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四史,是哪三通哪四史,主要說的是什麼?

初夏思夏愛華夏


三通”指的是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鄭樵的《通志》和宋末元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三部史書。

我國的正史也即“二十四史”,除《史記》外,基本上是各朝各代記述自已的歷史,以記人、記事為主,典章制度只是順帶記錄上去的,歷代歷史之間缺乏連貫性。“三通"便彌補了這一問題在時間上,打破了朝代的限制,內容上,政治、經濟、文化、禮儀風俗等都有記錄,這為後人研究古代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方便。

唐代杜佑的《通典》是我國第一部政書,結合了歷代正史、文集奏議等相關資料,詳細記載了自上古時期到唐代宗時期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八門。南宋鄭樵編撰的《通志》是一部自上古時期到隋唐時期的紀傳體通史,分為帝紀、后妃傳年譜、略列傳五部分,內容多抄錄前代史書和《通典》,只有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本五略為首創。《文獻通考》簡稱《通典》,為元末明初的馬端臨編撰,記述了自上古時期至宋寧宗時期的各項制度沿革變遷,共分為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徵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經籍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奧地四裔、帝系.封建、象緯、物異二十四門,所記述內容比《通典》更豐富,而目朝代延續到了宋代。

“四史”即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的合稱。

《史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所著。全書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共130篇:梁啟超曾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贊其為“千古之絕作”,魯迅亦高度評價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書》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為東漢時期的史學家班固編撰。《漢書》以西漢朝為主,記述了自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間的歷史。自班固首創斷代史記述後,此後歷代的正史均改為斷代史記錄方式。《後漢書》的作者為南朝宋的史學家范曄所編撰,記述了自王莽起至漢獻帝止共195年的歷史,是一部記述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三國志》為西晉陳壽編寫,詳細記述了自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是部紀傳體國別史。

之所以把“三通”、“四史”單列出來,是因為他們各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三通”打破了朝代的限制,貫通各代,綜合各方面詳細記錄了典章制度的沿革,“四史”首先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其次,這四本史書評價客觀、歷史隱晦較少,為後代正史的記載作了一個好榜樣。





奇妙影視大秀場


"三通"其實是三本歷史書,分別是《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三通"在時間上,打破朝代界限,從上古一直寫到"當代";在內容上,"三通"則以記錄禮儀、風俗、政治、經濟、兵役制度等為中心,為後人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四史",簡單說,就是"二十四史"中寫得最好的4部。這4部書乃是"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4本史書評價客觀、歷史隱晦少,在作史態度上成為後世典範。


吃瓜的群眾


杜佑《通典》,鄭樵的《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稱為三通《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為(前)四史。


人生就像打電話


三通:通典、通志、文獻通考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一杯茶的時光


三通是指:杜佑《通典》、鄭樵的《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

四史是指:《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勤耕


杜佑《通典》,鄭樵的《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稱為三通《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為(前)四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