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朱元璋為什麼要廢除丞相制度?

今古言堂


明太祖廢宰相,陰謀論者多說是預謀,蓄意集權,強化皇權。然而我並不認為有如此多的陰謀,這件事有點偶然,的確是因為胡惟庸謀反案而起。


明太祖立國,仍然設立宰相,胡惟庸就是,而且是長期任用,從洪武三年拜參知政事開始(參知政事是參與宰相政事的副相職務,也算入相了),洪武六年由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洪武十年進為左丞相,長年獨相,權力極大。然而,就是在他擔任宰相的這些年,很早就有逆謀了,派人出海招引倭寇,不過,直至洪武十三年他因被告發謀反被誅,勾引倭寇的事還沒揭露,直至洪武十九年,這事才揭露出來,不過事情還沒完,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才徹底敗露,這次居然牽連了李善長(李善長其實早知胡惟庸要謀反,但不敢參與,這就是包庇,殺李善長不是什麼狡兔盡烹走狗)。看看,這事情的時間有多長?十多年!朱元璋非常震驚,權力這麼大的一個宰相,居然可以在十多年內策劃如此可怕的謀反陰謀,他矇在鼓裡,胡惟庸是李善長推薦的,李善長還知情不報,要看誰勝誰負站在哪一邊,不徹底查辦,那還得了!就是因為這案,才誅殺了大批所謂的功臣,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人在這麼多年內或多或少都跟胡惟庸勾搭過,無他,胡的權力真的很大,投靠他有好處。所以,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再也不相信誰可以做宰相,乾脆廢了這個職務,讓自己來做。這事,說朱元璋有預謀,過於誇張了,他不可能刻意放縱胡惟庸搞多年去實現這種企圖,拿自己的江山搞陰謀,不是他瘋了就是陰謀論者瘋了。


當然,正如錢穆所言,朱元璋大老粗出身,體力充沛,他可以跟秦始皇一樣,日以繼夜批閱奏章,親理萬政,然而他們的子孫不可以,所以朱元璋定下這個規矩,後代執行,卻沒有這種能力,反過來造成明朝著名的政治黑暗,不是權臣就是宦官干政,道理很簡單,自己做不來,又不願設正式職官,當然是借用身邊人幫手了,故實際權力歸了他們,更懶的皇帝,乾脆做甩手掌櫃,這就是明朝特色。這個弊端,說要怪朱元璋,固然可以,但不能怪他,也說得過去,因為雖然定了制度,但實際上後代是可以更改的,不敢更改,是後代的事,全怪祖先,那說不過去(宋朝也是這般)。


TonyDeng


朱元璋從來沒有廢除過宰相制度,因為這個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就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消失過,也沒有實際存在過。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製造了著名的胡惟庸案,砍掉了包括丞相胡惟庸在內的無數人的腦袋。事後,朱元璋宣佈廢除丞相制度,並且嚴令此後子孫後代不許再立丞相。這件事被視作是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的終點。

但是丞相這個職務存在的真的有那麼久麼?並不是。“丞相”這一職務最早出現在秦朝,西漢也被用來稱為文官首領,但到了東漢,丞相就基本沒有了,只有曹操和諸葛亮復活過。他們死後,魏國和蜀漢也沒有再出現過丞相。此後,丞相的再次復活,就是要從南宋到元再到明初了。

而宰相這個名稱,作為一個專有的職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般只是對首席文官的尊稱而已,歷代的宰相都有不同的對應官名,比如丞相、司徒、尚書令、侍中、尚書僕射、同平章事等。

朱元璋生前,確實是把原先的相權握在手裡了;但他死後,他的兒子迅速搞出一個內閣出來,內閣大學士也就變成了事實上的宰相。哪怕是專制如清朝,軍機大臣倘若身兼大學士,也仍可以視為宰相。

宰相的幽魂之所以從未消散,因為皇帝也是人,也需要有人給他幹活。如果國家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交給他一個人來辦,那皇帝遲早累死。有鑑於此,就必須有人來幫皇帝當管家,這些人就是宰相。不管皇帝願不願意,也不管皇帝怎麼制衡,只要他們沒強大到自己一個人把活兒幹完,就必須得有宰相。這是朱元璋怎麼也滅不掉的。



青言論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吸取前朝滅亡與自身實際情況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廢除了宰相制度。

明朝初期其實是曾設置過丞相(宰相)職位的,有三人擔任過丞相(宰相)職位: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

但是呢,這三位宰相都因為胡惟庸案被牽連誅殺。

在胡惟庸案後,朱元璋遂罷宰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以後的嗣君不得再立宰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宰相廢除後,原宰相的事務分發六部來處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宰相制的廢除,實際上是為了加強皇權,使皇帝可以獨斷專行。但是呢,弊端也很明顯,由皇帝一人處理這麼多事務肯定很累啊。縱觀歷史,大多數皇帝可沒有這麼勤政。

於是在後期,內閣制度逐漸形成(四五個人小組制),內閣擁有“票擬”之權,內閣大學士(內閣小組長)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但和以往宰相不同的是,在制度上始終沒有監督六部百司執行皇帝詔令的權力。

再來說說宰相與內閣大學士的區別:

宰相: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統管六部百司。
內閣大學士:內閣小組長,需要全體內閣成員都同意才行,不再一人獨大。而且內閣的職責只是制定解決方案,批准不批准由皇帝說了算。皇帝批准後由司禮監下發六部百司執行任務,這樣又繞開了內閣。內閣實際上的作用是皇帝的顧問。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明朝後期內閣大學士權力又上升到和宰相一樣的級別,如張居正。不管什麼時期,都存在權力爭奪的現象,因為皇帝不可能幹所有的活,也因為皇帝太小還不能處理朝政。


投筆從戎君


明太祖朱元璋為何廢除在中國延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

眾所周知,中國社會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真正意義上的政權應該是出現在夏朝,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而夏啟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但是時間到了東周,禮崩樂壞,各國之間兼併戰爭激烈,最後以秦國勝利統一華夏而告終,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開端,當然這種封建制跟中國奴隸制社會時期周朝的“封邦建國”是有本質意義上的區別的。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六王畢,四海一,天下一統。那麼問題來了,統一之後該當如何呢?是繼續延續舊制還是設立新法呢?周天子的沒落就在眼前,這也是前車之鑑,於是在李斯等人的建議下,始皇帝決定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設三公九卿,地方則推行郡縣制,全國上下以皇帝為中樞,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代表的三公輔佐皇帝,從始皇帝設三公九卿始,中國歷史上開始出現了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丞相,也正是因此一直延續到明代1500多年。

中國長時間處於城建社會之中,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從來都不是平靜的,可以看出一個大的趨勢就是君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弱化,直至明清,君權空前強化達到頂峰。從漢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還是到明代的內閣制都可以看出君權和相權的激烈矛盾,直至最終廢除丞相制設立內閣制,而很多人容易把內閣首輔和丞相等同起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儘管他們職權類似但是首輔的權力可小多了,他只是替皇帝辦事而已,聽從皇帝的安排。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廢除丞相制呢,他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功臣宰相胡惟庸謀反,因胡惟庸案受牽連者達兩萬多人,一個宰相權力直接威脅到了皇權,皇帝留他不得,但是除了之後,萬一新的宰相也有異心又該怎麼辦呢,還不如以此為契機一舉廢除永無後顧之憂,而它的根本原因就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皇帝不想被掣肘,想強化絕對權力。

這是我的回答,鄙人才疏學淺難免有點小錯,如有小錯請指出來,望諒解,以後定悉心改正。

一個年輕的歷史愛好者,學無止境,喜歡本文的可以關注哦 。


Lee畫意濃


宰相,這裡指的應該是丞相,是皇帝以下最高的行政長官。



宰相制度甚至超過了皇帝的歷史,早在夏朝,就有“巫史”,春秋戰國時期叫做“公卿”,到了始皇帝,稱宰相正式名稱為丞相。

一直沿用到明初。

宰相,其實就是皇帝請來的CEO,用來管理整個朝廷的具體事務。

丞相可以自己開衙設府,你看金鑾殿裡皇帝召集百官議事威風不?丞相也可以在自己丞相府召集百官,一樣威風。

這就造成了丞相的權力有時過大,然後不滿足只做丞相而僭越奪權的大有人在,像楊堅,就是以丞相位奪了北周皇帝的權而建立大隋的。

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用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了丞相制度,是對自己皇權的保護。



當然,也是歷史的進步,建立內閣制度,讓一個領導班子代替之前的一人獨大。



雖然內閣中也有首輔,但重大事務也需要擬票決定。

以至於到了明中後期,皇帝聖旨的合法性,都要通過內閣擬票才決定要不要下發。

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進步,是君主立憲制的雛形。

如果沒有內憂外患,讓遊牧民族的滿清奪了天下,也許中國早早地就走入了君主立憲制度,也不會落後西方那麼多年,最後遭遇近代百年的屈辱。


明離子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君權和相權始終是一對矛盾。秦漢時期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宰相)總領百官、負責行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時的丞相只有兩個(左右丞相),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牽制,又削弱了相權。宋朝的時候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稱為“宰執”。

元朝由於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加上封建漢化較少。因此,元朝沒有學習宋朝的典章制度。元朝的權力中樞集中在中書省,其長官為中書令(為皇太子),實際的長官為左右丞相。元朝丞相的權力如同秦漢時期一樣,丞相的權力特別大,丞相能廢立皇帝,造成元朝的政局比較動盪。

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的,建立初期當然會學習元朝的制度。明初仍然以中書省為中樞,其最高長官仍然為左、右丞相。朱元璋認為,元朝的制度不符合朱元璋的皇權主義,為了防止相權過重從而導致政局的動亂,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謀反為藉口廢除宰相,將宰相的權力分為六部,六部完全對皇帝負責。

朱元璋廢除宰相併告訴自己的子孫後代不得再設立宰相。宰相廢除之後,朱元璋每天非常忙,但繁忙的政務使朱元璋難以處理,為了給自己減輕工作量 ,朱元璋選用文人充當殿閣學士,讓他們充當自己的顧問,也就是內閣。後來內閣的地位和權力增大,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

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不是歷史的進步,因為國家的命運全部掌握在皇帝的手裡,皇帝有作為國家有發展;皇帝昏庸則國無寧日。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歷史軍魂


按照現在公認的史學常識來說,封建王朝社會下有著兩個矛盾:一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二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由此可見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是第二個矛盾作用的結果。

我們一般人印象當中古代的皇帝是一個人說了算,完完全全的獨裁,但事實上果真如此嗎?我們就從丞相的權力範圍來回答一下這個子命題。

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國家大事、各個機構、各個官員統統對宰相負責。總得概況起來宰相要有議政權。同時還要有監督權。沒有議政權宰相就無法對國家進行有效的管理;而宰相的監督權不但可以監督百官,同時可以監督皇帝。如果君主不仁,丞相甚至有廢帝另立的權力,而且歷史上有真實的案例:


一、丞相伊尹廢了成湯的孫子太甲,認為其暴虐亂德,三年之後太甲已經改善從惡,於是又還政於太甲。

二、漢武帝死後,即位皇帝昭帝也不久病故,時任託孤大臣,3朝元老,大將軍的霍光和大臣商議,立昌邑王劉賀,但劉賀即位之後,不出數月,竟然做出數千件錯事,於是霍光在爭得太后同意後,廢了劉賀,改立了漢宣帝劉詢。

從上面兩個案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

  1. 宰相的權力確實很大,有監督皇帝的權力。
  2. 宰相不是封建社會的首創,在奴隸社會(商朝)就已經有了。

至於朱元璋那時候宰相權力是不是這麼大呢?其實沒有的,在權力演化過程中,皇權一直在得到各種加強,因為宰相也有壞的,董卓不也是宰相嗎?曹操不也是宰相嗎?所以宰相的權力一直受到削弱。

宋太宗為了削弱相權,他使用了”分權“的做法:設中書門下,來行使宰相的行政權,後來又設“參政知事”分割宰相行政權,從而使相權進一步分散。

到朱元璋這裡,更徹底,直接廢除了宰相制度。

然而這裡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沒有了宰相制度,就沒有了“宰相”。其實不是的,在古代封建政體中,宰相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宰相來統帥六部。朱元璋比較勤奮,他一人幹了皇帝的工作和丞相的工作,既直接批閱六部來自全國的奏章。

可他的後代沒這麼勤奮啊!於是內閣應運而生,內閣首輔,我們以張居正為例,他所做之事不正是宰相應該做的工作嗎?

但是,和宰相不同的是,宰相是“合法”的,而“內閣首輔”是非法的,內閣只是一個顧問機構,從他們地位來說,遠不能凌駕於六部之上,那麼是誰賦予了內閣權力呢?

是皇權,只能是皇權。

內閣制度發展到清朝變成了“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工作內容也是丞相的工作內容,但是卻變成了“跪受筆錄,自稱奴才。”

(此人是宰相劉羅鍋,清朝有宰相嗎?沒有。但是劉墉是從一品大學士,幹了部分宰相的工作。)

至於說,廢除丞相是不是進步,是按照西方“分權理論”來評價的。丞相廢除之後,皇帝、內閣、六部呈現一種相互分權的關係,並且有互相監督負責的結果。所以,可以說是先進了。



文古拾貝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上群雄並起,到處都是稱王稱帝的地方割據勢力,這些“王”、“帝”大多數出身貧苦人家,哪裡懂得什麼朝廷禮法,我們這個年少出家的遊方和尚出身的明太祖也是不瞭解這些深奧的東西。然而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政權,進而也自稱皇帝之後,就必須創建自己的禮法制度。

儘管朱元璋身邊不乏文人謀士和儒學大家,但畢竟大家都是從元朝過來的,經過了近百年的異族統治,根本沒人能說清真正的漢家正統禮法應該是什麼樣,那麼最簡單的便是“拿來主義”,元朝怎麼弄我們就怎麼弄。明初的各項制度就是照著元朝來的,除了一些種族歧視政策外,朝廷禮儀、行政規劃基本上全是元朝的翻版,其中宰相制度也是保留元制的重要一項。

自秦設立丞相以來,君權與相權的鬥爭就是此後數千年的封建王朝的主旋律,到了元朝,丞相的全稱是“中書省丞相”,包括右、左兩位正職“丞相”和 幾位副職的“平章政事”。“諸大小機務,必由中書”,丞相們所把持的中書省權利很大,可以說是全國的政治中樞,深居皇宮內的皇帝只負責“簽字畫押”。

元朝之所以出現丞相權利超級膨脹的現象,這與元朝的皇位長期不穩定有關,元朝立國108年,開國的元世祖在位36年,亡國皇帝元順帝在位41年,這兩個皇帝之間僅僅31年,卻換了9個皇帝。元朝皇帝之所以放權給中書省也是無奈之舉,爭皇位時需要依靠中書省,得到皇位了又要防止別人來爭,這還要靠著中書省,雖然這幾個皇帝中有幾個像要自己拿主意的,但下場也都挺悲慘的。

明處和元末相比,政出中書的表象並未有所改觀,朱元璋從一個小小的遊方和尚到君臨天下,每一步都都走的極為艱難。擁有天下後,處理政事既是他的責任,也是他擁有天下以後的一種樂趣。但"奏事不許隔越中書"的制度卻使他無法和手下的各級官僚進行有效快捷的溝通。

即使宰相對他忠心耿耿,但制度所在,一些在宰相們看來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自己就處理了,不必要脫褲子放屁,再交給皇帝去蓋章。但在朱元璋看來,這分明是利用制度的漏洞故意想要架空他這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於是皇帝和丞相之間的衝突就不可避免了。

在朱元璋自立吳王的時候,李善長是當時的右丞相,立國後李善長又變成了左丞相(元朝以右為尊,明以左為尊) ,可見李善長是深受朱元璋的信任的。到了洪武四年中原大地基本上已經平定,此時的朱元璋正是春秋鼎盛之時,可以說大明朝已經站穩了。所以朱元璋就可以放開手,開始改革沿襲於元朝的一攬子朝廷制度了,首當其衝的便是丞相制度。

中書省的存在是朱元璋想要總覽大權的最大阻礙,要廢除丞相制度就不得不拿人開刀,否則貿然的廢除丞相制度,必然會引來朝政的非議。於是屠刀就伸向了當時的獨相李善長,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多年,他了解朱元璋可能比了解自己還要多,他深知朱元璋不會做一個放手撒權的太平皇帝,自己所轄的中書省必然是皇帝的眼中釘。

洪武四年,李善長以自己老病為由向朱元璋請辭,主動讓出了左丞相這個燙手山芋,之後經過一系列的鬥爭,胡惟庸傻乎乎的搶到了右丞相這個燙手山芋。胡惟庸在做右丞相是就收受賄賂、任意處分官員,雖然也有人彈劾胡惟庸,但朱元璋不但不去追究,反而將這樣的官員交給胡惟庸自己處理。

洪武九年,朱元璋彷彿是為了讓他更好地專權似的,撤消了中書省編制中的平章政事和參知政事這兩個職位。到洪武十年,胡惟庸在當年正式被任命為大明朝最高行政長官的職務--中書左丞相,胡惟庸終於位極人臣,而朱元璋的網也漸漸開始收緊。

洪武十年七月,一個大棒突然打向了胡惟庸,朱元璋設立了通政使司,這個通政使司最重要的職能是"凡在外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並受之,於早朝匯而進之。"也就是說所有的奏章必須先經過這個通政使司收納整理,再轉交相關職能部門。 這個新的通政使司的橫空出世,正是朱元璋開始在制度上削弱相權的開始。

胡惟庸扳倒那麼多敵人,好不容易從建國初年的地方小官爬到國家最高行政長官的位置上,還沒怎麼好好享受呢,就眼睜睜地被皇帝一點一點削弱手中的權力,這是胡惟庸所不能接受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爭之,反正都是個死,乾脆鋌而走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認為時機成熟開始行動,他計劃誘使朱元璋前往自己的府邸,讓埋伏的甲士刺殺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在半路被胡府的一個宦官攔住了去路,結果胡惟庸謀反的行跡敗露了,朱元璋急忙分派士兵前往圍剿,很快就捉住了那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書左丞相,隨即將其押赴市曹正法。

藉著胡惟庸謀反案,朱元璋大肆屠戮朝臣,同時歷史上最恐怖的特務機關錦衣衛也掛牌營業了,隨著錦衣衛工作的日益深入,捲入胡惟庸案件的人也越來越多,朱元璋下令取締中書省,朝臣終於意識到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了,掣肘朱元璋多年的丞相制度終於被廢除了。

胡惟庸死了,因為朱元璋不能容忍一個有可能凌駕皇權的政治制度存在,那數萬條人命不是胡惟庸的陪葬,而是這個制度的陪葬。

講述我所瞭解的歷史,給你不一樣的精彩!


貳馬叄石説歷史


為了進一步鞏固皇權,至於是否進步呢?這個要看你採用的標準了。


1:中國古代篡奪皇位的一般都是朝中掌有實權的重臣,如楊堅,朱溫,趙匡胤等人。他們為制度服務,制度也賦予他們服務所需要的力量。但是朱元璋無法容忍任何對皇權有威脅的組織或個人出現了,而且貧苦出身的他對於權貴也恨透了。所以他掌權之後大肆株殺功臣,通過“胡惟庸案”,“李善長案”最終徹底廢除了丞相。目的很明顯,就是要鞏固皇權。

2:是否進步呢?封建制度對於它自身穩定性的改良會讓他更穩定,它越穩定,那變革它就越困難。它在歷史局部有利在更長的歷史範圍內不一定就有好處,所以對於這件事的討論有很多不同的角度。

首先,它對於封建社會穩定運行有利嗎?傳統意義上的宰相確實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角色。他不僅僅需要處理政務,還有很多實際權力,可以說是政府首腦了。而明朝廢除宰相之後,由皇帝代替宰相處理大量的政務是極其困難的,同時沒有宰相約束的皇帝對於政務的處理也不一定專業。所以明朝很快學習宋朝推出了內閣制度,內閣負責處理宰相的事務,有內外相之說。

但是無論是內閣還是清朝的軍機處,都不能直接與丞相相比。他們更像是執行者,而不是決策者。明朝時期,內閣提出的議案最終的決策者經常是宦官,因為懶政的皇帝經常把決策交給自己的親信去做,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宦官獨大的局面,如大太監魏忠賢。

太監,內閣,東廠,錦衣衛相互制衡,皇帝對於國家的控制確實達到了空前的地步。皇帝對於國家的控制確實更大了,但是同時國家也變成了一攤死水,宰相是封建社會權力最高的讀書人,是官僚制度制衡皇權的象徵。宰相的廢除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官僚制度,讀書在國家的重要性下降。大臣們只知道因循守舊,明哲保身,國家在基礎層面開始腐化,最後也沒有逃脫滅亡的命運。廢除宰相併沒有真的消滅掉對於皇權威脅的出現,但是它對於官僚制度積極性的打擊是肯定的。

等到清軍入關,跪受筆錄,八股取士又成了社會的主流。它對於中國的影響是空前的,從清朝的歷史看,封建社會或許進入到它最穩定的狀態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滅亡。


始祖鳥的哥哥


朱元璋吸取了前宋的黨爭的教訓,認為丞相的存在是黨爭的根本,再加上朱元璋是一個疑心病特別重的人,所以他通過藍玉案殺了二十萬人才使得宰相制度的終結,進而把他認為的反叛萌芽扼殺。

在我看來,宰相制度的廢除是一種退步,宰相的存在是避免皇帝與臣下直接面對面硬剛,也就是一個緩衝的存在,而縱觀明朝的政治,可以說是非常可笑的,明朝的皇帝和臣子不再是互補的那種關係了,更不要談和諧相處了,尤其到了嘉靖皇帝,這位由小宗到大宗的高智商皇帝,把明朝群臣玩的團團轉,然而這種鬥爭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可不是福氣。到了萬曆皇帝,他沒有自己爺爺的智慧,所以只能幾十年不上朝來抗爭。

那麼有人會說,明朝不是有內閣制嘛,是的,明朝的內閣制在幫助皇帝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中後期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然而,明朝的內閣不是英國的那種內閣,它的本質還是天下士子,也就是說,期望內閣背對皇帝,面對群臣的炮轟是不理想的,除了千古名相張居正之外。

廢除了宰相制度的明朝,使得皇帝失去了宰相這個帷幕,不能在背後靜靜觀看帝國,而是走向前臺硬剛。於是到了後來發展成在明朝的臣子眼中,皇帝贊同的就要反對,皇帝反對的就贊同,不管對與否,使明朝君臣鬥爭愈演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