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發展指數報告

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下簡稱軟件業)總體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高質量發展成效初顯。2019年全國軟件業綜合發展指數(以下簡稱綜合發展指數)為128.9,比上年上升8.6個分值,高出近四年平均上升幅度1.4個分值。其中,技術創新指數與發展環境指數提升顯著,對指數拉動作用突出,顯示軟件業正在轉向依靠技術創新驅動的新階段,關鍵軟件供給不斷實現新突破;人才吸引力不斷增強,產業發展環境優化;軟件融合應用持續深化,服務化、平臺化趨勢明顯,是引領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發展指數概述

為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加速我國軟件業向“量”與“質”同時發力,提高綜合發展指數反映產業發展特徵、未來趨勢的能力,2019年綜合發展指數指標體系遵循以下原則進行了調整:一是引導軟件業高質量發展;二是體現軟件業發展特色;三是科學規範設置指標。

本屆指數從全國、分地區兩個方面評價軟件業綜合發展水平,並對分地區指數計算方法進行了調整:今年不再按照統一的指標權重對各省市進行評價,而是遵循梯隊設置、分類指導的原則,對各省市進行梯隊劃分並賦予不同的指標權重進行計算分析。一是將各省市劃分為三個發展梯隊(將軟件業務收入在2000億元以上的省市劃為領先省份,將收入在100億元~2000億元之間的省市劃為中間省份,將收入在100億元以下的省市劃為潛力省份);二是對不同的梯隊設置不同的評價側重方向。

2018年,我國軟件業規模效益穩步提高,呈現出產業引領帶動作用突出、技術創新成效顯著等五大特點。

一是規模效益穩步提高,產業引領帶動作用突出。規模效益指數為128.1,比上年上升2.1個分值,其中人均軟件業務收入指標增幅最大,比上年上升8.0個分值。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推進,軟件業內需潛能持續釋放,2018年我國軟件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6.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圖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軟件主營業務利潤率為11.4%,居近年來高位,高出規模以上服務業利潤率4.9個百分點。

二是技術創新成效顯著,關鍵軟件供給實現新突破。技術創新指數為152.2,得分居一級指標之首,比上年上升17.9個分值,對總指數上升貢獻率為52.6%,顯示出軟件業鮮明的技術驅動特徵。其中,企業平均軟件著作權指標上升幅度最大,比上年上升60.8個分值。得益於較高的研發投入水平,軟件業自主創新發展成效顯著。全年軟件研發投入強度為7.9%,高於工業6.8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7個百分點;企業平均軟件著作權數量為14.4個,比上年增加3.4個(圖2);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2.4萬件,佔行業全部專利擁有量的43.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

三是雲化轉型加速,企業總體向平臺化邁進。結構優化指數為109.6,比上年上升2.2個分值。其中,雲化轉型指標比上年上升13.3個分值。軟件企業通過雲服務、平臺運營等實現的業務收入佔軟件業務收入的比重接近20%,促進商業模式從“一次性付費,終身使用”到“按需付費,階段性使用”轉變,產品形態從“僅支持單機使用”到“聯網使用享受數據、協同、交易等增值服務”轉變,服務能力從“以銷售為目的的服務模式”到“以客戶留存為目的的服務夥伴型模式”轉變。此外,以大型平臺企業為核心的軟件產業生態逐步顯現。

四是各項政策細化落實,人才吸引力保持高位。發展環境指數為104.3,比上年上升16.5個分值,對總指數上升貢獻率為23.3%。其中,政策環境指標增幅最大,比上年上升28.9個分值。國家不斷加強政策引導,相繼出臺了《國家網絡安全產業發展規劃》《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軟件相關領域專項文件,持續推進集成電路和軟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2018年軟件企業享受優惠政策已退稅額佔應交稅額比重為18%,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同時,軟件業保持了較好的人才環境,電子信息和計算機類本科畢業生人數居各專業領域首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年平均工資為14.8萬元,是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1.79倍。

五是支撐服務能力凸顯,在各領域滲透不斷深化。支撐服務指數為140.5,比上年上升6.8個分值,對全國發展指數上升貢獻率為12.0%。其中,電子商務應用指標增幅最大,比上年上升50.2個分值(圖3);信息安全的基礎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全年信息安全收入增速比上年提高了8.0個百分點。

三、分地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發展指數表現

領先省份、中間省份以及潛力省份的軟件產業發展特徵明顯。

一是領先省份自主創新活躍,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領先省份綜合發展指數均值為73.8,其中技術創新指數增長突出,軟件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強勁。2018年領先省份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8.3%,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高於全行業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北京市、廣東省自主創新最為活躍,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12.2%和10.8%,軟件著作權登記量位居全國前兩位(圖4)。

二是中間省份發展規模逐步擴大,產業融合不斷深入。中間省份綜合發展指數均值為73.5,其中規模發展指數增長較快,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初步顯現。2018年實現軟件業務收入超過1.1萬億元,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有10個,佔中間省份數量的71.4%(圖5)。

三是潛力省份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跨越式發展進程加快。潛力省份綜合發展指數均值為65.0。其中,發展環境指數增幅相對較快,比上年提高0.7個分值(圖6)。

四是重點城市產業支撐服務作用顯著,發展各具特色。重點城市綜合發展指數均值為69.0,其中排首位的是深圳市,綜合發展指數為77.8,高出重點城市均值8.8個分值,其結構優化指數穩居首位,高於重點省市平均水平16.8個分值(圖7)。

四、機遇和挑戰

總體來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新技術的突破給軟件業發展帶來重要機遇。我國經濟當前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用更高效率提供更具高附加值的生產和服務是各行業努力的方向,信息技術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和先導力量。隨著5G商用落地,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加速,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將促進更多綜合性新應用的演變,賦予軟件業發展更多動能,也為軟件業帶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軟件業自身發展面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如下:一是核心關鍵技術缺乏,操作系統等技術長期受制於人,工業基礎軟件和工業設計軟件幾乎被國外產品壟斷,基礎創新提升指數近年來有所下滑;二是缺乏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國際市場佔有率較低,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持續,進一步阻礙了我國軟件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步伐,國際化指數降幅擴大;三是人才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高端型人才、專業複合型人才緊缺。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要始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指導產業發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業競爭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增強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建設水平,持續從以下方面推動軟件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紮實推動軟件業的重大工程和行動計劃落地,鼓勵軟件企業加大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儘快破解我國關鍵核心技術貿易壁壘,解決軟件業發展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問題。

二是推動產業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化水平。抓住“一帶一路”倡議機遇,尤其是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機遇,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的橋樑紐帶作用,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組織、標準機構和跨國企業之間在軟件業技術、標準、人才等方面的高質量合作,培育一批創新能力突出、國際化水平較高的龍頭企業,提高我國軟件業國際化水平。

三是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精準對接我國軟件業發展人才需求,加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軟件企業產學研用對接與合作,加大對高端軟件人才、融合型軟件人才、工業互聯網平臺架構師等的培養,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突破產業發展高端型人才、專業複合型人才緊缺的瓶頸。

四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快對數據安全標準、數據使用權、所有權的立法,消除企業對上雲和大數據服務安全的顧慮。健全軟件業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軟件業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措施的執行力度,為軟件企業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