。



其實李世民就一條原則,只要李淵不碰一切政事,那我們就什麼都好。


歷史伶俜者


<strong>

史書記載,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除掉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之後,立即派大將尉遲敬德進入皇宮“護駕”,而此時,唐高祖李淵正在泛舟遊玩呢。他問身邊的大臣裴寂(曾經積極支持李淵起兵,位至宰相,後來被李世民發配了)自己此時應該怎麼辦才好。裴寂說:“太子和齊王本來就對我大唐開國沒做出什麼貢獻,既然秦王現在已經殺了他們,您應該把權力讓出來,如此才是天下歸心。”

李淵對這個建議深表贊同,便在宮中召見了李世民,而李世民見了父親之後“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李淵此時說了九個字:“近日來,幾有投杼之惑”。

投杼之惑是一個成語,其主人公是曾子。曾子是春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我們比較瞭解的曾子殺豬的故事,還有一個曾子殺人。話說某天突然有人闖入曾子家中,告訴曾子的母親說她兒子殺人了,曾母完全不信,繼續織布;不一會,又有一個人過來傳達了同樣的消息,曾母聽說之後,立即扔掉杼(即織布用的梭子)翻牆逃跑了。

李淵在此時說出這個典故,顯示出了他的大智慧:我看好你,並且早就表示過要立你為太子了,但是李建成為首的很多大臣都整天找茬,在我面前說你的壞話,他們這些糟老頭子真是壞的很。哎呀,我也是老糊塗了,怎麼就相信了他們的鬼話呢!

如此一來,李淵就避免了事態的繼續惡化,他當然也知道此時自己的抵抗是無謂的,所以不如順水推舟,在保全自己的同時給兒子留個好點的名聲,畢竟以後他們是要上史書的啊!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三個月之後,李淵便選擇了禪位,自己當太上皇去了。


國史通論


玄武門之變是一招險棋,李世民險勝,這場血腥的殺戮在不同的史書記載中,呈現不同的面目,歷來為評論家所爭論不休,那麼事情的真相如何呢?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下場如何?李世民是怎麼善後的?

根據《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

事發之時,李淵正在湖上泛舟,尉遲敬德直接闖入,李淵大驚,厲聲質問他為什麼而來?難道要謀反嗎?尉遲敬德說了幾句話,讓李淵如五雷轟頂,什麼也聽不見了。原來李世民誅殺了太子和李元吉,說他們無德無功,卻霸佔著位置狼狽為奸。

事情已成定局,李淵也是老狐狸,豈有負隅頑抗的道理,他說:“善!此吾之夙心也。”

李淵從起事到建國,當上皇帝都58歲的,他什麼樣的血雨腥風沒經歷過?玄武門這樣的事情,他經歷了好幾回了。權力比春藥厲害,在權力面前,人往往都還不如禽獸,別說是殺兄弟,弒父也是常有的事,李淵當然不能找死。

其實在玄武門之前,李淵做了很多“和事佬”的工作,他甚至想把大唐分成兩半,一人一半,當然那是開玩笑,那不是拿江山當兒戲嗎?

說起李世民如何善後,第一,就是問李淵要一個“處罰”,什麼“處罰”呢?當時秦王的兵馬和建成元吉的兵馬還在糾纏,“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

也就是說,這種不疼不癢,各打五十大板的“處罰”,其實是變相宣佈了政變的合法性。李淵都出了手諭了,說明這場政變,是在李淵的允許下進行的,這對李世民坐穩帝位大有好處。

第二,李世民對李淵,在眾人的目光下表明瞭“孝心”——“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這段只可意會,李世民的表演天賦也是沒誰了,放在現在能拿幾個小金人。

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他終於走到了夢寐以求的權力的巔峰。

當李世民坐穩權力核心的寶座後,他第一件事就是殺人。他把建成元吉的兒子全部殺光,很多才一兩歲,顯示了一個君主的殘忍。

李建成的六子(一子夭亡)——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訓、李承明、李承義均被處死。李元吉五子李承業、李承獎、李承裕、李承鸞、李承度也全部被斬首。

李元吉死的時候才二十四歲,他的兒子可想而知沒多大,李世民的舉動是非常殘忍的。

殺完之後呢?

賞,封賞,大肆封賞。拉攏,再拉攏,繼續拉攏。

比如魏徵,本是李建成的洗馬,李世民“不計前嫌”,繼續重用,大加重用,魏徵後來成為諫官錚臣,說白了就是給李世民漲點粉絲,讓李世民的歷史形象沒那麼黑。僅一個魏徵,就把李世民洗得很白,更不要說還有其他的原太子的人馬,都為太宗所用了。

政變功臣也都得到封賞,很多人成了凌煙閣的功臣,功臣之路果然也是累累白骨鋪就的,究竟在哪個方面有“功”,就不用多說了。

有的人會問,李淵是如何保住性命的?這也屬於玄武門之變的善後問題,李世民如何善後他的父親的?

李淵的下場還不錯,活了很大年齡,一方面李世民並未難為他,另一方面他竭力維持父子和好的局面,願意做戲,還尊他為“太上皇”。

貞觀三年,對於李淵是很重要的年份,李世民允許李淵”遷宮“——也就是說,放鬆了對他的管制。李淵遷宮弘義宮,後來改名為大安宮,大安宮在宮城西面,位置偏遠,比較狹窄,但李淵自得其樂,因為他獲得了自由。

“自由”此刻對於曾經在權力核心血雨腥風爭奪過,又在寶座上體驗過的太上皇李淵而言,成為他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貞觀四年,李世民捉住頡利可汗,在大安宮大宴群臣,李淵說:”當年高祖被圍困白登城,這種恥辱他一生也未能報,我兒子能一舉剿滅突厥,證明我眼光是對的,我可高枕無憂了。“

這番面面俱圓的官腔打完,接下來就進入了愉快的父子融融的局面,李淵彈奏起琵琶,李淵起身翩翩起舞,眾人山呼萬歲。

後來李世民要幫李淵抬轎,這場戲做得很足。

值得一提的是,李淵的晚年還是比較安逸的,他心裡憤懣不憤懣不好說,面子上還是豁達通達的,反正他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對政治也沒野心了。

李淵晚年的時候,他幼年的子女都守在他身邊,他享受了天倫之樂,而且他也不缺少女人,日子過得還是蠻滋潤的,一直活到七十歲,也成全了李世民“忠孝”的美名。

貞觀九年,李淵在垂拱殿駕崩。


靜說歷史


《弒兄殺弟 強納弟媳 一代明君? 》

弒兄殺弟---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背叛老表隋煬帝在太原起兵後,建立大唐王朝後,封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公元626年,大唐帝國剛剛成立八年,在大唐帝國都城長安一場政變正在悄悄醞釀,為了爭奪至高無上的帝位,在皇城宣武門大唐帝國的第二個皇子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取得了帝國實際上的最高權力。

太上皇--李淵

天下兩封--儲位之爭愈演愈烈,李淵為了安撫李世民“天下都是一家,東都和西都兩地,路程很近,只要我想念你,便可動身前往,你不用煩惱悲傷。”把天下做了兒戲一般,玄武門之變後作為一個五十八歲的老人,實際上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為了自保。

1:態度端正,及時認慫,李淵聽聞玄武門之變後,對尉遲恭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2:及時放權:政變之後,高祖及時放權任命政變功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右僕射(亦相當於宰相);又以前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為御史大夫,前任中書舍人顏師古、劉林甫為中書侍郎,左衛副率侯君集為左衛將軍,左虞候段志玄為驍衛將軍,副護軍薛萬徹為右領軍將軍,右內副率張公謹為左武候將軍,右監門率長孫安業為右監門將軍,右內副率李客師為領左右軍將軍,把國家軍政大權完全交給李世民和他的手下。

3:避居別宮:自古皇家寡親情,兄弟相殘,父子相殺也是平常事情,政變之後李淵作為一個歷經風雨血腥的人自然懂得不要繼續在自己兒子面前晃悠,於是李淵主動遷宮弘義宮,後來改名為大安宮,謝絕外交以安兒子的心,於是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后離世。

李世民

1,為政變正名--讓尉遲恭取得高祖手諭為政變取得合理性,在第三天就立自己為唐太子。

2,把持軍權--讓高祖下詔書:“從今天起,軍隊和國家的各項事務,無論大小,全部委託太子處理和決定,然後再報告給朕。”節制天下軍權和把持全國朝政。

3,赦免太子黨舊部安撫人心;李世民頒佈太子令:“玄武門之變以前與東宮和齊王府有牽連的人、與太子謀反有牽連的人,一概不允許相互告發,對違反規定的人以誣告罪論處。”安撫了太子舊部。

4:重建父子情; 。李世民殺了親哥哥和弟弟後,他爹李淵傳召了他。李世民為表歉意,跪在父親面前並吸吮了他爹的乳頭,痛哭很久,而且對他老爹十分體貼。

5;盡殺子侄;李世民政變之後為除掉後患,痛下殺手殺了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強納兄弟妻妾入宮。

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有關必回),各位小主評論區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