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黄帅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完成了“龙鱼跃”:他的身份从当年的放牛娃、和尚、乞丐,摇身一变,成了皇帝,他统治的天下叫大明王朝。

朱元璋成为一国之君后,大封特封功臣,其中爵位最高的公爵共有6人,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六公”。

其中韩国公李善长为“开国六公”之首。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他有六大特点:

一是有才学。他从小酷爱读书,才高八斗。

二是有智慧。他不但聪明能干,而且有超级智谋,对兵法韬略颇有研究。

三是有眼光。公元1353年 ,朱元璋率部南下滁州途中,41岁的李善长在当地颇有名望,他主动前往迎接拜见势单力孤的朱元璋。求贤若渴的朱元璋非常高兴,于是虚心向他请教,问了8个字:“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李善长胸有成竹地答:“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长的意思是劝老朱善于用人,不滥杀无辜,平定天下易如反掌。朱元璋不但听从了李善长的建议,而且学留他做幕府的掌书记。从此李善长渐成朱元璋宠臣。

四是有功绩。他投奔朱元璋后,献计献策,南征北战,特别是在“后勤”方面的工作做的极佳,供给兵粮,居功至伟,被朱元璋称之为“吾之萧何”,对其评价是: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五是有荣誉。

因为李善长劳苦功高,朱元璋建国后不但封其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而且还赐给他第一个铁书丹卷,要知道这丹书铁券可不是一般之物,是一块免死金牌:可以免自己的死两次,免儿子的死一次。

后来,朱元璋爱屋及乌之下,还将自己的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琪,拜为驸马都尉。并提拔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其侄子李绅为官。

因为朱元璋的宠爱,李家很快成为仅次于皇族的第二大“门豪”。朝野上下人人羡慕,人人敬重。

六是有短板。

成为开国元勋第一人后的李善长变了初心,开始骄横跋扈起来,同时在朝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排除异己,专权独政,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明初最庞大的官僚体系——淮西派。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作为胡惟庸的“亲家”的李善长却没有受到牵连,当然离不开朱元璋的“庇护”。

五年后,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说他是胡惟庸一党,朱元璋想了想,也没砍了他的头,只是将他发配去了崇明。朱元璋对李善长依然没有任何表示。

然而,真正让朱元璋恼怒李善长的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李善长的长子娶了公主后不久,朱元璋生病了,导致一个月没能上朝。在这个期间里,很多大臣都去问候,唯独李善长敢不去。非但李善长没有去,而且连他的儿子也没有去。一个亲家、一个女婿,自己又是个皇帝,病倒了这俩人却不来看望一下,这不但没有了君臣之间的礼仪,连姻亲关系都不顾及了。这事情在受到其他官员议论后,让朱元璋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二件事: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开始在老家给自己大肆修建房子。李善长作为皇亲国戚,又是朝廷重臣,原本花点银子请几百农夫就行了,但突发奇想,竟然于向汤和借了300士兵。用士兵去修房子虽然威风,但也太过于荒唐,这也成为他谋反的把柄所在。

第三件事:1390年,李善长的一个叫丁斌的亲戚因罪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此事后,亲笔写信给朱元璋求情。

朱元璋于是便派左都御史詹徽彻查丁斌的案件。结果这一查不打紧,吃了严刑的丁斌居然供出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之间相互勾结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也因此被捕。李存义也是个奇葩之人,他在被捕之后,将哥哥李善长也给供了出来。据李存义交代,捕鱼儿海之战时,胡惟庸的通敌之事李善长全都知晓,后来在胡惟庸造反的时候,李存义曾经拉拢李善长一起,结果李善长不肯听从,对胡惟庸说了10个字: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然而,就是这10个字成为李善长谋反的唯一罪证。李存义案件发生后,朱元璋顺带着将李善长一起处死了。

收到情况后,朱元璋突然决定“重审”胡惟庸案,不是为了给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时对李善长的忍耐已经超过了他的底线,所以想要趁机拿下李善长。

对于李善长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们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长开刀,立刻又发动了起来,纷纷落井下石,弹劾李善长,检举他与胡惟庸一块造反的事!

李善长的罪名有了,这也是朱元璋给李善长定罪的最重要一条,即“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朱元璋当然不会手下留情,他对李善长一家亮剑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斩,尽管他手执丹书铁券,仍难逃一死,家产被抄。

这次屠杀中,李家只剩下4个字: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李芳、李茂。这4个人之所以得以幸免,是因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儿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孙。

李善长死后,朱元璋令人编纂《昭示奸党三录》将他们的罪行公布天下,给后面的臣子做一个警示。

直到明朝灭亡之后,南京的弘光政权才给李善长平了反,上谥号“襄愍”。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杀,可怜!可叹!可悲!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对亲家下如此狠手呢?

从头说起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夸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拜迎二人相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成为老朱的大智囊,随军作战出生入死,还亲自带领士兵打败来偷袭的元军,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长的权利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对彼此的信任几乎消失了。

为了拉拢李善长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宝贝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李祺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的府内又一次蓬荜生辉,荣誉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烧。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十几天都不能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竟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也没有让驸马儿子来问候,朱元璋心里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机弹劾李善长,说公主进了李善长家的门,李善长就变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里连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过分了,开始厌烦他,“帝始微厌之”,一怒扣了李善长一年的奉禄。


另外李善长对部下监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告诉老朱李善长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谋反,还想拉李善长入伙,李善长不从。谋反是大罪,但他没有向朱元璋检举揭发胡惟庸。胡惟庸也许感到李善长有动摇,继续拉拢,李善长最终留下口实。李善长向朱元璋屡次请求赦免其发配边疆的亲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将丁斌治罪,没想到丁斌出卖了李善长的弟弟,一系列的导火索迸发。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惟庸密谋造反,李存义父子被逮捕审讯,供词牵出李善长。还供出胡惟庸派李存义劝说李善长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作证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说他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不忠!最后有人说观天象有星变,灾祸会降临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长的人生成为定居局。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斩杀。



实际上,李善长的这些大罪都是凭口说,证据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家江山会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坚决要杀的人,谁能跑掉?


小姐姐讲史



有李善长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换做赵匡胤,李善长一定不会死。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居开国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杀李善长一家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时已经过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恒案,朱元璋杀了十万左右官员和家属,目的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朝廷纲纪。据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李善长向汤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长有个亲戚牵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长一直找朱元璋说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长当年知道胡惟庸要谋反,李善长不向朱元璋报告此事,不报告那就是同谋。



胡惟庸会谋反吗?胡惟庸是个文官,一开始是个老实人,虽然当了宰相,但是并无军权,怎么谋反?拿什么谋反?再说了,朱元璋是什么人?晚上睡觉都睁开一只眼睛的人,大臣们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锦衣卫的侦察,逃不过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么谋反,怎么可能谋反?胡惟庸要说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点。

杀掉李善长就是因为前两个原因,借兵修房子和为亲戚求情。在朱元璋看来,有这两件事就可以杀李善长了,但在外人看来,因为这两件事就杀李善长,说不过去啊,为此只好刑讯逼供,把李善长牵连进谋反案,这样杀他一家,就没有人说三道四了。



说李善长涉及谋反,当时就有人怀疑,上书质问朱元璋,说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怎么会冒诛九族的风险参与谋反?结果这人被朱元璋关起来了。

胡惟庸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李善长案也是冤案!老朱在办这事上,不地道!


坐看东南了


李善长当时已经是76岁高龄,又辞了官在家养老,可终究难逃一死,虽说他死得有点冤枉,但也确实有诸多取死之道。

他虽然被列为开国功臣之首,可最后的结局却很凄惨,李家上下七十多口人死于铡刀之下,唯有儿子李祺一家四口得以幸免。

李祺一家四口为何能够幸免呢?原因在于他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是朱元璋的女婿,他的两个儿子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之所以会对李善长下手,原因实际上也不复杂,不外乎李善长的存在对他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李善长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个体而立于朝堂之上,他的背后还有所谓的“淮西集团”,淮西集团是朱元璋打江山的班底,所以朱元璋坐了江山之后,淮西集团也算是鸡犬升天,几乎霸占了整个朝堂。

淮西集团又以李善长为首,你说朱元璋能放心李善长吗?显然不能。

李善长的手也伸得很长,他自己原本已经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可是他又不甘心从此退出权力中心,那怎么办呢?将淮西集团的人推上去。

他推的是胡惟庸,虽说朱元璋也有意让胡惟庸出任宰相,可是由朱元璋自己决定,和由李善长在背后推动,那绝对是不同的政治意味。

朱元璋是一个独断专权的皇帝,李善长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来推胡惟庸上位,朱元璋会怎么想?

究竟是你李善长是皇帝呢,还是我朱元璋是皇帝?

我让谁当宰相,还得你李善长说了算了是吧?

这就犯了忌讳了。

对于这一点,李善长显然便没有刘伯温聪明,朱元璋跑去问刘伯温谁适合当宰相,说着说着,朱元璋便给刘伯温下套,说只有刘伯温适合当宰相,刘伯温迅速反应过来,然后表示自己没那个能耐。

朱元璋一直感觉自己的皇权受到了相权的掣肘,这也是李善长被罢相的一个原因,这时候李善长已经不在相位之上,却还能够影响朝堂上的人事任免,这也足以说明了李善长所掌控的淮西集团的势力之大。

所以,朱元璋想要高度集权的话,首先要做的便是打垮淮西集团,而打垮淮西集团呢,李善长和胡惟庸二人则是首当其冲。

胡惟庸是在1380年的时候被以谋逆之罪处决的,受到“胡惟庸案”牵连的人数不胜数,不过李善长却躲过了一劫。

是朱元璋不想顺手解决了李善长吗?非也,是朱元璋手里没有掌握李善长和胡惟庸案有牵连的证据,或者说证据不足以将李善长一举拿下而已。

李善长毕竟是朱元璋钦定的“第一功臣”,倘若仅仅是因为有那么一点嫌疑,朱元璋便对李善长下手的话,朱元璋不仅脸上过不去,还会被天下人骂。

只不过,这时候不对李善长下手,却不意味着朱元璋会自此放过李善长,他所缺的只是一个更好的契机。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契机很小,哪怕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在1385年被人举报是胡惟庸同党的时候,朱元璋也没能顺手拿下李善长,反倒是在1390年出现的一件小事让朱元璋找到了对李善长下手的契机。

1390年的时候,李善长的一个叫丁斌的亲戚因为犯了事被叛了个发配边疆,于是他跑去找朱元璋求情。

朱元璋一见李善长来求情,心里不高兴了,你个老东西没完没了了是吧?朝廷自有法度,咱怎么做事还得你李善长来指指点点了?

于是,朱元璋一怒之下,不仅没有放了丁斌,反倒让人重新审讯丁斌,这一重审可不得了了,丁斌经不住严刑拷打,竟然将李存义曾经和胡惟庸勾结谋反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又被从崇明给抓了回来。

李存义也经不住严刑拷打,将李善长给供了出来,他供出了李善长什么事呢?

原来当初胡惟庸要谋反的时候,曾经几次三番地去游说李善长,让李善长一起谋反,只是李善长一直没有答应。

李善长之所以没有选择和胡惟庸谋反,还会被牵连进“胡惟庸案”,原因便在于他虽然拒绝了胡惟庸的拉拢,但是也没有将事情告诉给朱元璋。

这不仅说明李善长犯了知情不报的罪,还说明李善长有了骑墙的想法,风往哪边吹,他便往哪边倒,这在朱元璋看来和谋反有什么分别?没有。

朱元璋决定以此为契机处理李善长之后,李善长的老对手们自然乐得落井下石,于是纷纷弹劾李善长。

这不弹劾不知道,一弹劾又吓了朱元璋一跳,原来当年蓝玉率军北伐,打到捕鱼儿海的时候抓到了一个受胡惟庸之命悄悄到漠北勾结蒙人的使者,李善长对此明明一清二楚,可却还是知情不报。

胡惟庸有没有派出这么一个使者?不重要。

李善长有没有知道胡惟庸派出使者去勾结蒙人?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弹劾李善长的人说得有板有眼儿,那么到了这一步,对于李善长对胡惟庸试图谋反之事知情不报之罪,也就可以定下了。

知情不报,等同于谋反。

于是,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受诛,结局不可谓不凄惨。


宁糊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李善长卷入了胡惟庸案,绝非朱元璋滥杀。

李善长和胡惟庸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最初胡惟庸就是李善长推荐才得以升官,最后成为丞相。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儿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双方也算是一家人。

然而,胡惟庸案件发生以后,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和此案无关,没有调查他。

甚至胡惟庸案中有很多口供确认,李存义父子都参与谋反,但朱元璋认为他们是小角色,看在李善长面子上,给予免死。

然而,李善长为了和胡惟庸案件划清界限,装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不因为赦免李存义父子而向朱元璋谢恩。

此举,引起了老辣的朱元璋怀疑。

果然,10年后,李善长有个叫做丁斌的亲戚入狱,供出李存义父子竟然是胡惟庸案件的核心人物。

朱元璋大怒,下令再次将李存义父子抓捕。

李存义父子为了自保,被迫说出全部事实。

实际上,胡惟庸谋反之前,曾经派李存义去游说过李善长多次,要求一同谋反,许诺淮西之地封他为王。

李善长开始不敢答应,但随后给予默许,还帮助隐瞒。

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朱元璋非常震怒,开始调查李善长。结果,很快发现李善长确实知道胡惟庸谋反的事情。

这就非同小可。

因为李善长本市朱元璋心腹,朱元璋还将女儿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双方也是亲家。

然而,李善长却竟然参与谋反,在当时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结果,朱元璋便将李善长赐死,将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还有他们的几个孩子,都被法外开恩,免于一死,还继续做官。

其实,李善长被杀并不冤枉。

古代作为臣子最大忌讳就是不忠心,更别说参加谋反。

李善长知道谋反的事情知情不报,已经是重罪,更别说还帮着隐瞒,当然是死罪。


如果朱元璋只是借机滥杀,早就把李善长杀了,不可能等待10年时间。

一般认为,李善长是自以为聪明的两面投机,如果胡惟庸赢了,他就可以做王爷。

就算胡惟庸输了,他也可以尽量划清界限。如果不是丁斌意外被捕,讲述这个秘密,朱元璋也不知道李善长的事情。

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萨沙


李善长之死,历史上公论是冤死。

↑朱元璋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人物↑


朱元璋为何非要诛杀李善长不可,有这么一个故事似乎能够作解释:李善长死后,太子朱标找到朱元璋,委婉劝说到:杀人太多太滥,恐怕有伤朝廷和气。

朱元璋没有回答他,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刺的木棍扔到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又命人把木棍上面的刺给削掉,朱标自然能够轻松捡起,于是老朱教育小朱:“我现在诛杀这些人,就是为你消除隐患”。

这个故事似乎暴露出了这对父子内心的秘密。

然而,真相是如此简单的吗?

并不是。

↑朱元璋的反腐措施,空前绝后↑

谁都知道,朱元璋堪称中国历史上反腐手段最决绝的帝王,他的反腐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反腐条件严苛

只要是犯有贪污的官吏,一经查实,一律发配北方荒漠中充军,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二、反贪腐不避皇亲国戚。

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都是死于贪腐相关案件。

以上事实人所共知,但大家很少去思考朱元璋这样的做法,会面对何等的压力。

换成任何别的皇帝,真不一定能够驾驭如此复杂的局面,哪怕这个复杂局面是朱元璋一手造出来的。

↑权贵官僚们当然会歌颂宋太祖赵匡胤↑

李晓鹏博士在《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书中曾经比较过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区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做法千古称颂,可你仔细想想,称颂者会是谁?必然是受益者和无知者。

石守信等大将权贵倒是可以丰衣足食,代代无忧,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可背后需要多少老百姓付出巨大代价呢?

自古以来,官员们的荣华富贵和老百姓的丰衣足食是一对矛盾。

因为在农业经济时代,官员的薪水与富贵,都是取之于民。赵匡胤采用的是贿赂讨好官僚集团,至于民不聊生这样的事情,对不起,他不会考虑的。所以宋朝的公务员之多,堪称各个王朝之最,因为公务员待遇好啊。

这与出身有关,朱元璋是苦出身,当过要饭的,当过和尚,父母家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朱元璋从小就痛恨贪官污吏。没想到老天爷竟然真的让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如何对待“腐化”的官僚权贵,朱元璋必然不会采用赵匡胤那种讨好的做法。

↑李善长活的没有安全感↑

再说另一方面,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权贵们,他们其中一些人,保持了高尚的政治操守,朱元璋对待这些人倒也不坏。但其中多数官员,膨胀了,腐化了,这是人性的必然。

比如朱亮祖在广州,成为土霸王,和当地劣绅勾结,一手贪财,一手逞威,换做是赵匡胤当皇帝,屁都不管。但朱元璋不能忍!

再比如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他娶得可是马皇后与朱元璋的第四女安庆公主,以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深情来说,安庆公主也得到相当的恩宠。可是欧阳伦却利令智昏,偷偷贩卖私茶,谋取暴利,而且他还是利用公家的驿站搞走私,成本都是国家的,利润都是自己的,这种违法案件在历朝历代简直司空见惯。

而且权贵们还面临一个他们无法约束的情况:自己的家奴狗仗人势,自己的后代不长出息。欧阳伦的家奴周保在走私的过程中,嚣张至极,殴打河桥吏,河桥吏一直都是一忍再忍,这次无法忍受,于是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杀女婿,杀得好!↑

朱元璋大怒,立即处死周保,并且赐死女婿欧阳伦。都说朱元璋残忍噬杀,但换成赵匡胤来当皇帝,河桥吏岂不该活活被周保等人治死?或者等一个包青天?欧阳伦岂不要一直无法无天?

同样,胡惟庸案件的直接原因,也要拜胡惟庸儿子胡公子所赐,胡公子在街上肆意奔放,坠车而死,胡惟庸竟然亲手杀死驾车之人,给儿子报仇,换成赵匡胤当皇帝,恐怕不但不会追究胡惟庸的责任,还会派人慰问胡惟庸丧子之痛呢。

朱元璋反腐是没错的,但他最大的错误在于方法不对,他过于依靠人治,同时又不能体谅官僚的行事逻辑,比如空印案,官僚的初衷并非利用这样的手段谋私,而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的一种得宜之法,朱元璋却完全不去体谅此事的背景。

总之,朱元璋对待官僚集团的态度,让许多官僚都产生巨大压力。

↑胡惟庸有一大群追随者,他们受够了朱元璋↑
<strong>

当官为了干啥?权贵的功劳不就是换来权势财富和地位吗?这些都是人性必然的行为,可朱元璋一丝都不肯妥协,如此严酷的手段,你要是在朱元璋手底下干活,你会怎么想?

普通官僚当然是畏畏缩缩,每天上班前和家人告别,能活着下班就是大庆幸了。但到了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位置,他们就有能量和朱元璋掰掰手腕了,而且能够得到足够多的官员支持,有“群众基础”,这点很重要!

虽然许多明史大家都认定胡惟庸与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心思,但小编认为,胡惟庸和李善长内心绝对想过反抗朱元璋的办法。

为什么?因为活的没有安全感。而且老朱的做法太极端了,当官贪污点怎么了?人家行贿我办事,怎么了?我不造反,该干活干活,又怎么了?老朱你这么搞,会没朋友的。

实际上,朱元璋也没有安全感。胡惟庸案件爆发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可胡惟庸的案件余波,一直到李善长被牵连诛杀才算基本停息。而李善长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被诛杀的。

↑锦衣卫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这十年间,朱元璋做了什么?为什么需要花费十年,才把李善长杀掉。原因其实很简单:朱元璋起初也不知道李善长做了些什么,他需要花费时间调查!

实际上,诛杀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意识到了官僚集团存在着反抗他的力量,他需要顺藤摸瓜,逐一排查。

朱元璋一方面通过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加强皇权,加强自己控制朝廷的能力,一方面,他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立了锦衣卫,负责探查官僚的政治动向,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内心的不安全感。

其实,随着朱元璋年纪渐大,他的极端性格有增无减,樊树志先生认为朱元璋利用这十年时间编织能够杀死李善长的理由,毕竟人家李善长有免死铁券,金身护体,还能免死三次!而唯一无法免死的条款,就是谋反。

证据炮制需要时间,但朱元璋派人伪造证据的动机呢?恰恰是他对李善长等人代表的巨大的政治能量的不信任!

李善长等权贵,是唯一能够真正打击朱元璋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决不能再留下来而且,为子孙后代考虑,朱元璋能够压制住官僚权贵,可朱标的威望手段能做到吗?显然做不到!

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是,朱元璋的做法得罪了一大批权贵,为他的皇权反而埋下了巨大隐患,于是为了铲除这个隐患,他又不得不继续消灭权贵,这个死循环形成之后,无论李善长还是朱元璋,就都没有退路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李善长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个极其理性,手段酷烈,性格坚决的政治天才。


我见青史多妩媚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如果要准确地回答题主的这道题,我们就不能独立地站在明朝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而是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哲学观点,从中国的五千年发展史中去寻找答案。

1》在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的统治者是通过推选制度选出来的。他们从社会的实践中去发现和考察有所作为而能为人类造福的优秀者。当新的优秀者出现时,更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把治权交给下一代。在这个历史阶做,整个社会没有所谓的家天下汉王权制度,而也便没有存在统治阶层的权力和阶级利益冲突,因此也就没有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滥杀下面官僚的现象。

2》

然而自从舜把治权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大禹以后,禹并没有实行禅让制,而是把统治权直接交给自己的儿子,从而建立了以禹家为主的统治集团,统治了大约五佰多年的夏朝,从而在中国的历史中开始了以氏族为主的统治制度,这一制度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国奴隶制的二千多年,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才宣告结束。

3》

但历史的步伐总是向前垮越的。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氏族的利益,他便将自己定位为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家族统治权力能代代传承下去。为了这一目标,凡已自己三观不同的而冲撞自己统治利益低线的官僚大开杀戒,也就人们传说的‘’焚书坑儒‘’的历史(当然也是有利于刚刚统一的中国)。当然也就从那时候起,中国便走进了以氏族为统治集团的封建王朝时代。而皇帝的权力,通过儒家三纲五常的理论认证,皇帝就是天上之娇子,天下的土地是皇家的皇土,天下的人都是皇家的皇民,皇帝拥有无限大的生杀以夺的权力,任何人或事,只要冲撞了他的底线,不管你威望多高,功劳多大,甚至皇亲国戚也同样杀无赫,尤其是到了刘帮建立的大汉皇朝,更成为了延续中国二千年封建统治者的铁律。

4》

如果说秦朝前的统治阶层的矛盾是皇上与各下面各封侯王的矛盾,而秦以后则是皇上与统治集团之间赤裸裸的权力与权利的矛盾,因此因利益不合的产生皇上诛杀手下大臣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中便层出无穷。从东汉刘秀封二十八位功臣于灵台外,从秦的焚书坑儒到刘帮诛杀韩信,到司马诛杀曹家,即使是同胞兄弟,李世民也照杀无误。而明朝除了处事低调的邓愈外,即使是曾经无数次救朱元璋之命的徐达也死于非命,甚至当朝宰相刘基也不得善终,而诛杀常遇春、李善长也不足为怪了。而朱棣诛杀建文帝也同样不足为奇。而后来的清统治者对八旗子弟的诛杀也同样建立在皇权理论基础上。

5》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以儒家思想理论的皇权治理下,君就是纲,臣就是目,臣是绝对处于皇权的统治下,肖一不善便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自古以来便传下‘’伴君如伴虎‘’之传说。

6》

才疏学浅,泛论几句不值一读。如有能者赐教,则无限欢迎。祝大家子年快乐吉祥!











邓工280


朱元璋杀李善长跟他是不是已经年暮没有任何关系,重点在于在朱元璋看来,只有李善长死了,这大明的天下才能稳如磐石,万世一系~

一:李善长——朱元璋的萧何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县人,爱读书而有智谋,自朱元璋创业伊始就携家追随,因为善于调护诸将之间的关系,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随着朱元璋建号开国,水涨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个没有战功却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还是大明朝的开国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时拥有可以免死两次的丹书铁券,风头之盛,一时无两。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险,却依旧没能保下李善长的项上人头,在洪武二十三年,因为涉嫌胡惟庸党案,满门七十余口悉数被杀~

二:祸从口出——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为“沟通宿将,意图谋反”而被株连九族,当时涉案人员多达三万余人,但案件远未就此结束。

洪武十八年,有人举报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儿与胡惟庸“通谋”,朱元璋考虑到李善长的劳苦功高,并未深究,只是将其软禁在崇明岛。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罪被抓,严刑拷掠之下,丁斌供称:“胡惟庸造反之前曾四次劝李善长入伙,第一次被李善长严词拒绝,第二次,胡惟庸答应事成之后,淮西之地尽数相赠,封李善长为诸侯王,李善长心动;第三次,为密室之言不得而知;第四次,李善长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让他们自行安排。”谋划既定之后,李善长和胡惟庸为了避人耳目,从此早朝相见,只是点头示意,并无言语交流。同年,李善长又向汤和借调官兵,大兴土木,如此一来,更是严重触犯了皇帝的忌讳,雷霆震怒的朱元璋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李善长全家以及“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宋濂”等人全数羁押,或处以极刑,或流放荒蛮,自此,淮西勋贵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株连党案

在李善长被诛杀的当年,以解缙等人为首的文官就开始为其鸣冤,猜忌骁悍的朱元璋却出奇的沉默,置若罔闻~

中国古人向来强调“见机而作,功成身退”,可李善长不但不能行此良策,而且年纪越大越贪恋权势,朱元璋打天下主要倚靠淮西乡党,而李善长又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领袖。所谓翻身农奴做主人,原本就拙劣寡识的淮西勋贵集团,一心想着荣华富贵,荫庇子孙的他们迅速腐化,蜕变成了当年他们誓死反抗的人,为了巩固九死一生才打下来的革命果实,他们呼朋引伴、结亲媾婚联成一体,围绕在李善长的周围,牢牢把控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极力打压非淮西勋贵集团的所有人士。

深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朱元璋,在建国之后面对势力庞大,骄悍霸道的淮西勋贵集团却显得无能为力,当年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成了他最大的肘患。为了稳住淮西勋贵集团,他刻意打压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士人集团,甚至还开设“南北两榜”的进士择取制度。但,养虎终遗患,生性残刻且雄猜霸道的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家的天下,在忍耐和纵容之中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果断和决绝的劈向当年这帮兄弟~

四:李善长也算死有余辜

自古功高震主者身危,李善长身负不世之功,却不知进退之道。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小吏出身的李善长终究没有规模宏大的大局观,也没有把握时局的敏锐度,对帝王心术更是无从感知,以至于当止而不能止,当退而猛进。天下动乱之际尚且能够存身保富贵,可一旦寰宇澄清,当年的多谋善辩反而成了怀璧其罪,数千年的历史中无时无刻不在重复着这样的历史悲剧。

同是小吏出身的北宋赵普也是不学无术,所幸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要比朱元璋仁厚宽爱的多。所以“外饰其公,内谋其私”的赵普虽然屡遭贬谪,却终究得以善终,并且还落下“两朝宰辅”的美名。

李善长的死,固然是朱元璋残苛寡恩,豺狼心性容不得功臣名将,但细思之下,他的言行举止,放浪恣肆,无所避忌,又何尝不是遭忌人主,自寻死路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明朝开国之初,有六个人被册封为公爵: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六个人当中,只有李善长没有战功,排名却是第一。可见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的头号功臣。

在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这次册封中,李善长不仅被封为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得到了朱元璋赏赐的“丹书铁券”一枚,民间俗称“免死金牌”。

在这枚“丹书铁券”中,朱元璋称赞李善长,说他的功绩甚至超过了汉朝的萧何。这枚“丹书铁券”里还明确承诺“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也就是说李善长可以免死二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以此作为对李善长功勋的回报。

可是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傻子,李善长的“丹书铁券”的“免死三次”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便是:如果谋反,则不得免死,这是它的大前提。

洪武四年,李善长识相地辞去左丞相的高位,退休回乡。尽管退休在家,李善长还是念念不忘朝中之事。比如洪武七年,其弟李存义被提升为太仆寺丞;洪武九年,其子李祺与临安公主完婚,成为驸马都尉。而这一切,都成为政敌日后攻击他的口实。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的罪名被处死。不少大臣乘机举报,将李善长列入“胡党”分子之列。朱元璋看在多年的交情上网开一面,只是罚俸一千四百石,以示惩戒。

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年,胡惟庸已经死去十年,但他的罪名却突然由“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通倭通虏”即勾结日本和蒙古。于是,李善长也从一名“胡党”分子,升级为胡惟庸“谋反”的幕后主使。前面说过,“丹书铁券”中明确规定,谋反不在免死之列。而李善长被认定为胡惟庸“谋反”一案的幕后黑手,焉有免死之理?

果然,李善长一家很快便遭遇灭门之祸。77岁的李善长,连同李氏一族70多人,被统统处死。李祺一脉,因为其驸马身份才得以保全下来。


麻辣一加一


洪武四年,李善长宣布下野,赋闲在家的他于洪武二十三年被当做胡惟庸的同党而赐死,连同家中七十余口,全部处死。只留下了一个儿子,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女婿。此时的李善长早已年迈,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死手,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李善长,作为淮西出身的朱元璋老乡,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明第一谋士。他与朱元璋还是小兵的时候,李善长就曾经规划过建国蓝图,那算是朱元璋最早奉行的建国纲领。大明建国,分封功臣,李善长与徐达一文一武,分别位列左丞相与右丞相,可谓位极人臣。与大多数功臣一样,他们在朱元璋的手中尽皆死去。

李善长死的时候,早已经赋闲在家十九年,为什么朱元璋还要对其痛下杀手?有人数是功高盖主,鸟尽弓藏。我们来分析一下。功高盖主,李善长的确为大明王朝建有奇功,但他是文臣而并非武将,他一生都未曾掌握兵权,仅仅是与朱元璋身边的一个智囊而已,比起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是有很大区别的。说他功高震主,怎么震主,拿嘴皮子在家震主嘛?况且李善长在洪武四年就已经赋闲,洪武二十三年被杀,难道是李善长一直震主十九年才杀?这显然说不通。鸟尽弓藏更是无稽之谈,要真是兔死狗烹,会等十九年?这是朱元璋的秉性嘛?所以这两个原因直接可以排除。


为找到李善长的真实死因,小觻得拜读了很多大家之作,结合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以下两点原因。

直接原因:居功自傲

李善长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居功自傲。有人或许会说,李善长被杀的直接原因不应该是和胡惟庸谋反嘛?很显然不是。李善长早已经位极人臣,成为大明王朝一等公,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就算是帮助胡惟庸谋逆,他能得到什么,也不就是这些嘛?还有人会说他是在利用胡惟庸谋反称帝,这就跟扯淡了。当时的李善长已经暮年,就算轰轰烈烈的打下天下,能做几天皇帝?要是他真有那份心,为什么不在元末大乱的时候自立山头呢?为什么等到天下太平再另起炉灶,这不是找死?

李善长曾经在洪武二年秘密召见过其他大臣,这件事情被知道后,朱元璋就开始对李善长心存芥蒂。“丞相见官员还要秘密的来,这是在防谁,肯定是防我啊!”这肯定是朱元璋当时的内心独白。作为一个疑心极其重的皇帝,这样的怀疑只会多而不会少。赋闲之后的李善长更是喜好奢靡,开始大建豪宅,还向着汤和借了三百士兵做工人。这件事情李善长采取了一贯的不打报告作风,而和他合作的汤和就很懂事,第一时间把事情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会怎么想?你一个赋闲在家的人敢借兵,今天借三百,下次就有可能是三千,而且还不向我打报告。虽然是一起玩到大的兄弟,可是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

朱元璋最最缺乏的本就是政治自信,因为他一介布衣成为皇帝,最怕的就是别人看不起,而李善长做什么事都趾高气昂,居功自傲,朱元璋肯定受不了。所以,居功自傲就成为了他死亡的催化剂与加速器。

根本原因:皇权与相权之争

前面说了,朱元璋是一个嫉妒缺乏政治自信的人,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是权力欲的温床。其实朱元璋在称王时期就曾发表过对于元末动荡不安的原因分析,大致意思就是:君权旁落,臣强主弱。这就是涉及到了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汉代内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都是对相权的分权与制衡,从而保障君权。这些方法有没有用,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朱元璋看得很透侧,所以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办法。

明初承元制,设中书省。李善长担任中书长官(丞相)这四年,朱元璋曾经秘密召见过刘伯温,说是要改革中书省,要让他做丞相。刘伯温很是小心,避而不就,朱元璋又连续说出三个人的名字,其中包括汪广洋、胡惟庸,但是都被刘伯温已能力不足或者其他原因拒绝。朱元璋被拒绝后很失望。其实这次刘伯温的小心其实是过头了,想想看,改组中书省,动李善长这么重大的事情,朱元璋会找一个三等伯刘伯温谈,这说明朱元璋是真的想让刘伯温当宰相。为什么呢?因为要制约相权。

朱元璋的权力欲是空前强大的。选用刘伯温的原因就是,他是功臣,但他不是大功臣,他不会骄横跋扈,不会对皇权进行制约,除了刘伯温,朱元璋提出的汪广洋、胡惟庸亦是如此。说实在的,朱元璋并不是想找一个才能卓著的丞相,而只是想找一个能够听使唤的提线木偶,从而真正实现朱元璋心目中的君强臣弱

朱元璋的计划就这样实行了。李善长通过某种原因下野之后,朱元璋提及的三人陆续受到了重用,汪广洋、胡惟庸相继做了宰相。只可惜汪广洋是一个受气包,时常被胡惟庸排挤,最终排挤出中书省。后来朱元璋又把汪广洋调了回来,用他来牵制正在出任丞相的胡惟庸。只可以这个人根本不是胡惟庸的对手,最后朱元璋只能让他滚蛋。

朱元璋的权力过度的算盘最终还是落空了。胡惟庸就像刘伯温分析他的那样,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出丞相之后,反而变本加厉,结党营私,丞相府每天门庭若市,反观朱元璋那边,君权被排挤,这正好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所以,朱元璋动手了,既然丞相存在就有分权的可能,那么就干脆不要设立丞相了。所以,胡惟庸有了谋反的罪名,李善长被编纂成了同伙,双双赴死。

这样说有没有依据呢?当然有。胡惟庸倒台后两年,朱元璋立刻废除中书省,将六部提升,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朱元璋还明令天下:从今以后不得再设立中书省,建议设立者凌迟处死。凌迟作为古代之极刑,能够和中书省的设立前扯上关系,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个胡惟庸?显然不是,朱元璋的目的就在加强君权,废除相权。

李善长是可怜的,本来他完全了可以身事外,可是他一贯的表现实在让朱元璋看不下去,骄横跋扈姑且不说,对君臣直接的规矩也是爱答不理,如果有这样的员工,领导会给他好眼色看嘛?况且还是一个当过宰相,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人,怎能拿不拿你开刀?虽然,李善长的主动离开让朱元璋给了他一份丹书铁券,但是不好意思,丹书铁券不免谋反罪的死刑。既然李善长必须死,就让他谋反吧。所以,一系列李善长勾结胡惟庸、包庇罪犯的罪名从天而降,李善长就这样死在了制度的革新之中,死在了君主集权的趋势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