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要媽媽,不要爸爸怎麼辦?

用戶三國之志


孩子只媽媽不要爸爸說明女人真的很辛苦,照顧孩子大多數都是媽媽親力親為,例如我來說吧,都是跟公婆住一起的寶貝從出生到四歲都是我一個人帶大的,公公婆婆從來沒有幫我抱過一天孩子,老公也在外面上班,偶爾回來,我又是個外地媳婦沒朋友沒親人,自然孩子都趴在我一個人的懷裡了,除了我以外的人誰都不讓抱,有時候老公回來想抱抱孩子一碰就哭,時間久了他也不耐煩了,乾脆直接不管。上廁所,吃飯,生病了去醫院都是自己一個人,那幾年過得苦不堪言,沒有一個人幫我。寶貝四歲了,終於可以上學了,我帶著娃去了老公上班的地方自己也找了份工作,老公廠裡剛好可以帶孩子,每天接送,剛開始放學後看不見媽媽天天都要哭一會,上學的時候就不願意要爸爸送,三四天下來慢慢的娃跟爸爸熟了起來,跟爸爸相處的多了,老公也知道責任感了,起床穿衣服洗臉洗腳都要親力親為,孩子一會不見爸爸就問媽媽爸爸去哪裡了,吃都要跟爸爸留點。

總結一下只要媽媽不在身邊多點時間跟爸爸一起慢慢的孩子就會依賴爸爸,爸爸也要有耐心,所以寶媽們只要狠一下心單獨讓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相處多一點時間就孩子一定會接受爸爸的





小丫vlog


以我的經驗,我猜,是不是爸爸工作比較忙,平時對孩子的陪伴很有限,跟孩子高質量玩耍的時間也很少?

我們家之前也有這種情況。爸爸平時工作特別忙,往往晚上回到家孩子就已經睡著了,早上孩子還沒起床爸爸就出門了,基本一週五天也見不上面。其實爸爸對孩子很上心,週末我們也總是帶孩子各種出去玩。但孩子還是很喜歡說“不要爸爸”,家人在孩子面前各種說盡爸爸的好話也沒用。

不過現在,孩子經常玩的時候指定要爸爸,說“爸爸你陪我玩,媽媽你可以去休息了”。

我們採取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保證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全身心的陪伴,中間不看手機不走神),就算孩子一開始嫌棄也死皮賴臉陪孩子玩。

這個看似簡單,但對很多爸爸來說其實也很難做到的。如果真的堅持做到了,相信能看到效果。

這個簡單的方法,其實是有心理學支持的。這裡推薦一本書,科恩的《遊戲力》。可以簡單地理解,這是一本介紹怎麼通過和孩子游戲來建立與孩子的親密關係,讓孩子更加快樂自信和有勇氣的書。

借裡面的一段話:“我在想,有多少父親,當他們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裡,兒女將他一把推開、拒絕聯結時,他們會想:’去你的,算了!’我們很容易忽視的一個事實是:當孩子看似不要我們管他時,實際上是在渴望著聯結。孩子心裡想:爸爸比較在乎工作,不在乎我。而且,想念他很痛苦,所以我要裝酷,讓他來找我。爸爸想:我只是賺錢的機器,算了,如果他想跟我玩,他會來找我的。”

另外,也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常跟爸爸玩的孩子,往往在情緒和適應性上表現得更好。所以應該多多鼓勵爸爸參與到育兒過程中來。

加油!



榴蓮釘釘


“孩子只要媽媽,不要爸爸”,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大多發生在父親對孩子的實際養育,參與的不多的家庭裡。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找到原因,並根據自家的情況制定出執行度高的對策,才能真正有效。下面為您詳細解析:

第一、都是孩子最親密的血緣親人,為何孩子的依賴程度,卻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都要依賴於大人的幫助,才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並生活的舒適。在這個過程中,誰對孩子的照料陪伴最多,孩子對誰的依賴性和信任感就越強,這也是孩子穩定安全感的最重要的來源。

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母親由於十月懷胎和母乳餵養的關係,對孩子天然依賴感的形成,佔有著絕對明顯的優勢,但是這個優勢一點都不絕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這樣的場景:

有的母親生產之後,和姥姥一起,全職在家照顧著一個孩子。但是由於姥姥對自己女兒的心疼,所以總是不由自主的大包大攬,幾乎接過了所有能接過的,對嬰兒的照顧之責。而且,隨著嬰兒的逐漸長大,母親的不可替代性逐漸減弱,姥姥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此時,若是這個家庭一直放任這種照料關係的存在,那麼這個孩子最信任、依賴、最有穩定安全感的對象一定是姥姥,而不是媽媽,也不會是其它親人。

就像清代的很多皇家子弟一樣,由於清廷教育方式的限制,導致很多阿哥格格很少能見到自己的生母。對他們行駛事實上的養育職責,真正關心他們生活和心理的,更多的是奶孃。這就導致了,即使阿哥們長大了之後,心理上最依賴的人和潛意識的母親人選依然是自己的奶孃。

小結:從某種程度上了說,嬰兒的感情依賴是最純粹的。他們只會根據自己最直觀的感受——誰最可靠總能第一時間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陪伴我、照料我,來決定自己穩定依戀的對象,而不是單純依賴血緣的親近。

第二、孩子不依戀爸爸的原因,可能有這些。

孩子不依戀爸爸,歸根結底在於父親對孩子的照料陪伴太少,讓孩子不足以形成對爸爸的穩定依戀的深刻感情。但是造成父親對孩子的照料陪伴太少的原因,卻是多種多樣的。比如:

1、爸爸工作確實很忙,沒時間照料陪伴孩子。

比如有的父親要經常出差,每月在家的時間都很限;有的父親雖然不需要出差,但是卻常常需要加班,一天到頭,幾乎沒有機會見到醒著的寶寶。

2、爸爸潛意識裡不想照料陪伴孩子。

有的父親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笨手笨腳,不擅長照顧孩子;再加上孩子媽媽確實把孩子照料很妥善,看起來又毫不費力;自己樂的像沒有孩子時一樣自由的生活,興趣來時逗倆下,就當多了個會互動、會成長的玩具,多輕鬆啊。

3、其他家人不給爸爸照料陪伴孩子的機會。

有的父親,工作之餘,也很願意幫媽媽分擔照料孩子的工作;也有心多陪孩子做遊戲玩玩具。但是由於個人工作的繁重和精力的有限,使他不能一上來就很好的學習和實踐,如何科學的照料陪伴孩子。這時,若是爸爸最親近的家人,總是在這件事上打擊批評爸爸,那久而久之,爸爸在這件事上就會喪失自信,就不敢伸手照料陪伴寶寶了。

小結:雖然都是孩子不依戀爸爸,但是具體到每家每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卻不相同。我們只有真正找到了自家的原因所在,才能真正有效的談後續之改善。

第三、要改善“孩子只要媽媽,不要爸爸”的情況,我有如下科學的建議:

1、端正孩子爸爸的育兒觀念。

養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即便家裡只有孩子爸爸一人工作賺錢。要知道,上班人員無論工作多忙,都總能找出片刻的時間打個盹;可是照顧孩子,卻真的是連個打個盹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下班、放假了。

所以說,上班賺錢和帶孩子只是家庭分工的不同,都很辛苦;因此爸爸下班之後,還是應該擔任起,最起碼部分的照料、陪伴孩子的職責。

而且,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都表明:父親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有著母親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請夫妻雙方,共同樹立起這樣的認知理念:在照料孩子這樣事上,父親一樣可以很出色。

我有一個親戚,當初要孩子要的特別辛苦,媽媽受了很多罪。孩子出生後,爸爸就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多做點,不能讓自己媳婦一直受罪又受累。

他真的做的很好,無論是給孩子洗澡、穿衣服、還是換尿不溼、衝奶粉等等。只要他一下班,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洗臉換衣服,然後就接過孩子,對孩子的需求也很瞭解,能準確分辨出孩子不同哭聲的含義,孩子也很喜歡跟父親互動。

他的工作不忙嗎?當然不是,只是他清楚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自己也有作為父親、作為丈夫的責任在身。他常常把不緊急的工作帶回家,等孩子和媽媽都睡了之後,自己加班做;緊急的話,就在辦公室先做完再回家。

因為他的努力和實際付出,他們家的家庭關係在有了孩子之後,不僅沒有爭吵隔閡,反而更親密無間了。

所以,無論父親與孩子的接觸時間,是長還是短,父親對孩子發出的信號是同樣敏感的,他們照料孩子的實際操作也並不遜色於母親。

如果,你家的爸爸一開始做的不夠好,請鼓勵他、幫助他,給他機會,讓他慢慢的進步,真實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和目前媽媽的生活重心裡來。

3、如果爸爸確實由於客觀原因的限制,不能常常陪伴照料孩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若爸爸還能經常見到孩子,只是時間比較緊張:那就創造專屬於你和孩子的活動。比如每次到家,先抓緊時間抱抱孩子,給孩子講講故事/讀讀繪本/玩玩某種玩具/做某種遊戲/幫助孩子洗個澡等,具體活動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

  • 若爸爸經常出差,只偶爾才能回到家,陪伴家人或孩子:那我建議創造能調動自己和孩子全身心參與的活動。比如帶孩子上親子游泳課,在整個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都需要你全身心的陪著孩子,跟隨著老師的引導,和孩子一起完成相關動作,一起鬧一起笑,有些動作還需要很明顯的你對孩子的保護和鼓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爸爸的依賴感會呈幾何式的上升,並且根據我的親身體驗,只要你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持續的陪伴孩子,這個依賴感就會一直存在。所以,個人認為這樣的活動,要比帶孩子去遊樂場效果來的更好。

  • 在爸爸不在孩子身邊的日常生活中,媽媽應多提醒孩子:爸爸的存在、爸爸現在幹嘛去了,爸爸對孩子的愛、爸爸陪著孩子一起完成過的活動,並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對爸爸的思念和愛。我兒子從出生到現在,都很少見到爺爺奶奶,但是因為我和孩子姥姥的這種做法,孩子經常把爺爺奶奶掛在嘴邊,無論隔了多久再見,也都沒有陌生感。

小結:其實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孩子不依賴爸爸的情況,反過來也一樣適用。畢竟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父親母親的陪伴,都是缺一不可的;除此之外,其它社會關係的存在,也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哦。

後話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遇見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愛不偏科,讓耐心更持久,不僅孩子需要,大人之間也一樣需要哦。祝好!

這裡是皮皮媽育學園,作為高級育嬰師和幼兒教育從業者,我致力於分享有趣、有料的科學育兒知識,助力您的育兒之路。若有感悟,還請隨手關注;原創不易,多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得到!

皮皮媽育學園


這是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一方面是天性使然,另一方面是家庭因素,因為爸爸大部分都是工作的角色,媽媽是持家的角色。所以平時陪伴多的是媽媽。還有一些因素就是性格問題,爸爸沒有媽媽帶孩子的耐心。

孩子和媽媽親近,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天性使然。寶寶出生後,為了避免爸爸不會照顧寶寶,同樣也為了不讓寶寶只粘媽媽,所以從寶寶出生開始,只要寶爸在身邊,都會讓寶爸參與進來。我發現身邊大部分的寶爸都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總是一副我不會,我不懂的樣子。時間久了,寶寶也習慣性的找媽媽。

但是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我發現寶爸從換尿褲到餵奶粉樣樣都會的時候,反而變得很願意親近孩子甚至很有耐心。當自己有事做事,把孩子交給寶爸,寶寶也很樂於接受。


西美服飾生活館


這是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一方面是天性使然,另一方面是家庭因素,因為爸爸大部分都是工作的角色,媽媽是持家的角色。所以平時陪伴多的是媽媽。還有一些因素就是性格問題,爸爸沒有媽媽帶孩子的耐心。

孩子和媽媽親近,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天性使然。寶寶出生後,為了避免爸爸不會照顧寶寶,同樣也為了不讓寶寶只粘媽媽,所以從寶寶出生開始,只要寶爸在身邊,都會讓寶爸參與進來。我發現身邊大部分的寶爸都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總是一副我不會,我不懂的樣子。時間久了,寶寶也習慣性的找媽媽。

但是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我發現寶爸從換尿褲到餵奶粉樣樣都會的時候,反而變得很願意親近孩子甚至很有耐心。當自己有事做事,把孩子交給寶爸,寶寶也很樂於接受。

不知道題主家寶寶多大了,但是年齡都不是問題,只要寶爸肯下功夫,還是可以平衡一下的。記得小時候,我的童年裡爸爸的角色和媽媽一樣重,因為第一次去動物園。第一次學游泳,第一次去旅行,好多個第一次都是爸爸帶來的驚喜和爸爸的悉心陪伴,以此也平衡了家庭關係。雖然爸爸平時很忙,但是寒暑假和週末他的陪伴最多,給我的感覺是爸爸和媽媽誰在家都可以。

小孩子是最容易滿足的。誰對他好,他都能感覺到,就願意和誰親近。而且寶爸和孩子親近了,有耐心陪伴孩子,也會增加他在家庭中的責任感。何樂而不為呢?


夏天暖暖的味道


為什麼爸爸那麼重要

簡單說來,缺乏爸爸關愛和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現學業不佳、青少年犯罪、婚姻失敗、甚至吸毒的問題。近2/3的自殺青少年,70%的未成年懷孕和濫用藥物的青少年,他們家庭中父親基本是缺席的。這些沒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情感表達方面有所欠缺,性別意識弱,缺乏對異性應有的尊重,這些孩子成年後也普遍會遭受到缺乏自信、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的困擾。

一項統計顯示,如果澳洲所有的爸爸每天多陪孩子玩5分鐘,那麼政府就可以少花50億澳元的預算,要知道這些錢都花在了青少年犯罪、藥物使用、專項教育(提高學習興趣和避免分心)等領域。

對於忙碌的爸爸們來說,當一個好爸爸難不難?難!沒有時間,似乎要想有所成就,就有加不完的班,開不完的會,出不完的差;沒有精力,工作忙了一天已經精疲力盡,實在是對付不了孩子的折騰了。但是你就是再忙,一定也要做到,比如說讓孩子參與到你的工作中來;提高你陪伴的質量。


女人說nvsays


寶寶從小跟媽媽親是一定的,因為從懷孕開始寶寶就跟媽媽共生的。對媽媽獨有的身體和氣味比較敏感,還有平時要是媽媽在家照看孩子的話,會對孩子造成很強的依戀。也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爸爸在家不跟爸爸玩也是有原因的。可能爸爸的存在感不強,沒有參與進來。媽媽一手包辦,爸爸甩手掌櫃。認為照顧孩子只是媽媽的事情。殊不知這樣的想法會很危險,爸爸的角色也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爸爸要經常找時間跟孩子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一起玩遊戲。孩子跟爸爸玩起來覺得很開心,慢慢的也就不會那麼依賴媽媽了。


賀媽聊育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用爸爸的愛去感化他吧。一定要多賠高質量的賠,不要手裡面拿一個手機。不出一段時間,爸爸和孩子就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了,現在是特殊時期,不正好有這個時間來做這個事情嗎?

媽媽多講一講爸爸的好話,跟孩子玩的時候,把爸爸一起帶上。

加油,看好你喲!


中國式家教


孩子只要媽媽不要爸爸的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爸爸沒有在孩子身上花時間花精力,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何為高質量的陪伴?那就是你在孩子身邊,孩子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並且身心都是愉悅而放鬆的。說白了就是爸爸得陪著孩子玩,讓孩子在玩當中感受到爸爸得愛。

那麼爸爸們如何重新贏得孩子們的愛呢?

一,陪伴孩子,爸爸們可能會覺得孩子們的遊戲很無聊,在和孩子們一遍一遍的重複一些語言或者動作時可能會失去耐心,在這個時候,請多看一看孩子們的臉和眼睛。孩子們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好奇的,他們的眼睛裡有著別樣的神采。為了他們的那些對世界的渴望,爸爸們請耐得住性子,很快爸爸們也會找回已經失去的童年快樂。

二,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一定要有互動,他玩玩積木看看繪本,你讀一本書在他身邊疊疊衣服都可以稱之為高質量的陪伴。只要大人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安心的就可以了。在孩子專心陷入遊戲的世界時,不要打擾,只是靜靜的陪著孩子就好,孩子們是會會感受到的。但是陪伴的過程中不要玩手機遊戲之類的東西,一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二是會讓爸爸們精力過度集中,無法及時關注到孩子們的變化。

三,關於互動。孩子小的時候,專注力不夠,對事物的認知也不夠,很難再同一個遊戲上深入,消耗大量的時間,這個時候作為家長要開動自己的腦筋給孩子更換其他的遊戲。可能一個小時需要換個幾樣。當孩子漸漸長大之後,能夠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那麼家長需要陪伴孩子不斷的重複,來加深孩子對遊戲的認知。

總結一下,就是爸爸們耐得住性子,才能陪的了孩子。



靠譜兒媽媽


孩子只要媽媽,不要爸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爸爸對孩子的照顧比較少。或者是爸爸比較嚴肅。建議爸爸也要參與到教育孩子和照顧孩子的工作中,多陪伴孩子和孩子玩遊戲。慢慢的讓孩子接受爸爸。

舉個例子,如果爸爸白天需要上班工作,那麼晚上回到家裡,爸爸要幫助媽媽照顧孩子,跟孩子玩遊戲,給孩子餵飯,幫孩子換衣服等等工作爸爸都可以參與,和孩子培養健康的親子關係。一個熱情的爸爸才可以培養出來心理健康的孩子。

很多實例證明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思維邏輯性更強,創造力更好。因為女性的思維偏感性,並且開放性沒有男性好。所以只有媽媽照顧的孩子邏輯性和思維開放性創造力等能力都相對較差。這種差異在孩子上學學數學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來。

所以爸爸要參與到照顧孩子的工作中來,孩子第一天不接受那我們就繼續堅持第二天,那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早晚會接受爸爸的。有爸爸媽媽一起陪伴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祝樓主一切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