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多少種理解?你怎麼看?

A天地方圓A


只有一種理解,即懂得的就是懂得的,不懂的就是不懂的(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這樣的人才是聰明人。


逢春186177958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

看到了這句話,忽然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事。大概是四、五年級時,數學老師再講應用題的多種算法,其實我對數學一直不感冒,所以從小學到高中都屬於理科比較差的那種,每次上數學課我都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就怕被老師提問答不上,然後被罵個狗血淋頭,滿臉通紅的坐下。記得她當時最愛說的一句就是“啥也不是,坐下吧”。每次老師講完應用題的一種解法後,就會問,誰會其他算法,每每這個時候我都很糾結,因為對於我來說想明白一種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可是看到其他同學舉得高高的手,我低下頭也艱難的舉起了右手,可心裡默唸的卻是“千萬別提問我……”看看四周,全班基本都舉手了,估計也會有和我一樣懷有僥倖心理濫竽充數的吧。以至我高中不得不棄理從文,直到研究生畢業。現在回想實在是年少輕狂太虛榮。

當在看到這句話並深有體會時,早已到了而立之年,這時才懂得有些事並不重要,如面子問題,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真的學會真的有所得。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人生之大智慧。願每個人都能早有所悟。


人生在世詩酒花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即對待學問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看曾仕強教授的《易經的奧秘》中,曾仕強教授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是為了知道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為了不知道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仕強教授舉了一個孔子的學生和螞蚱打賭的例子,螞蚱說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學生說有四季,後來他們一塊問孔子,孔子看了看螞蚱,對他們說,一年有三季。螞蚱走了之後,孔子的學生問原因,孔子說,螞蚱活不過秋天,所以對他來說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爭死還是有三季。所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意思應該是"知道某個知識"是為了"知道這個知識"的人/物。(知之 為 知之),後半句同理。

告訴人們,要虛心學習,不要不懂裝懂。


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學


孔夫子有許多真知灼見是流傳千古的。在學習態度丶方式和鑽研上,獨樹一幟,給人啟迪。

在對待學術和解決問題上,知道多少就講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就講不知道,這就是正確的知無不言丶言無不盡。不能不懂裝懂,張冠李戴。這是真正的有知識啊!

孔夫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曾經有一個地方問題不清楚,就向一個毛頭小子小師虛心請教。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不管老少,不懂就要請教。不恥下問,精益求精。

西漢初年,皇帝問丞相陳平:全國有多少戶藉?陳平回答:這是民政部的事,應該問民政部?

陳平就是依據孔夫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搗槳糊:這個北方大約80萬,南方嘛比它多~多不了…一番太極拳,把皇帝罩在雲裡霧裡,遺害無窮。

下級向上級彙報,一定要如實丶準確丶客觀,不能修飾丶浮誇丶報喜不報憂。這樣,才能讓上級領導全面丶具體丶深入地瞭解,才能做出更精密地大布局丶大宏圖。


夏雨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是要求我們做學問,一定要實事求是。對知識經驗學問,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弄明確。確認無誤再做判斷,而不是亂講。從而欺騙自己或者欺騙他人。

比如有的人,盲目就把一些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稱為迷信,這就是以不知為知,就是錯誤的,這麼做,就限制了我們認知發現這些現象背後真相的可能。阻礙了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的腳步。甚至可能誤導他人造成不良後果。

所以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即是科學素養,也是道德的體現。



卍香光莊嚴卍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成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明白人裝糊塗人,糊塗人裝明白人;不懂裝懂,懂裝不懂,是懂非懂裝懂,是懂非懂裝不懂;假聰明裝真聰明,真聰明裝假聰明,不假不真是聰明。總之,都知道不是傻子………等等好多種理解。

這句話的詮釋、解釋和釋義,反映了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人生哲學和哲理,每個人做人、為人處事、處世,要走中庸之道;要知道、要懂得四方圓通、圓滿、圓潤、圓滑,八面玲瓏、八面和氣、“八卦”和脈。該聰明時就應該要聰明,該糊塗時就一定要裝糊塗,該裝瘋賣傻時就應該裝瘋賣傻;該自己知道的事情非知道不可,該自己不應該知道的事情就完全不應該知道,該問的就問,不該問的就不問,能說就說,能夠做的事情就做,不能說不能做的,就不說不做…………等等很多很多種解釋釋義。


袁聰


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是知道的。譯為: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要用真誠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不能有虛偽之言。要養成實事求是的作風,不要講謊話,行虛榮之風氣。要懂得虛心學習,不要不懂裝懂。

這種美好的品質值得學習,但是它是在幻想世界中所該擁有的過於美好的品質。

人已入世,便不能脫離交往。而百人百性,只能有所為有所不為,自然也應當有可知而有不可知之事。



老王二十推書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我的理解是:

知之:知,知道,懂了,明白。

之:代詞,指的是事物,道理。

為:是,就是

不知:不,沒懂,沒有,不明白。

是知也:是,就是,肯定,明白。也,語氣詞,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成白話解釋即為:

知道了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重點是真正知道了。

它告訴人們,對一件事,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不要不懂裝懂,我們對待問題,就是一定要弄懂,真懂,這才是目的。


起名大師東方木


對自己來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理性的判斷,這就是智慧。對與人交往來說:大家都知道的你也要知道,大家不知道的,你也要知道,這是也是一種智慧。對老師來說:你知道的你就不要浪費時間一遍遍炫耀已知的知識,不知道的你要知道自己不知道多問問,這樣有效利用時候提升自己,才是智慧。


晚秋吹北風


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論語》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這個應該比較好理解的,強調實事求是的態度,是人學習、做人、做事的應有姿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