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傳奇女子林徽因作為母親,兒子沒考上清華,她堅持要查閱試卷,看完試卷反應如何?

東風談感悟


每一個寒窗苦讀的學子都想考上好的大學,而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則是他們心中的白月光,無數學生為了能考上這兩所大學而努力。有這樣一個學生,在高考的時候他因為兩分之差沒有被清華錄取,這使他的母親十分不解,因為她知道自己兒子一直品學兼優,不會考不上清華,所以她堅持要查閱試卷。這個媽媽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才女——林徽因。

提起她,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她是民國時期擁有著自己獨特風采的女性,不僅可以寫書立作,同時還是一位聞名全國的建築學家。她和建築學專家梁思成是夫妻,在他們的孩子出生後,兩人自然希望他也能從事建築方面的工作,為中國的建設做貢獻。兩夫妻從建築等很多方面給兒子提供了優質的教育,對他進行引導和嚴格要求。兒子也並沒有讓他們失望,從小品學兼優,擁有者很好的學習成績。

由於梁先生在當時是清華大學建築學專業的老師,所以兩夫妻都希望自己兒子能考上這個學校。兒子高考後沒有被錄取,就讓身為母親的林徽因十分奇怪,因此她就要求查看試卷,她看到兒子在高考卷子上明確表達了對建築的不喜和對歷史的熱愛。也是直到這個時候,林徽因才清楚兒子喜歡的是歷史,對建築並不感興趣,自己和丈夫為兒子規劃的路只是父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想法。後來,她和丈夫就開始支持兒子學習歷史。

在1949年的時候,他們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大歷史系,在畢業之後他就去雲南大學做老師,為中國的歷史研究和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漁經獵史小仙女


林徽因是民國時期最傳奇的女子,她傾國傾城,才華橫溢,刊為民國女神,她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1904年,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家名門望族,父親曾當過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她的母親身份很普通,是一個沒讀過書,思想守舊,脾氣暴躁又愛抱怨 的婦人。她的母親一共生了三個孩子,林徽因的哥哥,姐姐和林徽因,後來她的哥哥、姐姐皆因病去世,為了繼承香火,他的父親又重新找了一個小妾,這個小妾先後為林徽因誕下了多名弟弟。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可想而知,一個沒有兒子的母親會得到什麼樣的待遇。但與母親悽慘的待遇不同的是,從小就天資聰慧,性格乖巧的林徽因,深受父親的喜愛。父親從來沒有因為林徽因是女孩而忽視她。相反,父親對他視如掌上明珠,非常溺愛。

在林徽因小的時候,她的一個姑姑,特別喜歡林徽因,經常教她讀書識字,而林徽因一學就會,很快她就能寫信了。而那時候,他的父親經常出差在外,家裡和父親的通信聯絡,就交給了小小的林徽因。

1916年,林徽因全家搬到了北京,父親把她送進了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林徽因考進了倫敦聖瑪麗學院,開始了留學生涯。

在這期間,情竇初開的她,認識了一個令他終生難以忘懷的人,這個人就是徐志摩。當時,徐志摩也在英國留學,和林徽因的父親熟識。當英氣瀟灑的徐志摩第一次看到林徽因,就被眼前這名知性美女深深打動,那是的林徽因只有16歲,正是花一般的年齡。由於受過良好的教育,林徽因氣質高雅,談吐不凡,這一切都讓徐志摩對她一見傾心。於是兩人陷入愛河,但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最終因為林徽因發現徐志摩已經成家而告終,不願意做“小三”的林徽因含淚結束了這段感情。

之後不久,徐志摩便另覓新歡,她就是陸小曼,兩人最終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林徽因則嫁給了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築系,因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註冊在美術系,林徽因註冊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

畢業後,兩人回國結婚,成為建築學界的一對伉儷,為我國的建築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結婚後不久兩人有了愛情的結晶,為了讓這個孩子能夠繼承父母的衣缽,他們給這個孩子取名為梁從誡,從誡的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夠成為北宋著名建築學家李誡那樣的人物

林徽因和梁思成後來都進入清華大學擔任教授,梁思成還一手組建了清華大學的建築系。兩人都是建築學家,因此,梁從誡從小就接受了不少建築學知識,長大後在父母的教導下,他的建築學知識更是爐火純青。但非常意外的是,1950年,梁從誡報考清華大學建築系,卻因兩分之差未能考上清華大學。

父母都是國內頂尖的建築學家,而且還都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兒子卻沒能考上清華大學建築系,這怎麼可能?

不光是別人不信,林徽因也不信,她非常憤怒,因為她知道自己孩子的實力,所以她堅持要查考試卷,學校沒有辦法讓其查看了梁從誡的考試試卷。整個考試卷都沒有什麼問題,但在反面卻出現了一行雋秀的小楷字,上面寫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答案揭曉了,原來梁從誡並不喜歡建築學,他真正喜歡的是歷史學。在知道兒子的志向後,林徽因決定不再幹涉孩子的考學方向。當年,梁從誡就考入了北大歷史系,畢業後,擔任雲南大學歷史系教師。

林徽因是民國時期的傑出女子。在那個眾人皆醜的年代,飽讀詩書、又有留洋經歷的她,在民國時期的女子當中猶如鶴立雞群,是那麼的與眾不同,清新脫俗,氣質優雅,楚楚動人。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她既是著名的建築學家,還是知名的詩人、散文家、畫家,她既有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又有作家的文學氣質,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在她的身上糅合得渾然一體。

一代名媛令人敬佩,相比林徽因所處的時代,現在我們的時代要好太多,女子的地位從當年的不如狗到現在成為了大半邊天,女性翻身成了主人。在這種優越的條件下,很多女孩從小就被家人寵上了天,什麼“女孩要富養”,“女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理論,一時間讓女子無才便是德在新社會又有了新市場。

為了女孩將來能夠釣得金龜婿,現在好多家長都對女孩的外形塑造非常重視,到處參加各種舞蹈班、瑜伽班,幫孩子塑造形體,稍微長大了又琢磨著怎麼整容,但卻忽視了對女孩內在氣質的培養。古語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看看民國時期的林徽因,那種帶有文化氣質的美才是一種持久的、高級的、穿透靈魂的美。


讀史論天下


林徽因與梁思成只有一個兒子,叫梁從誡。“從誡”的意思是,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像北宋著名建築家李誡一樣成為優秀的建築家,能夠繼承父親和母親的事業,繼續在建築領域建功立業。

總所周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中國建築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梁思成是中國建築界的先驅,他編寫的《中國建築史》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建築歷史。而林徽因一生都與丈夫研究中國古建築,還寫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類型》一書,在建築學術方面更是有不俗的表現。

由於二人在建築方面的成就,再加上當時梁思成是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和建築系主任,夫妻二人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衣缽,在建築方面繼續有所造詣。

但遺憾的是,林徽因梁思成二人犯了很多父母都會犯的錯誤:他們把自己的理想當成了孩子的理想,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麼。

梁從誡確實成績優異,在眾多學生中出類拔萃。因此,當高考成績出來後,林徽因一下子傻眼了:怎麼回事?判錯成績了嗎?一向優秀的兒子竟然沒有被清華錄取,到底怎麼回事?

林徽因從不懷疑自己兒子的優秀,而是帶著懷疑的精神要求查閱兒子的試卷。

但當她看到兒子的試卷時,才真正地知曉了自己的錯誤。只見上面赫然寫著:“我對建築學沒有興趣,我喜歡歷史。”

也正是這次查試卷,讓林徽因真正意識到:原來自己錯了,孩子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強求是強求不來的。

後來的梁從誡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大歷史系。1954年畢業後去了雲南大學擔任歷史教師,之後致力於環境保護,用自己喜愛的方式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高曉松曾說:“每個孩子都是帶著劇本來的,父母不要多打擾。唯有用愛與尊重來餵養孩子,使他們茁壯成長、羽翼豐滿,終有一天他們會飛向自己心中的理想所在。”

縱然像林徽因梁思成這樣的文化名人尚且犯這樣的錯誤,平凡如我們的父母更應該不斷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使命,我們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人魚媽媽


林徽因是民國有名的才女和美女,她的身上有許許多多的標籤。她文學功底深厚,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1.林徽因——基本生平

她嫁給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從此和梁思成一起研究建築,並且成就不菲。她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最為重要的,她具有極其高的道德,在混亂的民國像一個不染世事的蓮花,眾人皆濁唯她獨清。

林徽因還有一個標籤,那便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林徽因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名為梁再冰,兒子名為梁從誡。林徽因對兩個孩子的教育十分看重,在各個方面都嚴加把控。林徽因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學富五車,愛好學習,所以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以身作則帶著他們學習。

林徽因喜歡俄羅斯文人的作品,尤其喜歡屠格涅夫的作品,兩個孩子年歲還小,林徽因便自己去讀,讀一章便給他們講一章,語言非常生動,用自己的語言來給孩子們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2.林徽因——慈母良孩

林徽因不光注重對孩子們學術知識的培養,也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給他們灌輸一些日常需要有的品質和氣度。在抗戰時期,林徽因帶著孩子在一個十分簡陋的農家暫時居住,林徽因因為奔波和勞累生病在床,他們生活的條件也十分的艱苦,但林徽因依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林徽因在農舍裡苦讀二十四史中有關於古建築的部分,並且完成了自己一生都值得驕傲的著作。林徽因在那段時間給梁從誡兩人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讓他們學會了頑強不屈的精神也讓他們知道了自律的重要性。

3.林徽因——建築成就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在中國的建築研究上屬於開創性的人物,清華大學的建築系便是由梁思成一手給創建的,他們夫妻二人也一直在建築系任教授。林徽因希望梁從誡可以子承父業,希望梁從誡也可以進入清華的建築系繼續學習。

4.梁從誡——兩分之差背後的故事

徽因相信梁從誡,他在自己和丈夫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對建築的專業知識已經有了非常好的掌握,而且在先前的兩次模擬考試中也表現的十分好。但讓林徽因驚訝的是,原本以為兒子可以“穩過”,卻以兩分之差和建築系失之交臂。

林徽因不能相信這個事實,並且職務之便查閱了梁從誡的試卷,讓林徽因驚訝的不是沒有判錯誤的試卷而是試卷後面的一行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的是歷史。”這一行話給林徽因的觸動很大,她是一個聰明的母親,也知道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她便決定支持兒子,讓兒子轉去學習歷史。

梁從誡是一個明智的人,他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便考中了清華大學的歷史系,並且在今後的歷史學習生涯中也有很大的造詣。


亮郎才不盡


世間最美,莫過於愛。

林徽因有一首極優美而又充滿愛意的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有人說,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初戀情人徐志摩的,但實際上,卻是林徽因寫給兒子梁從誡的。

1928年,林徽因與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完婚,結為夫妻。

1929年8月,林徽因生下女兒梁再冰。

1932年,林徽因生下兒子梁從誡。

林徽因愛自己的孩子,愛而有法,愛而得法。

梁從誡在《記憶中的林徽因》中寫了很多母親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往事,每一件事的背後,都顯示出這位母親的博學和對孩子的深愛。

比如:林徽因讀了許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尤其喜歡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認為是培養文學素養的經典,她因此讓兒子梁從誡和女兒梁再冰當成功課去讀,要求他們一句句體味屠格涅夫對自然景色的描寫;

又比如:《米開朗琪羅傳》是英文的,孩子當時沒法讀,林徽因就讀一章,給他們講一章,她講的時候很動感情。

梁從誡說,母親非常擅長朗讀,在昆明時期,梁從誡還在讀小學二年級,母親就教他《唐雎不辱使命》,自己讀給他和梁再冰聽。一篇古文,被她讀得繪聲繪色。唐雎的英雄膽氣,秦王前倨而後恭的窘態,聽起來簡直似一場電影。

在孩子的教育上,林徽因還特別注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抗戰期間,林徽因和家人一起流亡重慶。當時,在李莊,林徽因住在篾條抹灰的簡陋農舍,身體又有病。但就是在貧病交加、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林徽因不顧肺病復發,在病床上通讀了二十四史中關於古代建築的內容,為編撰《中國建築史》蒐集資料,常常工作至深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能吃苦,堅強而執著,這樣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無價之寶!

在林徽因的培養下,兒子果然品學兼優。

1950年,梁從誡參加了當年的高考。

本來,作為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創始人之一的林徽因,當然希望兒子能夠繼承父母衣缽,報考清華大學建築系,攻讀建築學,繼續他們的未競事業,造福國家。

而且,對於兒子的成績,林徽因也相當自信。

於是,在母親的主導下,梁從誡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然而,高考結果一公佈,兒子卻以兩分之差落選,無緣清華建築系,這讓林徽因大感意外。

林徽因不相信這個結果,隨後,她以建築系教授的身份,兩次查閱了兒子的高考試卷,最後證明分數無誤,但她在翻閱試卷的過程中,竟然意外發現試卷背面寫有一行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的是歷史!”

這是兒子的筆跡,兒子的態度,一目瞭然。

林徽因終於意識到,兒子不喜歡建築,很喜歡歷史,強扭的瓜不甜,痛苦的學習效果,遠遠沒有喜愛的效果好。

於是,林徽因放下了對兒子的強求,幫梁從誡轉到了北京大學歷史系,遵從了兒子自己的選擇。

1954年,梁從誡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師從陳翰笙攻讀世界史研究生,畢業後任教於雲南大學歷史系,從此與歷史結緣,終於成為了一名歷史學家。


帝國的臉譜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林徽因在民國時期就有第一美女之稱,不僅因為其姣好的容貌,更是因為她極盛的才學。

不過很多人提到林徽因是因為徐志摩的追求,其實這段所謂的“愛情”根本就是徐志摩的一廂情願而已。還有,金嶽霖喜歡林徽因而終身未娶的事是真的,但林徽因承認自己也喜歡金嶽霖的事是假的,時間就對不上。

為什麼孩子沒考上清華就感覺詫異?

很多人可能感覺考不上清華有什麼的,難道必須考上才正常?但講真的,林徽因的兒子沒考上清華在當時還真的是一件值得詫異的事,為啥呢?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家庭背景的話就明白了。

梁思成不必多說了,梁啟超的兒子,學識肯定不一般。建築大師,和林徽因一樣,都對建築有很深造詣,夫妻兩個都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徽的設計者。最主要的是,梁思成一手組建了清華大學的建築系,是真正的領頭人。

而林徽因的出身同樣不遜色於梁思成,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叔叔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書香門第,烈士之家。

這兩個人的孩子梁從誡報考清華大學竟然差了兩分,更有趣的是,他報考的還是梁思成所在的建築學系。父母兩個都是建築學大家,從小就對他進行教育,考個清華的建築學竟然沒考上?

可以這麼說,只要梁從誡參加了考試,就是交了白卷都比只差兩分來得自然。怪不得林徽因要去查看一下樑從誡的試卷了。

林徽因看到試卷時候的反映

有梁思成這個建築系領頭人在,這個試卷林徽因自然是能看到的。結果發現,根本不是梁從誡自己答題失誤,而是這個傢伙算準了分值,故意少答了兩分的題。這就認證了,學霸之所以能考滿分,是因為整個卷子就那麼多分。連分數都算得那麼準,梁從誡在建築上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為什麼會少了這兩分呢?是因為梁從誡自己並不喜歡建築,他之所以學習建築學,是因為父母都是建築學大家,希望他能繼承衣缽。而梁啟超、林徽因夫婦也確實忽略了梁從誡的感受,沒有發現他其實並不喜歡建築學。

在這份試卷上,梁從誡寫了一句話,他說:

我對建築學沒有興趣,我喜歡歷史。

至此林徽因才知道,他們夫妻兩個對梁從誡的教育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心裡也感覺很愧疚。於是她決定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想法,支持梁從誡重新考試,選擇的是北大的歷史系。

梁從誡雖然放棄了不感興趣的建築學,但在歷史領域也取得了較高的造詣。也曾經把建築與歷史結合,翻譯了其父親梁思成以英文寫成的《圖像中國建築史》等著作,對中國建築文明走向世界有較大貢獻。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林徽因,論人氣之高,在民國才女中絕對當屬第一,人稱她為“聰慧絕倫的藝術家”,“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女子”……當我們讚歎她的美貌,膜拜她的才華,羨慕她和梁思成志同道合的婚姻,但卻鮮有人知曉她更為折服人心的教子“另面觀”!

對林徽因的瞭解,不論從美貌到氣質,都是好到令人羨慕,而且在詩歌和寫作方面也極具才華!同時,她還是我國近代傑出的建築師,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她的丈夫梁思成則是梁啟超的兒子,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

正是這麼一個在建築學領域有著不菲造詣的家庭,自古子承父志,林徽因也希望自己的兒子梁從誡可以將他們二人傾注畢生心血奉獻的建築學事業更加發揚光大!為實現這一願望,從小,他們就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來培養兒子,常常將建築學思想灌輸給兒子。梁從誡似乎也不負父母的殷切期望,自幼就聰明好學,而且在學習上,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林徽因希望兒子梁從誡可以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由於梁從誡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而且當時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也都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同時,梁思成還是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開拓者,以這麼好的先天底蘊,再加上夫妻二人從小對兒子在建築學興趣上的悉心培養,正常來說,梁從誡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是絲毫不成問題的。

然而,林徽因意想不到的是,等到高考成績出來,梁從誡以僅差2分的成績與清華大學建築系失之交臂!這一結果,她難以置信,覺得該不是閱卷哪裡出了問題?

於是,林徽因要求對兒子的高考試卷進行復查。然而,複查結果更是令她驚訝不已:高考的分數確實沒有判錯。但是在試卷的一處地方,梁從誡寫的一句話,著實震驚了林徽因。上面寫道:“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原來,她和丈夫對兒子從小到大悉心在建築學方面的培育都是徒勞,兒子壓根心裡就不喜歡……

這一複查結果的意外發現,林徽因的心情異常複雜,何止是失望,應該更加是百感交集吧。

這種情況,如果給了一般父母,估計不少人得找來兒子苦口婆心的細說利弊,然後再訴一番衷腸,基本就是選擇建築學有多好多適合了。可是,林徽因在沉默和震驚之後的決定,也是令人意想不到。

林徽因沒有責罰兒子,後來,梁從誡在林徽因的理解和支持下報考了北大歷史系。

林徽因相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年輕人的志向,而非強加!

果然一位很偉大的母親,不僅僅是一位民國的才女!

帶著自己對報考專業的濃厚興趣,1954年,梁從誡以優異的成績在北大歷史系畢業,他赴雲南大學歷史系任教,期間,培養了眾多的優秀學子。

1993年,出於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先知先覺,梁從誡領導並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完全民辦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並組織了第一次環境教師培訓。

1994年,為號召更多的人參與進大自然的環保當中,“自然之友”陸續開展了羚羊車、野馬車、美境行動、綠色希望行動、綠地圖、自然體驗營等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

以梁從誡牽頭的“自然之友”,對保護我們人類共有的地球環境,它像一隻母雞一樣,孵化出了無數只民間環保的小雞。並將人們對大自然環保的熱愛,從無到有,從意識淡薄到高度重視,再到提高到新的認知高度。

1999年,梁從誡獲得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頒發的“地球獎”,以及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大熊貓獎”。

不得不說,林徽因和梁思成,他們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人類的建築事業,而她的兒子梁從誡,也將畢生精力投入了他一生最為摯愛的事業,獻給了人類的自然保護事業!

不得不承認,林徽因和他的兒子,雖然他們兩代人之間對人生職業的選擇不同,但是他們所獲得的成就,和譜寫的人生篇章,都是輝煌而燦爛的。

果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在以不同的方式,相同的熱情點燃人生的炙火,貢獻青春奉獻人生。

這就是一位母親,民國第一大才女的林徽因,教育兒子、尊重兒子、成就兒子感人至深的故事!

如果您是一位母親,甚至父親,假若您的兒子沒有依照您的希望考好,您會做出或者曾經作出怎樣的反應呢?歡迎參與熱情探討!發表各自看法!


  


淳幀通安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金嶽霖送給林徽因的這副輓聯,淋漓盡致刻畫出了林徽因獨特神女韻味。

至今林徽因或清新或豪放的詩句,以及她與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三個男人之間,訴不盡的愛情傳奇,仍是世人津津樂道的主題。可鮮有人知林徽因褪去耀眼光環還是一位睿智的母親。

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育有一雙兒女,女兒梁再冰,兒子梁從誡。林徽因夫婦一個是清華大學營造建築系主任,一個是建築系特聘教授,當然希望兒女子承父業青出於藍勝於藍。

可是女兒與兒子先後報考清華大學建築系均失利,尤其是兒子梁從誡僅以兩分之差落榜,這對心高氣傲的林徽因來說,簡直是無法接受的結果。

心有不甘的林徽因竟懇請學校批准查閱兒子試卷。只見林徽因認真的逐題檢查著兒子試卷,其面部表情亦由凝重,逐漸變得釋然輕鬆起來。

林徽因教子雖嚴,可她亦繼承了父親開明的教育理念。林徽因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林長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叔叔就是曾留下《與妻書》的革命先烈林覺民。

林徽因家境如此顯赫,也算身在民國名媛之列,可她卻未像同時代名媛陸小曼等人那般,養成只知揮霍人生,肆意享受物質生活的習慣。

父親林覺民富養女兒只注重精神生活培養,帶其多方遊歷以便尋找到一生興趣所在。於是林徽因只有16歲時,父親林長民赴歐洲公幹,就將林徽因帶在身邊遊歷歐洲大地。

林徽因也正是在這次放眼看世界時,被西方建築恢宏魅力吸引,確立了一生事業追求~建築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興趣與事業完美契合,才能使人沉浸事業追求中樂此不疲。

後來林徽因與梁思成,同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修習建築學。兩人歸國後,又走遍大半個中國考察各地古建築,由此才有了趙州橋、應縣木塔等幾近被人遺忘的古蹟,重新得到世界關注。

林徽因身為柔弱女子,可她為了精確測量古蹟數據,亦如男兒般不顧危險登梯爬高,這一切皆是濃厚興趣支撐,再苦再累亦甘之如飴。

林徽因夫婦集多年心血著書立說,已成中國建築界翹楚,當然對子女也是自幼就培養這方面興趣。梁再冰與梁從誡亦是繼承父母優良基因,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全方位發展成績優異。

林徽因對子女寄予厚望,當日梁再冰落榜時,林徽因還未太在意。可當兒子落榜時,林徽因再也坐不住了,她不相信成績優異的兒子會出現如此差的成績。於是才出現了林徽因堅持重查兒子試卷的一幕。

當林徽因看到兒子一份試卷背面,工工整整寫著一行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時,林徽因心下釋然了,原來不是兒子成績差,而是他更想從事歷史研究才故意答錯題。

林徽因自知事業不是簡單的餬口謀生,只有興趣才是事業動力。父親林長民從未給她設定人生規劃,只是潛移默化引導她尋找到一生甘願付出所有的事業。

於是林徽因雖然渴望孩子們傳承父母對建築學多年研究心血,可孩子們志不在此,那就聽從孩子們的選擇,做其所愛吧。梁從誡在父母支持下重新復讀,轉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

就這樣林徽因一雙兒女皆未從事建築行業,女兒梁再冰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後入職新華社一直從事記者工作。兒子梁從誡自北大歷史系畢業後,赴雲南大學歷史系任教。

1993年,梁從誡對環境保護行業發生濃厚興趣,自發組織了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梁從誡餘生將心血皆傾注在環保事業中成績卓著,不僅獲得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頒發的“地球獎”,還獲得了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大熊貓獎”。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完整的個體,林徽因沒有借愛孩子的名義,試圖控制孩子人生將自己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當她發現孩子興趣與自己意願背道而馳時,聰明選擇完美轉身。

梁再冰與梁從誡雖未子承父業,可皆在自己喜歡領域學有所成,其實這亦是林徽因教育的成功。林徽因教育理念是否也值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現代父母們借鑑呢?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眾所周知,林徽因是民國的大才女,她不僅是有名的女建築學家,而且在詩歌和寫作方面也非常出色,她的丈夫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建築學專家。

正是鑑於這種家庭氛圍,林徽因對孩子的要求特別嚴格,更希望孩子們能夠子承父業,把建築學繼續發揚光大,因此在平日的生活中,林徽因就是不是給向兒子灌輸建築學的思想,以及建築學的美,讓兒子學校就學習和接觸建築學。可是兒子梁從誡對此好像並不感興趣,只是當時林徽因沒有察覺出來。

清華大學在當時已經是中國最為有名的學府,尤其是在建築學方面,因此林徽因希望兒子梁從誡能夠考中清華大學建築系,然而等到成績出來之後,兒子竟然只差了2分沒有考中,這讓林徽因非常失落,不過她認為兒子的成績完全可以考中,於是堅持要求複查考試試卷。

可是,當林徽因看到兒子梁從誡的試卷時,頓時就傻眼了,因為上面有一句話特別醒目:我對建築學沒有興趣,我喜歡歷史。此時的林徽因才知道,原來這名多年自己是錯誤的,兒子一直在忍受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過,林徽因畢竟不是一般的母親,她很理解梁從誡的想法,於是便不再強迫兒子學習建築學。

隨後,梁從誡以非常優秀的成績,考入了北大歷史系,1954年正式畢業,之後他便去了雲南大學擔任歷史教師。90年代之後,梁從誡把精力放在了關注環境保護上,並且獲得了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大熊貓獎。


花間雨屋說歷史


林徽因是近代史上的一代才女,可謂是驚豔了一個時代,雖然後來嫁給了梁思成,但是詩人徐志摩卻至死也忘不了她。

徐志摩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而言是一個十足的負心漢,可對林徽因卻是一個十足的痴情種子。

張幼儀為他生兒育女,在法國懷孕之後卻只等來了徐志摩冷冰冰的一句“趕緊打掉”,而徐志摩則轉身追隨林徽因而去。

只可惜呀,徐志摩雖然狠心拋棄了張幼儀,最終卻也沒能得到林徽因,林徽因經父母之命而成了梁思成的未婚妻。

梁思成何許人也?梁啟超的兒子!

徐志摩對梁啟超執學生禮,對梁啟超這個老師頗為尊敬,可他卻萬萬沒想到梁啟超會橫插一腳,半路“截胡”,將林徽因變成了梁思成的媳婦。

林徽因雖說也曾愛過徐志摩,可或許是見識了他的冷漠和絕情,又或許是她從來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愛徐志摩,所以欣然地接受了父母之命,將和徐志摩的那段過往藏在了心底,認認真真地對待梁思成。

她和梁思成一起去了美國,原想和他一起學建築系,卻因建築系不收女生而讀了美術系,儘管如此,她仍然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這也是他們後來一直能夠風雨同舟的一個原因。

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走進了婚姻殿堂。

1929年,她為梁思成生下了一個女兒,也就是梁再冰。

1932年,她又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梁從誡。

林徽因是一個才女,但她的才華卻不僅侷限在文學上,她在建築學方面的造詣亦是無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她是文學家,更是建築學家,她投放在建築學上的精力恐怕還要多於文學,清華的建築系的開拓者即是梁、林夫婦。

對於兒子梁從誡,梁、林夫婦倆可以說是傾注了很多心血的,也對他寄予了厚望,他們也希望梁從誡將來能夠繼承他們的衣缽,成為他們在建築學領域的接班人,繼續在建築學領域開疆拓土,完成他們未竟之事業。

所以,他們很注重對梁從誡的教育,從小便讓他對建築系耳濡目染,對他言傳身教,為的便是將來他能夠考入清華的建築系,也不算辜負了他們的期望。

梁、林夫婦畢竟是當時建築學界的“宗師”級人物,他們也當然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後能夠有人從他們的手上接過這份事業,繼續開拓,這是他們的私心。

只是讓林徽因沒想到的是,梁從誡在1950年參加高考的時候,卻以兩分之差和清華擦肩而過。

林徽因聽說梁從誡沒有考上清華,感到很驚訝,梁從誡的成績怎麼樣,她心裡當然有數,她可不相信梁從誡會考不上。

梁、林夫婦倆是建築學界的“宗師”,又如此注重梁從誡的教育,梁從誡平時的成績如何,林徽因也很清楚,所以在林徽因看來,自己的兒子沒道理考不上清華。

於是,林徽因便想著查看一下樑從誡的考卷,看看問題之所在,以梁、林二人的社會地位,她想要看梁從誡的試卷到也不是什麼難題。

可是,當她看完了試卷之後,又愣住了,只見梁從誡在試卷上寫著一行字:我不喜歡建築學,我喜歡歷史。

林徽因瞬間明白了梁從誡的意思,他是在作無聲的反抗,反抗父母對他命運的安排,反抗父母的私心。

她一直認為梁從誡應該繼承自己和梁思成的衣缽,也一直以為他和自己一樣喜歡建築,誰知道到頭來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梁從誡也從來沒有喜歡過建築,他只是“被喜歡”而已。

林徽因畢竟是那個時代難得一見的才女,也是喝過洋墨水的人,她雖然希望梁從誡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可也希望他能夠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梁、林夫婦是開明的人,在知道了兒子梁從誡並不喜歡建築學之後,便沒有再強迫梁從誡一定要考清華建築系。

所以,梁從誡便轉而報了北大歷史系,併成功被北大錄取。

梁、林夫婦一生專注於建築學領域的研究,他們所取得的成績讓人敬佩。

林徽因作為一個母親,及時糾正了對兒子的教育,不再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兒子身上,讓兒子能夠奔向自己所想要去的方向,也是一個讓人敬佩的母親。

只可惜,林徽因終未能看到梁從誡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在1955年4月1日病逝於北京,她的墓碑上刻著七個字:

“建築師林徽因墓”

林徽因當得起“建築師”這三個字,或者建築學家更為妥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