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黃帥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完成了“龍魚躍”:他的身份從當年的放牛娃、和尚、乞丐,搖身一變,成了皇帝,他統治的天下叫大明王朝。

朱元璋成為一國之君後,大封特封功臣,其中爵位最高的公爵共有6人,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這就是明朝著名的“開國六公”。

其中韓國公李善長為“開國六公”之首。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有六大特點:

一是有才學。他從小酷愛讀書,才高八斗。

二是有智慧。他不但聰明能幹,而且有超級智謀,對兵法韜略頗有研究。

三是有眼光。公元1353年 ,朱元璋率部南下滁州途中,41歲的李善長在當地頗有名望,他主動前往迎接拜見勢單力孤的朱元璋。求賢若渴的朱元璋非常高興,於是虛心向他請教,問了8個字:“四方戰鬥,何時定乎?”

李善長胸有成竹地答:“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長的意思是勸老朱善於用人,不濫殺無辜,平定天下易如反掌。朱元璋不但聽從了李善長的建議,而且學留他做幕府的掌書記。從此李善長漸成朱元璋寵臣。

四是有功績。他投奔朱元璋後,獻計獻策,南征北戰,特別是在“後勤”方面的工作做的極佳,供給兵糧,居功至偉,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蕭何”,對其評價是: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五是有榮譽。

因為李善長勞苦功高,朱元璋建國後不但封其為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而且還賜給他第一個鐵書丹卷,要知道這丹書鐵券可不是一般之物,是一塊免死金牌:可以免自己的死兩次,免兒子的死一次。

後來,朱元璋愛屋及烏之下,還將自己的大女兒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琪,拜為駙馬都尉。並提拔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其侄子李紳為官。

因為朱元璋的寵愛,李家很快成為僅次於皇族的第二大“門豪”。朝野上下人人羨慕,人人敬重。

六是有短板。

成為開國元勳第一人後的李善長變了初心,開始驕橫跋扈起來,同時在朝中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他排除異己,專權獨政,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勢力越來越大,形成了明初最龐大的官僚體系——淮西派。

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作為胡惟庸的“親家”的李善長卻沒有受到牽連,當然離不開朱元璋的“庇護”。

五年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人告發,說他是胡惟庸一黨,朱元璋想了想,也沒砍了他的頭,只是將他發配去了崇明。朱元璋對李善長依然沒有任何表示。

然而,真正讓朱元璋惱怒李善長的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李善長的長子娶了公主後不久,朱元璋生病了,導致一個月沒能上朝。在這個期間裡,很多大臣都去問候,唯獨李善長敢不去。非但李善長沒有去,而且連他的兒子也沒有去。一個親家、一個女婿,自己又是個皇帝,病倒了這倆人卻不來看望一下,這不但沒有了君臣之間的禮儀,連姻親關係都不顧及了。這事情在受到其他官員議論後,讓朱元璋心裡很不是滋味。

第二件事: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開始在老家給自己大肆修建房子。李善長作為皇親國戚,又是朝廷重臣,原本花點銀子請幾百農夫就行了,但突發奇想,竟然於向湯和借了300士兵。用士兵去修房子雖然威風,但也太過於荒唐,這也成為他謀反的把柄所在。

第三件事:1390年,李善長的一個叫丁斌的親戚因罪被髮配邊疆,李善長知道此事後,親筆寫信給朱元璋求情。

朱元璋於是便派左都御史詹徽徹查丁斌的案件。結果這一查不打緊,吃了嚴刑的丁斌居然供出將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胡惟庸之間相互勾結的事給供了出來,李存義也因此被捕。李存義也是個奇葩之人,他在被捕之後,將哥哥李善長也給供了出來。據李存義交代,捕魚兒海之戰時,胡惟庸的通敵之事李善長全都知曉,後來在胡惟庸造反的時候,李存義曾經拉攏李善長一起,結果李善長不肯聽從,對胡惟庸說了10個字: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然而,就是這10個字成為李善長謀反的唯一罪證。李存義案件發生後,朱元璋順帶著將李善長一起處死了。

收到情況後,朱元璋突然決定“重審”胡惟庸案,不是為了給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時對李善長的忍耐已經超過了他的底線,所以想要趁機拿下李善長。

對於李善長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們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長開刀,立刻又發動了起來,紛紛落井下石,彈劾李善長,檢舉他與胡惟庸一塊造反的事!

李善長的罪名有了,這也是朱元璋給李善長定罪的最重要一條,即“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朱元璋當然不會手下留情,他對李善長一家亮劍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歲的李善長與妻女弟侄七十餘口一起被斬,儘管他手執丹書鐵券,仍難逃一死,家產被抄。

這次屠殺中,李家只剩下4個字: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兒媳婦和兩個孫子李芳、李茂。這4個人之所以得以倖免,是因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兒,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兒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孫。

李善長死後,朱元璋令人編纂《昭示奸黨三錄》將他們的罪行公佈天下,給後面的臣子做一個警示。

直到明朝滅亡之後,南京的弘光政權才給李善長平了反,上諡號“襄愍”。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朱元璋殺了76歲的李善長,另外還株連李善長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長的兒子駙馬李祺和兒媳臨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殺,可憐!可嘆!可悲!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對親家下如此狠手呢?

從頭說起

李善長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誇李善長是自己的“在世蕭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拜迎二人相見。朱元璋對他以禮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書籍。李善長成為老朱的大智囊,隨軍作戰出生入死,還親自帶領士兵打敗來偷襲的元軍,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勳。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稱帝,當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慶!李善長位列眾人之首,李善長“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詞條,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老朱還賜給李善長“免死鐵書丹券”“爾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對自己的“蕭何”大讚一番,可是今日的“蕭何”的結局可不比往日的蕭何。李善長可沒有漢朝的蕭何圓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劉邦對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長的權利和影響力越來越大,讓朱元璋忌憚夜不能寐。


李善長也對朱元璋不像以前那麼謙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對彼此的信任幾乎消失了。

為了拉攏李善長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寶貝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封李祺為駙馬都尉。

李善長的府內又一次蓬蓽生輝,榮譽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燒。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嚴重,十幾天都不能上朝。作為親家的李善長竟然沒有去看望過一次,也沒有讓駙馬兒子來問候,朱元璋心裡的箇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機彈劾李善長,說公主進了李善長家的門,李善長就變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裡連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覺得李善長過分了,開始厭煩他,“帝始微厭之”,一怒扣了李善長一年的奉祿。


另外李善長對部下監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衛士三百人,湯和告訴老朱李善長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謀反,還想拉李善長入夥,李善長不從。謀反是大罪,但他沒有向朱元璋檢舉揭發胡惟庸。胡惟庸也許感到李善長有動搖,繼續拉攏,李善長最終留下口實。李善長向朱元璋屢次請求赦免其發配邊疆的親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將丁斌治罪,沒想到丁斌出賣了李善長的弟弟,一系列的導火索迸發。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和胡惟庸密謀造反,李存義父子被逮捕審訊,供詞牽出李善長。還供出胡惟庸派李存義勸說李善長時,李善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為之”,李善長的奴僕盧仲謙也作證李善長和胡惟庸謀反。

朱元璋說他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不忠!最後有人說觀天象有星變,災禍會降臨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長的人生成為定居局。

於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斬殺。



實際上,李善長的這些大罪都是憑口說,證據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朱家江山會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堅決要殺的人,誰能跑掉?


小姐姐講史



有李善長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換做趙匡胤,李善長一定不會死。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居開國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殺李善長一家的時候,已經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時已經過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恆案,朱元璋殺了十萬左右官員和家屬,目的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朝廷綱紀。據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殺李善長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李善長向湯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長有個親戚牽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長一直找朱元璋說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長當年知道胡惟庸要謀反,李善長不向朱元璋報告此事,不報告那就是同謀。



胡惟庸會謀反嗎?胡惟庸是個文官,一開始是個老實人,雖然當了宰相,但是並無軍權,怎麼謀反?拿什麼謀反?再說了,朱元璋是什麼人?晚上睡覺都睜開一隻眼睛的人,大臣們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逃不過錦衣衛的偵察,逃不過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麼謀反,怎麼可能謀反?胡惟庸要說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點。

殺掉李善長就是因為前兩個原因,借兵修房子和為親戚求情。在朱元璋看來,有這兩件事就可以殺李善長了,但在外人看來,因為這兩件事就殺李善長,說不過去啊,為此只好刑訊逼供,把李善長牽連進謀反案,這樣殺他一家,就沒有人說三道四了。



說李善長涉及謀反,當時就有人懷疑,上書質問朱元璋,說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怎麼會冒誅九族的風險參與謀反?結果這人被朱元璋關起來了。

胡惟庸案是徹頭徹尾的冤案,李善長案也是冤案!老朱在辦這事上,不地道!


坐看東南了


李善長當時已經是76歲高齡,又辭了官在家養老,可終究難逃一死,雖說他死得有點冤枉,但也確實有諸多取死之道。

他雖然被列為開國功臣之首,可最後的結局卻很悽慘,李家上下七十多口人死於鍘刀之下,唯有兒子李祺一家四口得以倖免。

李祺一家四口為何能夠倖免呢?原因在於他娶了朱元璋的女兒,是朱元璋的女婿,他的兩個兒子是朱元璋的外孫。

朱元璋之所以會對李善長下手,原因實際上也不復雜,不外乎李善長的存在對他形成了一定的威脅。

李善長並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個體而立於朝堂之上,他的背後還有所謂的“淮西集團”,淮西集團是朱元璋打江山的班底,所以朱元璋坐了江山之後,淮西集團也算是雞犬升天,幾乎霸佔了整個朝堂。

淮西集團又以李善長為首,你說朱元璋能放心李善長嗎?顯然不能。

李善長的手也伸得很長,他自己原本已經從宰相的位置上退下來了,可是他又不甘心從此退出權力中心,那怎麼辦呢?將淮西集團的人推上去。

他推的是胡惟庸,雖說朱元璋也有意讓胡惟庸出任宰相,可是由朱元璋自己決定,和由李善長在背後推動,那絕對是不同的政治意味。

朱元璋是一個獨斷專權的皇帝,李善長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響力來推胡惟庸上位,朱元璋會怎麼想?

究竟是你李善長是皇帝呢,還是我朱元璋是皇帝?

我讓誰當宰相,還得你李善長說了算了是吧?

這就犯了忌諱了。

對於這一點,李善長顯然便沒有劉伯溫聰明,朱元璋跑去問劉伯溫誰適合當宰相,說著說著,朱元璋便給劉伯溫下套,說只有劉伯溫適合當宰相,劉伯溫迅速反應過來,然後表示自己沒那個能耐。

朱元璋一直感覺自己的皇權受到了相權的掣肘,這也是李善長被罷相的一個原因,這時候李善長已經不在相位之上,卻還能夠影響朝堂上的人事任免,這也足以說明了李善長所掌控的淮西集團的勢力之大。

所以,朱元璋想要高度集權的話,首先要做的便是打垮淮西集團,而打垮淮西集團呢,李善長和胡惟庸二人則是首當其衝。

胡惟庸是在1380年的時候被以謀逆之罪處決的,受到“胡惟庸案”牽連的人數不勝數,不過李善長卻躲過了一劫。

是朱元璋不想順手解決了李善長嗎?非也,是朱元璋手裡沒有掌握李善長和胡惟庸案有牽連的證據,或者說證據不足以將李善長一舉拿下而已。

李善長畢竟是朱元璋欽定的“第一功臣”,倘若僅僅是因為有那麼一點嫌疑,朱元璋便對李善長下手的話,朱元璋不僅臉上過不去,還會被天下人罵。

只不過,這時候不對李善長下手,卻不意味著朱元璋會自此放過李善長,他所缺的只是一個更好的契機。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契機很小,哪怕是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在1385年被人舉報是胡惟庸同黨的時候,朱元璋也沒能順手拿下李善長,反倒是在1390年出現的一件小事讓朱元璋找到了對李善長下手的契機。

1390年的時候,李善長的一個叫丁斌的親戚因為犯了事被叛了個發配邊疆,於是他跑去找朱元璋求情。

朱元璋一見李善長來求情,心裡不高興了,你個老東西沒完沒了了是吧?朝廷自有法度,咱怎麼做事還得你李善長來指指點點了?

於是,朱元璋一怒之下,不僅沒有放了丁斌,反倒讓人重新審訊丁斌,這一重審可不得了了,丁斌經不住嚴刑拷打,竟然將李存義曾經和胡惟庸勾結謀反的事給供了出來,李存義又被從崇明給抓了回來。

李存義也經不住嚴刑拷打,將李善長給供了出來,他供出了李善長什麼事呢?

原來當初胡惟庸要謀反的時候,曾經幾次三番地去遊說李善長,讓李善長一起謀反,只是李善長一直沒有答應。

李善長之所以沒有選擇和胡惟庸謀反,還會被牽連進“胡惟庸案”,原因便在於他雖然拒絕了胡惟庸的拉攏,但是也沒有將事情告訴給朱元璋。

這不僅說明李善長犯了知情不報的罪,還說明李善長有了騎牆的想法,風往哪邊吹,他便往哪邊倒,這在朱元璋看來和謀反有什麼分別?沒有。

朱元璋決定以此為契機處理李善長之後,李善長的老對手們自然樂得落井下石,於是紛紛彈劾李善長。

這不彈劾不知道,一彈劾又嚇了朱元璋一跳,原來當年藍玉率軍北伐,打到捕魚兒海的時候抓到了一個受胡惟庸之命悄悄到漠北勾結蒙人的使者,李善長對此明明一清二楚,可卻還是知情不報。

胡惟庸有沒有派出這麼一個使者?不重要。

李善長有沒有知道胡惟庸派出使者去勾結蒙人?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彈劾李善長的人說得有板有眼兒,那麼到了這一步,對於李善長對胡惟庸試圖謀反之事知情不報之罪,也就可以定下了。

知情不報,等同於謀反。

於是,李善長一家七十幾口人受誅,結局不可謂不悽慘。


寧糊塗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李善長卷入了胡惟庸案,絕非朱元璋濫殺。

李善長和胡惟庸有著密切的姻親關係,最初胡惟庸就是李善長推薦才得以升官,最後成為丞相。

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兒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雙方也算是一家人。

然而,胡惟庸案件發生以後,朱元璋認為李善長和此案無關,沒有調查他。

甚至胡惟庸案中有很多口供確認,李存義父子都參與謀反,但朱元璋認為他們是小角色,看在李善長面子上,給予免死。

然而,李善長為了和胡惟庸案件劃清界限,裝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不因為赦免李存義父子而向朱元璋謝恩。

此舉,引起了老辣的朱元璋懷疑。

果然,10年後,李善長有個叫做丁斌的親戚入獄,供出李存義父子竟然是胡惟庸案件的核心人物。

朱元璋大怒,下令再次將李存義父子抓捕。

李存義父子為了自保,被迫說出全部事實。

實際上,胡惟庸謀反之前,曾經派李存義去遊說過李善長多次,要求一同謀反,許諾淮西之地封他為王。

李善長開始不敢答應,但隨後給予默許,還幫助隱瞞。

有人又告發李善長說:“將軍藍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

朱元璋非常震怒,開始調查李善長。結果,很快發現李善長確實知道胡惟庸謀反的事情。

這就非同小可。

因為李善長本市朱元璋心腹,朱元璋還將女兒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雙方也是親家。

然而,李善長卻竟然參與謀反,在當時就是誅九族的大罪。

結果,朱元璋便將李善長賜死,將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李善長之子李祺與公主,還有他們的幾個孩子,都被法外開恩,免於一死,還繼續做官。

其實,李善長被殺並不冤枉。

古代作為臣子最大忌諱就是不忠心,更別說參加謀反。

李善長知道謀反的事情知情不報,已經是重罪,更別說還幫著隱瞞,當然是死罪。


如果朱元璋只是藉機濫殺,早就把李善長殺了,不可能等待10年時間。

一般認為,李善長是自以為聰明的兩面投機,如果胡惟庸贏了,他就可以做王爺。

就算胡惟庸輸了,他也可以儘量劃清界限。如果不是丁斌意外被捕,講述這個秘密,朱元璋也不知道李善長的事情。

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


薩沙


李善長之死,歷史上公論是冤死。

↑朱元璋是一個永遠說不完的人物↑


朱元璋為何非要誅殺李善長不可,有這麼一個故事似乎能夠作解釋:李善長死後,太子朱標找到朱元璋,委婉勸說到:殺人太多太濫,恐怕有傷朝廷和氣。

朱元璋沒有回答他,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長滿刺的木棍扔到地上,讓朱標撿起來,朱標面露難色,朱元璋又命人把木棍上面的刺給削掉,朱標自然能夠輕鬆撿起,於是老朱教育小朱:“我現在誅殺這些人,就是為你消除隱患”。

這個故事似乎暴露出了這對父子內心的秘密。

然而,真相是如此簡單的嗎?

並不是。

↑朱元璋的反腐措施,空前絕後↑

誰都知道,朱元璋堪稱中國歷史上反腐手段最決絕的帝王,他的反腐有兩個明顯特點:

一、反腐條件嚴苛

只要是犯有貪汙的官吏,一經查實,一律發配北方荒漠中充軍,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

二、反貪腐不避皇親國戚。

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都是死於貪腐相關案件。

以上事實人所共知,但大家很少去思考朱元璋這樣的做法,會面對何等的壓力。

換成任何別的皇帝,真不一定能夠駕馭如此複雜的局面,哪怕這個複雜局面是朱元璋一手造出來的。

↑權貴官僚們當然會歌頌宋太祖趙匡胤↑

李曉鵬博士在《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書中曾經比較過趙匡胤和朱元璋的區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做法千古稱頌,可你仔細想想,稱頌者會是誰?必然是受益者和無知者。

石守信等大將權貴倒是可以豐衣足食,代代無憂,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可背後需要多少老百姓付出巨大代價呢?

自古以來,官員們的榮華富貴和老百姓的豐衣足食是一對矛盾。

因為在農業經濟時代,官員的薪水與富貴,都是取之於民。趙匡胤採用的是賄賂討好官僚集團,至於民不聊生這樣的事情,對不起,他不會考慮的。所以宋朝的公務員之多,堪稱各個王朝之最,因為公務員待遇好啊。

這與出身有關,朱元璋是苦出身,當過要飯的,當過和尚,父母家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朱元璋從小就痛恨貪官汙吏。沒想到老天爺竟然真的讓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如何對待“腐化”的官僚權貴,朱元璋必然不會採用趙匡胤那種討好的做法。

↑李善長活的沒有安全感↑

再說另一方面,以李善長為代表的權貴們,他們其中一些人,保持了高尚的政治操守,朱元璋對待這些人倒也不壞。但其中多數官員,膨脹了,腐化了,這是人性的必然。

比如朱亮祖在廣州,成為土霸王,和當地劣紳勾結,一手貪財,一手逞威,換做是趙匡胤當皇帝,屁都不管。但朱元璋不能忍!

再比如朱元璋的女婿歐陽倫,他娶得可是馬皇后與朱元璋的第四女安慶公主,以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深情來說,安慶公主也得到相當的恩寵。可是歐陽倫卻利令智昏,偷偷販賣私茶,謀取暴利,而且他還是利用公家的驛站搞走私,成本都是國家的,利潤都是自己的,這種違法案件在歷朝歷代簡直司空見慣。

而且權貴們還面臨一個他們無法約束的情況:自己的家奴狗仗人勢,自己的後代不長出息。歐陽倫的家奴周保在走私的過程中,囂張至極,毆打河橋吏,河橋吏一直都是一忍再忍,這次無法忍受,於是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殺女婿,殺得好!↑

朱元璋大怒,立即處死周保,並且賜死女婿歐陽倫。都說朱元璋殘忍噬殺,但換成趙匡胤來當皇帝,河橋吏豈不該活活被周保等人治死?或者等一個包青天?歐陽倫豈不要一直無法無天?

同樣,胡惟庸案件的直接原因,也要拜胡惟庸兒子胡公子所賜,胡公子在街上肆意奔放,墜車而死,胡惟庸竟然親手殺死駕車之人,給兒子報仇,換成趙匡胤當皇帝,恐怕不但不會追究胡惟庸的責任,還會派人慰問胡惟庸喪子之痛呢。

朱元璋反腐是沒錯的,但他最大的錯誤在於方法不對,他過於依靠人治,同時又不能體諒官僚的行事邏輯,比如空印案,官僚的初衷並非利用這樣的手段謀私,而是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的一種得宜之法,朱元璋卻完全不去體諒此事的背景。

總之,朱元璋對待官僚集團的態度,讓許多官僚都產生巨大壓力。

↑胡惟庸有一大群追隨者,他們受夠了朱元璋↑
<strong>

當官為了幹啥?權貴的功勞不就是換來權勢財富和地位嗎?這些都是人性必然的行為,可朱元璋一絲都不肯妥協,如此嚴酷的手段,你要是在朱元璋手底下幹活,你會怎麼想?

普通官僚當然是畏畏縮縮,每天上班前和家人告別,能活著下班就是大慶幸了。但到了胡惟庸,李善長這樣的位置,他們就有能量和朱元璋掰掰手腕了,而且能夠得到足夠多的官員支持,有“群眾基礎”,這點很重要!

雖然許多明史大家都認定胡惟庸與李善長沒有謀反的心思,但小編認為,胡惟庸和李善長內心絕對想過反抗朱元璋的辦法。

為什麼?因為活的沒有安全感。而且老朱的做法太極端了,當官貪汙點怎麼了?人家行賄我辦事,怎麼了?我不造反,該幹活幹活,又怎麼了?老朱你這麼搞,會沒朋友的。

實際上,朱元璋也沒有安全感。胡惟庸案件爆發於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可胡惟庸的案件餘波,一直到李善長被牽連誅殺才算基本停息。而李善長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被誅殺的。

↑錦衣衛的誕生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這十年間,朱元璋做了什麼?為什麼需要花費十年,才把李善長殺掉。原因其實很簡單:朱元璋起初也不知道李善長做了些什麼,他需要花費時間調查!

實際上,誅殺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意識到了官僚集團存在著反抗他的力量,他需要順藤摸瓜,逐一排查。

朱元璋一方面通過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加強皇權,加強自己控制朝廷的能力,一方面,他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立了錦衣衛,負責探查官僚的政治動向,充分說明了朱元璋內心的不安全感。

其實,隨著朱元璋年紀漸大,他的極端性格有增無減,樊樹志先生認為朱元璋利用這十年時間編織能夠殺死李善長的理由,畢竟人家李善長有免死鐵券,金身護體,還能免死三次!而唯一無法免死的條款,就是謀反。

證據炮製需要時間,但朱元璋派人偽造證據的動機呢?恰恰是他對李善長等人代表的巨大的政治能量的不信任!

李善長等權貴,是唯一能夠真正打擊朱元璋的政治力量,這種力量,已經決不能再留下來而且,為子孫後代考慮,朱元璋能夠壓制住官僚權貴,可朱標的威望手段能做到嗎?顯然做不到!

這裡有意思的地方是,朱元璋的做法得罪了一大批權貴,為他的皇權反而埋下了巨大隱患,於是為了剷除這個隱患,他又不得不繼續消滅權貴,這個死循環形成之後,無論李善長還是朱元璋,就都沒有退路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李善長卻沒有任何辦法,因為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個極其理性,手段酷烈,性格堅決的政治天才。


我見青史多嫵媚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如果要準確地回答題主的這道題,我們就不能獨立地站在明朝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而是要用歷史的辯證的哲學觀點,從中國的五千年發展史中去尋找答案。

1》在中國三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我國的統治者是通過推選制度選出來的。他們從社會的實踐中去發現和考察有所作為而能為人類造福的優秀者。當新的優秀者出現時,更是通過禪讓的方式,把治權交給下一代。在這個歷史階做,整個社會沒有所謂的家天下漢王權制度,而也便沒有存在統治階層的權力和階級利益衝突,因此也就沒有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濫殺下面官僚的現象。

2》

然而自從舜把治權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以後,禹並沒有實行禪讓制,而是把統治權直接交給自己的兒子,從而建立了以禹家為主的統治集團,統治了大約五佰多年的夏朝,從而在中國的歷史中開始了以氏族為主的統治制度,這一制度一直貫穿著整個中國奴隸制的二千多年,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才宣告結束。

3》

但歷史的步伐總是向前垮越的。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氏族的利益,他便將自己定位為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家族統治權力能代代傳承下去。為了這一目標,凡已自己三觀不同的而衝撞自己統治利益低線的官僚大開殺戒,也就人們傳說的‘’焚書坑儒‘’的歷史(當然也是有利於剛剛統一的中國)。當然也就從那時候起,中國便走進了以氏族為統治集團的封建王朝時代。而皇帝的權力,通過儒家三綱五常的理論認證,皇帝就是天上之嬌子,天下的土地是皇家的皇土,天下的人都是皇家的皇民,皇帝擁有無限大的生殺以奪的權力,任何人或事,只要衝撞了他的底線,不管你威望多高,功勞多大,甚至皇親國戚也同樣殺無赫,尤其是到了劉幫建立的大漢皇朝,更成為了延續中國二千年封建統治者的鐵律。

4》

如果說秦朝前的統治階層的矛盾是皇上與各下面各封侯王的矛盾,而秦以後則是皇上與統治集團之間赤裸裸的權力與權利的矛盾,因此因利益不合的產生皇上誅殺手下大臣的事件,在中國歷史中便層出無窮。從東漢劉秀封二十八位功臣於靈臺外,從秦的焚書坑儒到劉幫誅殺韓信,到司馬誅殺曹家,即使是同胞兄弟,李世民也照殺無誤。而明朝除了處事低調的鄧愈外,即使是曾經無數次救朱元璋之命的徐達也死於非命,甚至當朝宰相劉基也不得善終,而誅殺常遇春、李善長也不足為怪了。而朱棣誅殺建文帝也同樣不足為奇。而後來的清統治者對八旗子弟的誅殺也同樣建立在皇權理論基礎上。

5》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在以儒家思想理論的皇權治理下,君就是綱,臣就是目,臣是絕對處於皇權的統治下,肖一不善便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自古以來便傳下‘’伴君如伴虎‘’之傳說。

6》

才疏學淺,泛論幾句不值一讀。如有能者賜教,則無限歡迎。祝大家子年快樂吉祥!











鄧工280


朱元璋殺李善長跟他是不是已經年暮沒有任何關係,重點在於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李善長死了,這大明的天下才能穩如磐石,萬世一系~

一:李善長——朱元璋的蕭何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定遠縣人,愛讀書而有智謀,自朱元璋創業伊始就攜家追隨,因為善於調護諸將之間的關係,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隨著朱元璋建號開國,水漲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還是大明朝的開國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時擁有可以免死兩次的丹書鐵券,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險,卻依舊沒能保下李善長的項上人頭,在洪武二十三年,因為涉嫌胡惟庸黨案,滿門七十餘口悉數被殺~

二:禍從口出——犯了朱元璋的忌諱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為“溝通宿將,意圖謀反”而被株連九族,當時涉案人員多達三萬餘人,但案件遠未就此結束。

洪武十八年,有人舉報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兒與胡惟庸“通謀”,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的勞苦功高,並未深究,只是將其軟禁在崇明島。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被抓,嚴刑拷掠之下,丁斌供稱:“胡惟庸造反之前曾四次勸李善長入夥,第一次被李善長嚴詞拒絕,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事成之後,淮西之地盡數相贈,封李善長為諸侯王,李善長心動;第三次,為密室之言不得而知;第四次,李善長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讓他們自行安排。”謀劃既定之後,李善長和胡惟庸為了避人耳目,從此早朝相見,只是點頭示意,並無言語交流。同年,李善長又向湯和借調官兵,大興土木,如此一來,更是嚴重觸犯了皇帝的忌諱,雷霆震怒的朱元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將李善長全家以及“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宋濂”等人全數羈押,或處以極刑,或流放荒蠻,自此,淮西勳貴集團幾乎被一網打盡。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株連黨案

在李善長被誅殺的當年,以解縉等人為首的文官就開始為其鳴冤,猜忌驍悍的朱元璋卻出奇的沉默,置若罔聞~

中國古人向來強調“見機而作,功成身退”,可李善長不但不能行此良策,而且年紀越大越貪戀權勢,朱元璋打天下主要倚靠淮西鄉黨,而李善長又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領袖。所謂翻身農奴做主人,原本就拙劣寡識的淮西勳貴集團,一心想著榮華富貴,蔭庇子孫的他們迅速腐化,蛻變成了當年他們誓死反抗的人,為了鞏固九死一生才打下來的革命果實,他們呼朋引伴、結親媾婚聯成一體,圍繞在李善長的周圍,牢牢把控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極力打壓非淮西勳貴集團的所有人士。

深知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朱元璋,在建國之後面對勢力龐大,驕悍霸道的淮西勳貴集團卻顯得無能為力,當年出生入死的兄弟現在成了他最大的肘患。為了穩住淮西勳貴集團,他刻意打壓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士人集團,甚至還開設“南北兩榜”的進士擇取制度。但,養虎終遺患,生性殘刻且雄猜霸道的朱元璋為了穩固朱家的天下,在忍耐和縱容之中舉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果斷和決絕的劈向當年這幫兄弟~

四:李善長也算死有餘辜

自古功高震主者身危,李善長身負不世之功,卻不知進退之道。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小吏出身的李善長終究沒有規模宏大的大局觀,也沒有把握時局的敏銳度,對帝王心術更是無從感知,以至於當止而不能止,當退而猛進。天下動亂之際尚且能夠存身保富貴,可一旦寰宇澄清,當年的多謀善辯反而成了懷璧其罪,數千年的歷史中無時無刻不在重複著這樣的歷史悲劇。

同是小吏出身的北宋趙普也是不學無術,所幸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要比朱元璋仁厚寬愛的多。所以“外飾其公,內謀其私”的趙普雖然屢遭貶謫,卻終究得以善終,並且還落下“兩朝宰輔”的美名。

李善長的死,固然是朱元璋殘苛寡恩,豺狼心性容不得功臣名將,但細思之下,他的言行舉止,放浪恣肆,無所避忌,又何嘗不是遭忌人主,自尋死路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明朝開國之初,有六個人被冊封為公爵: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這六個人當中,只有李善長沒有戰功,排名卻是第一。可見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長是大明開國的頭號功臣。

在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這次冊封中,李善長不僅被封為韓國公、年俸四千石,還得到了朱元璋賞賜的“丹書鐵券”一枚,民間俗稱“免死金牌”。

在這枚“丹書鐵券”中,朱元璋稱讚李善長,說他的功績甚至超過了漢朝的蕭何。這枚“丹書鐵券”裡還明確承諾“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勳”,也就是說李善長可以免死二次,他的兒子可以免死一次,以此作為對李善長功勳的回報。

可是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傻子,李善長的“丹書鐵券”的“免死三次”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便是:如果謀反,則不得免死,這是它的大前提。

洪武四年,李善長識相地辭去左丞相的高位,退休回鄉。儘管退休在家,李善長還是念念不忘朝中之事。比如洪武七年,其弟李存義被提升為太僕寺丞;洪武九年,其子李祺與臨安公主完婚,成為駙馬都尉。而這一切,都成為政敵日後攻擊他的口實。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權植黨”的罪名被處死。不少大臣乘機舉報,將李善長列入“胡黨”分子之列。朱元璋看在多年的交情上網開一面,只是罰俸一千四百石,以示懲戒。

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有了戲劇性的轉折。這一年,胡惟庸已經死去十年,但他的罪名卻突然由“擅權植黨”升級為“通倭通虜”。“通倭通虜”即勾結日本和蒙古。於是,李善長也從一名“胡黨”分子,升級為胡惟庸“謀反”的幕後主使。前面說過,“丹書鐵券”中明確規定,謀反不在免死之列。而李善長被認定為胡惟庸“謀反”一案的幕後黑手,焉有免死之理?

果然,李善長一家很快便遭遇滅門之禍。77歲的李善長,連同李氏一族70多人,被統統處死。李祺一脈,因為其駙馬身份才得以保全下來。


麻辣一加一


洪武四年,李善長宣佈下野,賦閒在家的他於洪武二十三年被當做胡惟庸的同黨而賜死,連同家中七十餘口,全部處死。只留下了一個兒子,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女婿。此時的李善長早已年邁,朱元璋為什麼還要下死手,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李善長,作為淮西出身的朱元璋老鄉,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大明第一謀士。他與朱元璋還是小兵的時候,李善長就曾經規劃過建國藍圖,那算是朱元璋最早奉行的建國綱領。大明建國,分封功臣,李善長與徐達一文一武,分別位列左丞相與右丞相,可謂位極人臣。與大多數功臣一樣,他們在朱元璋的手中盡皆死去。

李善長死的時候,早已經賦閒在家十九年,為什麼朱元璋還要對其痛下殺手?有人數是功高蓋主,鳥盡弓藏。我們來分析一下。功高蓋主,李善長的確為大明王朝建有奇功,但他是文臣而並非武將,他一生都未曾掌握兵權,僅僅是與朱元璋身邊的一個智囊而已,比起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是有很大區別的。說他功高震主,怎麼震主,拿嘴皮子在家震主嘛?況且李善長在洪武四年就已經賦閒,洪武二十三年被殺,難道是李善長一直震主十九年才殺?這顯然說不通。鳥盡弓藏更是無稽之談,要真是兔死狗烹,會等十九年?這是朱元璋的秉性嘛?所以這兩個原因直接可以排除。


為找到李善長的真實死因,小觻得拜讀了很多大家之作,結合自己的觀點,總結出以下兩點原因。

直接原因:居功自傲

李善長被殺的直接原因是居功自傲。有人或許會說,李善長被殺的直接原因不應該是和胡惟庸謀反嘛?很顯然不是。李善長早已經位極人臣,成為大明王朝一等公,朱元璋的兒女親家,就算是幫助胡惟庸謀逆,他能得到什麼,也不就是這些嘛?還有人會說他是在利用胡惟庸謀反稱帝,這就跟扯淡了。當時的李善長已經暮年,就算轟轟烈烈的打下天下,能做幾天皇帝?要是他真有那份心,為什麼不在元末大亂的時候自立山頭呢?為什麼等到天下太平再另起爐灶,這不是找死?

李善長曾經在洪武二年秘密召見過其他大臣,這件事情被知道後,朱元璋就開始對李善長心存芥蒂。“丞相見官員還要秘密的來,這是在防誰,肯定是防我啊!”這肯定是朱元璋當時的內心獨白。作為一個疑心極其重的皇帝,這樣的懷疑只會多而不會少。賦閒之後的李善長更是喜好奢靡,開始大建豪宅,還向著湯和借了三百士兵做工人。這件事情李善長採取了一貫的不打報告作風,而和他合作的湯和就很懂事,第一時間把事情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會怎麼想?你一個賦閒在家的人敢借兵,今天借三百,下次就有可能是三千,而且還不向我打報告。雖然是一起玩到大的兄弟,可是這樣做是不是太過分了。

朱元璋最最缺乏的本就是政治自信,因為他一介布衣成為皇帝,最怕的就是別人看不起,而李善長做什麼事都趾高氣昂,居功自傲,朱元璋肯定受不了。所以,居功自傲就成為了他死亡的催化劑與加速器。

根本原因:皇權與相權之爭

前面說了,朱元璋是一個嫉妒缺乏政治自信的人,這樣的心理狀態往往是權力慾的溫床。其實朱元璋在稱王時期就曾發表過對於元末動盪不安的原因分析,大致意思就是:君權旁落,臣強主弱。這就是涉及到了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君權與相權的衝突。漢代內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都是對相權的分權與制衡,從而保障君權。這些方法有沒有用,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朱元璋看得很透側,所以他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辦法。

明初承元制,設中書省。李善長擔任中書長官(丞相)這四年,朱元璋曾經秘密召見過劉伯溫,說是要改革中書省,要讓他做丞相。劉伯溫很是小心,避而不就,朱元璋又連續說出三個人的名字,其中包括汪廣洋、胡惟庸,但是都被劉伯溫已能力不足或者其他原因拒絕。朱元璋被拒絕後很失望。其實這次劉伯溫的小心其實是過頭了,想想看,改組中書省,動李善長這麼重大的事情,朱元璋會找一個三等伯劉伯溫談,這說明朱元璋是真的想讓劉伯溫當宰相。為什麼呢?因為要制約相權。

朱元璋的權力慾是空前強大的。選用劉伯溫的原因就是,他是功臣,但他不是大功臣,他不會驕橫跋扈,不會對皇權進行制約,除了劉伯溫,朱元璋提出的汪廣洋、胡惟庸亦是如此。說實在的,朱元璋並不是想找一個才能卓著的丞相,而只是想找一個能夠聽使喚的提線木偶,從而真正實現朱元璋心目中的君強臣弱

朱元璋的計劃就這樣實行了。李善長通過某種原因下野之後,朱元璋提及的三人陸續受到了重用,汪廣洋、胡惟庸相繼做了宰相。只可惜汪廣洋是一個受氣包,時常被胡惟庸排擠,最終排擠出中書省。後來朱元璋又把汪廣洋調了回來,用他來牽制正在出任丞相的胡惟庸。只可以這個人根本不是胡惟庸的對手,最後朱元璋只能讓他滾蛋。

朱元璋的權力過度的算盤最終還是落空了。胡惟庸就像劉伯溫分析他的那樣,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出丞相之後,反而變本加厲,結黨營私,丞相府每天門庭若市,反觀朱元璋那邊,君權被排擠,這正好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所以,朱元璋動手了,既然丞相存在就有分權的可能,那麼就乾脆不要設立丞相了。所以,胡惟庸有了謀反的罪名,李善長被編纂成了同夥,雙雙赴死。

這樣說有沒有依據呢?當然有。胡惟庸倒臺後兩年,朱元璋立刻廢除中書省,將六部提升,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朱元璋還明令天下:從今以後不得再設立中書省,建議設立者凌遲處死。凌遲作為古代之極刑,能夠和中書省的設立前扯上關係,難道僅僅是因為一個胡惟庸?顯然不是,朱元璋的目的就在加強君權,廢除相權。

李善長是可憐的,本來他完全了可以身事外,可是他一貫的表現實在讓朱元璋看不下去,驕橫跋扈姑且不說,對君臣直接的規矩也是愛答不理,如果有這樣的員工,領導會給他好眼色看嘛?況且還是一個當過宰相,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人,怎能拿不拿你開刀?雖然,李善長的主動離開讓朱元璋給了他一份丹書鐵券,但是不好意思,丹書鐵券不免謀反罪的死刑。既然李善長必須死,就讓他謀反吧。所以,一系列李善長勾結胡惟庸、包庇罪犯的罪名從天而降,李善長就這樣死在了制度的革新之中,死在了君主集權的趨勢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