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果按照10億人30天不上班來計算,大概要損失多少錢?

消防安裝小虎


疫情面前,應該把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如果人都不在了,談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肯定有一部分人會持有這種觀點。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道義上來說,這當然沒錯。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談錢、不能談損失。

雖然談錢好像不太高雅,談損失好像不合時宜,但我們總不能生活在真空中吧?我們都是凡人,不是神仙,是要吃飯的。

我們當然要活著,要防控疫情,可是如果沒有錢,沒有那些疫情下的逆行者為大家提供保護和生活服務,我們又靠什麼活著呢?

沒有了經濟來源,買不到任何東西,就會坐吃山空,這個道理是個成年人都懂吧!

因此說10億人30天不上班有點誇張了,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哪怕疫情再嚴重,總得吃喝吧,總得用水用電吧?總得上網刷頭條、抖音吧?生活必需品總得滿足吧?

而要維持10億人的基本生活,這本身就需要很大一個產業去支撐,需要很多人去冒著風險去工作,更別提一線的醫療救護、公安、志願人員了。

如果真的是11億人30天不上班,直接損失至少10萬億以上,間接損失無法估量,造成的後果非常可怕,可遠不是10萬億的損失問題!就像一列高速行進的列車,猛然按下暫停鍵,會發生什麼?多半隻會倒車!那對我們的打擊是致命的。

所以發生這種情況不可想象,還可能因此與世界外部斷絕供應鏈往來,對整個世界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和影響,畢竟現在是一個全球分工和供應鏈的時代,如果我們一個月不上班,必定對國際社會帶來連鎖經濟反應,必然拉低相關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因為我們的體量擺在這裡,誰也不能忽視。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真發生這種情況,那我們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而現在我們為防控疫情,停工了好長時間,已經付出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再繼續下去沒人能承受的住,所以針對特殊行業和崗位已經逐漸復工,產能也逐漸恢復到年前水平。

總結來說,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兩手都要硬。相信我們勤勞團結的中國人,經此一役會更加團結一心、迅速恢復和崛起,為世界做出表率和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加油💪湖北加油💪武漢加油!


喻派職言


疫情期間,剛好又是春節,損失最直接且最嚴重的莫過於旅遊業了,

根據官方報道,2019年春節旅遊收入是5100億元,而2018春節旅遊收入是4750億元、2017春節收入是4233億元,按照逐年大約500億的增幅,2020年春節旅遊收入應該是5600億,這是最直接的損失了。

2002年年底,廣東發現首例非典,爆發期在次年的3月到5月,非典持續了將近7個月,根據統計局的報告,

2003年我國GDP總量為13.74萬億元,經濟增速為10%,而非典給我國造成經濟損失高達933億元,當時旅遊業、餐飲業、交通業以及實體行業受到的影響是比較嚴重的,

按照非典是的損失比例,2019年全國生產總值接近一百萬億,那麼此次損失預計將近六萬八億的損失,

但是當時的服務業只佔到了總體的40%;今天我國的服務業佔比早已突破了60%;因此損失肯定遠遠超過六萬八億元。

2020年第一季度註定是要損失的了,2019年全國生產總值接近一百萬億,每季度就是25萬億,實在不敢想象。

按照題主說的30天不上班,按照去年的全國生產總值,那一個月國家的將損失超過8萬億。但是經濟不是這樣簡單算的,比如我跟你一樣,工作一個月得100塊,現在你病了,不能工作,那你需要拿100塊去看病,那麼你的收入是-100,而我不用,我正常工作,我是+100,我和你的差距就是200塊了。所以,一個月國家經濟損失實則超過18萬億。

最後,非典過後,中國經濟很快恢復往日增速水平,企業也恢復了正常運轉。我相信這次也將會是一樣!


公叔榮


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企業的復工時間都往後推,甚至有很多地方出臺政策要求企業不能提前復工,有些地方要求企業必須等到2月17號之後才能正常復工。

看到這種情況,有些網友可能會有疑問了,假如全國所有人一個月都不上班,那會造成多大損失呢?

目前我國的勞動力人口大概有8億人左右,如果所有的人一個月都不上班,其造成的損失是比較大的,這種損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工資收入損失。

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2029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9589元,商業、服務業人員平均工資44277元,如果把農村就業人口也計算在內,全國的人均工資大概在3500塊錢左右。

如果按照8億勞動力人口計算,那麼一個月的工資就達到2.8萬億左右,就算很多企業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支付生活費,潛在的工資損失也達到1.5萬億左右。

第二、GDP損失。

2019年我國的GDP總量接近100萬億,平均到每個月就是8.3萬億左右,如果全國所有的企業都不是上班,那麼一個月潛在的GDP損失就達到8.3萬億,這個損失相對是比較大的。

第三、財政收入損失。

2019年我國的財政總收入達到19萬億,平均到每個月的財政收入就是1.58萬億,這意味著如果全國所有的企業一個月都不上班,潛在的財政損失就是1.58萬億左右。

當然,假如全國真的一個月不上班,潛在的損失不僅僅是上面我們所列出的一個月工資、GDP、財政收入損失這麼簡單,更重要的影響是後續的影響。

因為按照目前大部分企業的現金儲備來看,很多企業都只能支撐1~2個月,如果全國連續一個月不上班,企業沒有收入來源,很多企業的現金儲備都會用光,到時企業還會面臨債務到期,員工工資無法支付等情況,這樣一來說不定很多企業就倒下了,而一旦企業倒下之後,後續的影響對於經濟或者就業等各方面來說其潛在的損失是很難估量的。

不過按照目前發展趨勢來看,全國不可能所有人都一個月不上班,現在很多企業已經正常復工,部分企業的生產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而且國家發改委已經明確發話了,嚴格制止以設置審批條件、提高開復工門檻等簡單粗暴的方式限制企業復工復產的做法。


貸款教授


目前中國的就業人員是七億多,所以不可能有十億人上班,這場疫情給中國經濟造成的損失,按照1%來計算,至少損失也要超過9000億。

大家好,我是財經評論員思之想之,疫情期間,如果按照十億人30天不上班來計算,大概要損失多少錢?

首先要明確一個數據,來自人社部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就業人員隊伍大約是七億多,所以達不到十億人。

而且也不可能說全部就業人員停止上班一個月,春節假期從2月2號結束,不可能說到3月2號還不上班。

從2月10號開始,各地已經陸續復工了,而且在疫情期間,一些承擔社會保障任務的企業還是繼續工作的。

而且疫情並不是對所有行業都造成損失,影響比較大的,還是旅遊、住宿、餐飲、交通等行業。

所以要想計算疫情造成的損失,不是按照這個算法來計算的。

按照終南山的預計,疫情將在二月中下旬達到峰值,有望在四月份前結束。

而要計算損失,一般來說都是會預計會造成GDP減少多少,2019年全國GDP總量為990865億元,接近100萬億元。

按照目前主流的經濟學家的預計,此次疫情會影響GDP都是在預計1%以內。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對媒體表示,在當前嚴密的防範措施下,此次肺炎疫情持續時間預計更短, 如果加上互聯網線上經濟的強勁增長,預計此次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大約在0.2%-0.4%之間。

我們就按照影響1%來計算,那麼也會造成大約9900多億的損失。

這筆錢是巨大的,按照七億人來計算的話,平均到每個人的話,損失1414元。

這場疫情給中國帶來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非常慘痛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簡直是無法估量,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會肯定會跌破6%,因為2019年四季度的GDP只有6%。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也說了,疫情會對一季度GDP增速造成擾動,也就是會造成經濟進一步放緩。

不過長期來看,按照非典的經驗,一季度GDP增速回落,但疫情結束之後,二季度GDP就會大幅回升。

因為會有一箇中國經濟的補償性的恢復,被迫停止的消費會出現恢復性的大幅增長,從而帶動經濟企穩回升。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我們要保持信心。

更多財經問題關注思之想之。


思之想之


這個問題光從題乾的億級數字量級來看造成的損失都是非常慘重的,如果說在疫情期間10億人(理想數字,實際我們的勞動人口只有不到8億)30天不上班的話,巨大的損失主要分佈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民生產總值 (GDP)的損失

GDP對一個國家來說十分的重要,它主要體現的是這個國家在世界上的一個經濟水平和發展狀況,也就是經濟的綜合實力,就拿2019年我國的GDP來說,大概為95萬億元人民,分攤到每月則為95萬億➗12=7.9萬億元。30天不上班損失的GDP相當於是一個月的水平,這塊的損失大概達到了7.9萬億元,是非常巨大的一個數字。


二、工資收入的損失

按照去年相關部門公佈的統計數據為全國平均職工的薪資平均水平大概為4000元左右,如果說30天不上班,按照最低工資標準發放生活費,平均為2000元/月,10億人30天的工資收入損失為10億✖️2000=2萬億,相比GDP的損失有所減少但仍然是一個鉅額數字。

三、財政收入的損失

財政收入的損失計算就比較複雜了,因為這其中既包含了稅收的收入也包含了非稅的收入,2019年我國的財政收入大概為20萬億,如果2020年維持上一年度的收入水平不變,那麼每一個月的財政收入則為20萬億➗12=1.67萬億,所以說30天不上班而導致的財政收入損失為1.67萬億。

以上只是簡單的加和計算,計算的項目也非常的單一,我們得出總的損失為11.57萬億,如果是真正的30天不上班,其實潛在的損失遠遠不止以上這幾點,能被計算的都只是表面現象。

上面所說的都是宏觀的數字,再說一些距離我們比較近的,前兩天有一家企業,自曝賬戶還有10億元,企業的人數大概為4000人,如果由於疫情的影響仍然不能正常的復工復產,仍然按照合同約定的標準發放職工的薪資,企業最多隻能撐五到六個月。

所以僅僅計算宏觀數字,我們只看到了損失的數額比較巨大,而對於實用性我們仍然是沒有深切的感受和體會,但是將具體的數字落到某一個企業上面,我們就會發現損失真的很大,影響也是非常大,因為不僅僅影響的是一個企業的衰敗的象徵,同時還有經濟的下滑,失業率的提高等都是需要面臨和正視的問題。


感謝閱讀@筆記簿杏豆:企業培訓師,勞動糾紛諮詢師,社保專家,專注職場乾貨、社保問題分享,歡迎點贊與評論,關注向我提問哦!


筆記簿杏豆


根據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我國現有人口剛剛超過14億,按照這個數據,我國勞動人口不會達到10億人,估計應該在8.5億左右。

題目中說10億人30天不上班,那就等於全國人民全部放假一個月,所有生產都停止,不創造任何價值,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再一種理解就是14億人,按10億人的比例不上班,相當於70%的人休假。30%的人堅持上班,這樣社會生產會繼續運行,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明顯。

如果按照第1種情況,我們可以假設,國民生產總值在一個月內不增長,2019年我國GDP大約在100萬億左右,每個月相當於8.3萬億,如果全部停產,損失就在8.3萬億。


當然這種算法是不科學的,因為即便全部停產,老百姓仍然會消費,這30天裡大家仍然有衣食住行開支,所以GDP不可能為零。

如果按照第2種情況,有70%的人,休假30天,30%的人堅持上班,這種情況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有限,就像我們春節期間,大部分人放假在家,少量人處於值守狀態。

這種情況,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基本停止,第三產業仍然繼續運轉,這種情況下損失多少錢呢?我們來看一下。

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在國內經濟生產總值中,我國第一產業佔比為7%左右,第二產業佔比為41%左右,第三產業佔比為52%左右,按這個比例算下來,損失應該在4萬億左右。

所以,大部分人宅在家裡,一個月的損失大約為4萬億,結合當前的疫情,為了防止病毒傳播,大家宅在家裡後,第三產業也會受到影響,這種狀態持續30天,我們的損失應該在6萬億左右。

6萬億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經濟倒退一年,老百姓的生活將受到實質性影響,因此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儘可能陸續開工,逐步恢復產能。


互金直通車


10億人30天不上班要損失多少錢?沒有辦法準確統計,但是對經濟造成的影響肯定是巨大的,因為現在都在延期復工,本次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呢?可以通過和2003年的非典做一下比較。

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

2003非典期間我的經濟損失高達936億人民幣,經濟損失等於各行業由於非典期間無法正常經營帶來的損失,此次疫情大概能損失多少錢?現在還未統計公佈,我們按照GDP和損失的比例大概估算一下。

2003年我國的GDP為13.74萬億元,損失為936億人民幣,佔比為6.8%。2019年我國的GDP為99.08萬億,按照6.8%的計算,6749億元,本次的疫情比非典更嚴重,而且是春節期間,旅遊業、餐飲業、電影院都到遭到了重創,因此損失比非典時間要高,預估可能最後損失經濟損失要超過萬億。

疫情影響是巨大的,因為企業無法正常的開展經營,所以說現在各地都在鼓勵疫情不嚴重的地方早日復工,早日實現生產經營的正常化,現在大家還是需要在疫情不嚴重的情況下,儘早去單位復工,為國家減少經濟損失,也就是為自己減少經濟損失。


互金圈


如果真的是10億人30天不上班,如果是直接簡單計算的話,損失還是比較大的。如果按照2019年GDP達到98萬億元來算,我們平均一個月30天的GDP也有8.167萬億元,這樣的損失可以說是巨大的。

但是這個也就是個假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我們也沒有10個億的勞動人口,而且這麼多人口依然在消費,還有進出口貿易也在持續進行。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截止2019年底,我國總人口是14億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概有2.54億人,還有16歲以下的少年大概有2.496億人,也就是說我國大概16歲-59歲的勞動力大概就是89640萬人。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16歲到到59歲的勞動人口只有8.964億人,也沒有達到10億人的規模。而且現在雖然有不少企業確實是停產了,還有很多大型和特大型企業從過年都沒有停過產,進出口貿易依然也在進行,而且現在消費依然還是在持續進行,只是好多旅遊,商場,餐飲等消費無法進行了。

因此,現在根本就沒有10億人不上班。現在來說,有可能會有一部分不上班,但是上班的人也是很多的。比如各個醫院,還有超市等企業,還有電力,通訊,石油,煤炭,阿里巴巴,騰訊等高科技企業,還有許多企業其實都是上班的。

因此,整體上來說,現在面臨這次疫情,雖然好多人員不上班,整體消費也有所下降,但是還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努力創造財富,這樣的話,可能經濟也就是會損失個三萬億左右。但是隻要我們能夠儘快戰勝疫情,我們的生產潛力和消費潛力必將會釋放出來,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把損失掉的快速賺回來的。


睿思天下


這是一個好問題,可如果沒有統計局給出的官方數據,我們很難客觀的進行統計或者預測,試想一下,中國14億人口,拋開未成年人以及退休的人,是不到10億的,在拋開未到退休年齡而不工作及未成年開始工作的情況,那麼工作的人大概有8-9億,我們就以這個基數來簡單計算。

首先,僅僅是損失的收入就是一筆非常多的錢,我們假設全國平均月收入在3500元,那麼8.5億人一個月不上班所損失的就是29750億,2019年全國的GDP已經近100萬億,這就等於損失了2.975%,挺可怕的。

再者,各大行業,比方說過年期間最賺錢的餐飲、旅遊、影視傳媒、交運等行業,用前兩年的數據來看,過年期間通常是最賺錢的時間,例如2019年的旅遊收入超過5000億,電影票房超過100億,這些錢今年都已經沒有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全年的GDP是100萬億,那麼摺合為每月就是8.33萬億,假設這一個月全國所有人不消費、不開工,那麼最大的損失就是8.33萬億,可事實上並不會有這麼大的損失。

我們首先假設的是8.5億人一個月不上班的損失,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始終有人在工作中,比方說緊急情況下的口罩行業、防護服行業、製藥行業等等,很多地方大型的超市也是開門營業的,所以,客觀一點的說,2.97萬億中,有超過1萬億是要拋開的。

並且,人們不可能不吃飯,那就一定會有消費,菜市場依舊在營業,同時注意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還沒復工的企業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至少易論所在的成都已經有部分企業在2.3日就復工了,但也確實有現在還沒復工的。

所以,假設的前提是不成立的,那麼這個期間以來的損失我們預計應該在2%左右,也就是說在最嚴重的期間的損失可能會達到2萬億,然而這並非經濟問題導致的經濟下滑,在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未來回到正軌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易論招財圈


疫情期間,如果按照10億人30天不上班來計算,要損失多少錢?

這次疫情給國家、企業、個人都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種損失是無法具體估量的,只能大概來算一算。

目前中國總人口是14.2億,適合勞動年齡的人口大概8億左右,城鎮職工就業人數約5億人。

我們先把本次疫情和2003年的非典對經濟的影響對比分析。

2003年的非典,隻影響到了2003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速,即二季度經濟增速放緩2%左右,後面三四兩個季度又出現了快速增長。

2002年第2季度,中國GDP 2.92萬億,2003年第2季度GDP減少2%的增長,即減少584億。

2003年的非典,重災區是北京,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而本次疫情重災區是湖北武漢,對全國的經濟影響相對較小。

本次疫情可能在4月份出現轉機,專家預測,本次疫情對2020年一季度GDP增速的影響大概是1%。

2019年第一季度GDP總量是213433億元,如果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放緩1%的話,那就是減少2134億元。

如果疫情在三四月份得到控制的話,那麼對後面幾個季度的經濟增速影響是很小的,而且後面可能會出現報復式反彈增長,預計對全年經濟增速影響並不是很大。

在前幾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本次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的有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這些行業都不是經濟增長的主體,經濟發展主體行業影響並不大;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則認為:“疫情影響是暫時的、有限的,中國經濟將繼續展現極強的韌性,中國政府有充足的政策空間,穩定經濟增長“。

本身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損失,主要體現在GDP的增速上。而不是說通過多少人多少天不上班來計算。

最後再重複一下結論,本次疫情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是200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