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庚子伊始,肺炎爆發,舉國上下,閉門在家。

關注疫情,心繫武漢的同時,我們將迎來一段漫長假期,很多人百無聊賴,宅出了藝術。亞里士多德曾把“閒暇(shule)作為哲學的必要條件,而此刻的閒暇正是我們沉澱學養、研精覃思、牛角掛書、韋編三絕的大好時機。

鑑於此,思廬哲學在30天內,每天精選“10部書單+2部影片”。考慮到物流不便、查找資源繁瑣等因素,思廬小編們除了精選書單、影單外,還會鑽頭覓縫、覓跡尋蹤,去各網站幫讀者朋友們蒐羅資源,書單的電子版和電影資源獲取方式會附於文末。為了照顧不同讀者,書單會按照入門、初級、高級來推薦,影單以哲學、心理學、高智商燒腦電影為主。

封“”不是把自己“

”起來,而是讓自己“”起來,“閉關”即是“閉觀”。

閉門在家,觀盡天下;

哲學之思,始於閒暇。

歡迎大家積極參加思廬哲學發起的閉觀人文計劃,今年寒假,厚積薄發!


閉觀人文計劃14期


入門

01《宗教經驗之種種》詹姆斯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威廉·詹姆斯,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也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

《宗教經驗之種種》是一部從個人經驗方面討論宗教作用的著作。《宗教經驗之種種》是他應聘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所作的講演。共二十講:第一講論宗教與神經學;第二講說明《宗教經驗之種種》討論的範圍限於個人的宗教心理;第三講說從許多人的經驗看來,實有個無形者(精神界)的存在;第四第五講論心態健全的人的宗教經驗;第六第七講論“靈魂”帶病態的人的宗教經驗;第八講論這種分裂的人格如何恢復統一;第九第十講論未信教者轉而皈依宗教之心理過程;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講論聖徒之性質;第十四第十五講論聖徒性之價值;第十六第十七講論神秘經驗;第十八講論宗教哲學;第十九講論宗教的其他特色,如美感成分,犧牲與懺悔,祈禱及其與潛意識的心之關係;第二十講為結論,最後是後記,是作者對於結論的補充聲明。


02《局外人》加繆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阿爾貝·加繆,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的大師。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瞭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獎獲獎作家之一。

《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通過塑造莫爾索這個行為驚世駭俗、言談離經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這個世界的荒謬性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狀況。莫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不近人情,實則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03《時間的秩序》卡洛·羅韋利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卡洛·羅韋利,意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圈量子引力理論的開創者之一。曾在美國、意大利工作,現在法國帶領量子引力研究小組,羅韋利以其簡潔詩意又充滿熱情的科普講述驚豔世界,被譽為“讓物理變性感的男人,下一個史蒂芬·霍金”。

為什麼我們記得過去,而非未來?時間“流逝”意味著什麼?是我們存在於時間之內,還是時間存在於我們之中?卡洛·羅韋利用詩意的文字,邀請我們思考這一亙古難題——時間的本質。在我們的直覺裡,時間是全宇宙統一的,穩定地從過去流向未來,可以用鐘錶度量。可羅韋利向我們揭示出一個奇怪 的宇宙,在這裡,時間的特質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時間消失了。他告訴我們,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取決於我們的視角……


04《橙色女孩》喬斯坦·賈德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喬斯坦・賈德,挪威人,世界級著名暢銷書的作家。1952年出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大學主修哲學、神學及文學。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多年,精通哲學,文學、教育心理學等多種學科。

小男孩喬治四歲時,父親過世,對於父親,喬治印象模糊,他是某張舊照片上的那個陌生男人的陌生面孔,還是多年前一個夏夜裡抱著自己在陽臺上看星星的那副寬廣肩膀?十多年後,奶奶在整理舊玩具時發現了一封父親給喬治的親筆信,在信中,父親向喬治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那個故事與西橙子有關,與橙色有關,與愛情有關,與陽光、陰影、流雲、死亡、聚散有關……它像一個天大的秘密,讓已長到十五歲的少年喬治震驚不已。本書為世界著名暢銷作家、《蘇菲的世界》一書作者喬斯坦・賈德2003年的最新力作,也是作者第一本以愛情為主軸,以生命為主題的小說。故事迷人,文字清新,字裡行間傳達出生命智慧。


初級

05《關於他人的痛苦》蘇珊·桑塔格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蘇珊·桑塔格(1933~2004年),她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當前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關於他人的痛苦》是蘇珊·桑塔格繼《論攝影》之後又一本關於攝影的專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這本書聚焦於戰爭攝影,探討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與觀者之間的關係。慘不忍睹的影像儘管能喚起觀者的悲憫之心,但人們的無能為力感更讓這些在生活中無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顯得多餘而荒誕。若不經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內容,我們的道德判斷力只會愈來愈弱。桑塔格以純文字書寫影像,為觀者提供思考空間以正視“他人的痛苦”。


06《莊子發微》鍾泰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鍾鐘山,名泰,字鐘山,以字行,別號待庵,1888年生,江蘇南京人。鍾鐘山畢生致力於先儒哲理之學,尤精周秦諸子,下及宋明理學,治學主宋學而不鄙薄校勘、訓詁。融會貫通,博採眾長,成一家言。

《莊子發微》系鍾泰先生研治莊學的結晶,對《莊子》要義多所闡發,為學術界所推重,在六十年代前期曾以石印本問世,現即據此印本,由駱駝同志重為標點,排印出版,以供研究者參者。


07《人的境況》阿倫特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漢娜·阿倫特,德國猶太人,20世紀思想家、政治理論家之一。 阿倫特關於極權主義的研究著稱西方思想界。她常被稱為哲學家,但她本人始終拒絕這一標籤,理由是“哲學關心的是單個的人”。阿倫特認為,由於她的著作集中關注“生長繁衍於大地之上的人類,而非個人”,她應該被視為政治理論,1959年她成為普林斯頓大學任命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

這部極具原創性的著作,通過對勞動、工作和行動;權力、暴力和體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財產和財富等諸概念的區分,強調了人在面臨現代社會高度科技化、自動化和經濟現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複數性”和開端啟新的行動能力,從而重樹人們對於人類事務的信念和希望。這本曾被歡呼為“參與式民主的教科書”,將批判的目光投向我們當前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和行為方式。時隔50年,這《人的境況》的原創性仍然像當時一樣令人矚目,並能激發起新的思想和討論。


高級

08《書寫與差異》德里達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雅克·德里達,是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1983年起任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主任至今,還是國際哲學學院創始人和第一任院長,法蘭西公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胡塞爾現象學中的起源問題》《馬克思的幽靈》《與勒維納斯永別》等。

《書寫與差異》為作者十一篇論文的結集,德里達運用解構的思想分析集中闡明瞭分延這一他自造的概念的內涵,它標誌著一種奇特的運動,一種各自差異的運動—迂迴、間隔、代表、分裂、失衡、距離—的純粹統一。這些運動表達了一種共同的希求。即對文學書寫與結構動機進行探索,並堅持一個基本特點,書寫與差異之間的連接點。


09《知覺現象學》梅洛-龐蒂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莫里斯·梅洛-龐蒂,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他在存在主義盛行年代與薩特齊名,是法國存在主義的傑出代表。他最重要的哲學著作《知覺現象學》和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一起被視作法國現象學運動的奠基之作。

《知覺現象學》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的代表作。他通過身體解讀人的知覺行為,用了大量的生命科學的實證例子為依據,而整個知覺現象學是建立在胡塞爾的內部時間意識現象學基礎之上的。這本書的問世是現象學哲學運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因為梅洛-龐蒂發展了胡塞爾的現象學。有學者認為,梅洛-龐蒂比胡塞爾更清晰地闡明瞭現象學的論點,將他譽為胡塞爾的最好解釋者。


10《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恩格斯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恩格斯為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而寫的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寫於1886年,同年發表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雜誌《新時代》的第4~5期上。

著作闡述了哲學基本問題和哲學中兩大陣營根本對立的原理,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哲學家們依照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注:所贈電子書可能與上述封面版本不一,請讀者悉知


影單


01《遁入虛無》加斯帕·諾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遁入虛無 Enter the Void

導演: 加斯帕·諾

主演: 內森奈爾·布朗 / 帕茲·德拉維爾塔 / Cyril Roy

類型: 劇情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德國/意大利

年份: 2009

一場車禍奪去了父母的性命,年幼的奧斯卡和妹妹琳達發誓永不分開。成年後,奧斯卡漂泊來至東京,為了實現童年的誓言,他以兜售違禁品賺取錢財,終於為琳達掙得了飛來東京的機票。兄妹相遇,卻終是隨波逐流的個體。在這個繁花亂墜迷人眼的大都會,奧斯卡繼續進行毒品交易,而琳達則在一家夜總會大跳豔舞。在一次交易時,奧斯卡遭到警察圍捕,混亂中更被槍擊身亡。他的意識漸漸脫離肉體,穿梭在東京的大街小巷,關注跟隨每一個在他生命中留下痕跡的人,等待著下一場不知何時才會開始的輪迴……


02《香水》湯姆·提克威

閉“觀”計劃14 |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香水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導演: 湯姆·提克威

編劇: 安德魯·伯金 / 貝爾恩德·艾辛格 /

湯姆·提克威 /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主演: 本·衛肖 / 艾倫·瑞克曼 / 蕾切兒·哈伍德 /

達斯汀·霍夫曼 / 大衛·卡爾德

類型: 劇情 / 犯罪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法國 / 西班牙 / 美國

語言: 英語

十八世紀,讓-馬普蒂斯特•格雷諾耶出生在巴黎最骯髒、最惡臭不堪的地方——魚市場上。格雷諾耶天生對氣味有著驚人的天賦:無論惡臭還芳香,他都一一記住,並能輕易分辨各種氣味。 當他在孤兒院長到13歲的時候,被院長賣給了制皮匠。格雷諾耶在制皮鋪過著犬馬不如的生活。機緣巧合,格雷諾耶在香水巴爾蒂尼面前展露了其過人的天賦,進入了香水鋪工作。但格雷諾耶並不僅僅滿足於製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夢想學得如何保存萬物氣味的方法。巴爾蒂尼告訴格雷諾耶香水的起源地在格拉斯,那裡的人知道保存氣味的方法。格雷諾耶拿著巴爾蒂尼的推薦信來到了格拉斯。 格雷諾耶愛上了青春少女的體香,為了把這種香味保存下來,格雷諾耶最終走上了殺手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