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軍和軍有啥區別?

和尚尼姑是一家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估計會混淆,即便是當過兵的也不一定能分清。

原因在於集團軍有時會簡稱為軍,比如第七十一集團軍,有時會簡稱為七十一軍。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們是有所不同的。

1.相同之處:他們的級別相同,都是正軍職,軍事主官都叫軍長。不同之處:集團軍是基本戰役軍團,編成更為合成、多元,既有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又有航空兵、通信、電子對抗等,是多兵種合成的戰役軍團。

2.軍改後,陸軍集團軍由18個改為13個,原來的指揮層級也有所減少,可以說力量更加精幹、結構更加合理。而軍是高級戰術兵團,原來還有步兵軍,現在已全部改為集團軍。但是空降軍就是一個軍,196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改編為空降兵軍,同時空降兵師劃歸該軍建制,組成了空降兵第15軍。所以說現在所說的軍主要是指集團軍,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軍級單位,比如省軍區、駐港部隊等。

3.其實集團軍我覺得某種程度來說,與以前的縱隊類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四野八縱,那麼就是第四野戰隊第八縱隊,縱隊下面就編幾個步兵師外加炮兵部隊。而集團軍級別上與縱隊類似,但是既有步兵旅,也有裝甲旅、還有特戰旅、防化旅等等,這也是基本對應的,也是陸軍單元的一種變化和發展吧。


起步一二一


我當過多年參謀,我來說吧:兩者 其實都是軍級單位,一個是正軍級集團軍,一個是正軍級軍,記住,軍級的軍字,代表編制級別名稱,集團軍、軍指的是編制單位名稱。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軍字,是軍兵種的軍,比如空軍、陸軍、火箭軍等。那麼,集團軍和軍有啥區別很明顯了,兩者都是編制單位名稱,其他類型還有軍級編制單位:中心、基地、大學等,單位名稱體現單位性質的,比如集團軍就是諸兵種多要素集成的軍級戰鬥單位,軍就一般是兵種要素單純的野戰軍單位,如空降兵第15軍。所以,同樣一個軍字,其實代表了三種不同含義:編制單位、編制等級、軍兵種類別。最後,一例子來總結:

正軍級的空軍空降兵第15軍軍長:這句話,第一個軍字是級別,第二個軍字是軍種類別,第三個軍字是編制單位名稱,第四個軍字是主官崗位。

清楚了嗎?


高天虎賁


集團軍和軍有什麼區別?有時候幾乎一樣,有時候卻差著三個級別

僅僅從國民黨軍隊方面看,集團軍和軍十分相似,但集團軍始終都大於等於軍。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先後成立過40個集團軍的番號,比較有名的是張自忠的第33集團軍,王耀武的第24集團軍,以及我黨領導的第18集團軍。

很多時候,集團軍是軍的上一級機構。比如川軍中的楊森帶領的集團軍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三十一軍。番號大了就能冒領軍餉,楊森手下的三個軍實際兵力分別是是二十軍有4567人、二十六軍有4522人、三十七軍更僅有2056人。其實三個軍加起來,還不如第十八集團軍最一開始的一個師大。

我們的第18集團軍,其實只有3個師,三個師下面各有兩個旅六個團,平均到每個團有1500兵力,每個師則是一萬出頭甚至一萬五左右。這幾乎是國軍中編制最滿的師了。同時,單兵的財政撥款上,第十八集團軍也絕對是最小的一個。

反觀新四軍,雖然直屬於第三戰區,卻只有1.03萬兵力,下轄四個支隊。支隊相當於旅,每個支隊有若干個團。

新四軍這樣的軍,其實還不算最弱的軍。有的時候,國民黨為了犒勞將士,常常需要直接升官,師部分出一些人就成了軍部,至於說其他的師從哪裡來,則需要吞併友軍了。典型就是88師的命運。

淞滬會戰中,88師師長孫元良有功,直接升為72軍軍長,下面只有一個師。南京保衛戰孫元良不戰而逃,72軍番號取消,88師併入了71軍。到抗日戰爭後期,71軍逐漸把原有的87師,36師吸收進來,陳明仁擔任軍長,成了國軍中的較強軍隊。36師、87師和88師,號稱是國軍最強的德械師,如今抱團在一起也還是落毛的鳳凰不如雞。

王耀武的74軍,下面有51師,57師和58師三個兵力一萬的主力師。74軍和73軍、100軍一起組成了第24集團軍。24集團軍總兵力能有十萬,這才算是比較標準的集團軍,實際上相當於解放戰爭後期的兵團。

從國際上看,集團軍的兵力不可能少於10萬,而軍,相對來說就少多了。

二戰中,蘇軍合成集團軍通常不超過10萬人;德國每個野戰集團軍為12-25萬人;美國的野戰集團軍規模最大,達25—32.5萬人。

二戰後,蘇軍標準合成集團軍,轄3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共7萬人;法國集團軍轄3個軍,共10個師,編12.8萬人;而美國集團軍按80年代標準編成,下轄3個軍、12個師,加上920多個連以上的各種支援部隊,總兵力接近50萬人。

而我們的解放軍,一開始成立了四大野戰軍加華北軍區,後期每個野戰軍都有十幾個縱隊。當縱隊發展為軍,縱隊上面又建立了兵團,兵團之上則是大軍區。這裡面的兵團,實際上就是集團軍。

現在我們的軍隊有200多萬,分為了13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有十幾萬到二十萬不等。與國際上的差距並不大。

新軍閥軍閥混戰中,集團軍的編制最大

國民革命北伐中,國民黨軍隊從原本的8個軍十幾萬人擴張到了五六十萬,寧漢合流後,二次北伐繼續,國民黨總共組織了四大集團軍,分別是蔣介石第一集團軍,馮玉祥第二集團軍、閻錫山第三集團軍和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

這四大集團軍中,蔣介石的的第一集團軍和馮玉祥的集團軍都是30萬左右,李宗仁的集團軍稍弱,有20萬,閻錫山的集團軍則有15萬。

其中最大的蔣介石的集團軍,下面並不是設立了軍或者師,而是建立了方面軍,方面軍下面還有路軍,路軍下面才是軍和師。這樣的軍事編制設置,實在是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歷史知事


集團軍和軍都是正軍級單位,屬於同一級別,無論是某集團軍的主官或者是某軍的主官,一把手都被稱呼為軍長。

其實,現在集團軍的編制就是從軍的編制裡進化而來的,當然集團軍的對象主要是陸軍。

陸軍是我黨建立最早的武裝力量,自從1927年建立之初,陸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步兵為主,雖然在不同階段,陸軍裡也包含少量的騎兵、通信兵、炮兵等兵種,但畢竟這些兵種部隊比較少,很多時候是與步兵融合在一起的。

後來在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通常會聽到“縱隊”的番號,而縱隊屬於野戰軍的直接下級,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軍級單位。比如陳毅元帥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下轄有各個縱隊,許世友上將就是華東野戰軍的第九縱隊司令,相當於第九軍的軍長。

後來,人民解放軍的數量急劇增長,達到500萬人左右。縱隊的番號也被取締,正式改編為正規的軍,把部隊全部整編為70個軍。

建國後的幾十年裡,經過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小米加步槍的時代已經適應不了現代戰爭的需要,戰場更加註重的是武器的現代化。

因此陸軍部隊的各個軍在1985年進行了精兵簡兵建設,各兵種也陸續組建,比如防空兵、防化兵、航空兵等部隊相繼編入各個軍,這樣一來,以步兵為主的陸軍,就變成了步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運輸兵等多個兵種組合的集團軍。

現在我國陸軍就劃分為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集團軍。比如我國非常出名的“萬歲軍”38軍,1948年就被稱呼為解放軍第38軍,1985年改稱為38集團軍,2017年陸軍又經過改編,原38集團軍現在是中部戰區的第82集團軍。

但現在是不是就只有集團軍編制,就沒有軍的編制呢?其實不然,也還是有的,只不過不存在於陸軍,陸軍目前只有集團軍編制,但是在空軍就有軍的編制。

比如我國空軍現在的空降兵軍,就是一個正軍級的單位,空軍空降兵軍的前身是空軍空降兵第15軍,通常簡稱為空15軍,下轄3個師,被稱呼為“千歲軍”,改制後,空15軍的番號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從以上分析來看,集團軍和軍其實都是同等級別,不一樣的編制稱呼。只有陸軍中的正軍級部隊稱呼為“集團軍”,空軍等其他軍種中的軍級部隊,仍舊稱呼為“軍”。


襄遇阿雨


國民革命軍第一次出現“集團軍”的編制,始於1928年2月15日,這一天北伐軍在徐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在國民政府指揮下的所有軍隊進行“二次北伐”,主要掃蕩長江以北的奉系軍閥和孫傳芳殘部。此間首次將全部部隊整編為四個集團軍:以剛剛復職的蔣某人為北伐軍總司令,何應欽為代總參謀長,四個集團軍司令分別是:蔣某人自兼(何應欽被暫時解除了兵權)、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

(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

其中以黃埔係為主的第一集團軍下轄從1到4共四個“軍團”,分以劉峙、陳調元、賀耀祖和方振武為軍團總指揮,“軍團”再下轄各“軍”,第一集團軍編有18個軍共約29萬人的兵力;馮玉祥西北軍的第二集團軍則下轄四個“方面軍”,番號分別是第1方面軍孫良誠、第2方面軍孫連仲、第8方面軍劉鎮華、第9方面軍鹿鍾麟,各“方面軍”再下轄“軍”,總兵力共25個軍約31萬人。

閻錫山的晉綏軍整編為第三集團軍,他自己又搞出來“左路軍”(總指揮商震)和“右路軍”(總指揮徐永昌)兩大部分,然後下面再轄“軍”,第三集團軍擁兵11個軍共15萬人。惟有第四集團軍編制比較簡單,集團軍司令部直接指揮16個軍24萬人馬,注意該集團軍不全是桂系部隊,還有收編的唐生智的湘軍等雜牌。

(第18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

所以在早期,“軍”的建制比“集團軍”整整低了兩格,之間還有軍團或者方面軍的層級,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北伐戰爭區別結束以後,南京政府進行裁軍,集團軍、軍團或者方面軍的番號通通取消,絕大部分的“軍”也被縮編為“師”,變成什麼樣了呢?出現各“路軍”下轄師的局面,後來又恢復了一些軍級編制,比如第19路軍最初下轄三個師,不久又在其中增加了第19軍的番號。

這就是“集團軍”和“軍”的第二個重要區別,前者是戰爭時期的編制,後者是常態化的編制,比如抗戰爆發後,工農紅軍被改編為第八路軍,僅僅一個多月後又給了新番號“第18集團軍”,延安方面並不太接受,華北我軍大多仍然以“八路軍”自稱。因為集團軍屬於戰時編制,那麼打完日本鬼子以後重慶政府就可以裁撤它,居心叵測,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抗戰勝利後,集團軍被改製為整編軍或綏靖區)。

(新四軍代軍長陳毅)

正是因為取消了集團軍和軍團的建制,所以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各“路軍”和“軍”的編制規模非常混亂,尤其是地方實力派拼命擴充實力,卻又不敢公開擴建編制,一度造成軍級部隊的兵員數量非常臃腫。比如駐守平津的宋哲元第29軍,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前已經擁有80000人槍,完全頂上幾個軍的規模。

抗日軍興,軍事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組戰時“集團軍”,最先出動的是張治中第9集團軍,趕赴淞滬戰場對日作戰,該集團軍出動時僅以第36、第87和第88等三個德械師為基幹,在戰場上又分別升格為第71、第72和第78等三個軍級番號,完成了“集團軍”到“軍”再到“師”的指揮序列建設。華北戰場最先完成戰時編制的是宋哲元第1集團軍,各師擴建為第59、第68和第77共三個軍級番號,前面說過了,以第29軍的兵力裂變為三個軍根本不成問題。

(第1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

在此期間,由於戰爭規模擴大、參戰兵力越來越多、而各部隊之間的兵力差距又亂七八糟,遂臨時推出了“軍團”的建制,比如淞滬戰場,就出現了“左翼軍”指揮集團軍、集團軍指揮軍團、軍團再轄軍的多重體制,非常混亂。嚴格意義上說,這一時段“軍”又比“集團軍”低了兩格,比如第59軍軍長張自忠,就是在臺兒莊戰役勝利後即被晉升為第27軍團長,但直到次年初,才升格為第33集團軍總司令。

武漢會戰期間再出現“兵團”級建制,長江兩岸共四個兵團各自下轄集團軍或者軍團,然後再指揮到軍級,指揮重疊非常嚴重。有鑑於此,在武漢會戰結束後的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上,決定取消了兵團、軍團、旅這三級建制,形成了戰區到集團軍、集團軍到軍、軍到師、師到團這樣新的指揮層級,這個時候,“軍”和“集團軍”僅差一級成為了直接上下級單位。

(第59軍軍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

邊打邊組直到1939年中,全部抗日軍隊才完成了新的建制調整,抗戰期間先後組建了40個集團軍的番號(期間還出現過36個軍團的番號),而軍級建制在1941年調整為92個(245個師)。

但是到了抗戰勝利之前一度擴編為124個軍(354個師)的番號,形成了一支400多萬人的龐大武裝,可惜的是,對100萬日軍卻仍然難以擁有戰略主動權,兵貴精而不在於多啊。

(第18集團軍副總司令彭德懷)


度度狼gg


集團軍,它是部隊中設制的一個指揮統帥機關單位,一個集團軍內包含陸海空炮火箭導彈等諸多軍種在內編制的一個集團軍最高首長指揮訓練,防禦,後勤供給和作戰一體化的多兵種參合系統的最高首府(綜合司令部)。它受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按過去說,它的級別是僅次於副國級的,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的級別僅次於國防部長半級。它的機關權力可下轄幾個省軍區和多兵種的多個軍制部隊。

軍,屬於單兵種系列的最高編制級別的指揮單位(機關)。下轄三至五個師或旅,或獨立師旅。下轄師旅中也分多個作戰兵種單位,如炮兵,火箭,導彈,摩托化師,機械化師,裝甲師等等。軍,是每個軍種類內的分制,屬各軍種類的一個編制最高的作戰指揮機關,它可親臨作戰前沿陣地,甚至軍長都有直接參戰的可能(前沿指揮)。

軍長,按過去編制,它和省軍區司令員,省長等屬同級編制的權限和待遇,同屬省軍級。

過去軍地的編制是:營,鄉級。團,縣級。師,地市級。軍,省級。集團軍,副國級。


福自福地來wjf


集團軍是軍以上的稱呼,一般是這樣的,軍上面是集團軍,以前蘇俄的編制為例,他們是方面軍下面是集團軍群,一般是三五個集團軍建立成方面軍,如頓河方面軍,南方方面軍,北方方面軍等等,有時還要多,二戰德國編制最高是集團軍,南方集團全北方集團軍等等,德軍的集團軍軍群人數與蘇聯的方面軍人數都是差不多的,根據戰場需要忝加兵力,一般不會少於三十萬,多的有一百多萬兵力也有,集團軍是綜合力量的體現,是有各兵種聯合的作戰的體現,各種偵察兵種雷達坦克飛機各種火炮,各陸軍兵種互相配合的模式,過去一是從班排連一直到軍,都是單一兵種,就是有其它兵種在裡面,也是獨立單位,現在的集團軍模式與過去集團模式有質的不同,它可以是各種兵種的最高指揮者,可以擁有陸海空兵種導彈衛星雷達偵察情報分析,統一指揮,以前獨立於陸軍以外的單位,現在的都可以在集團軍裡統一完成指揮作戰,


記史897


哨兵小虎第799條回答。

一、“合成”和“單兵種”的區別。

自19世紀開始有集團軍這個編制,他就體現著“單兵種編制單位”的合成。

比如:“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和俄國都出動了“集團軍”這一戰役兵團編制。

當時俄國出動了3個集團軍,而日本出動了5個集團軍。而一個集團軍通常包括3個步兵軍和1~2個騎兵軍。

雖然當時的集團軍合成要素還比較少,但最起碼是步兵和騎兵兼顧使用!

(集團軍作戰的典範↑↑↑)

而到了現在的集團軍,他的“合成”意味就更濃了,一個集團軍往往下轄步兵旅、裝甲兵旅、炮兵旅、防空兵團、工程兵團、通信兵團、防化兵團、電子對抗兵團、陸軍航空兵團等兵種要素。

而不會再出現“單兵種編制”的專門的步兵軍,裝甲軍了。

二、集團軍是軍的上一級戰役單位。

二戰時,巴頓從第二軍軍長晉升為第七集團軍司令,這個“第七集團軍”就是一個比軍大的編制單位。

(影視劇中巴頓第二軍軍長形象↑↑↑)

巴頓的第七集團軍下轄第一裝甲軍和第七步兵軍,以及其他兵種專業團等。其中第一裝甲軍下轄7個裝甲師。

可以說,這個第七集團軍是一個遠超正規“軍級編制”的單位了。當然巴頓後來又調任第三集團軍司令。


(第三集團軍司令巴頓↑↑↑)

此時的集團軍是由若干個“軍兵種編制軍”組成的合成集團軍。集團軍司令軍銜為中將或上將。

(第三集團軍標誌↑↑↑)

三、集團軍和軍的一樣的。

二戰結束後,各國都在實行大幅壓縮兵源數量,我國從1949年建國時的600萬軍隊壓縮到現在的200萬軍隊,從建國時的70多個軍整編到現在的11個集團軍。走的就是“合成化”,“精兵致勝”的紀念。

現在我們可以說集團軍和軍是一樣的了,也可以把“集團軍”簡稱為“軍”了。

因為現在的集團軍下面直接就是“各模塊化合成旅”,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合成軍”。而改革後,師一級單位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或許若干年後,“合成旅”也會替代“集團軍”,但就目前的發展來講,現在的軍都是“集團軍”了,而其軍長或司令員通常為少將軍銜。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退役老兵,謝謝你的閱讀和支持。


哨兵小虎


集團軍和軍既有聯繫也有區別。

1928年蔣介石重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後將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所屬的部隊統一編為第一、二、三、四集團軍,這是中國最早出現集團軍的編制。其中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由蔣介石兼任,下轄4個軍團及總預備隊和後防警備部隊,總人數約55萬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下轄9個方面軍和直轄部隊,總人數約50萬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下轄10個軍,總人數約24萬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下轄16個軍又6個獨立師,總人數約30萬人。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又恢復了集團軍的編制。通常一個集團軍下轄若干個軍或師,編制不固定,抗戰期間,國軍先後設立了40個集團軍。因此,通常情況下,集團軍是軍的上一級編制。


抗戰時期,日軍的最高固定編制是師團,在師團之上為編制不固定的軍、方面軍等。日軍的“軍”通常下轄若干個師團或旅團,其級別相當於國軍的集團軍。

再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組建了70個軍。到了1985年,中央軍委召開了擴大會議,通過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編制方案》,並作出了百萬大裁軍的決定。在這次精簡整編的過程中,11個大軍區合併為7個,現有的35個軍中撤銷了11軍的番號,剩下的24個軍中的22個軍統一整編為集團軍。到2003年為止,解放軍的集團軍(軍)數量精簡到18個。大家所熟知的北京軍區的第38軍(萬歲軍),這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和戰績輝煌的部隊,雖然平時稱呼為軍,實際上它已經是第38集團軍了。


歷史軍魂


集團軍和軍有啥區別?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答案

時間軸也不要拉開太長,就說說二戰吧。二戰時候的中國集團軍是一個龐大的機構,一般來說國軍集團軍下轄2到3個軍或者說軍團,是蔣介石政權最大的作戰建制,抗戰時期國軍一共組織了近40個集團軍,比如張自忠將軍就是第三十二集團軍司令,當然,也有特例,比如八路軍也就是後來的十八集團軍底下就只有三個師,這是老蔣為了限制紅軍實力。

現代集團軍基本上是由師級單位組成,美軍、俄軍也一樣,比如美第8集團軍。

二戰結束後,由於局勢較為和平加上戰爭手段的進步,各國都開始放棄大規模單兵集團,組建海陸空一體的集團軍,集團軍不再指軍的集合,而是指的不同軍種。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