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理解“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

蒼穹驚雷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是一句民間俗語。能夠長期流傳的民諺俗語,都是有一點道理的。發是發展的意思,富是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是在三十歲的時候,事業還沒有發展,到四十歲的時候,也一定不會過上相對充裕富足的生活。

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和傳統中國人的人生理想相關聯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說的人一生人格完善的過程。人在三十歲之前,是學習的時間,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自立於社會。人的自立,最重要的外在體現,就是努過自己的勞動能養活自己,使自己可以獨立生存,並能養家餬口。因此,發這個字,是個人通過學習使自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的形象表示。發展,是事業大了。發麵,是面大了。個人發了,個人的影響力也就大了。也就是立足社會養家餬口的表現。

如果三十歲,事業開始發展了。到四十的時候,基本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了。如果一個人在三十的時候,思想上還沒有獨立,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方向,事業還沒有起步,這就是所謂的三十不發。比如,當農民的,這時候已經會種田了,學手藝,也差不多可以出師,自己掙錢了。事業進入起步階段了。如果三十的時候,什麼也不會做,不能自立於社會。那麼,可以預見的是,到四十歲的時候,你的生活一定不會富足。

這句俗語的現實語境大概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三十多了,還是一事無成,不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還希圖僥倖,認為自己一定會發達。這時,人們就會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人到五十尋死路”。也就是說,人生是有一定規律性的。如果小學的時候是個學渣,人們為什麼會相信你到高中的時候能成為學霸呢?三十歲的時候,還在混日子,四十歲的時候,一般也不會富足。四十歲一過,馬上就要奔五十了。按傳統社會的標準,已經進入老年了。一輩子很難有所成就,只能混吃等死了。

這個觀點,當然也有其侷限性。比如姜太公八十歲遇到周文王,人生開始走向輝煌。鄧大人七十三歲帶領中國改革開放。似乎可以反證出“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未必正確。但這些後半生能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和成績的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也絕不會是混日子的狀態。以此言之,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還是很有道理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認真的對待,認真的生活。每個階段的努力,都會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打下基礎。而牢固的基礎是收穫的最根本保證。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認為,人生的黃金年齡在30歲以前。過去有一個寓言,說造物主安排動物植物和人的壽命的時候,他首先安排人活30年,後來安排牛活30年,牛說我有20年就夠了,人說把那10年給我吧!安排給馬30年,馬說我有20年就夠了,人說把那十年給我吧!造物主又給安排狗30年,狗說我有20年就夠了,人說把那時間給我吧……。其實造物主安排人生命的這些年數,是讓你享這些年福的。你看人類在30年以前,基本都是享福的。後邊都是受罪的,四五十歲,像牛馬一樣操勞受累,後面的十年去給人看大門。有的給別人看,有人給自己的孩子看。古人一般很少活過60歲的,有句話叫做人活70古來稀。而今時代變了,外國的人都工作到了69歲了。我認為30不發40不富的意思是是,人在30歲以前,你的智力、體力、能力,都在高潮期,而父輩在你創業的時候,能給你平添無數助力。比如經驗、人脈、財富……等等,讓你迅速的起步,快速的發展起來。而30以後,你身邊的助力越來越少,老人逐漸的老了,他不在能幫你,反過來需要你照顧,讓你有一種幹什麼顧此失彼的感覺。而今社會上各行各業都競爭比較激烈,富二代官二代的人比較少,大多數人都是芸芸眾生,依靠的東西特別少,如果我們錯過了創業的好時機,我們怎麼能發展起來呢?一旦你淪為終身的打工仔,你又怎麼能發家致富呢?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君發2019


二十不勤,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而衰靠子助”這句古語,流傳至今,令多少人每每看到此句話,感慨萬千,腦中浮想聯翩。

所謂三十而立,立德,立身,立志,這應該是詮釋了其基本的含義吧。所謂立德,作為一個三十歲的人,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已經走向成熟,自身所體現出來的道德和素質已是這個年齡所需體現出來的內資本吧。立身,中國古話,凡事身體力行方可知其味,在三十歲的這個時候,所做的事情,自己已能充分考慮並能為其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立志,若是在三十歲的時候,在人生的這條路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那只有一個結果,會生活的很累,所以在三十歲之時,明確指向,明確目標,目標不必太過遠大,但最起碼的是自身切實考慮出來的一個方向,不是隨機而生成的。

至於四十而富,非一個財產豐富所能代表的了得,其中摻雜了人生百味,財產,精神甚至是家庭的財富。這樣人生才會有所留戀,也許現如今很多人把這部分財富寄託於在孩子身上所作努力,但豈不知只有自己在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相對富餘平衡方可給家庭及個人帶來更多的選擇。當然這並不是財富相對匱乏的人就不可擁有,也是在努力地那條路上所給與滿足。

三十不立,四十不富,說的很簡單,但其意深遠。


呼尒嘿呦


很有道理!但只是人生經驗的歸納,不是鐵律。

此語見於明清時期的格言諺語幼教書《增廣賢文》。這本書啊,扎心的話不少,例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實在說,看著這個書,覺得那時候兒童教育得多陰暗啊!(也有陽光的: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這句諺語,原文是“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衰尋子助。”民間也有流傳其他版本,如:三十不苦,四十不富,五十死路。

對於古人而言,二十弱冠就算成年,奮鬥十年,積累經驗人脈財富,到三十而立,就進入人生最黃金的奮鬥階段,過了三十奔四,就可以稱老夫了,蘇軾那麼豁達的人,三十八歲時寫到“老夫聊發少年狂”;岳飛三十功名塵與土,也是名句。到了四十歲之後,人生能達到的高度已經定型了,再難有大氣色了;對於平均年齡只有四五十歲的古人,大多數人已經進入暮年,所以五十死路,五十尋子助就順理成章。

對於當代而言,雖然人壽命大幅延長,但是對於大多數上班族而言,生命週期(Life Cycle)仍然起作用,規律是以三四十歲為黃金創業期。只是,由於社會環境提升,人可以在前至二十歲後到五十歲時仍然有奮鬥的激情。不過,峰值仍在三四十歲。

當然,社會整體性的經驗概括,和個體是兩回事。中國自古就有不服老,老當益壯,老驥伏櫪的傳統。褚時健的橙子都沒少吃吧?個體努力是可以無視“三十不豪四十不富”的說法的。對於年輕人,創業要早,努力要早,可以拿這句激勵自己。



長劍不出鞘


立是什麼意思呢?是樹立、站立,看過打仗的都知道,陣地上插著一杆大旗,亮出自己的名號,代表的是實力、威風!

看看我們身邊的商業大佬,三十歲的時候都難有大作為,特別是老一代企業家,三十歲只是剛剛淌出一條道路,剛剛開啟一扇大門,但也能看出他們留淌在血液裡的不屈的基因,事業不光看眼前而是要看他五年前十年前,或者說要看誰現在有什麼本事要看他交往的人,要看他有多大前途就要看他五年十年後把現在的局做多大。



所以說三十不立四十就富不出來,四十不立五十就富不起來,五十面有為六十做打算,六十就面臨危機!
人就像一棵樹,上面枝葉對路了有很大發展空間,但樹幹不粗,樹根沒有五年十年紮實的基礎,註定像浮萍一樣長不大!


黃蜂二師兄


看了不少回到,大都在證明這句話的合理性,我想換個角度看看。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概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找到原型,有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不翻譯了,不懂去百度下)

1、孔子那個年代人類的平均壽命挺短的,不像現在的人類,平均壽命基本上70打底,80-90歲可以挑戰,100歲人生還是有不少人夠得著的。

2、而且古時候十幾歲便能考取功名,征戰沙場,現在的人類學習成長的週期明顯比古人更為長,那些博士畢業的人差不多就30歲了,他們可能還很窮,但是未來潛力不可估量。

3、舉幾個例子吧,巴菲特30歲也算不上富豪吧,不過他跟時間做朋友,財富雪球越滾越大;任正非40歲才創業哦,這個老先生的故事很多,就不瞎嗶嗶了;前段時間去世的褚時健老先生70歲了還在借錢1000萬創業種褚橙,80歲創業搞得風風火火,90多歲走到人生盡頭(不清楚的去百度下吧,很多文章)

最後,朋友們,別管你30還是40還是50歲,又能說明什麼呢?別忘記你的人生要按100歲來計算啊,50歲人生才走一半,時間還長著呢,一切皆有可能。(以褚時健老先生的後半生為榜樣,原創不易,記得點個贊,哈哈哈哈哈)


破規


人一生當中,十五歲至二十歲,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紀,不考慮後果,勇往直前的,是接觸社會的初級年紀。

到了二十五歲,有了一定的手藝和認識,是確立人生目標的一個過程。

到了三十歲至三十五歲,在社會中,有了一定的社會和事業基礎,也確定了目標,思想也趨於成熟,知緩急,曉勇退,有幹勁!

到了四十歲至四十五歲,是不惑之年,該爭取的爭取了,該拼的也拼了,善惡榮辱都體驗過了,知道該怎麼做人了,於是做事情比較謹慎小心,缺少了勇往直前的勇氣。

到了五十歲至五十五歲,是知命之年,因為經歷太多,身心疲憊,很多事情都看破了,懂得了爭而無爭,無爭而爭的道理,該是自己的,總歸自己所有,不該自己的,在爭也是枉然。

到了六十至六十無歲,是耳順之年,人到了這個時候,無心與爭,修心養性,隨緣自在。

到了七十歲至七十五歲,乃是不慍之年,剋制了自己的很多習性,譬如我慢嗔恚心,這是人的通病,幾乎人人都有我慢嗔恚心,主觀想改是很難的,只要到了耳順之年,人行將落幕,活一天是一天,活一天賺一天,得過且過,還有什麼值得生氣的呢?

如果人能活到八九十歲,真是天與之福,法外之恩,到了這個時候,就是頤養天年的時候,三毒已盡,五毒已消,返璞歸真,逐步恢復了人之初的狀態,離道不遠矣!

由此看,無論學佛還是學道,修身養性,是為關鍵,假如你能活到一百歲以上,有什麼不能成就的呢!


澤仁德喜


人的一生在三十歲之前,必須有自己穩定的工作,職業和事業。如果三十歲你還沒有一點成就,沒有把事業發展壯大,到四十仍然難得富足。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乘光陰,失去金錢可以找,失去光陰難找尋。

青年朋友們,不要錯過好時光,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職業,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建好健康富裕的小家庭,同時也為我們的祖國增添光彩!

下面圖片是我現在的老闆,今年三十歲現在他承包了三個隧道工地二襯澆築工程,現在他有四個小孩(兩兒兩女)他的工作很忙,即要與公司領導接恰關係,又要搞好工人的工作安排,有時還要揹著小孩工作,他叫李飛四川宜賓人,1990年出生,他現在有房有車有事業,還有四個小孩,真叫人財兩旺。

李飛是我們年青人學習的榜樣,青年,中年朋友們努力奮鬥吧!老年朋友們發揮餘熱吧!





正常運轉


你怎樣理解“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與農村常說的俗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這句俗語簡單而又明瞭的概括了一個人奮鬥的完整歷程。

我們從現代人的學習和生活過程,分析上面俗語中的三個時間段。

一個人從出生到二十二歲大學畢業,再到三十歲有六年的時間。如果不在大學期間做好規劃,那麼六年時間轉瞬即逝,將會一事無成。當然在這個時間段完全可以做好人生規劃,為今後的發展打好基礎。在這個階段打好基礎後,財力和學問的提升,都會使三十歲的人豪氣干雲,充滿力量,充滿鬥志,對未來的人生滿懷幢景。

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是一個人的重要發展時期。生兒育女,教育兒女都是在這個時間段完成。個人財富的增長和積累階段,或者是個人聲望的提升階段。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那麼終將碌碌無為(當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將碌碌無為)。

在四十到五十歲之間,在前一個階段積累的基礎上,財富更加雄厚,人際關係通達,聲望達到極高。當然如果還在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的人,再想努力為時已晚矣。人至生年末,垂垂老矣。不是和將死之人一樣嗎?能夠貢獻什麼呢?

上面說的都是普通人中,大多數人概莫能外。當然也有極少數厚積薄發的人,那絕對是鳳毛麟角。像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八十歲才出山。特朗普七十歲才當總統,楊振寧將近八十二才娶了美女翁帆。如果你選擇八十歲結婚,你父母親絕對揍扁你。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也有人說“活到老,學到老”,這些都是非常正確的觀點,但五十歲之後人的精力不濟,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體魄,更沒有年輕人的勇氣。因此在年輕時就必須樹立堅定的人生目標併為之而奮鬥終身,這決不是政治說教。古往今來,有那麼多成就大業的名人志士,有幾個是八十歲的老爺爺啊?

(蔣淵於2019年3月11日)



蔣東錦


你怎麼理解,30不發,40不富,這句話?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一句話這樣說,窮不過三代,30不發40不富,感覺接近這一個道理,為什麼呢?在中國,三十而立,就是30歲,是而立之年,30歲應該婚姻事業都定下來了,進入一個人生的穩定期,如果30歲了,還一事無成,那等到到是40歲的時候改變,基本上是很低了,

30不發40不富,是用來形容,他一直固定在一個姿態,生活姿態,因為,用來形容一個人,他有沒有轉變?如果到了30歲,還是那個樣子?老人,眼裡到了40歲,也就這個樣子,意思就是廢掉了,

我們老家很多,30歲出頭沒結婚的男士,我們老人經常拿出來說笑花,這個又30了,那個又30了,一兩條村加起來都有幾十個了,這幫人要緊哦,對自己的婚姻,找媳婦這麼難?這個人這個樣子,朗朗蕩蕩,意思就是,不務正業,整天這裡喝酒,那裡喝酒,這個人就是這樣子,一輩子都完完,沒希望了

老人一邊聊天,一邊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