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楊修之死帶給我們現代人哪些啟示呢?

Mr王3784


楊修之死,有正史和演義小說兩個版本。在這兩個版本里面,楊修的死因不同,帶給現代人的啟示也不同。



先說《三國演義》,也就是絕大多數人都熟知的曹操殺楊修的版本。

在這個版本里,曹操殺楊修的起因,簡單一點說,就是楊修喜歡耍小聰明,平時嘴巴還特別欠,惹得曹操心理很不爽,嫌他是在作死。具體的作死事件有六個:

事件一:“闊”字事件。

楊修任曹操的主簿一職,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了。看完之後,曹操沒說話,叫人在大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在旁看見後,就叫人把大門拆了。建成後,楊修對旁人說:“門裡加個‘活’字,是‘闊’字。丞相是嫌門修太大了。”

曹操事後聽說了這事,當時對楊修的態度是”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事件二、“一合酥”事件。

有人送給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按順序傳到楊修那裡,楊修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曹操看了楊修的表現,當時對楊修的態度是"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事件三:“夢中殺人”事件。

曹操怕別人刺殺他,就說自己有夢中殺人的習慣,有一天他真的殺了人,就謊稱自己是在夢遊,並非有心殺人,楊修在私下裡偷偷拆穿了曹操的心機。

曹操聽說後很不爽,對楊修的態度是“操聞而愈惡之”。

事件四:“吳質”事件。

曹丕密請謀士吳質入內府,相議曹操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箱子藏了吳質偷偷入府。楊修知道後,就告訴曹操了。待曹丕再往府裡搬箱子時,曹操就派人檢查了箱子,可檢查的結果卻是箱子裡面只有絹,沒有吳質。曹操聽說後,懷疑是楊修故意想陷害曹丕,對楊修更加痛恨。(“操因疑修譖害曹丕,愈惡之”。)



事件五:“試曹丕、曹植之才幹”事件。

曹操為了測試曹丕和曹植的才幹,便叫他們出城門。待曹丕、曹植走後,曹操卻叫門吏不要放他們出城。楊修偷偷告訴曹植,說這是曹操測試你的膽量,如果有人敢阻擋,你就當場斬殺他,定會得到曹操歡心。曹植照著楊修之計果然外出成功,曹操聽說後也非常高興。但是後來事機洩露,被曹操知道了曹植所作所為是楊修所教。

曹操知道事情真相後的態度是“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事件六:“曹植答教”事件。

楊修為曾經為曹植作了十幾條“答教”,當曹操每次以軍國的事問曹植,曹植都按照楊修的“答教”對答如流,曹操因而懷疑。其後,曹丕收買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來通知曹操。

曹操知道後,當時對楊修的態度是“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



在以上這六個事件中,曹操對楊修的態度是一個漸進的心理歷程。當曹操有了這個心理漸進過程後,終於在漢中之戰的“雞肋事件”中,演變成了曹操決定殺楊修,並以“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為理由,最終殺了楊修。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殺楊修的原因就是楊修喜歡耍小聰明和嘴太欠。

那麼,我們當代人從中可以得到什麼經驗教訓呢?我覺得有三點啟示。

首先,就是要戒小聰明,老老實實做人。比如說一盒酥事件,曹操只是隨手一寫,心裡可能就是楊修解釋的那樣,但曹操沒說,身為下屬就不能亂猜。否則領導的面子會掛不住。這就好比有些領導說話只愛說一半,身為下屬的就應該多問。寧願領導說自己腦子不靈活,也不能故意耍小聰明,否則你要是出了什麼錯,領導是不會承認的。

第二,不要瞎攙和事,要老實做事。比如說曹丕與曹植爭奪世子之位,這本是就曹操自己的家事,也是未來魏國的大政之事,不是一般人可以介入的,但楊修卻要攙和。這就好比公司兩個副經理爭奪下一任總經理的位置,你明目張膽跑去兩人中間瞎摻和,肯定會得罪人。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是什麼職位就幹好什麼事,整天像個萬事通一樣,到處指手畫腳的人,通常不遭人喜歡。

第三,不造謠,不傳謠。比如說漢中之戰的雞肋事件,曹操沒明說,楊修就動搖軍心的說曹操想撤軍,曹操殺掉他,完全是合情合理。這就好比公司領導要裁員,領導沒公佈前,就不要亂說,否則動搖士氣,領導第一個要裁員的就是你。

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在領導眼裡,馬屁精只要一個就好了,要想在公司、單位裡面待的久一點,一定要管住自己嘴,老老實實做事,不要老覺得自己了不起。

以上就是演義小說中的楊修之死的情節。下面再說歷史上曹操殺楊修的原因。

歷史上的楊修之死,與演義小說有非常之大的區別,其中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楊修的死亡時間是在漢中之戰之後。

在《三國演義》裡面,楊修死於漢中之戰的後期,也就是公元219年的四五月份,曹操拿楊修的人頭祭旗後,與劉備決戰,戰敗之後,率部撤出漢中。

但是按照正史的記載,楊修是死於關羽北伐期間,也就是公元219年7~12月,比漢中之戰至少晚了兩個多月。

夏五月,(曹操)引軍還長安。——《三國志·魏武帝本紀》

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脩(楊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典略》

因此,歷史上的曹操殺楊修,並不是因為楊修在漢中之戰期間多嘴,隨意揣摩曹操的心理才被殺的。

那麼,歷史上的曹操為什麼殺楊修呢?

在《三國志》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三國志·曹植傳》

在《三國志》曹植傳中,陳壽把曹操殺楊修的原因寫的很清楚:曹操擔心自己死後,他的幾個兒子會像袁紹的幾個不肖子孫在袁紹死後一樣,自相殘殺。並且楊修還是袁術的外甥,讓曹操一直對他很戒備。因此,曹操在臨死之前找了個藉口把楊修給弄死了。

PS:袁紹死後,他手下的謀士分別支持袁譚和袁尚,導致袁氏一族分裂,自相殘殺,最後分崩離析,被曹操逐一消滅。



簡單點說,在曹操立儲這個事情上,楊修支持曹植和曹丕對著幹,犯了大忌。曹操在死前為了給曹丕掃清潛在威脅,就把曹植的大謀士楊修幹掉了。

另外,楊修父親楊彪官居太尉,弘農楊氏家族還是漢朝的世家大族之一,葉茂根深。曹操選擇處死楊修,也是對弘農楊家這股政治勢力的敲打和壓制。

至於說啟示作用,那就是能力太強的人,一定要有城府,要學會“露拙”,如果事事都要霸氣外露,只會死的很慘。


Mer86


《紅樓夢》上有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多麼好的道理,但有些人卻認識不到,自以為讀了兩本書,就是學問,自以為寫了一首好文章便是成功,殊不知這世界上最大的學問是世事洞明,最大的文章是人情練達。

楊修之死,就死在了這兩件事沒有做好:

他自恃有才,完全置領導尊嚴於不顧。

人家送給曹操一盒酥,你自作聰明,說什麼一人一口酥,你賣弄了聰明,酥是大家吃的,在領導心裡的討厭是你自己種下的。

第二表現的比領導聰明。

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你能看出來這是太闊了的意思?你以為別人看不出來,別人看出來,只是不說而已。還有曹操夢中殺人,領導殺就殺了,你又不能阻止,你跑出來指著那個被殺的衛士說什麼“丞相沒在夢裡,你在夢裡而已”,瞎說什麼大實話?

你讓領導怎麼想?

第三隨便揣摩領導的心思。

曹操以雞肋為號令,你就在哪兒說什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你話多,這是行軍打仗,不是你賣弄聰明的時候,影響了軍心,這個責任你能負擔得了嗎?瞎揣摩領導心思,你還亂講話。

你不死誰死?

其實三國這個時代有許多聰明人,諸葛亮、魯肅、周瑜、荀彧、郭嘉,大家智商差不錯,為什麼有的人走得遠,有的人早早就倒下了。

除了天命(例如周瑜郭嘉命太短)信仰(荀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誰人情練達,看是洞明世事,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至於有沒有三顧茅廬,這個事是有爭議的),看似高傲,但一出山在劉備面前嚴守臣子本分(一個鮮明對比,楊修在子嗣問題上站隊曹植,劉備問諸葛亮該立劉封還是劉禪,劉備就說你這是的家事,把鍋甩給了關羽),他從來不賣弄聰明,一生謹慎,所以他的位置做得最高,歷史上名聲最好。


錦翼


曹操殺楊修的時候是在哭的!這證明他是有多麼的不忍。曹操其實挺器重楊修的,曹操把楊修放在自己身邊時間非常久,而楊修也確實有點小聰明。楊修自以為猜測到曹操的想法,可是卻犯了兵家之大忌,他根本不懂得看破不說破這個道理。比如,導致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在漢中戰役中,曹操戰敗又缺糧,一直想要撤退,所以才會啃著雞爪喊雞肋。這時候楊修就猜出來曹操的想法了,可是他自以為洋洋得意,還四處宣揚,告訴夏侯惇趕緊收拾行李等等。這就是楊修不會做人的地方了!因為對曹操來說,戰敗本身就是恥辱的事!楊修此舉明顯是帶有嘲笑的意思。打人還不打臉呢!以臣下嘲笑君上,被殺沒處鳴冤!袁紹只是擔心被田豐嘲笑就已經殺了田豐。

其次,楊修這個人絕對是不務正業!楊修這個人聰明,相當聰明!從他輔佐曹植對答曹操提問可以看出這個人實際上是相當有能力的。但是他卻從來沒用在正途上。他一直在揣測曹操的心意卻從來沒去幫曹操解決問題。同樣以漢中戰役為例,假如楊修能夠在猜到曹操心意以後,給曹操出謀劃策一番,那麼絕對會被重用!比如,當時與楊修同僚為主簿的司馬懿就比楊修聰明多了,同樣是曹操的跟班,司馬懿從來不去揣摩曹操,但是他肯定看懂了。司馬懿在襄樊戰役後得到重用的原因就是他看出了曹操對關羽軍團北上的憂慮,然後他就自己籌劃一番,並提案給曹操,最終曹操大喜!這就是司馬懿被稱為大才而楊修只能稱為小聰明的原因。一定要在老闆碰到問題的時候幫著解決問題,而不是站著叉腰說活該。


優己


楊修是三國少有的才子,他的才華成就了他,也讓他身首異處。他生在一個建功立業的年代,最後除了虛名只能算寸功未立。楊修之死,對現代人有許多的借鑑意義。

不要處處炫耀自己的聰明,尤其別在領導面前顯示高明

楊修仗著自己的聰明,揣摩曹操的心思,時不時在曹操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華,“絕妙好辭”、“一盒酥”、“闊字謎”。出了一時的風頭,卻讓生性多疑的曹操記住他了。

在公司上班,就不能學楊修的小聰明。大多領導的心胸和格局,都是不如曹操。處處都比領導高明,那還要領導幹嘛?領導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不會容許下屬的聰明。

哪怕自己有才華,也要低調點,不要鋒芒畢露。大智若愚勝過聰明絕頂。

不會站隊就要保持中立

楊修之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選擇曹植。曹植與曹丕,只有一個能夠成為曹操的繼承人。最後,曹丕勝出。楊修不僅沒有轉變立場,反而還在繼續和曹植交往。

在職場,同樣會遇到選邊站隊的問題,選對了芝麻開花節節高,選錯了禍不單行。沒有敏銳的洞察力,看不出哪一方會勝出,那就乾脆保持中立。

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楊修明明是文人,又有狂傲不羈的個性,待在家裡吟詩作賦,文學成就說不定比曹操還高。可他偏偏出來做官,還參與奪嫡之爭。陳琳的職業選擇就比較對路,做個專職文人。

人放對了位置就是人才,選錯了職業就是廢材。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就不要跑到股市當炮灰了;沒有資源和魄力的人,還是安安心心打工,就別想著當企業家了;沒有諸葛亮的智商和人脈,就不要自比管仲樂毅了。

時刻注意自己的嘴

曹操殺楊修的導火索,是楊修悟出了“雞肋”,還將其在軍中傳播。曹操當時進退兩難,這時楊修還跳出來擾亂軍心,只好拿他出來祭旗。

領導的心思以及公司的秘密,自己心裡知道就行了,不能到處傳播。禍從口出,管住自己的口,就能消災辟邪。

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為了防止自己去世後,魏國出現大的政治鬥爭。因為弘農楊家是一個有著很大影響力的士族豪門,如果留下楊修,他的家族一定會繼續支持曹植,魏國很有可能分裂。所以,曹操一定要清理楊修。


秋媚讀史


1、聰明是好事,但是不要太張揚。太張揚了這就叫賣弄,大家會討厭的。

2、領導的心思別亂猜。你揣摩領導的心思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順著領導的意思來。舉個例子,領導喜歡書法,你說領導的品味真高是可以的,但是你說領導你再怎麼練也比不過王羲之這就大傷風雅了。

3、干政治的人千萬別站錯隊。楊修是曹植一黨。而晚年曹操下決心要立曹丕為帝,所以就故意除掉曹植黨。


投筆從戎君


楊修之死,是三國演義中非常值得玩味的一個故事。

老話講得好,不作就不會死。楊修,乃是中國作死界的祖師爺。

楊修的死,給我們兩點啟示:

第一,不要嘚瑟。嘚瑟,真的跟招人煩。


楊修自恃聰明,在曹操的身邊嘚瑟的不得了。自以為通過這樣的小聰明,能夠引起曹操的重視,抬高自己的身價。豈不知,結果適得其反,一次又一次的加深曹操的反感。楊修卻自鳴得意,把曹操的隱忍當做褒獎,更加狂妄。最終惹怒曹操。

日常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特別愛表現自己,極為嘚瑟,別人不願意理他,他還覺得自己了不起。其實這樣的人特別招人煩,沒有人會真正喜歡這樣的人。


第二,要知道輕重。

楊修之死,關鍵就是不知道輕重。平常時節,他的小聰明雖然招人煩,但是不會導致嚴重後果,所以曹操一直隱忍。漢中之戰,他又自作聰明,揣摩曹操心意,並且隨意散播。造成軍心浮動、人心惶惶。

這就是不知輕重!不殺他殺誰的?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前輩就告誡說,幹工作,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平時再玩再鬧都沒事,關鍵時刻一定要知輕重,該頂上去就得頂上去。要不然,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上將噯福斯


楊修之死雖然是個悲劇,但是《三國演義》中卻寫得非常傳神,有關故事情節千百年來廣為流傳。其實有關楊修與曹操的故事橋段,在《三國志》、《世說新語》等史料中都有記載,可見其真實性。

楊修出身豪門世家,自幼飽讀詩書,才學謀略者不容置疑,聰明是絕對的。曹操對其也是讚賞有加,曾自嘆自己的才能與楊修相比,相差了三十里,所以楊修曾長期在曹操帳中擔任主簿,也就是幕僚長,相當於秘書長之類的角色,但最終楊修還是被曹操盛怒之下殺了。

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如何落得這般下場,除了曹操生性多疑,伴君如伴虎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要從楊修自身去找,那就是楊修此人智商超強,但情商不夠,導致殺身之禍。所以掌心覺得從楊修之死得到的啟示就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什麼是情商,標準答案是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其本質是個人識別、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他人的情緒,激勵自己並且處理和他人關係中的情緒能力。

其實套用《紅樓夢》中的一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情商是什麼?情商就是世事洞明,卻人情練達。反觀楊修在許多事件中只看到了表象,沒能明白事件後面的道道,在做人方面更是喜歡賣弄,出風頭,在這方面所以落得如此下場,也是不足為奇。在這方面,楊修真得好好跟司馬懿、賈詡這些大咖學習。

比如在“一盒酥”、“闊”等事情上,楊修能準確猜透曹操的心思,賣弄一下自己的聰明,也未嘗不可,畢竟曹操也是愛才之人,吃盒酥,改一下門庭,這些對於曹操來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偶爾賣弄一下,秀一下自己的才幹,增強上下級工作情趣,無傷大雅,也有是可以的。

但在“雞肋”、夢中殺人,立世子這幾件事上,楊修就應該看破不說破了,必須揣著明白裝胡塗,因為這些都是不容玩笑的大事。

曹操本來就打了敗仗,正一肚子火,你還直接說出領導心思,動搖軍心,豈不是給領導添堵,讓領導難堪,簡直是不想活了。

曹操是個生性多疑,又極看面子的人,他說夢中好殺人,只不過是遮掩自己怕人謀殺的心理,你個楊修以為別人都是傻子,就你一個明白人,竟然到處宣揚,揭領導的短,犯了做下屬的大忌。

在立世子上,竟然公開運作,做得太現形了,曹操不殺,對方也不會容你呀。你看人家“老謀子”賈詡,曹操問他立誰為世子,賈詡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顧左右而言它,在曹操一再追問下,才緩緩地說,此時此刻,我在當初的袁紹袁本初。

點破不說破,聰明的曹操立馬知道賈詡是擁立曹丕的真實想法,立長不立幼,不象楊修傻傻地直接出頭,跑前跑後為曹植謀劃,不僅事沒謀成,反而丟了身家性命。

什麼是大智慧,什麼是小聰明,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情商水平,情商不是見風使舵,也不是豪無底線的讓步,或者無所作為,而是知所為,知所不為,看穿內因,做足人情,活得通透。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楊修之死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身死因才故,非關欲退兵。楊修子德祖,出身於世代簪纓之家,祖上四世太尉,楊修自幼聰慧好學,有待人熱忱,被舉孝廉,後來曹操因賞識其才華,任命他為主簿。楊修最擅長揣度別人的心思,尤其是他能夠看透曹操心思,深受世人的崇拜。比如曹操修完園林前去視察,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都不知是何意?唯有楊修說門內填一活字乃闊字,丞相是嫌棄門太闊了,眾人都很欽佩楊修。


後來曹操進軍漢中,軍事問晚上的口令是什麼,曹操便以雞肋為口令,楊修令手下收拾東西,準備第二天撤退。眾人都不理解,楊修便說,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無意於漢中,這是要撤軍的意思。於是全軍上下都在收拾包裹,曹操問外面為何喧譁,部下道:楊主簿聽說今晚口令為雞肋,揣測丞相要退軍,大家都在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曹操大怒道,楊修擅自假傳旨意,亂我軍心,將其退出斬首。就這樣楊修也會覺得自己死的不明不白,楊修之死究竟給我們帶來那些啟示呢?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不能與自己的頂頭上司作對,更不能背道而馳。楊修雖然聰明,但他太過於猖狂,他能看透曹操的心機,但不應該公著於眾,這讓曹操在自己的部下面前很難做人,似乎曹操就是個透明的玻璃,這也讓曹操十分的恐懼。別說是看透了上頭的意思公著於眾,就算是曹操親口說的內容,也要保密,曹營裡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楊修這樣的人。


曹操身邊很多的有志之士,謀略過人,但從來不會把曹操的想法跟別人說,更不用說是自己悟測出來,未加以證實的內容。比如當時的荀彧、郭嘉等也能猜出曹操的用意,不過從來不會主動向外透露,而荀攸更是聰明,即便自己悟出了曹操的意思,也讓曹操自己說出來,卻從來不肯得罪曹操。司馬懿也曾說過,真正聰明的人應該讓別人看不出來其聰慧,比如曹衝霸氣外露,就英年早逝。因此從楊修的例子中,教會我們不要鋒芒畢露,不要把主上的意思隨便跟別人說。


其次楊修家族就犯了曹操的大忌,這也是楊修被殺的主要原因。其實按照正常邏輯,曹操應該不會因為楊修的言論而殺他,真是讓曹操起殺心的還是其父楊彪的立場。楊修家庭背景雄厚,出身於貴族,而楊家又歷代為太尉,職位遠在曹操之上,楊修是名門望族之後,三國時期是世族政治,能得到大族們的支持很重要。



然而楊彪雖然跟隨曹操,但卻不同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曹操自立為王的時候,楊彪更是跟著荀彧一起反對,可以說在楊彪的眼裡曹操是存在忤逆行為的。曹操也深知,楊彪跟他不是一路人,而作為楊家最有前途的楊修,也就成了曹操的眼中釘。曹操自然想殺楊修以除後患,這就告訴後人,要跟隨一個主人,就要三觀一樣,不然早晚會被除去。


最後楊修參與奪嫡之爭。這也是楊修被殺的主要原因,司馬懿也曾輔佐曹丕,但畢竟是暗地裡指揮,而楊修就不一樣了,曾多次幫助曹植答題,並且依據曹操的言行,揣測其所出題目。曹操每次測試,曹植寫的又快又好,而其中很多觀點都不是他自己的,曹操又豈能不知,而且楊修曾教育曹植,為了王位要不擇手段,一也讓曹操對他十分反感。曹操殺楊修也是因其誤導曹植,參與奪嫡之爭。楊修自以為很聰明,卻不知自己早已埋下禍根。因此楊修事蹟也說明,不要參與別人的家族之爭,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旁人還是不要插手的好。

你是如何看待楊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楊修出身豪門望族,從小飽讀詩書,可謂是才華橫溢,並且此人還很聰明,曹操對其也比較器重,可謂前途無量,但為何卻落得個屍首異處的下場呢?其實楊修的死主要原因就是恃才放曠,屢犯曹操之忌,這也給我們以警示。


性格不要太過張揚,要學會收斂和低調。楊修此人就是過於張揚,不懂得隱晦低調,自視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故而放誕不羈,惹來殺身之禍。這也足以看出他不是真正的聰明人,也就是小聰明罷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保持低調的心態,懂得內斂,做一個真正的聰明人,切莫聰明反被聰明誤。

要充分發揮真才實學,切不可耍嘴皮子。楊修的確是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一個人,曹操以及其他人也都知道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但是他並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真才實學,為其主建功立業做貢獻,空有一身才華沒有付諸實踐,僅僅是嘴上功夫。因此,我們在現實工作中,不僅要充分展現自己的才學和能力,還要落實於實踐,幹出實績。



要做到大智若愚,把握尺度。一個主公既不希望自己的部下一點不懂自己的心思,同時也不希望部下完全看透自己的心思。楊修就是一個活例子,他能懂曹操的心思,但是他不懂的看破不說破,應該保持在一個微妙的範圍之內,這樣才能得到主子的喜愛。我們在工作中也一樣,領導不希望你完全不懂他,這樣任務執行就會有阻力,同樣,也不希望你直接看透他,這樣會顯得很尷尬。所以我都要學會大智若愚,維持那種微妙的感覺。


要定位準確,清晰職責。楊修這個傻冒就是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你要知道,你是沉不是主,不要越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曹操才說了一個雞肋,楊修就看穿曹操的心思,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敢招呼士兵做好撤退準備。這就犯了曹操大忌,既擾亂軍心,又不給曹操面子。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既要定位準確,又要清晰職責,切不可越權,給自己製造麻煩。


(全文完)


董慶江645


《三國演義》中對“楊修之死”有精彩描寫,具體列出了“楊修之死”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因為楊修數次犯了曹操的大忌,這種怨恨長期積累在曹操心中,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藉口殺死了楊修。楊修恃才放曠,先後六次犯了曹操的大忌。

第一次冒犯曹操:曹操新造一花園,造成時,操前去觀看,沒有誇獎和批評,就叫人取了一支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瞭解其中的含義。楊修對工匠們說,“門"添活字,就是”闊“字,丞相嫌你們把花園門造得太大了。於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去觀看。曹操很喜歡,問道:“是誰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楊修!”曹操雖表面上稱好,而心底卻很嫉妒。

第二次冒犯曹操: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麼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雖然喜笑,而心裡卻厭惡楊修。

第三次冒犯曹操: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謀害自己,常吩咐侍衛們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帳中睡覺,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為他蓋好被子,曹操卻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後繼續上床睡覺。半夜起來的時候,假裝吃驚地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大家都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在夢中殺人,只有楊修知道了曹操的心思,下葬時嘆惜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曹操聽到後更加厭惡楊修。

第四次冒犯曹操:曹操的三子曹植愛慕楊修的才華,和楊修過從甚密。曹操與眾人商議,想要立曹植為世子。曹丕知道後,秘密地邀請朝歌的長官吳質到他家裡商議,因為怕有人覺察到,於是把吳質藏在大簏子中,只對外說裡面是絹匹,運到曹丕府中。楊修知道這件事情後,向曹操告密。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門口觀察。曹丕知道後驚慌地告訴吳質,吳質說:“不要擔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裝上絹匹,還運進府中來迷惑他們。”曹丕按照吳質的話,又用大簏子載了一些絹運進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絹匹,就回報曹操,曹操因此懷疑楊修誣陷曹丕,更加討厭楊修。

第五次冒犯曹操:曹操想要試試曹丕和曹植的才華。一天,命令他們各出鄴城的城門;卻私下裡讓人吩咐看守大門的士兵,不准他們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門的士兵阻攔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聽說後,向楊修請教。楊修說:“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攔的,直接把他們斬首就行。”曹植照楊修的話做了。於是曹操認為曹植有才能。後來有人告訴曹操說:“這是楊修教他這麼幹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歡曹植了。

第六次冒犯曹操:曹操考問曹植軍國大事,楊修教曹植十多條回答要訣,所以只要曹操考問曹植,曹植皆能對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後來曹丕暗地裡買通了曹植府中下人,把實情向曹操告密。曹操知道了大怒說:”匹夫居然敢來欺騙我!”那時就有了殺楊修的心思,所以,最終就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他。楊修死時才四十四歲。

這六條所謂的楊修冒犯曹操的罪狀,其實前三條都是站不住腳的,曹操雄才大略、胸襟恢弘、器量宏闊,而且極端重視、愛惜人才,即便像陳琳那樣曾為袁紹著文辱罵他祖宗的人,他都願意接納並且重用,更何況是楊修。曹操不可能因為前三條那般小事情而忌恨楊修,這三條只是小說家言,不值一提。真正的要害是後三條,後三條歸總其實就是一條,那就是楊修作為曹植的親信,嚴重威脅曹丕的統治,所以,曹操必須親自剪除,為鞏固曹丕的統治清除障礙,這才是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楊修之死”帶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就是,在職場上千萬要記住以下三點:

第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當領導的最討厭部下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老是不合時宜地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千萬不可以自作聰明,甚至越俎代庖,領導給你什麼權限,你就在什麼權限範圍內說話、做事,千萬不要動輒越界、越權,忘了自己的位置。

第二,在領導面前不要鋒芒畢露。像楊修這樣鋒芒畢露,表現欲太強,越是這樣抓住一切機會在領導面前炫耀和賣弄,越是在領導心裡埋下禍根。所以,明智的就是學會適當藏拙,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情不做,更不該喧賓奪主,不顧場合搶了領導的風頭。

第三,千萬不要讓領導感受到來自你的威脅。作為部下,能力再強,都應該要明白始終聽從領導的指揮,可以為領導出謀劃策,但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切不可為了顯示自己能幹,在重大問題上沒有和領導有過充分溝通就當眾跳出來,讓領導下不了臺。自己能力再強,也只能讓領導感覺到你對他只有幫助和好處,而不會造成任何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