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清史專家可以把康雍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分別簡介一下?

又愛吃雞又愛清史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歷史中比較重要的時期,因為清朝入關之後一共268年國祚,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仨人就佔了134年,正好一半。

康熙,如同雍正給其的廟號所說,名為守成實同開創,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順治時期雖然清軍入關了,可是並不等於一統天下了,還有南方的割據勢力需要慢慢掃平,等到陸上勢力掃得差不多時,二十多歲的順治皇帝就去世了,輔政的孝莊皇太后立出過天花的皇四子玄燁為帝年號康熙。

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十六歲除鰲拜,二十歲開始平定“三藩”之亂,三十歲收復臺灣,三十六歲簽訂《尼布楚條約》,同一時間平定噶爾丹之亂並且在四十四歲時基本成功,後期的康熙基本上就是與兒子們鬥智鬥勇了。

而雍正皇帝就崛起於康熙末年的鬥智鬥勇之中,最後甘願做孤臣肯幹肯解決問題的四阿哥戰勝其餘皇子,成功的登上了皇帝寶座,當然雍正的皇帝當得也是很累的,清朝掌握實權的皇帝只有雍正沒有去木蘭圍獵過,因為雍正有太多的政務要處理,而他唯一的愛好就是讓畫師給他畫COSPLAY的服裝繪畫。

清朝的官窯瓷器公認雍正朝的最好,因為雍正崇尚極簡風,瓷器簡約大氣,而他的兒子乾隆沒有能夠繼承這個優良傳統,反而以濃郁的東北風著稱於世,而且還有蓋章狂魔的綽號。

雍正雖然只當了十三年皇帝,卻是康雍乾三朝皇帝裡最能攢錢的,國庫也在雍正末年達到了八千萬裡積蓄,要不然乾隆哪有錢一遍遍下江南哪,要知道康熙只下了六次江南就把國庫拉了一堆饑荒。

乾隆雖然是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他老人家真沒幹什麼正事,除了吃玩就是蓋章,然後就是編造罪名,古稀老人被他用之後,人家七十就只能叫做七十了,竟然還有以古稀罪被處死的大臣,真是荒天下之大謬。

而且大家覺得乾隆離我們現在的時代很遙遠,其實乾隆死於18世紀的最後一年,也就是1799年,同一年,美國國父華盛頓去世,但是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個古代人一個近代人,沒辦法誰讓我國曆史的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開始計算呢。


飛凡看歷史


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康熙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第三子,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清朝第四位、清軍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從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2月20號),共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在任期間主要事件有三藩之亂、雅克薩之戰、多倫會盟,準噶爾之戰、清統一臺灣之戰和九子奪嫡(四皇子繼位,即雍正帝)等。

康熙帝崩於北京暢春園,享年六十八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雍正: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闢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

是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1722年)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後,雍正帝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大事件: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

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九龍奪嫡的局面。

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至二十三日子時駕崩。由四子皇寶親王弘曆(乾隆帝)繼位。

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

在位六十年,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

也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間主要事件: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在康熙、雍正兩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乾隆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平定了邊疆地區的叛亂、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

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

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 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

最後因為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於養心殿,享年89歲。 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前進的光


康熙雍正和乾隆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盛譽的幾個皇帝,這三位也經常成為熱門影視劇的主角,可見他們在整個清朝確實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大清在歷史上的功過我們姑且不談,僅就題主的問題簡單介紹一下這三位皇帝。

一、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皇帝是我比較欣賞的一位皇帝,在此我著重的介紹一下,而後面雍正和乾隆,後續文字介紹我就稍微簡單一點兒,畢竟一個朝代,三兩千文字都介紹不完,何況是三個朝代

⑴幼年遇冷落,八歲早登基

  • 康熙皇帝的母親本來也是大家族出身,他母親的爺爺也是跟隨努爾哈赤一起起兵的開國功臣,康熙的外公也就是他母親的父親,也在年年的征戰當中屢建戰功,所以康熙皇帝的母親孃家也算是名門大族,後來順治皇帝為了緩和多民族之間的矛盾,所以在漢人當中選擇嬪妃,因此母親佟氏得以入宮。
  • 然而順治皇帝雖然娶了他的母親,但是他的母親卻遭到順治皇帝的冷落,因為順治皇帝根本不寵愛她,所以連帶著對年幼的康熙(玄燁)也不太好,不過好在孝莊皇太后特別喜歡她們,並且派專人教他讀書識字,玄燁有時也被孝莊皇太后親自教誨,但是其實順治皇帝想要的接班人並不是是玄燁而是他的寵妃董鄂妃生的四皇子,好在這個孩子只有三個月大就死了。
  • 在玄燁6歲那年,他和哥哥弟弟一起去宮裡拜見父皇,順治皇帝問三兄弟有什麼志向,結果哥哥福全因為他的地位比較低,是庶妃所生,所以他說只想做一個賢王,而年僅三歲的弟弟常寧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根本不會選擇,當問到玄燁,玄燁說想效仿自己的父皇,雖然康熙那時還年幼,這種話可能也是孝莊皇太后教的,但順治還是決定把他當繼承人培養。
  • 就在兩年之後,玄燁剛剛8歲,順治皇帝一病不起,後來留下遺詔,以玄燁為皇太子,就在順治18年正月初九,年僅8歲的玄燁,在孝莊皇太后的主持下,登基為帝,改元康熙。當時康熙還年幼,不過好在有他的皇祖母悉心照顧,再加上順治皇帝也早做了安排,讓索尼舒克薩哈鰲拜遏必隆輔佐於他。

⑵智除鰲拜,

  • 儘管順治皇帝給康熙留下了4個顧命大臣輔佐,但是這4個人最開始一片和氣,但是過了不久就出現了矛盾,索尼位高但年老,遏必隆和鰲拜都是出自同一旗,並且其人比較軟弱沒有主見,而蘇克薩哈雖然地位排在第2位,但和索尼有矛盾,鰲拜是他的姻親,但是雙方也經常鬧矛盾,所以蘇克薩哈常常被孤立。
  • 要說鰲拜呀,可能看過金庸先生小說鹿鼎記的,對此是深有印象,鰲拜認人為親,廣羅黨羽,把持朝政,飛揚跋扈,因為他自己圈地鬧得老百姓怨聲載道,有大臣上書反對,結果他逼迫康熙處死反對者,康熙不同意,他自己下假聖旨處死了三人。索尼死後,他想得到原來索尼位置,結果蘇克薩哈拒絕推薦他,所以後來他請求康熙處死蘇克薩哈,康熙不同意,鰲拜就和他的黨羽每天上奏,最後逼迫康熙處死了蘇克薩哈。
  • 康熙也是懷恨在心,想要除掉鰲拜,但是身邊的侍衛很多都是鰲拜控制,所以康熙從各個王府當中挑選了上百人的親王子弟,對他們加以訓練,鰲拜聽說此事只是以為年幼的皇帝貪玩罷了,後來康熙又封賞鰲拜為一等公,然後把索額圖為一等侍衛,二人定計除奸,康熙單獨召見鰲拜上殿,周圍一大群久經訓練的少年思維貼身保護,一聲令下拿下了鰲拜,不過念其曾經救過皇太極,赦免了死罪,在牢獄當中過完了一生。

⑶平定三藩,光復臺灣

①平定三藩

  • 康熙皇帝在16歲剷除了鰲拜和他的黨羽之後,開始顯露出他自己的才華和魄力,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經過一番權衡和思考之後,清醒的意識到,解決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藩問題,已經成為他的首要大事,這三個明朝的降將為清軍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也因為這是功勞被封王。
  • 上課時因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所以一切事物交給自己的兒子打理,但是他的兒子非常的殘暴,而且連他這個老子都不放在眼裡,他擔心受到兒子的連累,向康熙上奏,請求回老家養老,康熙答應了他的請求,撤掉了尚藩,結果吳三桂和耿仲明的孫子耿精忠感到十分害怕,於是也請求撤藩,試探朝廷的反應。結果康熙皇帝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 後來康熙12年吳三桂起兵反清,其他兩藩也趁機作亂,康熙皇帝派出了額爾錦從湖南討伐叛軍,瓦爾洛守四川,防止吳三桂進入四川逃跑,令莫洛守西安,防止吳三桂進入西北地段,過了不久,吳三桂就被打敗,最開始吳三桂叛亂的時候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後來兵敗之後,匆匆忙忙地登基為帝,改國號為周,他的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再加上當初引賊入關,所以根本就沒人支持,結果後來中風而死。
  • 吳三桂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皇位,不過在康熙19年大慶的軍隊兵分三路就向雲南發起了總攻,在昆明將叛軍層層包圍,吳三桂的兒子最後只好服毒自殺,經過8年的動亂,康熙20年,戰火燃燒大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平定。

②收復臺灣

  • 在三番之亂平定之後,福建總督姚啟聖向朝廷建議,趁著鄭成功這一夥人內亂的機會,收復臺灣,而姚啟聖向康熙推薦的領兵大將就是鄭成功原來的手下施琅,於是康熙加封他為太子少寶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上任後,不停的調兵遣將訓練水師,等待合適的時機出兵。
  • 康熙22年7月,施琅率領2萬多官兵,230多艘戰船,浩浩蕩蕩的出征,不過初戰並不順利,他經過短暫的休整,然後和鄭成功的軍隊展開了決戰,這次戰役鄭家軍的主力全部被消滅,鄭克爽軟件的大勢已去,然後向清軍投降,在當年的8月13日施琅率軍登上臺灣,臺灣至此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此外:

  • 邊事方面:康熙還兩次派兵平定雅克薩,通過談判做出一些讓步之後,劃定了中俄邊界,然後康熙皇帝又通過幾次親征噶爾丹,平定了10年的噶爾丹叛亂,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彊。
  • 史治方面:康熙也是整頓官場肅清吏治,他一邊懲治貪官,一邊提拔和任用一批清正廉潔的官員,比較出名的可能當屬於成龍,號稱天下第一廉吏,前兩年,以于成龍為原型的電視劇也是大熱,他的故事也是深入了人心。
  • 廣納賢才:雖然大慶已經見過那麼久,其實民間還是有很強的反情情緒,特別是知識分子當中,康熙又想盡千方百計吸納大明朝留下來的一些能人賢老,讓漢人的知識分子在官府任職,逐漸的轉變了這些反清的立場,儘管顧炎武,黃宗羲等名儒大能不參加科舉,康熙也十分尊重和優待他們。
  • 農業方面:清軍入關之後, 不論是多爾袞時期還是康熙時候的鰲拜,都是大規模的圈地,後來康熙上臺之後命令停止,要求把圈的土地還給農民,他還鼓勵開荒,規定耕種10年之後交稅,地主招募農民開荒,還被授予官職,所以後來康熙皇帝在位時的土地比清朝初年長了將近一倍。他還先後下令免去很多省份的錢糧。據說前後總共減免了9000多萬輛白銀。

康熙一生厲行節儉,但是他對治河,漕運,農業,科舉,吏治各方面卻十分重視,康熙皇帝曾經6次南巡,但是巡視的重點都是治河工程,另外他還以康熙50年的丁銀作為標準,規定了即便滋生人丁也永不加賦稅,康熙皇帝採取的各種措施促進了國內農業和經濟的發展,在清朝末年的時候,無論是人口還是土地面積都有了大幅的增長和提高,國庫收入也10分充足。康熙死後,廟後被尊為聖祖。

二、雍正愛新覺羅·胤禛

清朝最開始是不立太子的,後來康熙皇帝斟酌利弊之後,決定把長子立為太子,後來起起伏伏,立了廢,廢了立,而胤禛一直是韜光養晦,在康熙面前扮演著乖寶寶的角色,只說好話,不說壞話,和兄弟們也搞好關係,別人需要他的時候,他也願意給別人提供幫助,他被封親王之後,要求降低自己的待遇,提高其他兄弟的地位,所以康熙皇帝也覺得他非常明事理。

  • 康熙死後胤禛上位,首先剷除了他的對手,他知道他的父親,康熙皇帝在位後期,朝中官員也有一些貪腐的情況,所以首先成立了會考府,肅清吏治查清虧空,然後又規定了攤丁入畝的舉措,另外他還加強了集權,創立了軍機處,完善密摺制度,而這些制度,又為他掌握各個地方的動向,制定大政方針作用。
  • 胤禛在邊事方面,雍正年年冬天,派年羹堯剿滅羅卜藏丹津,年羹堯連續打了幾個深圳,第2年8月份,嶽鍾琪率兵大敗羅卜藏丹津,平定的叛亂,隨後又平定了發生在雍正5年的阿爾布巴叛亂,不過準噶爾問題,到雍正皇帝死的時候,也沒有徹底解決,幾次出征都連番失利,如果他地下有知,可能也會感到遺憾吧。
  • 雍正在選拔觀念方面注重才德兼備,也不吝嗇封賞,如果官員有病,有時他還派御醫去看望,對於意見不合的臣子,哪怕曾經反對過他,他也有容忍之量,有才能的就用,庸才就退位,雍正不像明朝的一些皇帝喜歡聲色犬馬,他也不喜歡到處打獵,吃穿用度也有所節制,他還沒有登上地位的時候,只有一個妻子,一個小妾,後來為了多生皇子,也總共只增加到了8個妃子。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 乾隆皇帝的功績,對內主要是規定後宮不能幹政,另外就是為了防止太監弄權,他把每一個身邊當差的人都讓他們姓王,這樣子如果是外部的官員想要找他們打聽消息或者相互勾結,那就不好分辨了,如果有太監涉及外廷事情,乾隆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弄死,所以對於後宮妃子,還有太監,他是管得極嚴的。
  • 對外方面,他用張廣泗平定苗族叛亂,乾隆12年,大金川叛亂,乾隆又命令張廣泗征剿,後來沒成功,隨後他又命令傅恆嶽鍾琪兩路進剿,終獲成功,乾隆31年,大金川再次叛亂,幾次剿滅無果,後來阿桂出馬,叛亂得以平定,乾隆20年,他又派兵平定了準噶爾達瓦齊叛亂,乾隆22年平定阿睦爾撤納叛亂,大小和卓木叛亂。乾隆26年廓爾喀入侵,乾隆派遣福康安和海蘭察將廓爾喀趕出了中國,並且越過了喜馬拉雅山,到達了距離家的滿足只有20釐米的地方,廓爾喀隨後投降,歸還了搶來的各種財物。
  • 乾隆一生文治武功方面也確實讓人感覺自豪,比如他命人編撰了《四庫全書》、《續通典》、《續通志》等,他一生兩次平定準格爾,定回部,兩次平定大小金川,征服緬甸安南,靖臺灣,兩次平廓爾喀,這個在整個大清朝來說都是挺牛的一個皇帝,也難怪他自己把自己叫做十全老人,還寫了1 個《十全武功記》。乾隆一生風流,不過這都是小事,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寵信和珅,直到他退位嘉慶上位,和珅也沒倒臺,乾隆一死,立馬對付和珅,據說搜出來的銀兩達到了8億多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