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延長,孩子學習不上心怎麼辦?

裘裘284


突然發生的疫情,確實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假期延長很多家庭父母上班後孩子沒人照管,所以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蝸牛4477


寧以為寧監督了孩子就會上心,他只是介於寧的威嚴,不亂動罷了,心怎麼想的可不知道(我小時候親身經歷,不想聽,但又家長在,只好裝裝樣子)該自覺的寧在不在都一個樣,我倒覺得應該根據檢測一天來孩子聽的效果建立一套獎懲機制,比如出幾個今天講的課相關知識點的題,保持一下試一試,我覺得網課能聽進去八十就不錯了,還有家長也不要營造一種懶散的氛圍,不要玩手機,看看書都是好的,不然孩子心裡會不平衡的😂


吃空氣也會胖


今年寒假延長,低年級的孩子,只有靠大人幫著補課,高年級的孩子要靠,網上學習,現在我兒子正在家裡給他的學生上課哩。我認為這樣很好,又配合抗擊新冠肺炎在家隔離,又能給孩子上課,還能看孩子的學習成績,兩全其美。


王朝乾



紅星閃閃耀秦川


影視演員海清經常在微博曬自己的兒子,而通過海清發布的很多微博我們知道他的兒子就是一個自控力很好的孩子。

海清:陪你出去踢會兒球?
蛋妞:寫完作業。
海清:踢完球再寫?
蛋妞:寫不完。
海清:寫不完明天再寫。
蛋妞:明天還有明天的。
海清:你確定你是再過暑假嗎?
蛋妞:要不然呢,怎麼會有這麼多時間寫。
海清:請問哪裡來的這麼多作業,不可以好好玩玩嗎?
蛋妞:我在寫一個科幻小說……

我還看過一個報道,

廣西南寧二中學生楊晨煜以總分730分的成績,奪得了廣西理科狀元,記者在採訪班主任時,班主任表示:楊晨煜同學的自控力非常強,很自律,這是他取得好成績的關鍵。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假期就是孩子一個很長的業餘時間,不少老師都會說,經過一個假期孩子變化很大,只不過有的變得更好,有的變得差了。

孩子對於假期的學習沒有籠統的概念,他還無法認識到學習到底是問了什麼,他只是沉浸在在自己的世界裡,看電視,玩手機、玩平板這是讓大人都覺得很舒服的事情,更何況對孩子來說,其實這就是一種自控力的原因,孩子學習不上心,就是自控力的缺失,當孩子的這種自控力少時,很容易分神,自然對於學習會不上心,當孩子把自控力提高上來,孩子才能認真學習。

像題主的問題其根本就是孩子的自控力缺乏或者說自控力不夠,剋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

每個孩子的自控力都具有差異性,而正是這些差異性,導致了孩子行為上的不同。擁有較強自控能力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優勢是,能積極、持久、穩定、有序地去實現自己人生的一個又一個目標。擁有自控力的孩子,能克服學習上的種種困難,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很好地完成學業;擁有自控力的孩子,能抵擋住外界的不良誘惑,管控好自己的行為,品行端正;擁有自控力的孩子,能抵擋住美食的誘惑,較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和運動計劃。

可以說,自控力是孩子能否擁有幸福人生的基石。

一、影響自控力的因素

1、什麼是自控力

美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考普認為,自我控制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結構,反映的是個體調節自己的行為,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協調的能力。

自控力具體表現為:

1.遵照要求行事,而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比較聽話。

2.根據情境的要求終止行為,也就是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應該做什麼。

3.在社會和教育環境中調整言語,動作的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比如說在公共場所,或者是在課堂上說話的音量,動作的幅度大小等等。

4.根據期望的目標,延緩行動,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延遲滿足。

5.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采取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方式,這個其實是最難的,有的孩子,在家長和老師面前表現很好,在家長和老師不在的時候,就不控制不住自己了。

2、父母總是言語哄騙

2012年羅切斯特大學的塞萊斯特.基德重新改良了“棉花糖”實驗,她將孩子們分為A、B兩組,並讓他們畫畫。這時她的同事會告訴孩子們“你們現在可以用這些舊的蠟筆,或者稍等一下,我會去拿一些全新的顏色更加漂亮的蠟筆給你們。”幾分鐘後負責A組的同事真的拿著全新的蠟筆回來了;而負責B組的同事則空著手抱歉地跟孩子們說“對不起我記錯了,我們沒有新蠟筆了。”

繼而同樣的情況又重複了一遍,這次是許諾他們有新的貼紙,但同樣的只有A組的孩子們得到了新貼紙,B組的孩子們得到的依舊是同事的道歉。

就這樣在經過了兩次“熱身”後,基德才進行了“棉花糖”實驗。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孩子的測試通過率要比B組高出4倍!

原來自控力的真相在於:孩子是否相信父母的承諾!也就是說,父母為孩子創造的生活環境會深刻地影響其自控力的訓練和發展。

一個生活在信任環境中,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他不會急,也沒必要急,因為他知道大人肯定會兌現自己的承諾!相反,那些經常有上當受騙感的孩子,他們只會認準眼前的利益,他人關於未來的許諾,在他們看來很有可能都是假的,騙人的。

陳鶴琴曾說:“兒童的命運,將來的前途,很大程度上操在教他們的成人的手中。”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最常用的招數之一就是“哄孩子”,孩子哭了你去“哄一鬨”。然後對孩子說“你要是聽話不哭了媽媽明天就帶你去XX玩”;“你要是乖乖聽話媽媽就給你買小汽車”,“你乖乖穿上鞋子奶奶就給你買冰激凌”。然後當孩子真的“聽話了”父母卻沒有把自己的承諾兌現。有的是因為自己太忙忘掉了,有的是覺得孩子小沒記性壓根就沒想過去兌現。

而父母如果還繼續重複著“承諾—道歉”這樣的“哄”法,這種情緒就會越攢越多,長期以往孩子對於自控力就會越來越差,繼而影響他的學習。

3、父母總是跟孩子說“不要”

父母常常會教育孩子說:上課的時候不要亂動;不要吃零食;不要跳來跳去……,但是大多數父母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些話不僅不能糾正孩子的行為,而且還對孩子的行為有強化的作用。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告訴被試者,他們可以想任何事情,就是不要想白熊。結果呢,每位被試者在試著不去想白熊的時候,其實總是在想著它。

韋格納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這個實驗說明:大腦它會自動過濾“不要”這兩個字,只記住你說的不要後面的內容,那麼當你越是強調孩子不要做什麼時候,反而孩子越會做什麼。

慢慢的孩子只喜歡做一些跟學習無關的東西,只要學習孩子的自控力就會下降,或者腦海中根本就沒有想著學習的事情。

二、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心理學研究證實,自控力是天生的,它來自大腦前額葉皮質,由人大腦中的生物能量決定。不過,它也是一種“肌肉模型”,就像我們鍛鍊肌肉力一樣,用進廢退。有人天生強一些,但後天不訓練也會退化,相應地,就算天生弱,後期只要訓練跟上,一樣能變強。

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在《自控力》一書中也寫過:自控力可以通過訓練而提升

既然自控力可以後天訓練,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去做呢?

1、父母榜樣作用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哪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的示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教育者,榜樣的力量遠遠大於各種說教。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做一個自控力強的人。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力量。

比如,吃飯不看電視,如果父母一邊跟孩子說不要看電視,一邊自己在看,那如何去要求孩子吃飯時專心致志;和孩子說你要好好做作業,快把它做完,但當孩子轉過身,卻看到爸爸媽媽抱著手機刷微信,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又是怎樣的呢?

所以說,父母如果希望孩子達到你心目中想要的樣子,那麼,就要從自身做起,只要你做到了你希望的那個樣子,你的孩子會跟著你一起去學習,一起去模仿。

2、高質量的陪伴

自控力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是孩子成長到卓越的神秘武器。尤其孩子越大,越能看到“自控力”的影響力之大。

很多時候孩子會被外界誘惑所吸引表示孩子內心都是比較空虛或是辨別能力比較差,也揭示父母陪伴的空缺。

有些父母即使陪著孩子,但是照樣玩手機或是看電視,不在乎孩子的感受,這樣的陪伴是低質量的。

高質量的陪伴是幫助孩子專心地集中學習,並且適當地給予孩子幫助;或是帶孩子去參加戶外活動、旅遊,開拓孩子的視野,能夠更好地專注到學習上。

臺灣作家龍應臺女士說:“做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在這期間孩子對父母是全身心的依賴和信任,過了有效期,父母再想要彌補就很難了。”

所以家長要珍惜這個有效期,對孩子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少一些敷衍,讓孩子能夠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3、建立規則意識

都說“勿以惡小而為之”,規矩教育就等同於一條紅線,不能以任何藉口和理由去違反。讓孩子內心從情感方面去接受規則,逐漸從他律形成自律,最終建立完全自我的規則意識。

自控力培養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教育,如果父母平時總是不關注孩子的行為、總是讓孩子出現不守規則的行為模式,那麼孩子就無法遵守相應的社會規則。

規則意識包含內容多,小至按時睡覺、不挑食,大至遵守社會秩序、尊重他人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父母讓孩子學會遵守的,父母要堅定教育的方向,不隨意降低教育的底線。

當然在樹立這個規則之前,父母一定要向孩子講明為什麼要數據具有規則,為什麼要接受這個懲罰。

只有把這一切都捋明白了,孩子才能夠心甘情願的接受懲罰並遵守這個規則,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進行活動的關鍵,倘若連這個前提都做不好的話,那麼孩子其實就沒有一個規則意識再進行下去的話,也會非常的麻煩和棘手。

三、總結

羅伊.L.史密斯說過:"自控力宛若受到控制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

擁有好的自控力,孩子一生受用。

剋制,是為了更好的自己。

希望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能做一個引路者,讓孩子在探索中看到浩瀚宇宙,遠離慾望的誘惑,用自控力撐握自己精彩的人生。


小二黑說育兒


家長要提前幫孩子調整“生物鐘”

家長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儘量少安排耗時費力、容易亢奮的娛樂活動,避免孩子出現浮躁,幫助孩子沉靜下來。另一方面,要督促孩子按照上學時的作息和飲食規範生活,幫助孩子逐漸把生物鐘調整到“上學時”的狀態。

家長要幫孩子做好開學前“鋪墊”

新學期開學前,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為上學做好準備。跟孩子聊一聊假期經歷過的事,聽孩子說一說學校裡曾經發生過的有趣的事,或鼓勵孩子多跟同學聯繫、互動,讓孩子從心理上對新學期充滿期待和信心,幫助孩子做好開學的心理準備。

家長要幫助孩子制訂學習計劃

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跟孩子一起商討、制訂新學期的學習計劃,幫助孩子確定新學期的奮鬥目標,讓孩子新學期一開始就學有計劃、趕有目標,既有一定的學習動力,又有適當的學習壓力。

家長要給孩子做好表率

假期裡,家長要以身作則,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工作,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儘量做到少發或不發牢騷,以自身的正能量影響孩子,家長為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孩子的假期收心問題就會容易得多。

家長要管控好情緒

家長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身上存在的“假期綜合症”問題不能過於焦慮、急躁,更不能責罵、體罰孩子,要用提醒、鼓勵的口氣耐心跟孩子溝通,以正面引導、鼓勵為主。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我家孩子今天第一天開網課,早上6點20起床(附課程表)孩子自覺學習,我都不用管,所以我認為孩子從小的學習習慣很重要



古城棋苑


如果是低年級的孩子是需要大人來引導,如果是高年級的可能就不一樣了。說多了還適得其反。把道理講給孩子,一切靠自己。孩子只能養大,而不是養老。現在社會的就業難,可是機會也不少,只要自己有上進心,過個生活還是不成問題的。兒孫自有兒孫福,休為兒孫做牛馬!個人觀點!



線上木子哥


在這場疫情裡,老師成了主播,我家娃坐一會,跪一會,跳一會,體育課上都怕他把房子跳塌了。筆記的話,根本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最好是去借上年級的書,這樣除了老師的講解,家長自己也可以在家輔導一下,自習+老師講解+家長輔導,一起攜手渡過這段艱難的時期


請叫我蠟筆小新


想要孩子學習好離不開學校,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也很重要,家長只能監督.輔導孩子學習。家庭成員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其實對孩子都有影響,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模仿,依賴很容易生成。所以孩子在家學習很容易皮,思想不集中。而在學校就不一樣了,做錯了不認真學習老師就會點名批評,因為學生在老師面前都有點害怕,因為孩子在老師那裡只能看到老師教學的一面,摸不透老師的脾氣性格,所以不敢輕舉妄動。還有在全班同學面前被點名批評會覺得沒面子丟人。小孩他也要自尊面子,一旦沒面子了就沒同學陪她玩了,所以孩子在學校一般都會好好學習。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鍛鍊獨立思考,家長和孩子多溝通,和孩子交個朋友,幫助孩子在學習中找樂趣,慢慢引導,建立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