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導語: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天下一統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這四家影響力最大,這四家思想不僅影響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政治統治,也影響我國幾千年的政治制度,並且他們所展現出的救世情懷和獨斷性,深刻影響著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的深層次心理。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以周王室為代表的舊王權社會等級秩序正逐漸瓦解,各種社會力量粉墨登場,在進行著一場恃強凌弱的叢林法則,面對紛繁複雜的局面,先秦諸子百家經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從不同角度回答瞭如何解決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他們創造了主張各異,極富個性的學說,這些思想流派在學術態度上都有哪些特點呢?

儒墨道法家,學術態度

  • 儒家學術態度,孔子排他性,孟子獨斷性

在學術態度上,儒家思想表現出來強烈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孔子認為,自己的學說就是真理,無論在哪個時代,自己的學說都是可行的、有效的。孔子思想中有許多關於“禮”的內容,他認為夏商周之禮的核心內涵是穩定的,不變的,只不過隨著朝代的變化稍微調整而已,孔子對禮的永恆性的堅信,顯示出對自身學說真理性的強烈自信。

當別人質疑自己的學說時,孔子並沒有理性地反思自己,他有時會轉移問題,或掩蓋問題,甚至上升到認識上的分歧,甚至對對方人格攻擊,這就是孔子思想的非批判性的表現。孔子的學術態度還體現在排他性上,當面對異己思想時,孔子不是積極地融合它們,而是主張用政治力量消滅它們。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孟子在學術態度上,也表現出了鮮明的獨斷性,孟子一方面認為自己學說即真理,另一方面完全否定其他諸子百家學說的合理性,並且對其他學說進行非理性的批判。孟子宣稱“浩然之氣”,強調“仁義思想”,仁義是與浩然之氣是相一致的,這是他自身學說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所在。

當孟子的學說被質疑時,他展示出雄辯性,他的回答有些讓人信服,有些卻表現出非理性的態度;孟子認為異己思想是導致社會動盪的根源,強烈希望統一社會思想,消滅異己理論。

荀子認為,自身學說是絕對正確的,放之四海而皆準,荀子認為“禮”的核心思想是至高無上的,禮是萬物有序運轉的根本保障,天下萬事萬物不合於禮就會消亡,合於禮就能生存發展,禮就是衡量萬事萬物是否正確的唯一尺度。荀子在面對質疑時,也是沒有反思自己,而是堅持自己的學說,儘管荀子身處於百家爭鳴時代,但他對儒家以外的學說進行猛烈抨擊;與其他儒家學者一樣,荀子思想也具有獨斷性和排他性。

  • 墨家學術態度,唯我獨尊

除了儒家之外,墨家的學術態度也表現為排他性和非批判性,墨子自信地認為自身學說是絕對正確的,哪些批判自己思想的人,都是愚不可及的,自己學說是衡量所有人言行正確與否標準,即放之四海而皆準;當墨子學說面對質疑時,他沒有從問題的根本上來回答,不從邏輯,不從證據上入手,而是武斷地認為別人的質疑毫無意義,可以說這種回答質疑的方式幾乎是狡辯。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墨傢俱有排他性,主張消滅儒家思想,墨子認為,儒家思想不尊天事鬼,在樂舞、葬禮上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儒家還相信命,這幾天都是引起天下大亂的根源,在墨子看來,儒家思想有很多錯誤和漏洞,沒有存在的必要,希望君王能禁止儒家思想的傳播,這種唯我獨尊的學術態度,正是墨家思想排他性的表現。

  • 道家學術態度,以“道”為最高準則

道家的老子思想,也同樣具有非批判性和排他性,無論是為了保持個人精神修養,還是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老子都希望禁絕異己思想;老子認為,對個人而言,在精神上與“道”相合,清靜無為,才是長生之道;對於社會和世界來說,“道”才是宇宙的終極法則,人們應該“道法自然”,在精神上淡泊寧靜,少私寡慾​,若學習諸子百家思想, 只會增加成見,增添憂慮;社會上異己思想不僅使人思想混亂,還會使社會動盪不安。

老子站在“道”的角度上批判和排斥其他學說,他認為其他種種學說皆屬智辯之類,讓人們失去天性,胡作非為,那些異己思想都不符合至高無上的“道”的特性,消耗人的精神,危害社會穩定,這些異己思想都應該被統治者所禁止的。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 法家學術態度,唯法是從

法家流派在學術態度上,也表現出鮮明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看來,戰國時期大爭之世,只有自己的學說才是平治天下的正理,其它思想都是誤國誤民的歪理學說。商鞅認為,只有法制才能將民眾制服,倫理道德是無法真正約束人的,法治才是治國之道;商鞅認為,儒家學說漏洞百出,君主依靠儒家學說治國,只能越來越亂,只有自己準確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只有自己的治國學說才是完備的。

商鞅認為,自己的法家學說就像度量標準一樣,具有絕對性和客觀性,他還用嚴刑威懾等手段,來保障法令的穩定性;因此,面的異己思想,商鞅同樣表現出了排他性傾向;他主張禁絕儒家思想,認為其思想無益於富國強兵。

而法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韓非,則認為法律就像墨繩、規矩一樣就有準確性和客觀性,他的核心主張就是以法治國,法制是國家的大體,是根本制度;在韓非看來,人們言行合乎法就能獲得功名利祿,不合乎法就會招致屈辱和災禍;韓非與商鞅一樣,對待異己思想都採取排斥的態度。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總之,儒、墨、道、法家流派在學術態度上都具有獨斷性,排斥其他思想,對於異己思想採取打壓的態勢,都認為自己的學說是絕對正確的,在面對質疑時,都呈現出非理性的批判,都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傾向。

對於一個思想流派來說,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思想宗旨,儒、墨、道、法各派思想在其宗旨上有其共同點,例如,都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我們先來詳細地瞭解一下。

儒墨道法家,思想宗旨

  • 儒家:天下大治

孔子認為,一個有道的社會,最理想的狀態是,天子君臨天下,諸侯臣服的社會;身處於亂世的孔子,以恢復王權為核心的等級秩序,重建周禮,實現天下大治為己任。孟子同樣以平治天下為思想宗旨,但孟子的“天下”是統一的天下,沒有諸侯割據,征戰不斷的局面;此外,孟子認為在天下大治的社會里,仁義之君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民眾的生活也應該是富足的,至少應該解決溫飽問題。

荀子生活在戰國晚期,此時秦國國力強盛,大有統一天下之勢,所以,荀子思想是以秦國為藍本,描繪出統一之後,天下大治的美好場景;在荀子眼中的理想社會是這樣的,天子公正無私,以禮義治天下,君主愛護民眾,民眾也愛君主,士農工商各安其分,但荀子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承擔這樣的使命。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 墨家的兼愛思想

墨子生活時代是春秋晚期,諸侯國交相攻伐,社會動盪不安;身臨其境的墨子,反對發動不義戰爭,譴責窮奢極欲的統治者,希望建立一個人人間兼相愛,國與國和平共處的社會。在墨子看來,儒家的儒生不足以承擔其平治天下的重任,儒家治國之道,只能使社會秩序更加混亂。

所以,墨家思想宗旨就是實行兼愛,只有兼愛才是平治天下的不二選擇,縱觀諸子百家思想,墨子認為只有自己是提倡兼愛的,反之,其他諸家思想多是排斥兼愛的,只有自己的學說才是平治天下的唯一方略,也只有踐行自己的學說,才能實現平治天下的使命,因此墨家的思想宗旨也具有排他性。

  • 道家的小民寡國思想

老子是以“道”的角度辯證地觀察著世間的萬事萬物,希望戰爭頻繁的社會能夠返本復初,回到自然秩序中;在老子思想中,理想社會是,天下都分成許多人口稀少的小國,回到原始時代,有安定的居所,衣食無憂,遠離文明喧囂,沒有戰爭威脅的“小民寡國”社會,在老子看來,只有這樣才符合“道”的特點。

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賦稅越來越重,民眾生活步履維艱,社會秩序混亂,老子看來,這是社會離道越來越遠的結果,希望社會回到清淨自然的狀態,所以,重建社會秩序,實行“道”中的天下大治,是老子思想宗旨。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 法家思想宗旨天下統一,富國強兵

生活在戰國中期的商鞅,正是諸侯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時期,根據時代要求,商鞅提出一系治世主張,企圖建立一個富強統一的社會,商鞅成功在秦國實施徹底的變法,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在商鞅的眼中理想社會是明君在位,一切事務的處理皆以法律為準繩,臣民知法守法,君主執法也要守法,不能憑私慾而處理國家大事,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有序,版圖廣闊,軍力強盛;因此商鞅的思想宗旨是,富國強兵,統一天下。

生活在戰國晚期的韓非子,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強大,法律制度逐步完善並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諸子百家也在百年的爭鳴中,對各種未來的規劃有了充分的討論,在這種情形下,韓非子集法家思想於大成,又吸取諸子百家思想中的精華,提出了更為詳細的治世方略。在韓非子眼中理想世界是,天下是統一的,穩定的,聖明的君主主宰對一切事務的權力,整個天下都被君主權威所籠罩,由此可見韓非子思想宗旨是天下統一,君主聖明,法制大行,致力於耕戰的社會;這與商鞅的思想宗旨非常類似。

總之,先秦時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共同思想宗旨是天下統一,但其實現途徑有所不同,儒家是以德治國,法家是以法治國,道家是無為而治的小國寡民社會,而墨家則崇尚兼愛主義,提倡人與人、國與國和平共處。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儒墨道法家,治世途徑

以儒、墨、道、法四家流派為代表的先秦諸子百家思想有很多共性,例如,統一社會思想,泛政治的思維方式,君主專制制度,平治天下的責任感與救世情懷,學術態度和宗旨的獨斷性等等;他們的學術態度,他們的思想宗旨,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治世途徑,本篇文章我們重點分析一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他們是如何治世的?

儒家強調是以德治國,推行仁政,無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都認為,天下大治最關鍵的因素是君主,君主推行儒家主張,選賢任能,善待臣民,在贏得人心的基礎上,統一天下實行天下大治。墨家也是首先取得君主支持推行墨家政策,選賢任能,實行政治清明同時君主要實行節儉、兼愛的政策,樹立權威,統一天下,重建社會秩序。

道家為實現天下大治,君主是關鍵人物,希望君主推行推崇無為而治,反對發動戰爭,即使發動戰爭,也要有限性的;法家則是以法治國,君主要綜合運用法律、術治兩種手段,加強君主之地,將民眾引入耕戰制度上來,憑著強大的國力消滅敵人,進而統一天下,建立君主專制秩序。

綜述

筆者認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為了將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世主張;就儒家而言,孔子主張君主推行德政,選賢任能,自上而下地對民眾進行德育教化,孟子在孔子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德政、仁政完善,提出輕徭薄賦和制民之產,荀子則主張君主要用禮儀約束人的行為,建立一個人人都遵守的禮儀社會;這些儒家思想的共同點是讓君主贏得民心,不用武力,以德化教育就能統一天下,維持社會秩序。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墨家同樣認為君主推行自己主張的重要性,與儒家主張的有所不同,在統一社會思想,人才利用方面,儒家、墨家兩家的主張基本上是相同的,只不過具體的實施措施有所不同;在禮樂教化上, 墨家強調節約精神,節約社會的人力和物力,要求君主勤儉治國,推行節葬、非樂的政策。

道家的治世主張與儒家、墨家有很大不同,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君主要實行無為而治,保持社會的自然狀態,如果消滅那些破壞自然秩序的人,就能使萬事萬物和諧有序。道家贊同天下大一統思想,在統一天下過程中,道家是贊成有限度戰爭的,希望把戰爭的烈度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法家則希望君主通過嚴刑峻法來對臣民進行統治,驅使臣民走上耕戰的軌道,從而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只有強大的國力支撐,才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而用武力統一天下,建立一個以法律維持的新秩序。法家的韓非與商鞅思想有些不同,韓非強調君主在推行法制的同時,也要對臣子使用權術,使整個國家,整個天下都被君主一人所掌控。

通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學派的治世主張我們可以發現,儘管他們的具體內容有一定差異,但整體治世思路卻是一致的,即以君主為中心,推行君主自己認可的主張;國家只是維護君主統治的機器,君主掌握控制社會的方法,就能實現天下大治。在這些思想學派看來,君主掌握治世的最高權力,民眾只是被統治者,被引導者;他們都單方面強調統治者的作用,而忽視了民眾的主動性。


儒墨道法家流派治世之道有哪些?推行仁政,小國寡民,富國強兵

例如,儒家認為統治者如風,民眾如草木;墨家認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道家認為,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民眾就能返璞歸真;由此可以看出,在上述的三家看來,民眾就是被統治者施予教化的對象;而在法家看來,民眾是沒有能力考慮社會問題的,他們是短視、愚昧,更沒有能力參與政治事務。

總之,儒、墨、道、法各學派都選擇了權力獨斷的治國途徑,之所以選擇這種路徑,與其思想的獨斷性是緊密相關的,他們在思想中表現出,唯我獨尊的治世態度,還有捨我其誰的治世使命,他們認為在治世過程中,只要徹底地貫徹思想權力即可,根本不需要權力的制約機制;這種權力思想就是君主制度,只要說服君主,只要取得君主支持,使思想得到徹底貫徹,就能實現天下大治。

討論

筆者認為,儒、墨、道、法家思想從學術態度、思想宗旨、和治世途徑來看都有鮮明的獨斷性,就其學術態度來到,這四家都表現出來鮮明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他們都武斷地認為自己的學說就是真理,是絕對正確的,是不容置疑的,對他人學說都進行非理性的批判,別人的學說都是錯誤的。

同時,這四家思想還把別人的思想,也就是異己思想視為社會動盪的根源,希望藉助權力來消滅對方的思想,這種非理性的排他性,在追求科學精神的今天,是非常不合時宜的。此外,這種獨斷性思想一直存在於我國傳統文化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中要注意取精去粗,去偽存真。

從思想宗旨來說,儒、墨、道、法四家思想都以平治天下為宗旨,他們積極探索治世之道,不畏艱險,不圖虛榮,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但在繼承這四家思想時,我們要看到其中蘊藏著獨斷性,要摒棄他們的唯一性和排他性思想;要積極吸收和融合這四家思想之精華,達到為我所用。

從治世途徑來說,這四家都認為只要搞定了君主,使君主支持他們的主張,推行他們的主張,就能實現天下大治,而在他們的思想中,民眾並沒有參與政治事務的權利,民眾只要聽從君主命令,服從官僚管理就行了,其實也是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中的最大弊端,在以人為本的今天,要更加註重民眾的力量。

參考文獻:《論語譯註》、《春秋左傳注》、《漢書》、《孟子譯註》、《史記》、《左傳》、《戰國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