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中華”的由來和區別

“中國”和“中華”作為古老的名詞與概念,它們的範圍、內涵經歷了漫長的延續與演化過程。據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國”一詞,出現在周成王時青銅器《何尊》銘文上。其言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這裡的“中國”,一般認為指的是京師成周洛邑,也代指天命擁有王權的“天下”之核心。類似含義的“中國”,在《尚書》《詩經》等經書中常可見到。

“中國”和“中華”的由來和區別

歷史上的“中國”,最初之義為“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之王畿;後來又用來指稱“中原”,引申為中原王朝。其近義詞有“中土”“中州“中夏”等,經常與“四夷”相對使用,指稱“諸夏”即華夏族及其活動的地域。晚周以來,“中國”一詞還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內涵。

作為歷史上王朝國家通稱的“中國”用法,開始形成於傑出的歷史著作《史記》和《漢書》,尤其是司馬遷的《史記》,最早開始將“中國”作為“自古至漢”歷朝歷代共有的歷時性名稱,因為在他看來,此前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各民族都是“黃帝子孫”,而堯、舜、禹、夏、商、周、秦、漢,乃是一系相連的王朝國家傳承序列,概括此一歷史,需要有一個能夠超越各具體朝代的貫通稱謂,而“中國”也就成了他的自然之選。

“中國”和“中華”的由來和區別

而“中華”一詞,大體起源於魏晉時期,最初用於天文方面,乃是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組成。“中華”一詞最早見於《晉書·天文志》。該志載《天文經星·中宮》之言曰:“東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陽門也第二星日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西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將,其北,西太陽門也;第二星日次將,其北,中華西門也…”以“中華”命名宮城的中間之門,兩旁之門分別以太陽、太陰名之,這在中國是很古老的習慣。

中華”一詞產生後,又逐漸具有了“中國、中原文化和漢族、文明族群等內涵。中華民族其實在上古稱為華夏。因為古代建國的中心在今陝西甘肅一帶,那裡有著名的山叫作華山,有著名的水叫作夏水,所以我們的民族叫作華夏。中華民族除華夏通稱外,還有以朝代為名的,如秦、漢、唐、蒙古等。是因為這幾代國力很強,外族便以朝代的名稱作為我們的族名,比如“漢人”和“唐人”等。到了民國,合漢、滿、蒙、回、藏為一家,建立共和國,因為‘中’字最正,‘華’字最美,且有歷史的意義,那時才正式定我們的族名為中華民族。到1949年建國,我們的國家正式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外國人對我們的稱呼並沒有變化,依然是“China”。

“中國”和“中華”的由來和區別

從上面的歷史由來我們可以知道,雖然兩者很多方面可以通用,但“中國”更強調地理地域這個概念,而“中華”更強調民族文化這個概念,我們在使用這兩個詞的時候需要加以注意

本文轉載自網絡,著作權屬茶百科賈留華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