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醫典故之一: 懸壺濟世

在此次防控新型肺炎的戰鬥中,中醫中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使更多的人更加重視中醫。

在我國,有一個稱頌醫生治病救人,普濟眾生的成語,叫做“懸壺濟世”,這個成語是怎麼得來的呢?

懸壺濟世的壺,不是水壺,“壺”在古代是個通假字,通“瓠”,也就是葫蘆。這個詞之所以用來形容醫生,原因和一個傳說有關。

據《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東漢時期,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市掾(管理市場的小官員)費長房,其管理的市場上有一個行醫賣藥的老翁,在自己的攤子上掛了一個葫蘆,人們不知其姓名,就稱其為“壺公”。壺公自稱包治百病,服用葫蘆裡的一顆藥丸就能藥到病除。有人買來藥丸試驗,果然十分靈驗,一時間人們爭相購買。每到市場散攤,行人散去,老翁就悄悄鑽入了葫蘆之中。費長房看得真切,斷定這位老翁必是奇人。就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見老翁,懇求拜壺公為師。壺公撫摸著他的背說:“我知道你是可教之人,以後可為眾生治病。”遂領他一同鑽入葫蘆中。費長房睜眼一看,只見葫蘆內別有洞天,房屋壯麗,院落寬宏,宛若神仙府邸。費長房隨老翁勤學十餘日,學得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費騎上後疾行如飛,片刻即返回故里。家人原以為費長龍已去世,見後大為驚訝,原來葫蘆內方十幾日,而世上已過了十餘年。從此,費長房即身掛葫蘆,四處行醫,驅除瘟疫,還能令人起死回生。

上面的典故、記載雖語涉傳奇,但若揭其神誕外衣,不難看出它寄託的是在缺醫少藥的古代,人們對驅除病患的一種美好願望。後來中醫中藥鋪前常掛著一個葫蘆,四處行醫的郎中也在腰間掛著一個內裝藥物的葫蘆,作為行醫的“招幌”和標誌,“懸壺”一詞因此被沿用了下來,人們把醫生濟世救人的精神,稱為“懸壺濟世”。

漫談中醫典故之一: 懸壺濟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