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回望歷史,中日甲午海戰一役,日本大勝,清政府落荒而逃。隨後1895年的一紙《馬關條約》條約的簽訂,讓中華民族再一次陷入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還刺激了日本的野心。緊接著又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的侵略史,是清政府的恥辱,更是中華民族的恥辱。

對於晚清政府所留下的一系列恥辱,我們不得不承認,又不得不反思。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甲午海戰

一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

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資本主義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用大炮打開了中國關閉已久的國門。直到19世紀60年,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清政府,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開始了一場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政府統治的自救運動。中央以恭親王奕訢和文祥為代表,地方上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為代表人物,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

他們認為想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興辦西學,創辦新式軍工廠,生產新式的武器,改革軍隊,迠立新軍。不可否認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時有效地抵禦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大量輸出。但這看似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卻是不堪一擊。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曾經大清王朝傾力打造的北洋海軍,也隨著海戰永遠地沉入了大海之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歷經35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恭親王奕欣

洋務運動到底有沒有讓中國富起來呢?並沒有,而且洋務運動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的失敗。我們從洋務運動的性質來說,它僅僅是封建大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它所觸及的只是封建大地主階級的人。清政府腐朽的統治帶領著一群鼠目寸光的迂腐大臣,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清政府真正腐敗的是制度,而洋務運動中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僅僅是主張學習西方表層的技術,只是看到帝國主義表面的富強,卻沒有看到帝國主義真正強大的關鍵所在。洋務運動確實有一批人真真正正地意識到了問題,但他們的實力不允許,他們去實行,封建制度不會允許,清政府的統治者更不會贊同。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洋務運動的留學生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後,當時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1300多名舉人就聯名上書光緒帝,主張變法維新。這次上書事件,史稱“公車上書”。雖然有如此之多的人聯名上書,我們都知道清朝歷史上咸豐皇帝是最後一個真正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咸豐皇帝以後的同治皇帝,光緒皇帝,末代皇帝溥儀這些人都沒有實際的權力。所以這些人上書根本就沒有到達光緒皇帝的手中,更不要提維新變法了。

直到甲午中日戰爭後的第三年,1898年,清政府才迎來這次維新變法改革。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為與梁啟超的策劃下,開始實施。改革的主要內容有:政府機構的改革,裁撤了一大批冗官,重用維新人士。同時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為培養人才又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的書籍,傳播新式的思想。創辦報刊,主張言論開放,暢所欲言。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光緒皇帝

重新訓練新式陸軍和海軍,最重要的一點是維新變法廢除了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單從政策上來看還算可以,如果能夠順利地一直進行下去,或許清政府還有一絲生機。不過這些措施大多都觸碰到了守舊派的利益,朝廷中並非是所有人都願意改革,不願意改革無非就是利益作祟,裁撤冗官這一條就使當時很多人丟了飯碗。要知道一個官員被裁撤不僅是他自己的利益,同時還有一張官僚體系的巨網,在為之顫動。

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所以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就發起了戊戌政變,之後光緒皇帝被囚禁瀛臺,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還有些人不願意逃走,他們要用自己的血喚醒愚昧的人們。隨著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被殺,這場長達103天的維新變法運動以失敗告終了。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戊戌六君子油畫

二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日本為何會從一個落後的彈丸小國,一躍躋身於資本主義的列強行列呢?日本之所以會突然變強這都與日本的明治維新有很大關係。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一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1840年英國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同樣的遭遇日本也經歷過。

19世紀中期的日本正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這個時候的日本對外實行同樣也是“鎖國政策”,禁止任何人進入日本,同時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私造遠航船隻。可想而知有多落後,直到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裡(MatthewCalbraithPerry)和祖·阿博特(Joel Abbot) 等率領艦隊直接駛入了日本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黑船事件

把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強行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往來,如果不同意,就直接開打。這件事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解釋一下黑船,為啥叫黑船,其實就是表面的意思,全部被黑色油漆塗滿的船隻,所以叫黑船。一言不合就開打,封建落後的日本如何與船堅炮利的美國人對抗。

於是日本的封建陣營中開始出現分化,一些中下級武士組成了革新勢力,他們號召尊王攘夷。因為在日本與中國很相似,當時天皇也沒有權力,權力都由幕府將軍掌握,幕府起初只是一個由將軍掌控的機構,後來將軍的權力越來越大,便架空了天皇,1603年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戶(今東京)建立幕府。一直到1868年德川慶喜被迫開城為止,德川家族一共經了十五代徵夷大將軍,統治時間長達264年。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明治天皇

德川家族是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在歷史中因為種種問題,所以地方的藩國與中央幕府的矛盾一直都很深,又因為這些蕃國緊鄰海岸所以接受海外影響較早,所以這些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開始這些蕃國是對外後來由於天皇的原因開始對內,發起了對幕府統治的對抗。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此時天皇與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877年隨著日本西南戰爭中薩摩軍的失敗,倒幕運動徹底結束,由天皇操縱、主導政權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建立了起來,同時標誌著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明治維新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從政治和社會體制上大大的緩解了日本的等級危機。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明治維新

土地改革,統一貨幣,發展工商業,派遣留學生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教育上灌輸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因為從根本的教育上就已經開始為下一代灌輸思想,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人,如此愚忠,二戰時誓死都要效忠天皇。如果從小就告訴你糖是鹹的,雖然你身邊的人都說糖是甜的,但你仍然無法改變你的思想,因為認知上已經在你腦海中根深蒂固了。

三中日變革的總結

同樣是封建國家,同樣是慘遭侵略,但是日本卻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向強國之路,最終逐步廢除各國的不平等條約,還走上了殖民擴張。而中國的清政府前後經歷了兩次改革,卻在列強面前一敗再敗,最終還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輸給了曾經的藩屬國。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日本老照片

洋務運動雖然有進步,但僅是封建統治者一場自救的笑話。戊戌變法不可否認無論是政策,還是規劃都非常先進,但是無奈沒有實力支撐,因此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使日本強大了起來,但同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勢力,一直在制約著日本的經濟發展。天皇至上的愚民思想,空有其表的憲法,極端的民族主義,瘋狂的侵略,不僅給日本,還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的發展?19世紀中、後期的中,日兩國都面臨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緊逼,也都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改革,日本在改革上與中國不同的是全盤西化,這就導致了原有文化大量流失。而中國始終擺脫不了的就是封建勢力,所以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根本就沒有觸及到政治。其中日本在面臨改革時,可以全民齊心共同抵禦封建勢力,而中國卻辦不到,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渺小的,人民群眾的力量才是強大的。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失敗的教訓啟示我們,改革不僅要推陳出新還要在傳統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一棒子打死,全盤否定,加強民族團結,堅持文化自信,才是富強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