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還有機會重回巔峰嗎?

陽光農場


不能!

香港的電影包括音樂,很多領域都是建立在經濟之上,那時候的香港思想自由,經濟繁榮,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當年的電影才那麼繁榮。當然,那時候的電影人也有樸實的一面,很多人都一心想做到電影,比如黃金寶就曾說,年輕的時候除了睡覺就是拍戲,心無雜念。

在這種背景之下,電影的繁榮帶來了具有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當初李翰祥直接啟用沒有經驗的梁家輝,這種做法實在大膽,即使現在也沒有人敢這麼做。這種激進的做法也產出了許多超乎想象的電影,比如當年金像獎作品《靚仔妹》。

可是現在香港的經濟不如當年,無數香港導演北上,就連陳可辛都搬到了北京工作室,除了幾個電影人還在堅守之外,幾乎大部分的人都在內地行走。當然,香港的電影雖然不如以前,但是隨著港圈的北上,港味也來到了內地,比如《湄公河行動》其本身帶有濃重的港味!

圈內人,圈內事,我是“青竹樂娛”,關注我,帶你去看真正的娛樂圈!碼字不易,記得點贊哦,比心!


許青竹觀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香港電影衰落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在前幾年,很多人還在期待著在內地電影發展之際,希望也能夠帶動香港電影重複榮光。可是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衰退是遲早的,但沒有想到香港電影來的如此之快。

對於“香港電影還有機會重回巔峰嗎?”我們看看一些著名香港藝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梁家輝

最近有相關的媒體採訪梁家輝,問他目前的香港電影是否能夠再度光復榮光之時,梁家輝也表示很難,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現在內地電影百花爭鳴。而且有更多的投資和機會可以允許他們試錯,而香港電影也許是由於資本方面的控制在縮減演員片酬,以及減小投資成本之後,讓更多的演員連飯都吃不好。

甄子丹“香港電影製作人一直在談論將榮耀重新帶回香港電影業,但那究竟是什麼呢?”甄子丹說:“世界正在迅速變化,它不再是我們製作功夫片時的世界。好萊塢當時還沒有開發出以我們的風格、功夫和打鬥場景拍攝的動作片,但他們現在能非常流利的使用這種‘語言’。”“因此,如果我們保持原狀,”甄子丹頗有些痛心疾首的說:“這個行業最終將會消亡。”

我認為,回不去的港片輝煌,香港電影難回巔峰。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邵氏武俠片風極一時,對後世武俠電影的拍攝風格影響深遠。張徹的熱血男兒系,傳承到了吳宇森的英雄片;劉家良的動作片傳承到了袁家班、成家班的動作系;胡金銓極具美感的文化詩意風格,傳承到了徐克的武俠片。

70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許氏兄弟的小市民諷刺喜劇自成體系,80年代的香港新浪潮運動中湧現一大批優秀青年導演,現在已然成為支撐香港電影的中堅力量。

90年代流行以周星馳為代表的無厘頭喜劇、古裝仙俠電影甚至三級片。

但到2000年後,香港電影年產量銳減至不足百部,即便偶有佳作產出,也挽回不了港片逐漸走向衰落的頹勢。

香港電影的失落是中國文化發展大勢使然,但我們內地的電影從業者也不應該完全沉迷於這種時代紅利,而更應該拿出好的作品去回饋這個時代,這樣你才能真正不心虛,不然我們永遠只是這個時代的光鮮寄生蟲。

我是【經典影視輯】,但願我的分享能帶給您不一樣的光影感受!


經典影視輯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想從相反的方向提一個觀點,也算從另一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香港電影現在的狀態,其實不算低谷,反而是在與內地市場融合的過程中,逐步進入良性循環,在自己的本應該在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影響。

關於我提的這個觀點,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重回巔峰未必是好事,盛極必衰其實從93年之後就開始了

說重回巔峰的話,如果非要和80年代到90年代初相比,肯定是不能可能回到那個年代的產量。

香港電影的那個黃金年代,整個市場高速運轉,一年幾百部電影,僅靠香港本地市場肯定是養不活的,港片之所以繁榮,也離不開臺灣和東南亞市場,那個年代還沒有內地市場,香港電影的投資除了本港外,很大一部分來自臺灣和東南亞,當時臺灣、韓國本土電影還沒有崛起,日本文化又相對封閉,所以香港電影能夠在亞洲一枝獨秀。

製作週期短、投資回報快,大量熱錢湧入港片市場,但在市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這種高速運轉,肯定有泡沫破滅的一天,其實從93年開始,香港電影的產量就在逐年下滑。


如果要說“低谷”,香港電影的低谷期早就已經挺過來了

如果真要說低谷期,90年代中後期開始,受盜版製品的影響,電影產量逐年下滑。

2000年後互聯網的崛起,受網絡下載的影響,連以前的盜版音像製品都賺不到錢。

加上回歸後的兩次金融危機,以及03年的非典,從一年幾百部電影的產量到一年只有幾十部,真正是低谷到沒有電影開機,無數從業人員沒工開,甚至轉了行。

但是這些都挺過來了,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開放和崛起,香港電影導演及從業人員轉到內地開工,把香港電影工業體系帶到內地,逐步融合中,雖然前期確實有不少尷尬的合拍片,但也有不少佳片,早期的《竊聽風雲》系列,近年的《無雙》、《寒戰》都是口碑票房雙豐收。


如果一定要強調“香港電影”的地域屬性,那麼現在才是最好的良性循環期

瞭解一下2018年香港電影的情況,大投資的港片有內地市場支撐,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無雙》內地票房12億,即便是口碑平平的《反貪風暴》系列,內地票房也逐步攀升到5億左右,純賣情懷的《黃金兄弟》也能到3億。


一方面是內地電影市場帶來的票房紅利,另一方面新導演有機會執導,本港小成本電影也質量上乘,新導演執導的《淪落人》、《翠絲》等片表現亮眼,《淪落人》更讓黃秋生拿到金像影帝。


這樣的良性循環下,讓更多的新演員新導演被觀眾看到,總是需要過程,上一個時代太過耀眼,所以這個時代不論是演員還是導演,完成交接總是需要時間。

相信香港電影的將來,不是重回巔峰,而是找到自己的位置,陪伴我們進入另一個時代。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隨手點個贊吧^_^!


電影彈力喵


我覺得是不會有了。你看現在香港好多電影直接就是國語錄音了,真是受不了,參雜的臺灣演員、大陸演員以及其所帶的不同的氣質,把香港電影原本的感覺完全攪散了。以前大陸的去香港,像李連杰,臺灣就更多了,林熙蕾、舒淇,全都是粵語上陣,完全容身與香港電影,所謂入鄉隨俗,但現在呢,完全是個說個話,太過分了!香港演員大量接拍大陸導演的電影,香港本土特殊的迷人的氣質漸漸不見了,被同化。


而這種改變都是不可逆轉的。中國人自古就是這點強,任你百變文化,同化你沒說的。 不過當然,這說的都是表像。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正處於香港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的香港本體最最黃金的成長期,經濟、政治的自信帶來其對文化的自信、藝術的自信,使得整個社會對電影文化、娛樂圈的關注度史無前例的高漲,大家都去搞電影,都投身,有拍的有寫的有投資的,有賣的有看的由傳媒的,全社會都在做一件事,怎麼會做不好?經典的電影,傳奇的巨星,成就香港最黃金的娛樂時代。

但是現在,根本不需要多說。太過完全的國際化,所有的原有特徵被衝散,市場被其他國家地區的電影衝擊,選擇太多了,明星又太泡沫了,怎麼可能再回到原來的全盛時期?!!!沒機會了!這就是歷史的車輪,壓過就一定有印記,就算倒車也會不到原先平平整整的樣子了。


樂樂圈屋


我覺得香港電影很難重現以前的輝煌。曾經香港電影是多麼的輝煌。我們七零八零後甚至九零後都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特別是周星馳,李連杰,周潤發等等,他們演的電影最過癮了。看了還想看,香港那時的電影在亞洲甚至世界的影響力都是非常非常的大。當年內地幾十個人圍著看港片,反覆看,這種場景可能年長一些的人都有印象的。

而時代在改變了,現在很多的動作電影都是合成,哪裡比得以前的,都是實打實的演出來的,那時可以說拿命來演戲也是不為過的。

香港電影再也不會回到輝煌鼎盛的時期了,那時候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每年會有大量的優質電影出現,從導演到編劇,主角到配角,動作指導等各個環節都有很多優秀的電影人,但香港畢竟是彈丸之地,資源有限,而內地有很多好的資源,比如“橫店”,我們也越來越重視電影工業,也能拍攝出好的電影,所以兩千年以後大部分香港人來內地發展,湧現出許多經典的合拍片,這樣香港本土的電影越來越難拍,再加上一部分電影人息影,一部分電影人老去,又後繼無人,指望陳偉霆這一輩電影人再創造以前的輝煌不可能了,所以我還是認可很多人說的“港片已死”這個觀點。

但我認為這樣也是一件好事,這樣促進了我們內地電影的崛起,他們有好的經驗,我們有好的資源,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這樣一融合更能激勵和促進中國電影的發展。

以前李連杰去港發展,得到了很好的成績,拍出來許多經典的電影,像《黃飛鴻》、《精武英雄》,逐漸成了國際巨星,之後吳京去港發展似乎沒那麼順利,第一部《殺破狼》才一句臺詞,後來出演的影視劇也都是一些小角色,但是他一定收穫的很多香港電影的經驗,回來自導自演的《戰狼》系列創造了很高的票房,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需要所有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今年的《流浪地球》也是開拓了科幻片的市場,希望中國能夠拍出更多高質量的電影,與國際接軌,邁向全世界。


娛樂佩旗


  首先,我個人認為香港電影短時間是很難再回到巔峰的了;其次,十年左右,香港電影將正式進入極度凋零期,至於後面會不會再次崛起,以現在的情況上看,怕是有點難,至少不是短時間能夠過渡的。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香港電影現階段出現斷代

  

  香港電影斷代十分嚴重,最為輝煌的一代現在已經都是50多歲60歲的人了,這部分人現在還能撐起香港電影的一片天,但是這部分人終於有一天是會老去的,至少在十年左右會慢慢淡出娛樂圈、電影圈,一旦這部分人淡出,那麼香港電影圈中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多少人能夠撐起這偌大的市場。

  第二:新一代電影人沒有崛起

  

  現在我們看香港的電影,就本上都是一些老面孔,年輕一代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優秀的人物,對此我對香港電影的繼承問題十分擔憂,斷代現象十分嚴重,新一代難以崛起。隨之而來的就是老一代老去之後,香港電影就真的走向沒落了。

  

  第三:內地電影行業的崛起

  

  即使你們不相信,但是內地娛樂圈正在崛起,雖然產出的作品參差不齊,但是有點我們必須的承認,那就是內地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斷代的問題,無論是老一代還是中生代又或是年輕一代都是在蓬勃發展,雖然現階段還是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就是這樣有問題的電影人,源源不斷的支撐起這個電影市場。

  

  最後:香港電影的沒落,會讓更多的內地電影人進入香港電影圈中,或許後面香港電影圈要靠內地無數年輕電影人去支撐了。

  

  總結說一句:香港電影圈的沒落已經很難再挽回了,短時間內基本上很難再回到正常水平,至於說再次回到巔峰,基本上是沒有多少機會了,就現在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很難再一個時期內誕生這麼多優秀電影人了。


娛樂第一扒婆


我覺得可能不大。

現在香港好多電影直接是國語錄音,加入了臺灣演員、大陸演員以及其所帶的不同氣質,把香港電影原本的感覺給淹沒了。以前內地去香港,像李連杰等,臺灣就更多了,林熙蕾、舒淇,全都是粵語上陣,完全融合到香港電影,正所謂入鄉隨俗。但現在呢,完全是個說個話!香港演員為個人發展大量接拍內地導演的電影,香港本土特殊的迷人的氣質漸漸不見了,也被同化了。而這種改變都是不可逆轉的。

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正處於香港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的香港本體最最黃金的成長期,經濟、政治的自信帶來其對文化的自信、藝術的自信,使得整個社會對電影文化、娛樂圈的關注度史無前例的高漲,大家都去搞電影,都投身其中,有拍的有寫的有投資的,有賣的有看的有傳媒的,全社會都在做一件事,怎麼會做不好?經典的電影,傳奇的巨星,成就香港最黃金的娛樂時代。

但是現在,根本不需要多說。太過完全的國際化,所有的原有特徵被衝散,市場被其他國家地區的電影衝擊,選擇太多了,明星又太泡沫了,怎麼可能再回到原來的全盛時期?!!!

沒機會了!這就是歷史的車輪,壓過就一定有印記,就算倒車也會不到原先平平整整的樣子了。


魏海利


基本不可能了。

一、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當時內地的發展在影視方面比較薄弱,影視劇主要以抗戰和愛國題材為主,不具流行性。大量人才南下港臺,香港當時是密集人才紅利時期,影視行業生機勃發。但隨著內地經濟發展,香港人才紅利在三代人以後已經消耗殆盡。如今,眾多當家花旦和小生很多都到內地發展,或者開拓其他產業,而以前的實力派都老了,有心無力。真正撐得起香港影視的人屈指可數。

二、香港的經濟總量在整個大陸的超級體量面前已經很難獨樹一幟。以前香港中西文化交融,對於內地人來說十分新鮮,很多潮流都以港臺為風向標。內地經濟發展起來,大家都走出國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更有趣的人和事。此時好萊塢電影進軍內地,大受追捧,比起港式風格,好萊塢電影更大氣更先進更科技化更國際化,觀眾自然對香港影視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大大降低。香港市場在整個大陸市場面前存在感漸漸減弱,如今,港式風格反而顯得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很多導演都不想去拍“港式風格”的電影專門去迎合小市場的香港觀眾了,相反,他們是一路向北啊,都想開拓大陸市場。

三、在香港市場弱化後,不少香港演藝圈的人想往大陸發展。但港臺影視風格與大陸相比始終有巨大的差別。很多在香港赫赫有名的演員導演,到了大陸水土不服,觀眾不買賬啊。回香港吧,收入和高昂的物價相比還不如做其他投資。香港電影已經盛極而衰,老影視人能勉力維持當年水準的已經算不錯,比如陳可辛、徐克,等。香港電影市場,現在是處於既沒人又沒錢的尷尬局面,要扭轉這局面,談何容易。





愛嗑瓜子的小貓咪


近期香港發生暴亂這事更加天方夜譚,我個人認為香港電影短時間是很難再回到巔峰的了;其次,十年左右,香港電影將正式進入極度凋零期,至於後面會不會再次崛起,以現在的情況上看,怕是有點難,至少不是短時間能夠過渡的。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香港電影現階段出現斷代

香港電影斷代十分嚴重,最為輝煌的一代現在已經都是50多歲60歲的人了,這部分人現在還能撐起香港電影的一片天,但是這部分人終於有一天是會老去的,至少在十年左右會慢慢淡出娛樂圈、電影圈,一旦這部分人淡出,那麼香港電影圈中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多少人能夠撐起這偌大的市場。

第二:新一代電影人沒有崛起

現在我們看香港的電影,就本上都是一些老面孔,年輕一代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優秀的人物,對此我對香港電影的繼承問題十分擔憂,斷代現象十分嚴重,新一代難以崛起。隨之而來的就是老一代老去之後,香港電影就真的走向沒落了。

第三:內地電影行業的崛起

即使你們不相信,但是內地娛樂圈正在崛起,雖然產出的作品參差不齊,但是有點我們必須的承認,那就是內地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斷代的問題,無論是老一代還是中生代又或是年輕一代都是在蓬勃發展,雖然現階段還是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就是這樣有問題的電影人,源源不斷的支撐起這個電影市場。

總結說一句:香港電影圈的沒落已經很難再挽回了,短時間內基本上很難再回到正常水平,至於說再次回到巔峰,基本上是沒有多少機會了,就現在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很難再一個時期內誕生這麼多優秀電影人了。





十點娛樂灣


提起華語電影,總繞不過香港電影這個話題,香港電影曾經可算是獨佔鰲頭,撐起了華語電影的半邊天。但現如今卻江河日下,漸漸成為昨日黃花。

在這個讓人厭惡的爛片時代,影片多數都是粗製濫造,這樣的影片當然不能獲得觀眾的好評。而這時觀眾們總會懷念起那些經典的香港電影,緬懷香港當年出產的那些經典之作。希望它能恢復往日的輝煌。

那麼,香港電影還會恢復往昔的輝煌嗎?答案是否定的。

1、香港電影圈人才匱乏

先說演員

香港演藝圈的演員,劉德華、梁朝偉那一輩老牌影星逐漸老去。自2000年以後,新生代只成長起來了謝霆鋒、陳冠希、余文樂、鄭中基、張柏芝等人。到了現在快20年了,能夠稱得上影帝級別的演員只有謝霆鋒,而且謝霆鋒現在卻淡出了電影圈,一心一意做廚子。雖然有個陳偉霆,但未免太過單薄。

再說導演

8090年代,香港的導演有麥兆輝、王家衛、吳宇森、王晶、陳木勝、林嶺東、劉鎮偉等等等等。

而現在,40歲以下的香港導演基本沒有人。

再說娛樂大亨

電影公司的老闆對電影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所謂一隻獅子率領的一群綿羊能打敗一隻綿羊率領的一群獅子。

鄒文懷、向華強、楊受成已老。向華勝、鄧光榮去世。香港也沒有產生新一代的影視大亨,引領香港電影走下去。

2、競爭力低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經濟崛起。電影市場也在蓬勃發展,大陸擁有13億觀眾的龐大市場,這吸引了一大批電影製片人投資大陸電影。香港不過是個700萬人的城市而已,競爭力自然比不過內地市場。

內地電影的日益興起催生了一批年輕演員的誕生,為演員行列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反觀香港,年輕演員很少有出頭的機會。

3、本土主義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過歷屆香港金像獎,金像獎的頒獎有著非常嚴重的本土主義色彩。無論是影帝影后還是最佳導演或者最佳影片獎,百分之九十都頒給了香港藝人。

對外來人員的抵制使得香港金像獎的影響力不斷下降,亦使整個香港電影圈日漸衰落。

4、文化氛圍

97之前,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也正因為如此,西方開放自由的價值觀念得以在香港普及。

自由的觀念讓香港的影片類型豐富,內容各式各樣不受限制。槍戰片、黑幫片、鬼片、殭屍片、倫理片、文藝片、風月片等電影百花齊放。寬鬆的文化氛圍促進了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

97後,香港的電影也要經過廣電總局的審核,這一做法雖然起到一定的規範作用,但也抑制了香港電影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