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之下,江湖之義:報人疾呼河南旱災,淞滬會戰杜月笙帶頭募捐

廟堂之下,江湖之義:報人疾呼河南旱災,淞滬會戰杜月笙帶頭募捐

禮失求諸野。

那場巨大的災難,最開始只是模糊的傳聞。

1942年底,24歲的《大公報》記者張高峰,孤身前往河南,驗證一個令人不安的流言。

他從重慶出發,取道西安,前往洛陽。

剛到西安,便見大量乞丐擁擠街頭,火車站內,列車塞滿河南災民,車廂頂趴滿人,“沿途遺棄子女,失足斃命更為常事”。

他沿路逆行,到洛陽後又南下登封和寶鹽,一路上荒墳連綿,戶戶絕煙,野狗結隊食人,僅存活人拆房拿木料,遠走換糧。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旱災現出一角。3000萬人受災,遇難者超300萬人。

1942年,河南9個氣象站記載顯示,全年平均降水僅為408.5毫米,大旱持續8個月,此後又遇蝗蟲過境,遮天蔽日,萬畝皆空。

然而,大災之初,地方官員卻選擇瞞報,重慶方面對旱災傳聞不屑一顧,依舊要求河南納糧。

張高峰將所見所聞,寫成報道《飢餓的河南》,登於1943年2月1日的重慶《大公報》。

第二天,報紙再發社論《看重慶,念中原》,“誰知三千萬同胞,已深陷在饑饉死亡地獄”。

此後,美國記者前往河南實地考察,並於《時代週刊》報道,世界譁然。

至此,耽擱已久的救災才緩緩啟動,鄉間各處設立粥廠,軍隊也捐出部分餘糧。

最初疾呼者並無褒獎。重慶方面勃然大怒,認為《大公報》危言聳聽,勒令停刊三日。

張高峰在河南被警方逮捕,入獄,後因戰亂僥倖脫身。

晚年,老人在天津海河邊的檔案館整理史料。有人問及遙遠往事,老人擺手,“不過是為百姓說真話而已。”

說真話,是當年報人的風骨。為蒼生執言,是民間道義對廟堂規則的監督。


申報記者黃遠生,頭版怒斥袁世凱,在唐人街餐館背中兩槍而死;《文匯報》揭露日偽黑幕,收到一箱蜜橘和一隻腐爛人手,“希望閣下更改筆調,免嘗同樣滋味”。

即便如此,報人不願低頭,林白水辦《公言報》,自傲稱“一年內顛覆三閣員,舉發二贓案”。他一生辦報十餘次,五次查封,三次入獄。

1918年,邵飄萍創辦《京報》,創刊日,他手寫“鐵肩辣手”,掛在編輯室正牆上。

此後數年,報館怒斥軍閥,揭露亂象,曾刊登張作霖大幅照片,斥為“奉民公敵”。

張作霖急匯三十萬元封口,邵飄萍當即退回,“槍斃我也不要!”

報人在朝野之外,江湖之中,所言所行,自帶俠味。

1926年,張作霖率軍攻入北平,尚未進城,便下令抓捕邵飄萍。邵飄萍被捕後,押往天橋東刑場槍決。

臨死前,他朝監刑官員拱手,說道:諸位免送。


民間道義中,除了仗義直言,更有守望相助。

1920年12月16日,北平長夜如墨,魯迅在日記中寫道:夜地震約一分時止。他並不知道,這只是20世紀中國最大地震的餘波。

當晚8點零6分,甘肅海原縣以西發生8.5級地震,持續六分種,山川開裂,地現鴻溝,有些裂縫甚至湧出黑色泉水。

地震遇難者超23萬,直到1個月後,甘肅省長才給民國總統發出一份“十萬火急”電報。

彼時,民國政局混亂,只有總統捐出1萬大洋,直到第二年5月,政府才答應從交通賑災捐款中拿出2萬撥給甘肅。

廟堂規則混亂,江湖道義便成支撐。

1921年1月,在京甘肅人士,結成震災同鄉會,奔走呼告,通過電話聯絡全國,呼籲捐款。

整個民國,民間義士是賑災的主角。

李叔同年輕時在日本,編演小仲馬的《茶花女》,收門票為國內賑災,這也成為中國話劇開端。

在北京,琉璃廠古玩店掌櫃程啟元,發起成立窩窩頭會。

每逢春節,他們便在京城籌募資金,購買雜和麵蒸成窩窩頭,發給貧民。

1920年起,窩窩頭會聯合京劇界義演,救濟貧民。

京劇界本有義演傳統。流傳至今的“封箱”,原本就是義演,演出一半資助貧苦藝人,一半資助慈善組織。

演員中,有人年近九十,依然登臺演戲;有人早已退隱,每逢大型義演卻必返回。

梅蘭芳是義演常客,有時人在外地無法趕回,便把登臺收入全數寄回北京。

1934年,河南水災,政府邀梅蘭芳義演。剛從美國演出歸來的梅蘭芳立即率梨園同行前往開封。

原本3天的演出,被延長到11天。梅蘭芳說,他有八字祖訓:德先於藝,國重於家。

亂世之中,濁流亦有閃光處。

1932年,上海淞滬會戰,日軍突襲上海,十九路軍拼死反抗。

黑幫大佬杜月笙帶頭募捐,自己開車前往軍營,送去大量食品和日用品。

黃金榮則將上海大世界等場館貢獻出來,作為難民收容所。

難民湧入後,黃金榮設立診所,發放衣物,並在城隍廟施捨米粥。

上海大世界因此停業一年,後人評價,那是上海大世界最高光時刻。



1937年,江山搖盪之際,為阻日軍艦隊西進,杜月笙將旗下公司全部輪船,鑿沉於長江之中。

八大鹽商之一的鎮江鹽商李翼,將所有房產變賣,購買救國公債。廣西鄉民,把一年所產300擔糧食,全部捐做抗日軍糧。

南京江寧縣,獄中108名犯人,九·一八紀念日全體絕食,將當日10.8元口糧錢,捐出抗日。

廟堂規矩失守,家國大義就是最後的底線。

七七事變爆發時,梅蘭芳蓄鬚罷唱,而李叔同早已化身弘一法師,出家多年。

他從青島前往廈門,一路上講經授業,安慰同胞。回廈門後節衣縮食,捐助前線。

日軍艦隊司令拜訪李叔同,要求他用日語對話,李叔同堅持在華言華。

他又邀請李叔同前往日本,承諾以國師之禮相待,李叔同答稱:

出家人寵辱俱忘,敝國雖窮,愛之彌篤!


隨著日軍南侵,暫存南京的1萬多箱故宮文物被迫西遷,有9千多箱被運到四川樂山。

文物保存在鄉下祠堂,當地袍哥組織村民義務護寶。

有次整理文物,發現少了一箱。鄉長貼通告稱,這是國寶,誰拿走了,明天一早放門口,不再追究。

第二天,遺失的國寶被擺在門口。

戰爭結束,工作人員整理時,發現竟多出許多文物,全為當地農民自發捐贈。鄉民雖不通文墨,卻自有大義。

孔子說,禮失求諸野。

廟堂之外,江湖之間,有仗義執言,有守望相助,有家國大義,這是傳承千年的道義,深埋泥土之下,深藏血脈之中。

每逢歷史節點,相同故事總會重演。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廟堂規矩斷裂,主宰一座城池的是江湖之義。

熱播劇《新世界》重現了那個歷史路口,一座孤城,蕭蕭兵馬,平民如冰層下的螻蟻,沒人能預知命運的結局。

劇中結義三兄弟,因種種原因困在北平,在亂世中循著各自心中的“道”。

小警察徐天天生驕傲,兵荒馬亂仍緝毒追兇,堅持有仇必報;保密局鐵林懦弱疲沓,但依然看重兄弟情誼;監獄長金海周旋於黑白兩道,守的是江湖法則。

除了主角,劇中每個小人物都有守護的規矩。富商發達仍尊舊主,小販貧寒仍知圖報,就連黑幫,也講究一諾千金。

禮樂崩塌後,民間的道義便是人性的切面。

那波詭雲譎的22天內,有悲歡,有離合,有守望相助的兄弟情長,有吾國吾城的家國大義。

22天尾聲,北平城外炮聲隆隆,倉皇出逃的飛機被擊落半空,高高在上的保密局即將人去樓空,大人物們一樣奔走於塵埃。

他們所代表的上層建築已崩塌,人們呼喚秩序的重建。

那些人心中藏著樸素的力量。


那些樸素的力量,總能讓我們迎來新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