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山水田園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又有什麼樣的藝術特色呢?

蕭鳳拙


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的內容主要是抒情言志和說理論事,並沒有什麼學術上的思想論述,但卻擁有後世思想家們取之不盡的思想寶藏。

就藝術特色而言,陶淵明他本身就是一箇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學符號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他既具有儒家的安平之德,又具有道家的全身之智,並能夠抵達佛家的澄明之境。陶淵明代表著六朝之後千古文人普遍的價值取向,昭示著一種人生自我安頓與自我超越的方式。

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的是什麼?

一、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人生該如何安頓?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八州都督、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陶淵明9歲時父親去世,在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了較長時間。孟嘉是當時名士。

陶淵明在其母孟氏去世之時為外祖父孟嘉作傳:

“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

——陶淵明《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顯然,陶淵明的性情是深受外祖父影響的。

司馬氏衣冠南渡後,偏安一隅的東晉註定是一個難以有所作為的朝代。因此,陶淵明對於遠大宏圖的嚮往不是那麼強烈,他29歲時才第一次出來做官。《宋書》本傳說陶淵明“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這次出仕,也許有“猛志逸四海”的因素,他自述是出於生計考慮。只是,生計問題不大,又沒有什麼宏圖可展,加之他的心性不能夠適應瑣屑的公務,所以就辭職回家了。後來江州召他為主簿,他也不去就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是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陶淵明本來只是為了酒食無憂而在縣令一職上混日,由於上面派遣督郵前來檢查工作。上級教陶淵明穿戴好官府去迎接,陶淵明不願束帶去見一個小小的督郵。

欲有所為者,能屈能伸,胸懷大志者,可受跨下之辱,這是因為預想的成功可以洗刷前恥。然而,陶淵明知道自己不再會有什麼前程,他的尊嚴也不會有新的光榮來補償,只能小心維護,不讓它受到損傷,破壞內心的安寧。因此。解綬辭職是他維護自尊的唯一選擇。

“不為五斗米折腰”固然顯出了詩人的氣節,維護了詩人的形象,為後世不絕稱頌,其中寓含的幾多無奈,幾許辛酸,也是不難體會的。因此,陶淵明在認識到自己不適合為官和不願為官的心性後,否決了寄於仕途的一切幻想,決定從此安頓生命和精神於故鄉田園。

二、如何面對“白衣蒼狗,滄海桑田”?——化悲為美酒,縱心於詩情,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公元417年,劉裕受封宋公,次年六月為相國,受九錫,十二月殺晉安帝司馬德宗,立司馬德文為帝。

在古代,文士是傳統、正統、主流觀念的載體,當陶淵明明顯預感到曹氏家族顛覆漢室,司馬家族顛覆曹室的悲劇就要在晉朝重演,就產生了信念崩潰後的虛無感。同時,越是如此,他就越對於自己當年主動脫離政壇,真正地開始予以肯定。

一年間,陶淵明連作《飲酒》詩二十首,正如為他編文集的梁太子蕭統所說: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

——《陶淵明集序》

陶淵明一生向來好酒,我們可以說,別人大隱於市,他是大隱於酒。無論從思想還是心態上來說,陶淵明的《飲酒》詩都體現出了他的複雜性,也表明他的人生認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飲酒》詩中最有名的要數那一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千年以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令無數文人墨客心折。它勾勒出一幅絕對的靜穆,絕對的安恬的生活畫面,隨意採菊,無心見山,一個“見”(通假字,同現讀xian)字,盡藏“雲無心而出岫”的意境。

蘇東坡評價陶淵明的這首詩說:“因採菊而見南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北宋之前,流傳的很多陶淵明詩本都是“悠然望南山”,蘇軾認為“望”是有意瞻觀尋覓,全然失卻了詩人的無心自然從容之妙。詩人所見何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人在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那邊,夕陽西下,山色瑰麗,飛鳥們結伴歸來。他有的心中產生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觸。

老子說:“天地有大道而不言。”莊子也說過:“得意忘言,得魚忘筌。”

人有著豐富、多層面、混沌多變的心靈感受,時常不能對其截然區分。然而,人類標註的概念,都是經過嚴密的、單一的、固定的界定,有的時候語言不能窮盡其意,真意往往可感而不可言,言之則必損其意。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一些沒有填詞的純音樂聽起來比有歌詞時更加深入我們的內心。因為,音樂往往是超越語言的。

如果非要將那不可言說的真意用語言描繪出來,那麼“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句的意境,我們可以這樣領會:無意中見到了鳥兒飛入南山之瑰麗夕景的“境”,詩人的腦海中升騰出了他隱居的行為也如鳥兒回到安樂窩巢一般的“意”。意與境結合,將詩人怡悅的神思巧妙地幻化到了鳥兒身上,使人在夕景中感到無限的欣慰與安寧。這是詩人用他一生的體驗來感悟的景觀,包含的人生真諦不是區區“倦鳥知還”、“倦鳥歸林”之類字句可以表達的。再有,詩人是無心見景,心與景自然地交融,產生朦朧的意境,所以,這是無需也無暇付諸語言的。

當人無心悟境,心境合一,物我兩忘,他還哪有餘心去辨此真意?當人回過神來,逐漸意識到其間有真意時,則意已與境離,神與物分,早就不能以言辨之了。“欲辨已忘言”正是“物我同一”、“神與物遊”的最高審美境界,非其人、其生、其境、其心,不得其意,其語。

也難怪神筆聖手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都對陶淵明推崇備至。

在《飲酒》詩中,陶淵明既為自己違時而無奈,更為世事違己而憤懣;既以古代隱者貧士自慰自勵,更對命運本身產生懷疑;既不斷地自我排遣,更因為無從排遣而以酒自醉。他雖醉猶醒,不僅看到了生不逢時、悲守窮廬的現實,也直面這種現實,努力為自己尋找生存的理由和意義;他不僅認識到生不逢時的客觀處境,也為自己在嘈雜紛亂的人間尋覓到一方心靈的淨土;不僅從一生的經歷中窺見了自己的命運,也從不幸的命運中發現人生的真諦與樂趣。

因此,陶淵明那焦灼不安的靈魂是不可能被酒精麻醉的,由《飲酒》組詩可以看出,陶淵明安頓生命於微醺後的深刻思考之中,而不是刻意尋求劉伶那醉生夢死的境界。

而陶淵明“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的及時行樂思想,並不是感性的放縱,而是無奈於現實的理性選擇,為的是沖淡現實的苦痛。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素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 陶淵明《輓歌》其一

《輓歌》三首詩是陶淵明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近,設想自己死後人們送葬的整個過程,給自己寫的三首詩,表現了他的豁達的生死觀,因為將生看得很透徹,所以他將死也看得很平淡。

三、真的能讓自己不因閒而無為感到不安嗎?如何真正做到“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聽天由命,順其自然

魏晉時代是比春秋戰國還要“禮崩樂壞”的亂世,當時的一些名士,為逃避現實,逃避自己的內心,不敢正視自己的失意的人生處境,不願承認自己的落寞、悽苦的生活現實,只有讓自己寄情於玄理,耽溺於清淡,才能暫時忘身忘心於名士的虛名。然而,一旦當權者相招,他們馬上就受寵若驚,也不問是為何人之所役,反自認“天生我才必有用”,迫不及待地卑躬屈節,哪裡還顧得上人格的尊嚴?

無論是竹林七賢中的山濤、王戎,或是與陶淵明同時代的周續之,都是著意標榜著高風,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安貧樂道的隱者情懷。劉伶醉於酒中,醉生夢死,至死都在逃避現實。

雖然陶淵明與他們共同被列於隱逸之林,卻與之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處世風格。陶淵明始終在審視著內心,感悟人在世間、在生死之間的哲理,化落寞、悲苦、憂憤為平淡,渺生死、榮辱、成敗而從容。

陶淵明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的心態及思想認識,隱藏在形影神詩三首並序裡集中: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餘平生物,舉目情悽洏。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形贈影》

《形贈影》是形對影的贈言,也是注重人之肉體存在的處世態度:天地、山川可以永存,草木枯悴可以再生,唯有人的形體必然死亡無存,既然這樣,不如及時飲酒行樂。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遊昆華,邈然茲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酒雲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形答影》

人的生命不能永存於世,神仙的境界又不是凡人可以企及的,人一但死亡就會形神俱滅;但是,如果一個人生前行善,還可以給後代留下仁愛,這總比飲酒消愁要強得多。

《形答影》通過影對形的回答,陶淵明表現了自己處世態度的另一方面:形和影本來沒有分別,它們是人的意識對肉體的思辨,幻化出來的兩種獨立個體。陶淵明將佛理範疇轉化為鮮活的人生體驗和感悟,借用這兩個範疇,分別表現了行善揚名和自得其樂兩種人生觀。

“積極有為”和“消極無為”,這兩種思想在陶淵明的心中是始終並存、鬥爭著的,其實,這兩方面的對抗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在激進時讓人厭倦,在安靜時又讓人不安。

陶淵明也時不時地為自己的閒靜無為而感到不安,他是如何遣除精神之困窘,來消釋這種不安的呢?

“大均私無力,萬物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神釋》

《神釋》針對形和影贈答中所訴苦衷及不同觀點進行調和、排解。飲酒可以使人忘記死的來臨,但人終有一死,整日沉醉消沉或許短壽;行善卻沒人稱譽,也只能在醉飲中忘生樂死;多慮則徒然自傷,不如將自己放任於自然。

陶淵明表示,不是他不想立善,而是立善也沒有意義,人死之後什麼都沒了。這觀點聽起來似乎過於消沉。只顧生前自在,不計身後譭譽,這種態度也是我們的價值觀不能苟同的。

然而,陶淵明這是有他的苦衷的:他曾經想有所作為,可是生不逢時,運道不濟。如今,世道淪喪,再也不可能有什麼立善揚名的機會了。非他不為,而是不能。面對客觀現實的這種無情,他只有聽其自然。

陶淵明的這種順應自然的思想,可以說是:能立善則立善,不能立善則自樂,不必過於強求。能立善固然可喜,不能立善亦無所憾,因此也無所不安。這就是所謂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中國古代文人奉行的人生哲學,它融含了儒家積極有為,道家清靜無為、聽天由命,佛教萬事皆空的思想。因欲有所為,所以以努力始;因萬事皆空,所以不強求結果。既盡力而為,又聽天由命,這就是順其自然的本質。其根本目的就在於縱心任情,不管怎樣都心情平靜,自安自樂。

陶淵明這種思想與後世文人天然相通,奠定並強化了中國文人處世心態的基調,也建構起中國獨特的生命美學。

陶淵明能夠不以宗教信仰來安頓精神,是因為他找到了審美的道路,一個精神上的烏托邦:“桃花源”

《桃花源》,為千古文人構建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精神家園

說起陶淵明,就不得不說他的《桃花源記》。自古以來,“桃花源”就是千古文人的政治理想和精神家園。

《桃花源記》是一篇將生活的基礎、人生的態度和社會理想結合在一起的小說,可以說是陶淵明將心境與實境的巧妙結合。《桃花源詩》則是依託這部貌似紀實的小說,不僅抒情言志,也表達了陶淵明對當時社會政治的認識和設想。

《桃花源記》以紀實式的筆調敘述一個捕魚人的奇遇:晉太元年間,武陵漁人無意間進入了桃花源,武陵實有其地,即今湖南常德。武陵漁人也就給讀者以實有其人的感覺。從創作與白日夢的關係看,詩人創作帶有自慰自娛的成分,愈能託事於真的年代真的人,愈能自欺而自信。

桃花源來歷分明,避數朝動亂,古風依然,令人浮想聯翩,心向神往,作者忘記這只是虛構,而相信在動亂人間真有類似的地方存在,讀者忘記這只是在欣賞一個傳奇,而認定人間果有桃源。

然而,武陵漁人不守信用,將桃花源到處與人說,讓人為桃花源人擔憂。最終,桃花源這個美好的幻境,也因人心不古而從世上消失了。由這忽逢而終杳的心情,雖然讓人們無限悵惘,但是桃花源的消失,卻同時又給了人們永遠保全它的希望。正因不能發現,它才更讓人深信它的存在,而永遠懷持重尋它的幻想。

陶淵明在桃花源中表達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對社會歷史的認識,也包含了一種情感傾向。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雖然這種理想的社會秩序不一定能夠直接訴諸於實踐,但是對真實世界的實踐有一種導向作用,它訴諸了文學藝術的想象與虛構,以“烏托邦”的形式存在,能夠滿足亂世中人們的心理需要,撫慰和寄託人們的精神。

桃花源所謂的“精神家園”,也是人們在經歷過現實的苦難後心靈獲得安慰的地方,是精神寄託之所。政治理想或烏托邦是一種完美的形式,它永遠不可能完全成為現實,但是人們可以不斷地努力抵達其各個層面。人們之所以能夠從中獲得安慰,也正是因為它並非完全是虛幻的,而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努力成為現實的。

在千年之後的今天,陶淵明的田園詩仍像是一個童話,是那麼清新、美好而浪漫。毛主席的那一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既表達了對千年來中國人夢寐以求之人間樂土的無限嚮往,更表達了自己將它變為現實的幸福家園的信念。

為何說陶淵明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與美學符號?

陶淵明的人生,既有一般人平淡、曲折的共性,他審美化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又可謂是藝術的人生。

陶淵明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心情、態度、感受和體悟,無論是出仕還是歸隱田園都是他理性的抉擇,同時也包含了對現實無奈的成分。因此,他歸隱後在心態上無論是“沖淡平和”還是“慷慨任氣”,都沒有明顯的體現。

無論是對社會現實,還是他自己的人生,陶淵明都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他並不想讓這種認識在思辨性文字中清晰起來,而是以藝術的方式來超越現實,給自己營造一個自由的精神空間。陶淵明的心中也有社會理想,然而他並不想言說這種理想,而是直接在詩文創作中實現和享受這種理想。大概這就是陶淵明沒有理論著述而只是體現出某種美學思想傾向的原因。

陶淵明本人未必完全實現了個人靈魂上的自由和超越,但是,他的現實困境與無奈卻被歷史的天空給遮蔽了,他的審美理想則繼續漂浮在歷史的天空中,成為後世文人仰望的一顆恆星。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陶淵明並不是“原裝”的,而是歷代文人學士不斷地將自己的現實觀念和審美理想加諸其上,進而使得他的美學傾向成為中國文化思想史上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價值取向,演變為一種生命的安頓與超越方式,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


達文有話說


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內容主要以描寫詩人隱居後的日常生話為主,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讚美,歌訟大自然山水,及田園風光的詩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歸園田居》等十首。

陶淵明雖出身於貴族世家,他的祖父甚止是朝迋的開國元勳,但詩人在八歲時就因父親的去世,而家道開始中落。詩人三十歲入仕,也曾做過祭酒,參軍,縣令等小官職,但他看不慣官場的汙濁與黑暗,終於在四十一歲時辭官隱居。過起了雖貧寒卻舒適的田園生活。正如詩人在《歸園田居,其一》中所寫:

少無適俗韻,情夲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歸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房屋八九間……

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質樸,清新自然,韻味十足。看似無奇,但仔細深思,其意境卻是深遠的。

陶淵明的田園詩的另一個特點是,意境豐富,詩中有畫。讀了他的詩,使讀者尤如身臨其境。如: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又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

陶淵明後,寫作田園詩的詩人很少,直至唐代王維,孟浩然的出現。因此可以說,陶淵明是我國田園詩的鼻祖,是中國的第一位田園詩人。


秦一農夫


陶淵明看不慣官場的腐朽,黑暗,不為三鬥米折腰,毅然辭去彭澤縣令,還鄉躬耕隴畝。閒暇時間,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開創了山水田園詩派。雖然一生困苦,寂寞,然而身後卻極受推崇,千載之下,很少有人能與之比肩。我也是他的粉絲。陶淵明的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呢?

其一,陶詩再現了躬耕生活。陶淵明和其他田園詩人的重要區別在於,其他大多寫的是田園風光,而他寫的是實實在在的勞動生活。陶淵明不肯委屈自己的心志,回到農村,靠什麼生活呢?只有開荒南野際了。他大量的詩篇都寫到了自己的勞動生活。他的《歸園田居》其三寫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描述了他一天的勞動生活。他在另一首詩中,記述了自己一年的耕種收穫,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他的詩歌中,處處可見他的躬耕生活。可見,耕種,勞作,是陶公創作的源泉。陶公很了不起,能把勞動當享受。我也種過地,整天握著鋤頭,勞作在望不到邊際的田野,早出晚歸,疲憊至極,倒頭就睡,哪有心思讀書,吟詩。



其二,陶詩描繪了優美的田園風光。在陶公的筆下,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棵樹,村莊,老屋,東籬,都染上一層寧靜,美好,詩意的色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不經意間,便吟出了千古名句。在日常生活中,展現了農村醉人的風光。一個淡看權利,地位,財富,榮譽,心境悠然閒適的詩人形象,呼之欲出。還有諸多詩句,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都描畫了農村特有的風光。

其三,陶詩展現了自己的讀書寫作生活。陶淵明少有才學,博覽群書,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難能可貴的是,在家耕種仍堅持讀書,寫作。躬耕,讀書,寫作,儼然成為他生活的三步曲。他在移居中寫到,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在讀山海經中寫到,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這些都寫了讀書生活。

其四,陶詩表現了農村純樸的人情之美。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官場尊卑。大家率性,質樸的在一起快快樂樂喝酒。在《桃花源記》中,詩人已寫出了這種純樸,敦厚的風俗之美,你看,漁人進入桃花源,全村的人都殺雞,作食,好酒好菜招待,這多好。陶淵明在雜詩中寫到,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後四句,是勉勵珍惜時光的,時間寶貴呀,我們可要珍惜親情,友情,鄰里之情,和和睦睦的生活。詩人還寫到,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詩人已經在純樸自然的風土人情中領略了人生的真正意義。

其五,陶詩流露出了自食其力,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和通達純真的思想。詩人說,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表達了自己性格不合於世,就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願望。他的詩,衰容無定在,彼此共耕之,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表達了對社會,人事的看法,沒有永遠的,一成不變的榮,也沒有永遠的,一成不變的容,他們互相更替,是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所以,暫時處於人生低谷,也應該淡然處之。讀陶詩,感受著詩人的思想,能時時讓我們進入一個忘卻人生困擾的純然平和的狀態。從這個角度說,當我們心靈被物慾矇蔽時,陶詩是我們浸潤心靈的精神家園。陶淵明不在乎外在條件,只在乎心靈的悠然自得。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是沖淡平和,純樸自然。和他人一樣實實在在的,他的作品都是他真情實感的流露,他有苦說苦,有樂說樂,有牢騷就發牢騷,從不掩飾,他的語言也如話家常,淺顯,凝鍊,生動,準確,鮮明,棄絕雕飾,返樸歸真。

梁啟超曾這樣評價,“唐以前的詩人,真能把他的個性整個端出來和讀者接觸的,只有阮步兵和陶淵明,而陶尤為甘脆鮮明”。


江湖夜雨92


陶淵明寫了很多山水田園詩歌,他厭惡官場,隱居山下,過著閒適的田園生活,以《歸園田居》為代表。他把山水田園作為詩歌描寫的對象,清新自然,以白描為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田園生活是艱苦的,但又是自己所追求的,這裡沒有應酬,沒有官場的勾心鬥角,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由此開啟了山水田園詩派,為後世詩歌拓展了一個嶄新領域。


戴訓德退休教師


痴迷古典文學的小阿蠻來回答,各位且細聽哦~~


這個題目很大。都可以寫成論文啦。下面我說一下個人理解,請各位方家指正。



一、陶淵明詩歌的主要內容


1、寫田園風光和閒適心境的。比如《歸園田居》寫,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的是農村的裊裊炊煙,這個現在我們很難見到啦。再如我們最熟悉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飲酒》組詩裡面的,不僅寫的很美,而且心境特別好,很閒適,恬淡。這類詩在陶淵明詩歌裡佔了很大一部分,主要是在他剛歸隱田園的時候所寫。這時候他的心態很好,當然也主要是因為口袋裡還有錢啦。


2、寫農村生活和勞動場面的。陶淵明他不去是隱居田園嘛。在農村隱居,那就會寫到日常的農村生活,以及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就是去幹農活。尤其是晚期,他的房子被燒了,家裡沒什麼錢了,怎麼辦?就得自己去勞動賺錢吃飯。比如《歸園田居》裡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裡寫種豆,估計是剛開始接觸農活,還不大會種地,所以豆子長的不好,反倒是雜草長的特別好。後來又寫,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這大概是到了後來了,種田本事學到了,所以種桑樹啊,種麻啊,都長的很不錯,地也開墾得越來越多。



3、寫貧困生活的。前面說了,後來陶淵明其實過的挺不好的。很窮。說實在話,要隱居不是那麼容易的。要麼有存款,要麼有特殊技能,不然最後吃飯都會成問題的。陶淵明寫過《乞食》,就是去鄰居家蹭飯吃的,很慘;另外,他還寫,夏日常抱飢,寒夜無被眠。很落魄,白天捱餓,一直等天黑了好去睡覺;但是睡覺的時候,又沒有厚棉被蓋,冷啊。


4、寫自己的理想追求的。陶淵明歸隱田園,是為了躲避世俗的煩惱,追求內心的安寧和閒適。這在《歸去來兮辭》裡面說的很清楚。大家可以去看。《歸園田居》這一組詩是陶淵明很重要的詩,裡面寫到了他歸隱的方方面面。建議大家把它背誦下來。



二、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


1、整體風格:平淡,自然,清新。陶詩裡面,很少有那種誇張的,華麗的寫法。相反,大部分都是追求自然的,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看到什麼,就寫什麼,情感特別真誠,生活氣息特別濃厚。這是和陶淵明的性情相一致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是個不喜歡世俗的人,他追求的是自然本真的生活。


2、語言也是質樸,平淡。我們讀陶淵明的詩,經常會讀到一些像大白話一樣的句子。比如前面引用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非常家常,就像我們平時說話一樣,在哪裡種豆,豆子長的怎麼樣,是吧。陶詩的語言特色就是這樣,他不刻意,不去雕琢,都是發自內心的話,樸實無華,通俗平淡。



3、多用白描。白描的意思,簡單說,就是不用什麼色彩啊,裝飾啊這些東西,而只有線條,敘述。還是《歸園田居》裡面的,他說: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我們看,是不是說的非常簡單。就是田地不少,房子也不少。他不去形容說田地有多麼肥沃呀,房子有多麼壯麗呀,沒有,陶淵明他很少這麼寫。


4、還有一些帶哲理的詩。這類詩句,是穿插在整首詩裡面的,就一兩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比如他說自己不喜歡世俗生活而去隱居,這種感覺就像什麼呢?”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兩句就是帶有哲理性的詩句;陶淵明是把景、情、理三者融合在一起寫的,這個叫情景交融,或者寓理於情。


以上我是讀陶淵明詩的個人理解,供大家參考。



我是小阿蠻,痴迷古典文學和植物,願意和更多人交朋友。謝謝大家。

小阿蠻


山水田園詩是盛唐時期形成的一種詩歌流派。以陶淵明等人形成東晉田園詩派,謝靈運、謝朓等詩人形成南朝山水詩派,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形成山水田園詩派。山水田園詩偏重於寫山水風光和田園生活,大多表現自然之美和閒適心情,偶或反映農家生活現實,所作以五言為主,風格多清淡恬靜。

陶淵明的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飲酒》等等。主要描寫田園的自然風光和農家實景。陶淵明是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硬骨頭。這一點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有同樣的骨氣。

從藝術特色角度看他的詩歌。要從三個方面去分析。

首先,是語言方面。陶淵明詩歌的語言樸素易懂。內蘊深厚,需要反覆品味才知其中蘊含的道理;例如《桃花源記》的描寫,實際上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其次,從描寫的手法上看,陶淵明擅長用白描手法去勾畫景物,使得沒有生命力的事物變得栩栩如生充滿意境;

最後是詩歌的風格。每個作家詩人所寫的作品都有他的個人印記。就好比你聽同一個歌手的歌都是一個調調。陶淵明的詩歌風格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風格,具有陶淵明特色的文體。


阿桑與書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所謂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中國山水田園詩淵源流長,詩人們以自然山水或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山水田園詩屬於寫景詩的範疇,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園詩最鮮明地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這種自然平淡的詩風與平靜樸素的田園生活的題材、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密切相關。他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還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徵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徵。



用戶6180549354


陶的田園詩主要寫“羈鳥”歸“舊林”、“池魚”返“故淵”後的心情,“虛室有餘閒”,不用忙於政務了,不用恭迎督郵了。至於勞動,他也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但結果是“草盛豆苗稀”,應該只是做個樣子而已,老婆孩子都養活不了,生活要靠朋友接濟。不過怎麼說都要比官場自由,想幹嘛幹嘛,餓肚子也是快樂。


大王篆刻


因人而異,因經歷而不同,我一直覺得,閱讀理解,每個人的答案都是對的,畢竟,我們不是陶淵明,又怎麼會知道他腦袋裡在想什麼?能被語言描述出來的,又怎麼能成為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