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孩子的形象似乎始終受到一部分恐怖題材和犯罪題材電影的青睞。

而以孩子作為反派形象出現的電影也總能引人關注。

當原本天真無邪、處於弱勢群體的孩子變成了“罪惡之源”,這樣的反差帶來的恐怖感更加讓人難以釋懷。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1956版《壞種》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前乖巧懂事的小女孩如何置人於死地。

《伊甸湖》中,我們看到了一群缺乏管教又十分叛逆的少年如何為非作歹。

《狩獵》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早熟的小蘿莉如何用一句話輕而易舉毀掉一個男人的生活。

可以說以往這類未成年人犯罪題材電影當中的孩子們,稱之為“熊孩子”也好,反社會人格也罷,不論如何都讓人不寒而慄、背脊發涼。

但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同類型電影中的“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卻讓人覺得大快人心。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在國內,我們將清純可愛、天真爛漫的小女孩稱為蘿莉,在美國的網絡上對此也有著特殊的稱謂——Hard Candy,也就是“水果硬糖”

2005年,同名電影《水果硬糖》橫空出世。

該片僅用時18天便拍攝完成,最終以不到100萬美元的投資換來了全球市場將近6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

可以說是“小成本,高回報”的成功案例了。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海莉的14歲少女。

某天,天真甜美的她在網絡上認識了32歲的攝影師傑夫,二人相約在咖啡館見面,相談甚歡。

海莉主動要求去傑夫家,讓他為自己拍攝藝術照片,傑夫欣然從命。

聊天喝酒之後,傑夫突然眩暈倒地,醒來發現自己竟被五花大綁。

自此,海莉卸去天真的“面具”,一點點揭露著傑夫的所作所為和醜惡嘴臉。

原來,海莉有備而來,就是為了懲罰在網絡上勾引未成年少女的戀童癖。

面對著海莉殘忍的懲罰計劃,傑夫的心理防線一步步被攻破,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據悉,影片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製片人大衛·希金斯看過的一起日本案例。

女學生“獵捕”在網上尋求與未成年少女約會的老男人,一旦在網上與對方取得聯繫,她和她的朋友們就會在約會地點設伏襲擊。

可以說《水果硬糖》帶給觀眾的感覺與以往的同類型電影大相徑庭。

以前在觀看完未成年人犯罪題材電影之後,大多數人都會感嘆“熊孩子”的可怕。

可這部電影卻讓人覺得大快人心。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海莉的行為並不能稱之為作惡,而是懲罰,懲罰那些誘騙未成年少女、心理畸形的戀童癖。

這就像是原本天真幼稚的小紅帽反過來獵殺狡猾的大灰狼一般,讓人覺得心情舒暢。

在懲罰傑夫的過程中,海莉採用了閹割的方式。

一步步逼問,從心理層面逐漸摧毀傑夫的意志,過程中傑夫既憤怒又絕望。

我想這樣的懲罰對於每個男人來說都是膽戰心驚的,更何況是一個專門誘騙未成年少女的戀童癖了。

現實生活中,韓國對於相關犯罪的懲罰方式也提倡實施“化學閹割法”。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但在大快人心的同時,影片也讓人如鯁在喉。

因為它不禁讓小麥想到了兩部韓國電影——《熔爐》《素媛》

它們都是根據韓國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完善韓國相關法律的作用。

可不管是《熔爐》中聾啞學校的孩子們,還是《素媛》中的小素媛,她們的人生都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

尤其是小素媛的原型娜英,好不容易迴歸正常生活,曾經毀掉自己一生的惡魔趙鬥順卻即將出獄。

從韓國媒體和官方發佈的消息來看,雖然趙鬥順已經服刑十餘年,但依然沒有悔改之心。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不管你經歷過什麼,都不應該成為傷害別人的藉口。

就像《水果硬糖》中的傑夫一樣,他的確有些可憐,童年有陰影,但並不值得同情。

因為他把自己的創傷當成了傷害別人的藉口和理由,這樣的罪過不能因為可憐就得到原諒。

影片的最後,傑夫不願自己的醜聞暴露、身敗名裂,在夕陽的光輝中從屋頂一躍而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是如此吧。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像《水果硬糖》中海莉這樣高智商、行動能力極強的小女孩畢竟只是少數。

換句話說,現實生活中有像海莉這樣的未成年少女嗎?

我們不能說絕對沒有,只能說極少極少,大多數未成年少女還是手無縛雞之力,逃不掉受害者的身份。

當然了,這部電影絕對不是在提倡我們用海莉的方式去懲罰這些戀童癖。

其實海莉並沒有真的閹割傑夫,傑夫最後也沒有真的被吊死,這在影片的細節上都有所體現。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從傑夫跳樓之後墜落到地上的聲音以及海莉最後說的話來判斷,她終究還是將傑夫交給了法律。

雖然影片無處不在體現一種“戀童癖必須死”的感覺,但不論懲罰方式還是對話,都在逐步摧毀戀童癖的意志。

傑夫最後跳樓自殺,實際上是一種對於自身的救贖。

用個人英雄主義去置戀童癖於死地並不可取,因為他們終究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最後,小麥也想把片中海莉的一段臺詞送給大家。

女孩可以裝女人,但不表示她們能做女人的事情。

如果一個小孩想嘗試與你調情,你該裝作沒聽見,而不是鼓勵她。

如果一個小孩說,來杯雞尾酒吧,你該把酒拿走,而不是跟她乾杯。

這部《水果硬糖》中“熊孩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大快人心?

《水果硬糖》

我想,給予未成年人正確的引導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你可以盡不到這種義務,但也請別去傷害她們。

(本文由小麥看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