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暫停的馬拉松,誰最頭痛?

疫情下暫停的馬拉松,誰最頭痛?

圖片來自於網絡

這兩天這張圖片在馬拉松愛好者的朋友圈內被瘋狂轉發,相比於著急賺錢的非洲兄弟,本次疫情又將對我國的馬拉松產業產生哪些影響?圍繞著馬拉松而運營的公司又將何去何從?

據統計,中國2019年舉辦了超過1900場馬拉松賽事,從體量上看甚至超過歐洲各國馬拉松賽事的總和,賽事總獎金更是超過全球其他賽事的總和,這就不難解釋為何非洲二、三線的馬拉松選手會頻繁前往中國淘金。以“奔跑中國”系列賽事為例,旗下的一級賽事獎金總和超過10萬美金,即使不能奪得冠軍或打破賽會紀錄,通常外籍特邀選手也會得到2萬美金左右的獎金,若奪冠個人獎金將超過3萬美金,這些獎金則可以滿足非洲一個家庭的年收入。

在全球來看,同級別賽事在中國大陸的獎金最高,那麼這些資本源自何處呢?馬拉松賽事是目前提高城市知名度,促進地方旅遊的一把利劍,僅2019年央視對50餘場比賽進行了直播,在客戶端對上千場比賽進行了轉播及報道,流媒體端形成了家鄉名片的傳播文化,一時間通過馬拉松相互展示著“最美家鄉”。中國馬拉松產業起步較晚,大多數由當地政府下轄體育局發起,由賽事公司進行承辦。政府通常會拿一部分財政預算出來,同時會找當地的企業進行冠名贊助,將資金撥發給賽事運營方及相關賽事保障機構,賽事運營方將會運營賽事相關的進程及營銷安排,總終以參賽人數,賽事成績,央視直播(或報道),網絡關注度及熱度來完成KPI。一場成功的賽事對於政府、執行方及參賽者都是多贏的局面。

馬拉松熱潮的來臨也催生了許多的周邊產業,近年來,在大城市興起了多家圍繞跑步及相關賽事的體能訓練中心、康復中心、裝備店,將跑步、健身融入了國民日常的生活之中,同時如同悅跑圈、咪咕善跑等線上APP也推出了線上馬拉松,NIKE等裝備商順勢推出了路跑文化,將更多時尚,黑科技帶入了尋常的百姓家,圍繞著馬拉松的消費也變得越加的豐富。

此次疫情的來臨恰逢馬拉松賽事的黃金期,初春的氣候條件被譽為跑馬的聖季,其中不乏跑著頻出PB(個人最好成績)的無錫馬,風景宜人的揚州馬,川味十足的雙遺馬,以及本該櫻花盛開來的武漢馬等,以及上百場的其他賽事。疫情的蔓延迫使6月前的賽事被迫取消或者延期,這時誰最頭痛?首當其衝的應該是賽事執行公司,中國的賽事執行公司大部分效益並不理想,成本高,收益低成了主要的難題,以在港股上市的智美體育來看,大部分的企業都在吃“皇糧”的階段,自己賺一份辛苦錢,在今年初舉辦的賽事,執行方通常在去年的9月份便開始了賽事的規劃,營銷的投入,物料的製作,如果比賽不能如期舉行,這些費用誰來買單?其次,以上的問題也反映在贊助商的頭上,已經到位的贊助款和未能成行的營銷價值,其中又有多大的損失?而後,除了非洲運動員外,加緊訓練的國內半職業運動員們起碼半年沒有了收入,他們的收入一部分來自於賽事的獎金,一部分來自於品牌的贊助,如衣服上的廣告,運動鞋,手錶等。同時,少出門的口號讓悅跑圈這樣的軌跡型健身軟件失去了競爭力,日活較同期有了比較明顯的下滑,依賴馬拉松應運而生的實體產業更是到了洗牌的階段,寬闊的現金消費環境將慢慢迴歸到價值投入,或許疫情過去,全民身體素質消費將會重回春天。

馬拉松賽事的蓬勃發展對於今天的中國是一件好事,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更多的人投入到運動健康的事業中來,讓國民身體素質逐步飛躍。但對於我們而言,也希望著量變能夠促進質變,目前我國的賽事運營能力相比於國外成熟的六大馬來說還有著本質的差距,逐步的脫離體制,走向自由商業市場,在過程中加大投入,在前後做好市場培育,打造出第七大馬便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