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如何保命的,李世民如何善后的?

静说历史


自古关于玄武门之变的争议就有很多,今天我打算为唐太宗李世民正一下名,仔细分析玄武门之变中李渊以及李世民的所作所为。


一、李渊如何保命?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死,当时情况万分危急。

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

在玄武门之变那种危险的形势中,李渊虽然成为一个极度危险的人物,但是并不需要保命,最开始李世民叫尉迟恭带领人马去保护李渊,虽然很多人分析说这是为了逼宫李渊,但是保护之名也是有的。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时玄武门一片混乱,城外李建成党羽还在拼命,城内除了李世民的人还有一些搞不清楚是敌是友的侍卫存在,很难保证李渊的安全,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护李渊,要是李渊一死,李世民杀父罪名怎么也无法洗脱,想要成为太子或者皇帝则名不正言不顺,换言之,天下豪杰也不会同意,到时候必然有很多人以讨伐李世民为由起义。

历史上这样的事件很多,比如宇文化及杀死杨广,后来窦建德就以讨伐宇文化及为由将宇文化及处死,虽然不是父子关系,但是这种民不正言不顺的夺权方式得不到大家认可。

李世民深知这些道理,所以断然不会轻易走错最关键的一步。要说杀死李渊,就更加不可能,一个是没有必要,一个是不能杀,毕竟父子之情还是有的。我想要是换做常人,早就把李渊一刀毙命,当初打江山的时候李渊答应日后让李世民做太子,等到江山打下来又让李建成做太子,出尔反尔,只是李世民大度。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资治通鉴》

李渊眼看尉迟恭带着人马前来,自己大概问了一下情况:“门外叛乱者何人?”,尉迟恭告诉他是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叛乱,李世民正在平叛。接着尉迟恭又请求李渊交出禁军兵权让李世民调动以平叛乱。

话说到这种份上,李渊自然知道该干什么,于是下了两道圣旨,将禁军兵权全部交给李世民,禁军随便李世民调动,这样一来玄武门之变算是基本成功,没有什么悬念。


转瞬李世民来到李渊身边,不仅没有什么高姿态,还“跪而吮其上乳”,希望李渊原谅自己。一个父亲在经受自己两个儿子死去之后,那种父爱泛滥,自然是舍不得对李世民怎么样的。李渊并不是不敢,当时他打李世民几下也没什么,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没人会说他,但是李渊明白自己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他只有李世民一个嫡子,不让他做太子还有谁呢?

紧接着李渊做的事情就是让李世民成为太子,帮助李世民了解三个月朝中政务,然后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光荣退休,安心当自己的太上皇。李渊晚年还生下很多孩子,其中有些后来给李世民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最小的儿子李元婴,相当调皮,后来让李世民很是繁琐。


二、李世民如何善后?

玄武门之变基本事情处理完后,李世民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善后,稳定政权,既然要稳定政权,李建成之前的党羽必须拉拢纳入自己麾下,于是李世民将冯立委以重任,接下里是薛万彻、还有李建成的谋臣魏征等人,都相继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这种不计前嫌的大度,是一般君王做不到的,很多君王都是采取残忍的屠杀来达到最终稳定,李世民却以仁义和德来服众,足以见得李世民的厉害之处。

将大臣安顿好后,李世民还要笼络贵族,比如弘农杨氏还有山东门阀郑氏,他们要怎么去笼络呢?弘农杨氏中有个女儿是李元吉的老婆,也就是杨氏,李世民为了笼络他们家族,把杨氏纳入宫中,占为己有,表面上很多人觉得李世民好色残忍,实际上这样做也是为了维持政治稳定,拉拢杨氏,对整个大唐江山社稷都有好处。


其次是郑氏家族,这个家族原本一直支持李建成,因为其女儿郑观音就是太子妃,所以如今李世民要拉拢他们,才能促进稳定。但是李世民不能继续把郑观音占为己有,他采取的措施是对山东门阀贵族中的成员委以重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庇护,这样一来,山东门阀就继续支持李世民。

朝中军心稳定,朝外政治稳定,整个玄武门之变以及李世民的上位过程算是完美收工。


结语

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所有处理事情的方法来看,这样的君主绝对是一个合格之人,要说他杀了哥哥弟弟,处于那种环境之下,谁都会那样选择!



嗔痴历史观


依据一些线索,玄武门事件发生之后,李渊并不是没有反抗。李渊是开国皇帝,也有一定的雄才,怎么可能坐以待毙,任由李世民肆意妄为?当时,他的禁卫军很可能与李世民的王宫勇士进行了殊死搏斗,但最终归于失败。莫高窟曾经发现了很多古代文献,被斯坦因博士盗运到欧洲。其中有一部文献编号为S.2630,内容就描述了唐太宗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王国维研究了这部文献,将它命名为《唐太宗入冥记》。

那么,这部《唐太宗入冥记》说了什么故事呢?是这样说的。说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突然有一天死掉了,魂魄迷迷糊糊的来到了冥界。正巧,他遇见了冥界的一个判官,叫做崔子玉的。这个崔子玉就自报家门,说认识陛下。这个崔子玉在冥界很有权势,但他在阳间却是李世民的官僚,大概是县尉这样的芝麻小官。白天,崔子玉就在阳间上班,做他的小官,夜里面就来做冥界判官。但是,崔子玉很不知足,他就想和李世民做交易,答应想办法让他还阳,李世民承诺回阳后提拔重用崔子玉,给他高官厚禄。

崔子玉就说,陛下,我给你提一个问题,如果你可以解答,我就立马送你还阳。如果你解答不了,您一辈子就留下这里了。李世民听了吓得半死,哆哆嗦嗦说,您一定要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朕不会亏待你。

接下来,崔子玉就问,武德九年,李世民你为什么杀兄于前殿,为什么囚慈父于后宫?李世民一听,哑口无言,沉默了半天,说他实在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崔子玉看他威胁李世民的目的达到了,于是替他出谋划策,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他顺利通过了冥界的拷问。作为交换,李世民答应给他一个阳世的高官做做。



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不过这个故事来源于当时唐朝民间话本。这也证明,李世民“囚慈父于后宫”,并不是空穴来风,在民间早就流传开了。但是,所有的正史都没有记载这个事件,这可能与李世民修改起居注有关系。在李世民之前,还没有一个君主要看起居注,但他是头一个。他为何要看?很可能就是为了纂改历史资料,把他逼迫父亲的事情掩盖掉。

在史书上,还有关于李世民逼迫李渊的暗示。比如,《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里面,说李世民起兵之后,“流矢及于内殿”。内殿,不就是李渊居住的皇宫吗?箭都射到皇宫里面去了,这意味着什么?真相很可能是,李世民拿下玄武门之后,又扑向皇宫,迅速控制了李渊,逼迫他交出皇权。李渊失去人身自由,被迫答应。不久,李世民即位。而李渊惶恐的过下半生。


怀疑探索者


自古以来,皇权面前没有父子手足亲情,只有君与臣!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逼迫父亲李渊交出了权利。这场政变究竟有多血腥,后世只能通过史书去窥探一斑。

史书记载,玄武门之变的起因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权。大唐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李元吉以突厥入侵为借口,想要剥夺李世民的兵权和秦王府的众将,于是李世民与亲信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连夜定下了发动政变夺权的阴谋。


在此之前,李世民一直还犹豫不决,但后来终于下定决心。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内设下伏兵,趁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时痛下杀手。

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杀,而齐王李元吉被尉迟敬德所杀。事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去面见父亲李渊,表面上是想看看父亲李渊会如何处置自己,实际上是在借机逼宫,向父亲示威。

唐高祖李渊见到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后,一边故作镇定,一边假惺惺地问尉迟敬德到底发生了什么。武将出身的尉迟敬德怒目圆睁,回答道:“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这短短的一句话掷地有声,已经将唐高祖李渊当场镇住。李渊为了保命,在尉迟敬德面前数落了李建成、李元吉的罪过。当场的大臣也随声附和,纷纷在口头上声讨李建成、李元吉。李渊趁机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下,实为明哲保身。

不久以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将实权完全交给李世民,又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这样一来,李渊就避免了与儿子李世民起冲突,保全了自己,而李世民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台阶下。

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唐高祖李渊正式将皇帝位传给太子李世民,自为太上皇,从此躲在后宫享乐,直到公元635年才安稳去世。

为了做好善后工作,避免波及过大,李世民在继位后也宽恕了许多李建成的余部和女眷,比如后来的魏征、薛万彻等人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就这样,李世民将政变的恶果压到了最低,而李渊也以退为进,保全了自己。


历史的荒野


人在放手一搏时,勇气之外贵在能有一份理智。

人在别无选择时,痛苦之外也贵在能有一份理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最惊心动魄、最有可能导致局面失控的就是斩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取下这两人性命后,一切贵在有理智地控制,李世民在这方面做的不错。

除了拿太子人头瓦解太子党的反抗意志,最值得一书的就是第一时间闯入宫中将高祖李渊控制住了,史书上说此时的李渊正在泛舟,这说法有些粉饰,大概是为了烘托大势已定下父子间的那份理智吧。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弑父是万万不能的,那样他将彻底败坏纲常,丧失天下人心,甚至可能召来天下反叛,所以李渊的性命是无忧的。但没有弑父之心是一回事,玄武门血流成河时,李渊会不会因乱遇险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李世民要第一时间派部将闯入宫中,将李渊控制住,这种控制是有护驾之意的。

站在李渊的角度,一场变乱,嫡子死了两个,只剩下李世民一人,而且此时的李世民还掌控着生杀大权,虽然他的内心可能极其愤怒,极其哀伤,但鱼死网破之事却也做不出来,只要稍微有些理智,父子间尚有亲情,他只能妥协、接受。

因为父子间这种微妙而又现实的心理,两人的反应相当有意思,不仅没撕破脸,而且互相都用亲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李渊有埋怨自己糊涂,没及早立李世民以致酿成家庭悲剧的意思,而李世民像个被迫用刀玩命的孩子,“跪而吮其上乳”,希望父亲能体会到他苦心下还有孝心,能原谅他。

当然,在当时的情景下,理智归理智,表演归表演,皇权争夺的残酷性还是有的。为了逼迫李渊立刻交出兵权,下诏承认他此举的合法性,尽快禅位,李世民当着李渊的面,杀了养在宫中的侄子,这时候如果李渊抓住皇权不放,父子亲情的外衣是穿不了几天的。

所幸,李渊够明智,全都照办了,裸退之后,到大安宫颐养天年,继续生孩子去了。

李世民在成功拿到皇权,登上皇位之后,有两件事困扰着他,一是想极力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二是如何对待太子与齐王的余党。

为了证明事变的合法性,李世民没少朝自己脸上贴金,在史书上大书特书太宗十八起兵兴唐之类的漂亮话;当然更少不了朝太子、齐王身上泼脏水,说太子庸碌无能、猜贤妒能、两人多次想加害他之类的坏话。

对待太子、齐王余党,李世民首先祭出的是血腥铁腕,将太子、齐王的儿子尽数杀绝了。在血脉上斩草除根后,李世民曾在全国范围搜捕太子、齐王的余党,幸得劝谏,他才及时收手,选择了与太子、齐王余党和解的明智之道。

与太子、齐王余党和解,李世民做的颇有明君风范,一方面他启用了太子党旧臣魏征等人,另一方面他及时翻篇,不再搞株连,最后就是给了太子、齐王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交代。

事变不久,李世民即追改李建成为息王,谥隐,世称隐太子,李元吉降封巢王,谥剌(乖戾之意),虽说这两个谥号皆含失德之意,但李世民最后都以王礼葬了他们,并没有加以大逆的罪名。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杀尽太子、齐王诸子,尤其还霸占齐王妃杨氏,曾召后世不少诟病,其实李世民对太子、齐王诸女还是不错的。

这一点许多人不太了解,不妨来说一说。

太子、齐王被诛杀后,除了妃子,两人大概各留下了五个女儿,李世民没有杀她们,相反颇为善待。

太子李建成被杀后,太子妃郑氏从东宫迁出,不久即受到新皇李世民的恩典,重新得到了栖息居所,后来郑氏随女儿生活,事变后又活了四十年,最后归葬李建成“隐陵”之侧。

太子李建成留下的五个女儿,封归德县主,都保留了基本待遇。值得一说的是,李建成留下的第二女李婉顺,后来嫁给了贞观名臣刘林甫之子刘应道,生活十分美满。

史书上说李婉顺“实有大丈夫之致”,既有才,又有德,许多人评论,从其女可见其父,真实的李建成没有李世民说的那么不堪。

齐王李元吉留下的五个女儿,生活待遇上与对待太子李建成留下的女儿一样,只在一点上特别,李世民将齐王妃杨氏纳进了宫。

从后来李世民对杨氏的宠爱看,他是真喜欢这个女人,但除了喜欢,李世民也有政治上的考虑,杨氏是门阀世家出身,纳她进宫即是笼络原先靠拢太子、齐王的那一批门阀。

有意思的是杨氏被李世民纳进宫时,身边还有个没断奶的小女儿,她是带着两岁的小女儿进宫侍奉新君的。此女长大成人后,获封归仁县主,嫁给了唐初有名的外戚家族姜氏。

李世民霸占弟媳的画风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相反他们之间只有温暖,没有仇恨,感情相当的好,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甚至想立杨氏为后,只因魏征劝谏,这样太是失体统,方才作罢。

还有一点十分地耐人寻味,同时也充满了人情味。

太子、齐王诸子被杀后,名义上,李世民没让这两支绝后,他把自己的儿子赵王福出继给了李建成一房,把曹王明出继给了齐王一房。

意味深长的是,曹王李明的生母正是杨氏,这等于是齐王原先的老婆后来生了儿子,一转手,又成了齐王的儿子。

李世民真会办事啊!


黑句本


唐朝武德九年,这是唐朝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位于权力核心的两大势力,秦王集团和太子集团彻底撕破脸,一场血腥政变发生了。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经过精心谋划,巧妙布置,在玄武门内外,都布下天罗地网。

与此同时,皇太子李建成,老三李元吉却毫不知情。当危险的信号已经出现,两个人这才如梦初醒,但一切为时已晚,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手下悍将尉迟恭则取了李元吉的脑袋。

在许多人眼中,这场血腥政变是太子和秦王长时间矛盾的结果,因此,另一方势力并没有得到关注。这方势力就是皇帝李渊。

对于唐朝来说,他是一个皇帝,他所做的就是保证国家的稳定。对于李家来说,他是一个父亲,他要做的是保证家庭的和睦。历史上的李渊,是一个性格温和,做事谨慎甚至有些胆小的人。这样的性格,让李渊更加不愿意看到儿子之间的自相残杀。但权力是无情的,而李渊对于两个儿子,的确很难分出优劣。

大儿子李建成长期在自己身边,处理国家内部的政务,为政水平和治国能力让李渊非常放心。次子李世民更是天纵奇才,不但善于处理政务,而且带兵打仗的能力也相当历害,在军中有着相当深的根基。李建成在文臣那里有根基,李世民在武将那里有根基,作为皇帝及父亲,要做的必须是均衡各方势力,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李渊的想法是好的,但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无法完全控制朝局,我想,这之中最大的问题不在李建成,而在李世民。从对战薛杲举到对战王世充窦建德,李世民获得相当一部分兵权,即使李世民可以交出兵权,但他手下的将领,会不会认皇帝,很难说。

相比内政的权力,李渊完全可以控制,他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削弱李世民的兵权。因此,当刘黑闼再次造反之时,李建成成为主力。历史上虽然说这是魏征的建议。但作为最高决策者李渊,他也很想让自己的大儿子立一些军功,然后拥有一些兵权。

以父亲对儿子的了解看,如果真的出现兵变,兵变的主谋必然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至于长子李建成,李渊还是相对放心的。因为李建成的性格,更像自己,更加温和稳重。不容易搞出大动作。

真正的危险源于李世民,这让李渊非常难做,如果李世民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将领,李渊有无数种办法解决这个隐患,而对于自己亲儿子,李渊不想做也不愿意作,只能小心翼翼维系两个儿子之间的平衡,敲打李建成也敲打李世民。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当日,李渊做出了一个很奇怪的行为,在湖中泛舟。虽然皇帝泛舟游湖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这个时候泛舟游湖,尤其是已经到了上朝时间,这就有些诡异。有了诡异就必然有背后的问题,也值得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确信,李渊泛舟游湖的时间绝对不合理,李渊虽然不能算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却也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在他当皇帝的几年里,没有看到过因为游山玩水耽误工作的先例,上朝期间游山玩水更是没有。一个并不昏庸的皇帝做出一件不常见的事情,而且在一场动乱之前,一定是有问题,因此,可以断定李渊游园,不是自愿的行为。

我们进行进一步推理,就会发现,政变从开始到结束,李渊什么都没做,甚至当他看到自己两个儿子的人头之时,一句硬话都没敢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李渊已经知道玄武门之变要发生,而且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这样的局面,以他对二儿子的了解。一旦李世民做出决定,必然是一场无法挽回的血腥变革。他除了接受,没有什么其他办法。

那么,李渊还有什么自保的办法吗?当然有,李渊自保的办法就是让权。让权之后的李渊,没有了皇帝的身份,依然有父子之实,因此,作为太上皇的李渊,他的晚年生活依然如常。当李世民俘虏吉利可汗之后,李渊再次出场。一场欢宴让李世民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让李渊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

李渊是一个好父亲,也是一个聪明人,只是当亲情和权力纠缠在一起,他没有李世民这般的果断。但也因为没有这样的果断,让他远离了玄武门政变,一切罪过都由李世民承担。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只能置身事外,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小小嬴政


玄武门之变发生以后,太子一党和齐王一脉全都被李世民清除干净,唐高祖李渊也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正式成为大唐的新主人,在他的带领下,大唐开始了贞观之治。那么李世民大权在握以后,李渊又是如何保命,李世民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呢?

第一安抚李建成和齐王的旧部

这其中的代表就是魏征,李世民拔擢他为谏议大夫。还有一批像王珪,韦挺,薛万彻这样的人,李世民都予以重任。正是因为李世民恰当的安排和宽大的政策,才让太子和齐王的势力从内部瓦解了,稳定了当时玄武门之变以后动荡的局势。

其二,安定地方

除了朝廷内部有许多人是属于太子和齐王一党,许多地方大员也投靠了建成和李元吉。其中庐江王,燕郡王,义安王等人在太子兵败以后甚至起兵造反。虽然这些造反很快被镇压,但是太子一党在地方的残余势力仍然是李世民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在此也表现了他的过人之处,他下令大赦天下,不再追究。以前太子一党的罪责。从而使地方逐渐平静下来。

第三条就是在朝中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

虽然李渊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但是朝中还有一大批属于李渊的老臣,李世民势必会对他们进行清洗,安排自己的心腹,从而牢牢掌控唐王朝的权力。

而对于李渊,他其实聪明的很,等到长子和三子都被李世民解决以后,他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只能乖乖的听从李世民的话,做一位“老实”的太上皇。

我是头条号作者围知历史,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也希望大家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你的举手之劳,我的莫大荣幸,谢谢各位!


是阿维啊


李渊应该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刀兵相见,自相残杀,玄武门之变就像是一柄重锤打在了大唐这位开国皇帝的心上。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还在想着怎么化解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殊不知两兄弟已经在外面杀红了眼。等到尉迟恭带着满身的血冲到李渊跟前时,李渊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太子谋反,已被秦王诛杀,我奉秦王之命特来保护陛下”。



尉迟恭此时来的目的不为别的,一是控制住李渊,当然名义上是保护;二是跟李渊“借要”调兵的手谕和信物,这样秦王就可以指挥京城周边的部队了。李渊明白自己已经是大势已去,只能交出军政大权,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为了显示自己已无心国事,还下诏:“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两个月后,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自此,李世民全面的接手了大唐的江山。



李世民对自己这位太上皇父亲还是挺好的,起码表面功夫做得很足。李渊不愿意去九成宫避暑,于是李世民为他修建大明宫作为李渊的避暑场所;在宴请吉利等人的宴会上,自己坐在下首对李渊称臣,李渊大概这个时候才稍微的放下了心结。



其实李世民就一条原则,只要李渊不碰一切政事,那我们就什么都好。


历史伶俜者


<strong>

史书记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之后,立即派大将尉迟敬德进入皇宫“护驾”,而此时,唐高祖李渊正在泛舟游玩呢。他问身边的大臣裴寂(曾经积极支持李渊起兵,位至宰相,后来被李世民发配了)自己此时应该怎么办才好。裴寂说:“太子和齐王本来就对我大唐开国没做出什么贡献,既然秦王现在已经杀了他们,您应该把权力让出来,如此才是天下归心。”

李渊对这个建议深表赞同,便在宫中召见了李世民,而李世民见了父亲之后“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李渊此时说了九个字:“近日来,几有投杼之惑”。

投杼之惑是一个成语,其主人公是曾子。曾子是春秋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我们比较了解的曾子杀猪的故事,还有一个曾子杀人。话说某天突然有人闯入曾子家中,告诉曾子的母亲说她儿子杀人了,曾母完全不信,继续织布;不一会,又有一个人过来传达了同样的消息,曾母听说之后,立即扔掉杼(即织布用的梭子)翻墙逃跑了。

李渊在此时说出这个典故,显示出了他的大智慧:我看好你,并且早就表示过要立你为太子了,但是李建成为首的很多大臣都整天找茬,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他们这些糟老头子真是坏的很。哎呀,我也是老糊涂了,怎么就相信了他们的鬼话呢!

如此一来,李渊就避免了事态的继续恶化,他当然也知道此时自己的抵抗是无谓的,所以不如顺水推舟,在保全自己的同时给儿子留个好点的名声,毕竟以后他们是要上史书的啊!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三个月之后,李渊便选择了禅位,自己当太上皇去了。


国史通论


玄武门之变是一招险棋,李世民险胜,这场血腥的杀戮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呈现不同的面目,历来为评论家所争论不休,那么事情的真相如何呢?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下场如何?李世民是怎么善后的?

根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

事发之时,李渊正在湖上泛舟,尉迟敬德直接闯入,李渊大惊,厉声质问他为什么而来?难道要谋反吗?尉迟敬德说了几句话,让李渊如五雷轰顶,什么也听不见了。原来李世民诛杀了太子和李元吉,说他们无德无功,却霸占着位置狼狈为奸。

事情已成定局,李渊也是老狐狸,岂有负隅顽抗的道理,他说:“善!此吾之夙心也。”

李渊从起事到建国,当上皇帝都58岁的,他什么样的血雨腥风没经历过?玄武门这样的事情,他经历了好几回了。权力比春药厉害,在权力面前,人往往都还不如禽兽,别说是杀兄弟,弑父也是常有的事,李渊当然不能找死。

其实在玄武门之前,李渊做了很多“和事佬”的工作,他甚至想把大唐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当然那是开玩笑,那不是拿江山当儿戏吗?

说起李世民如何善后,第一,就是问李渊要一个“处罚”,什么“处罚”呢?当时秦王的兵马和建成元吉的兵马还在纠缠,“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也就是说,这种不疼不痒,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罚”,其实是变相宣布了政变的合法性。李渊都出了手谕了,说明这场政变,是在李渊的允许下进行的,这对李世民坐稳帝位大有好处。

第二,李世民对李渊,在众人的目光下表明了“孝心”——“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这段只可意会,李世民的表演天赋也是没谁了,放在现在能拿几个小金人。

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他终于走到了梦寐以求的权力的巅峰。

当李世民坐稳权力核心的宝座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杀人。他把建成元吉的儿子全部杀光,很多才一两岁,显示了一个君主的残忍。

李建成的六子(一子夭亡)——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均被处死。李元吉五子李承业、李承奖、李承裕、李承鸾、李承度也全部被斩首。

李元吉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他的儿子可想而知没多大,李世民的举动是非常残忍的。

杀完之后呢?

赏,封赏,大肆封赏。拉拢,再拉拢,继续拉拢。

比如魏征,本是李建成的洗马,李世民“不计前嫌”,继续重用,大加重用,魏征后来成为谏官铮臣,说白了就是给李世民涨点粉丝,让李世民的历史形象没那么黑。仅一个魏征,就把李世民洗得很白,更不要说还有其他的原太子的人马,都为太宗所用了。

政变功臣也都得到封赏,很多人成了凌烟阁的功臣,功臣之路果然也是累累白骨铺就的,究竟在哪个方面有“功”,就不用多说了。

有的人会问,李渊是如何保住性命的?这也属于玄武门之变的善后问题,李世民如何善后他的父亲的?

李渊的下场还不错,活了很大年龄,一方面李世民并未难为他,另一方面他竭力维持父子和好的局面,愿意做戏,还尊他为“太上皇”。

贞观三年,对于李渊是很重要的年份,李世民允许李渊”迁宫“——也就是说,放松了对他的管制。李渊迁宫弘义宫,后来改名为大安宫,大安宫在宫城西面,位置偏远,比较狭窄,但李渊自得其乐,因为他获得了自由。

“自由”此刻对于曾经在权力核心血雨腥风争夺过,又在宝座上体验过的太上皇李渊而言,成为他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贞观四年,李世民捉住颉利可汗,在大安宫大宴群臣,李渊说:”当年高祖被围困白登城,这种耻辱他一生也未能报,我儿子能一举剿灭突厥,证明我眼光是对的,我可高枕无忧了。“

这番面面俱圆的官腔打完,接下来就进入了愉快的父子融融的局面,李渊弹奏起琵琶,李渊起身翩翩起舞,众人山呼万岁。

后来李世民要帮李渊抬轿,这场戏做得很足。

值得一提的是,李渊的晚年还是比较安逸的,他心里愤懑不愤懑不好说,面子上还是豁达通达的,反正他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对政治也没野心了。

李渊晚年的时候,他幼年的子女都守在他身边,他享受了天伦之乐,而且他也不缺少女人,日子过得还是蛮滋润的,一直活到七十岁,也成全了李世民“忠孝”的美名。

贞观九年,李渊在垂拱殿驾崩。


静说历史


《弑兄杀弟 强纳弟媳 一代明君? 》

弑兄杀弟---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背叛老表隋炀帝在太原起兵后,建立大唐王朝后,封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公元626年,大唐帝国刚刚成立八年,在大唐帝国都城长安一场政变正在悄悄酝酿,为了争夺至高无上的帝位,在皇城宣武门大唐帝国的第二个皇子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取得了帝国实际上的最高权力。

太上皇--李渊

天下两封--储位之争愈演愈烈,李渊为了安抚李世民“天下都是一家,东都和西都两地,路程很近,只要我想念你,便可动身前往,你不用烦恼悲伤。”把天下做了儿戏一般,玄武门之变后作为一个五十八岁的老人,实际上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为了自保。

1:态度端正,及时认怂,李渊听闻玄武门之变后,对尉迟恭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2:及时放权:政变之后,高祖及时放权任命政变功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亦相当于宰相);又以前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前任中书舍人颜师古、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候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左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把国家军政大权完全交给李世民和他的手下。

3:避居别宫:自古皇家寡亲情,兄弟相残,父子相杀也是平常事情,政变之后李渊作为一个历经风雨血腥的人自然懂得不要继续在自己儿子面前晃悠,于是李渊主动迁宫弘义宫,后来改名为大安宫,谢绝外交以安儿子的心,于是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后离世。

李世民

1,为政变正名--让尉迟恭取得高祖手谕为政变取得合理性,在第三天就立自己为唐太子。

2,把持军权--让高祖下诏书:“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节制天下军权和把持全国朝政。

3,赦免太子党旧部安抚人心;李世民颁布太子令:“玄武门之变以前与东宫和齐王府有牵连的人、与太子谋反有牵连的人,一概不允许相互告发,对违反规定的人以诬告罪论处。”安抚了太子旧部。

4:重建父子情; 。李世民杀了亲哥哥和弟弟后,他爹李渊传召了他。李世民为表歉意,跪在父亲面前并吸吮了他爹的乳头,痛哭很久,而且对他老爹十分体贴。

5;尽杀子侄;李世民政变之后为除掉后患,痛下杀手杀了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幼儿,强纳兄弟妻妾入宫。

我是长得很老很帅的老龙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有关必回),各位小主评论区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