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今古言堂


明太祖废宰相,阴谋论者多說是预谋,蓄意集权,强化皇权。然而我並不认为有如此多的阴谋,这件事有点偶然,的确是因为胡惟庸谋反案而起。


明太祖立国,仍然设立宰相,胡惟庸就是,而且是长期任用,從洪武三年拜参知政事开始(参知政事是参与宰相政事的副相职务,也算入相了),洪武六年由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进为左丞相,长年独相,权力极大。然而,就是在他担任宰相的这些年,很早就有逆谋了,派人出海招引倭寇,不过,直至洪武十三年他因被告发谋反被誅,勾引倭寇的事還沒揭露,直至洪武十九年,这事才揭露出来,不过事情還沒完,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才彻底败露,这次居然牵连了李善长(李善长其实早知胡惟庸要谋反,但不敢参与,这就是包庇,殺李善长不是什么狡兔尽烹走狗)。看看,这事情的时间有多长?十多年!朱元璋非常震惊,权力这么大的一个宰相,居然可以在十多年内策划如此可怕的谋反阴谋,他蒙在鼓里,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李善长还知情不报,要看谁胜谁负站在哪一边,不彻底查办,那还得了!就是因为这案,才诛杀了大批所谓的功臣,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在这么多年内或多或少都跟胡惟庸勾搭過,无他,胡的权力真的很大,投靠他有好处。所以,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再也不相信誰可以做宰相,干脆废了这个职务,讓自己來做。这事,說朱元璋有预谋,过于夸张了,他不可能刻意放纵胡惟庸搞多年去实现这种企图,拿自己的江山搞阴谋,不是他瘋了就是阴谋論者瘋了。


当然,正如钱穆所言,朱元璋大老粗出身,体力充沛,他可以跟秦始皇一样,日以继夜批阅奏章,親理万政,然而他们的子孙不可以,所以朱元璋定下这个规矩,后代执行,卻没有这种能力,反过来造成明朝著名的政治黑暗,不是权臣就是宦官干政,道理很简单,自己做不來,又不愿设正式职官,当然是借用身边人帮手了,故实际权力归了他们,更懒的皇帝,干脆做甩手掌柜,这就是明朝特色。这个弊端,說要怪朱元璋,固然可以,但不能怪他,也說得过去,因为虽然定了制度,但实际上后代是可以更改的,不敢更改,是后代的事,全怪祖先,那說不过去(宋朝也是这般)。


TonyDeng


朱元璋从来没有废除过宰相制度,因为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失过,也没有实际存在过。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制造了著名的胡惟庸案,砍掉了包括丞相胡惟庸在内的无数人的脑袋。事后,朱元璋宣布废除丞相制度,并且严令此后子孙后代不许再立丞相。这件事被视作是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的终点。

但是丞相这个职务存在的真的有那么久么?并不是。“丞相”这一职务最早出现在秦朝,西汉也被用来称为文官首领,但到了东汉,丞相就基本没有了,只有曹操和诸葛亮复活过。他们死后,魏国和蜀汉也没有再出现过丞相。此后,丞相的再次复活,就是要从南宋到元再到明初了。

而宰相这个名称,作为一个专有的职务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般只是对首席文官的尊称而已,历代的宰相都有不同的对应官名,比如丞相、司徒、尚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同平章事等。

朱元璋生前,确实是把原先的相权握在手里了;但他死后,他的儿子迅速搞出一个内阁出来,内阁大学士也就变成了事实上的宰相。哪怕是专制如清朝,军机大臣倘若身兼大学士,也仍可以视为宰相。

宰相的幽魂之所以从未消散,因为皇帝也是人,也需要有人给他干活。如果国家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交给他一个人来办,那皇帝迟早累死。有鉴于此,就必须有人来帮皇帝当管家,这些人就是宰相。不管皇帝愿不愿意,也不管皇帝怎么制衡,只要他们没强大到自己一个人把活儿干完,就必须得有宰相。这是朱元璋怎么也灭不掉的。



青言论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吸取前朝灭亡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废除了宰相制度。

明朝初期其实是曾设置过丞相(宰相)职位的,有三人担任过丞相(宰相)职位: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

但是呢,这三位宰相都因为胡惟庸案被牵连诛杀。

在胡惟庸案后,朱元璋遂罢宰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以后的嗣君不得再立宰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宰相废除后,原宰相的事务分发六部来处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宰相制的废除,实际上是为了加强皇权,使皇帝可以独断专行。但是呢,弊端也很明显,由皇帝一人处理这么多事务肯定很累啊。纵观历史,大多数皇帝可没有这么勤政。

于是在后期,内阁制度逐渐形成(四五个人小组制),内阁拥有“票拟”之权,内阁大学士(内阁小组长)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和以往宰相不同的是,在制度上始终没有监督六部百司执行皇帝诏令的权力。

再来说说宰相与内阁大学士的区别:

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统管六部百司。
内阁大学士:内阁小组长,需要全体内阁成员都同意才行,不再一人独大。而且内阁的职责只是制定解决方案,批准不批准由皇帝说了算。皇帝批准后由司礼监下发六部百司执行任务,这样又绕开了内阁。内阁实际上的作用是皇帝的顾问。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明朝后期内阁大学士权力又上升到和宰相一样的级别,如张居正。不管什么时期,都存在权力争夺的现象,因为皇帝不可能干所有的活,也因为皇帝太小还不能处理朝政。


投笔从戎君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废除在中国延续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政权应该是出现在夏朝,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而夏启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但是时间到了东周,礼崩乐坏,各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最后以秦国胜利统一华夏而告终,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当然这种封建制跟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周朝的“封邦建国”是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的。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六王毕,四海一,天下一统。那么问题来了,统一之后该当如何呢?是继续延续旧制还是设立新法呢?周天子的没落就在眼前,这也是前车之鉴,于是在李斯等人的建议下,始皇帝决定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设三公九卿,地方则推行郡县制,全国上下以皇帝为中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代表的三公辅佐皇帝,从始皇帝设三公九卿始,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丞相,也正是因此一直延续到明代1500多年。

中国长时间处于城建社会之中,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从来都不是平静的,可以看出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弱化,直至明清,君权空前强化达到顶峰。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还是到明代的内阁制都可以看出君权和相权的激烈矛盾,直至最终废除丞相制设立内阁制,而很多人容易把内阁首辅和丞相等同起来,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他们职权类似但是首辅的权力可小多了,他只是替皇帝办事而已,听从皇帝的安排。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呢,他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功臣宰相胡惟庸谋反,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者达两万多人,一个宰相权力直接威胁到了皇权,皇帝留他不得,但是除了之后,万一新的宰相也有异心又该怎么办呢,还不如以此为契机一举废除永无后顾之忧,而它的根本原因就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皇帝不想被掣肘,想强化绝对权力。

这是我的回答,鄙人才疏学浅难免有点小错,如有小错请指出来,望谅解,以后定悉心改正。

一个年轻的历史爱好者,学无止境,喜欢本文的可以关注哦 。


Lee画意浓


宰相,这里指的应该是丞相,是皇帝以下最高的行政长官。



宰相制度甚至超过了皇帝的历史,早在夏朝,就有“巫史”,春秋战国时期叫做“公卿”,到了始皇帝,称宰相正式名称为丞相。

一直沿用到明初。

宰相,其实就是皇帝请来的CEO,用来管理整个朝廷的具体事务。

丞相可以自己开衙设府,你看金銮殿里皇帝召集百官议事威风不?丞相也可以在自己丞相府召集百官,一样威风。

这就造成了丞相的权力有时过大,然后不满足只做丞相而僭越夺权的大有人在,像杨坚,就是以丞相位夺了北周皇帝的权而建立大隋的。

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用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是对自己皇权的保护。



当然,也是历史的进步,建立内阁制度,让一个领导班子代替之前的一人独大。



虽然内阁中也有首辅,但重大事务也需要拟票决定。

以至于到了明中后期,皇帝圣旨的合法性,都要通过内阁拟票才决定要不要下发。

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进步,是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如果没有内忧外患,让游牧民族的满清夺了天下,也许中国早早地就走入了君主立宪制度,也不会落后西方那么多年,最后遭遇近代百年的屈辱。


明离子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君权和相权始终是一对矛盾。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宰相)总领百官、负责行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时的丞相只有两个(左右丞相),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又削弱了相权。宋朝的时候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称为“宰执”。

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加上封建汉化较少。因此,元朝没有学习宋朝的典章制度。元朝的权力中枢集中在中书省,其长官为中书令(为皇太子),实际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元朝丞相的权力如同秦汉时期一样,丞相的权力特别大,丞相能废立皇帝,造成元朝的政局比较动荡。

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的,建立初期当然会学习元朝的制度。明初仍然以中书省为中枢,其最高长官仍然为左、右丞相。朱元璋认为,元朝的制度不符合朱元璋的皇权主义,为了防止相权过重从而导致政局的动乱,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借口废除宰相,将宰相的权力分为六部,六部完全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废除宰相并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得再设立宰相。宰相废除之后,朱元璋每天非常忙,但繁忙的政务使朱元璋难以处理,为了给自己减轻工作量 ,朱元璋选用文人充当殿阁学士,让他们充当自己的顾问,也就是内阁。后来内阁的地位和权力增大,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国家的命运全部掌握在皇帝的手里,皇帝有作为国家有发展;皇帝昏庸则国无宁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历史军魂


按照现在公认的史学常识来说,封建王朝社会下有着两个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此可见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第二个矛盾作用的结果。

我们一般人印象当中古代的皇帝是一个人说了算,完完全全的独裁,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我们就从丞相的权力范围来回答一下这个子命题。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家大事、各个机构、各个官员统统对宰相负责。总得概况起来宰相要有议政权。同时还要有监督权。没有议政权宰相就无法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宰相的监督权不但可以监督百官,同时可以监督皇帝。如果君主不仁,丞相甚至有废帝另立的权力,而且历史上有真实的案例:


一、丞相伊尹废了成汤的孙子太甲,认为其暴虐乱德,三年之后太甲已经改善从恶,于是又还政于太甲。

二、汉武帝死后,即位皇帝昭帝也不久病故,时任托孤大臣,3朝元老,大将军的霍光和大臣商议,立昌邑王刘贺,但刘贺即位之后,不出数月,竟然做出数千件错事,于是霍光在争得太后同意后,废了刘贺,改立了汉宣帝刘询。

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1. 宰相的权力确实很大,有监督皇帝的权力。
  2. 宰相不是封建社会的首创,在奴隶社会(商朝)就已经有了。

至于朱元璋那时候宰相权力是不是这么大呢?其实没有的,在权力演化过程中,皇权一直在得到各种加强,因为宰相也有坏的,董卓不也是宰相吗?曹操不也是宰相吗?所以宰相的权力一直受到削弱。

宋太宗为了削弱相权,他使用了”分权“的做法:设中书门下,来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政知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从而使相权进一步分散。

到朱元璋这里,更彻底,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度。

然而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没有了宰相制度,就没有了“宰相”。其实不是的,在古代封建政体中,宰相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宰相来统帅六部。朱元璋比较勤奋,他一人干了皇帝的工作和丞相的工作,既直接批阅六部来自全国的奏章。

可他的后代没这么勤奋啊!于是内阁应运而生,内阁首辅,我们以张居正为例,他所做之事不正是宰相应该做的工作吗?

但是,和宰相不同的是,宰相是“合法”的,而“内阁首辅”是非法的,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从他们地位来说,远不能凌驾于六部之上,那么是谁赋予了内阁权力呢?

是皇权,只能是皇权。

内阁制度发展到清朝变成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工作内容也是丞相的工作内容,但是却变成了“跪受笔录,自称奴才。”

(此人是宰相刘罗锅,清朝有宰相吗?没有。但是刘墉是从一品大学士,干了部分宰相的工作。)

至于说,废除丞相是不是进步,是按照西方“分权理论”来评价的。丞相废除之后,皇帝、内阁、六部呈现一种相互分权的关系,并且有互相监督负责的结果。所以,可以说是先进了。



文古拾贝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上群雄并起,到处都是称王称帝的地方割据势力,这些“王”、“帝”大多数出身贫苦人家,哪里懂得什么朝廷礼法,我们这个年少出家的游方和尚出身的明太祖也是不了解这些深奥的东西。然而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政权,进而也自称皇帝之后,就必须创建自己的礼法制度。

尽管朱元璋身边不乏文人谋士和儒学大家,但毕竟大家都是从元朝过来的,经过了近百年的异族统治,根本没人能说清真正的汉家正统礼法应该是什么样,那么最简单的便是“拿来主义”,元朝怎么弄我们就怎么弄。明初的各项制度就是照着元朝来的,除了一些种族歧视政策外,朝廷礼仪、行政规划基本上全是元朝的翻版,其中宰相制度也是保留元制的重要一项。

自秦设立丞相以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就是此后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的主旋律,到了元朝,丞相的全称是“中书省丞相”,包括右、左两位正职“丞相”和 几位副职的“平章政事”。“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丞相们所把持的中书省权利很大,可以说是全国的政治中枢,深居皇宫内的皇帝只负责“签字画押”。

元朝之所以出现丞相权利超级膨胀的现象,这与元朝的皇位长期不稳定有关,元朝立国108年,开国的元世祖在位36年,亡国皇帝元顺帝在位41年,这两个皇帝之间仅仅31年,却换了9个皇帝。元朝皇帝之所以放权给中书省也是无奈之举,争皇位时需要依靠中书省,得到皇位了又要防止别人来争,这还要靠着中书省,虽然这几个皇帝中有几个像要自己拿主意的,但下场也都挺悲惨的。

明处和元末相比,政出中书的表象并未有所改观,朱元璋从一个小小的游方和尚到君临天下,每一步都都走的极为艰难。拥有天下后,处理政事既是他的责任,也是他拥有天下以后的一种乐趣。但"奏事不许隔越中书"的制度却使他无法和手下的各级官僚进行有效快捷的沟通。

即使宰相对他忠心耿耿,但制度所在,一些在宰相们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自己就处理了,不必要脱裤子放屁,再交给皇帝去盖章。但在朱元璋看来,这分明是利用制度的漏洞故意想要架空他这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于是皇帝和丞相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在朱元璋自立吴王的时候,李善长是当时的右丞相,立国后李善长又变成了左丞相(元朝以右为尊,明以左为尊) ,可见李善长是深受朱元璋的信任的。到了洪武四年中原大地基本上已经平定,此时的朱元璋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可以说大明朝已经站稳了。所以朱元璋就可以放开手,开始改革沿袭于元朝的一揽子朝廷制度了,首当其冲的便是丞相制度。

中书省的存在是朱元璋想要总览大权的最大阻碍,要废除丞相制度就不得不拿人开刀,否则贸然的废除丞相制度,必然会引来朝政的非议。于是屠刀就伸向了当时的独相李善长,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他了解朱元璋可能比了解自己还要多,他深知朱元璋不会做一个放手撒权的太平皇帝,自己所辖的中书省必然是皇帝的眼中钉。

洪武四年,李善长以自己老病为由向朱元璋请辞,主动让出了左丞相这个烫手山芋,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斗争,胡惟庸傻乎乎的抢到了右丞相这个烫手山芋。胡惟庸在做右丞相是就收受贿赂、任意处分官员,虽然也有人弹劾胡惟庸,但朱元璋不但不去追究,反而将这样的官员交给胡惟庸自己处理。

洪武九年,朱元璋仿佛是为了让他更好地专权似的,撤消了中书省编制中的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这两个职位。到洪武十年,胡惟庸在当年正式被任命为大明朝最高行政长官的职务--中书左丞相,胡惟庸终于位极人臣,而朱元璋的网也渐渐开始收紧。

洪武十年七月,一个大棒突然打向了胡惟庸,朱元璋设立了通政使司,这个通政使司最重要的职能是"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之,于早朝汇而进之。"也就是说所有的奏章必须先经过这个通政使司收纳整理,再转交相关职能部门。 这个新的通政使司的横空出世,正是朱元璋开始在制度上削弱相权的开始。

胡惟庸扳倒那么多敌人,好不容易从建国初年的地方小官爬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位置上,还没怎么好好享受呢,就眼睁睁地被皇帝一点一点削弱手中的权力,这是胡惟庸所不能接受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争之,反正都是个死,干脆铤而走险。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认为时机成熟开始行动,他计划诱使朱元璋前往自己的府邸,让埋伏的甲士刺杀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在半路被胡府的一个宦官拦住了去路,结果胡惟庸谋反的行迹败露了,朱元璋急忙分派士兵前往围剿,很快就捉住了那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左丞相,随即将其押赴市曹正法。

借着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大肆屠戮朝臣,同时历史上最恐怖的特务机关锦衣卫也挂牌营业了,随着锦衣卫工作的日益深入,卷入胡惟庸案件的人也越来越多,朱元璋下令取缔中书省,朝臣终于意识到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了,掣肘朱元璋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胡惟庸死了,因为朱元璋不能容忍一个有可能凌驾皇权的政治制度存在,那数万条人命不是胡惟庸的陪葬,而是这个制度的陪葬。

讲述我所了解的历史,给你不一样的精彩!


贰马叁石説历史


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至于是否进步呢?这个要看你采用的标准了。


1:中国古代篡夺皇位的一般都是朝中掌有实权的重臣,如杨坚,朱温,赵匡胤等人。他们为制度服务,制度也赋予他们服务所需要的力量。但是朱元璋无法容忍任何对皇权有威胁的组织或个人出现了,而且贫苦出身的他对于权贵也恨透了。所以他掌权之后大肆株杀功臣,通过“胡惟庸案”,“李善长案”最终彻底废除了丞相。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巩固皇权。

2:是否进步呢?封建制度对于它自身稳定性的改良会让他更稳定,它越稳定,那变革它就越困难。它在历史局部有利在更长的历史范围内不一定就有好处,所以对于这件事的讨论有很多不同的角度。

首先,它对于封建社会稳定运行有利吗?传统意义上的宰相确实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角色。他不仅仅需要处理政务,还有很多实际权力,可以说是政府首脑了。而明朝废除宰相之后,由皇帝代替宰相处理大量的政务是极其困难的,同时没有宰相约束的皇帝对于政务的处理也不一定专业。所以明朝很快学习宋朝推出了内阁制度,内阁负责处理宰相的事务,有内外相之说。

但是无论是内阁还是清朝的军机处,都不能直接与丞相相比。他们更像是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明朝时期,内阁提出的议案最终的决策者经常是宦官,因为懒政的皇帝经常把决策交给自己的亲信去做,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宦官独大的局面,如大太监魏忠贤。

太监,内阁,东厂,锦衣卫相互制衡,皇帝对于国家的控制确实达到了空前的地步。皇帝对于国家的控制确实更大了,但是同时国家也变成了一摊死水,宰相是封建社会权力最高的读书人,是官僚制度制衡皇权的象征。宰相的废除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官僚制度,读书在国家的重要性下降。大臣们只知道因循守旧,明哲保身,国家在基础层面开始腐化,最后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废除宰相并没有真的消灭掉对于皇权威胁的出现,但是它对于官僚制度积极性的打击是肯定的。

等到清军入关,跪受笔录,八股取士又成了社会的主流。它对于中国的影响是空前的,从清朝的历史看,封建社会或许进入到它最稳定的状态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灭亡。


始祖鸟的哥哥


朱元璋吸取了前宋的党争的教训,认为丞相的存在是党争的根本,再加上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病特别重的人,所以他通过蓝玉案杀了二十万人才使得宰相制度的终结,进而把他认为的反叛萌芽扼杀。

在我看来,宰相制度的废除是一种退步,宰相的存在是避免皇帝与臣下直接面对面硬刚,也就是一个缓冲的存在,而纵观明朝的政治,可以说是非常可笑的,明朝的皇帝和臣子不再是互补的那种关系了,更不要谈和谐相处了,尤其到了嘉靖皇帝,这位由小宗到大宗的高智商皇帝,把明朝群臣玩的团团转,然而这种斗争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可不是福气。到了万历皇帝,他没有自己爷爷的智慧,所以只能几十年不上朝来抗争。

那么有人会说,明朝不是有内阁制嘛,是的,明朝的内阁制在帮助皇帝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中后期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然而,明朝的内阁不是英国的那种内阁,它的本质还是天下士子,也就是说,期望内阁背对皇帝,面对群臣的炮轰是不理想的,除了千古名相张居正之外。

废除了宰相制度的明朝,使得皇帝失去了宰相这个帷幕,不能在背后静静观看帝国,而是走向前台硬刚。于是到了后来发展成在明朝的臣子眼中,皇帝赞同的就要反对,皇帝反对的就赞同,不管对与否,使明朝君臣斗争愈演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