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如何塑造人類歷史?當代人應怎樣重建與動物的親密關係?

動物如何塑造人類歷史?當代人應怎樣重建與動物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 動物如何塑造人類歷史》[英]布萊恩·費根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

《親密關係》是一部講述人與動物關係的歷史著作,作者布萊恩·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士。作品梳理了狗、山羊、綿羊、豬、牛、驢、馬和駱駝這八種動物被馴化的過程,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了人類的歷史。這些動物與人類建立聯繫的時間有先後,影響人類歷史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無一例外的是,它們與人類之間都存在親密的夥伴關係。

根據古代動物骨骼專家帕特·希普曼“狼-狗”推論以及遺傳學家對早期犬類的研究,從冰河時代後期開始,狼的馴化經歷了很長的過渡期。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對肉食共同需求的基礎上,狼逐漸成為人類的緊密合作夥伴。

作者運用分佈各地的巖洞壁畫和大量墓穴犬類遺骨,還原了狗成為人類伴侶和狩獵夥伴的過程。這個過程部分涉及飲食的改變,也體現了狩獵生活向農耕定居生活的轉變。我們與狗緊密生活在一起已有大約15000年,其間,家畜在人類生活中開始發揮重要作用。獵人成為了農民,作者說,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對動物管理的需要導致的結果。

八種動物的故事和歷史學闡釋,建立在豐富翔實的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比如,山羊和綿羊的馴化,讓繼承權、放牧權和所有權登上了歷史舞臺;在討論家豬時,作者結合了新幾內亞人的“凱闊”儀式,這種宰殺和饗宴活動的目的是取悅祖先,並且人為控制生豬的數量;從古希臘神話和奧林匹亞體育盛事,談牛的象徵意義和重要性;從春秋戰國到秦皇漢武,從成吉思汗到清軍入關,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馬背上的歷史;至於驢和駱駝,這些忠厚老實的駝畜,是古代商道的開拓者,它們運輸的珍貴貨物連接了世界貿易的各個角落。

回溯往昔,我們會發現,動物在人類的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軍事史、文化史、藝術史等方面,在所有的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它們是人類歷史的共同創造者。人獸關係裡的尊重,是必要的條件——騎士必須與他的戰馬合為一體,有經驗的遊牧民會從駱駝的鼻息裡感知前方的土壤和氣候……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動物對於人類似乎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冷酷無情、唯利是圖、麻木不仁,人類對於牲畜和動物的態度趨向於野蠻和殘忍。

該書的後面兩章講述19世紀中下葉開始興起的動物保護運動和動物的現當代生存狀況。作者呼籲同情心的迴歸,痛批“選擇性仁慈”,人類對動物的喜愛,不能僅僅侷限於寵物或對異國野生動物的迷戀,還要關注家禽役畜所遭受的苦難。作者說,人與動物之間的親密關係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受不斷變化的社會規範和轉瞬即逝的時代潮流所支配。那麼,作為當代人,我們應該怎樣重建人與動物的親密關係呢?

作者主要援引了生物倫理學家彼得·辛格在其代表作《動物解放》裡的經典論述。辛格描述了工廠化飼養場裡肉雞、豬、奶牛等動物的悲慘命運,率先提出了“動物五項基本自由”(轉身、梳毛、站立、臥倒、伸腿),倡導素食主義,極有影響力。辛格認為,人對動物的態度形成於幼年時期,在兒童教育領域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怎麼看待我們所吃的動物?最難克服的一個或許是“人類優先”的臆斷。辛格說,必須認真對待動物遭受的痛苦,起碼應當得到我們相同的關切,假如這種痛苦並非必要,就要存心去解決。人類對其它動物的壓迫是物種歧視,漠視動物的人往往也會漠視人類族群裡那些不幸的個體,動物解放運動比其他解放運動都要求人類具有更大的利他主義精神,因為動物自己沒有能力要求自身的解放,人類卻有能力繼續壓迫其它動物以至永遠,直到把我們這個星球搞得生靈塗炭難以生存。

在2020年疫情圍城的時刻,我們需要默默地閱讀,默默地思考:人類與動物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怎樣消失在不斷加劇的裂痕之中的?其它生物,包括病毒,是否在將來仍會發動自我防禦和進攻的戰鬥?而人類,是否仍會將自己拋向四面楚歌的困境?這些問題,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