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論史
開門見山,楊修之所以會死,和所謂的“雞肋事件”其實並無關係,他的死亡是有著複雜的政治背景。
先說說雞肋事件,大致就是曹操在平定漢中後想討伐劉備,卻進退失據,進攻可能徒勞無功,防守又似乎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就在吃飯時念叨著雞肋二字。楊修就說道,這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操想撤軍了。結果引得曹操大怒。但正史中,其實並沒有記載曹操大怒。比如:
從正史來看,楊修死前的政治背景是很複雜的。當時的曹丕和曹植從才華上很難分出高下,一個政治手腕強,另一個文采出眾。
可以說,二人的爭鬥早已經白熱化,曹操自己也下不定主意要以誰做繼承人。
楊修當時作為曹操的謀士,卻多次為曹植出主意博得曹操的歡心。
後來曹操知曉了此事後,就日漸忌憚其楊修了,並最後因“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被殺。這個罪名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是說洩露機密,和諸侯、“皇子”(這裡指曹丕、曹植)等交往過密。看上去似乎是個很重的罪名,如果真犯了,那麼死倒也不冤枉。
但如果仔細分析楊修在曹魏集團中的活動,其死亡是有著多層原因共同作用的:
捲入奪嫡之爭的漩渦
楊修在當時為曹丕、曹植所極力拉攏,楊修似乎成為了奪嫡之爭的著力點,這是曹操十分不想看到的局面,擔心會重蹈袁紹死後兒子們爭權導致分崩離析的情況。
而且楊修作為謀臣,捲入奪嫡之爭,並幫忙曹植博曹操歡心,犯了“皇室”的忌諱,這也是所謂的疏不間親。
政治站隊錯誤
楊修在曹丕在奪嫡之爭後基本勝利後,並沒有如其他人一樣主動疏遠曹植,而是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這陷入了政治上的站隊錯誤,使得其在朝廷上日漸孤立。
而且,如果我們仔細看曹丕背後的謀臣勢力,會發現在政治水平上遠遠高於曹植集團,主要智囊包括了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司馬懿不必說,那是能耗死諸葛亮的狠人,陳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謀略應該說在曹魏集團中都是排的上號的能人,吳質雖然聲名不如前二人,但倒是心計深沉,文才也佳。雖然朱鑠聲名不顯,少有記載,但能和前面三人並稱,顯然也是有過人之處的。
所堅持的理念不符合曹魏集團需要
楊修對漢室的忠誠與否確實不好判斷。畢竟與楊彪始終終於漢室,甚至不惜得罪曹操而言,楊修更多體現了對曹魏集團的依附。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楊修所繼承的傳統的儒學思想,他們都主張恢復到皇權至上的政治形勢,這與曹操的政治觀點和利益需求明顯不符。對於曹魏集團來說,你可以不支持,但是你不能反對。曹魏集團更想要的是積極幫我曹家奪得天下的人,而不是在後面使絆子、搞輿論的反對派。
順道說一句,認為楊修是袁術的外甥而被殺實在是略顯荒謬。曹操的近臣和親信中本來就有諸多原來屬於敵對陣營投靠過來的,但只要他們盡力為曹操謀事業,卻依然得到認可和重用,比如張遼、賈詡等。
參考文獻:
1.《後漢書》等。
歷史的轉角遇見你
楊修,字德祖,東漢大才子,今陝西華陰人,楊修是楊震的玄孫,太尉楊彪的兒子,出身豪門。《後漢書》說"為人好學, 有俊才”,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當時曹操軍忙於征戰,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世說新語》裡描述,他的才華曹操亦曾自嘆不如,《三國演義》裡也有相應的描寫,後楊修數次幫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幫助曹植爭當曹操的接班人,曹操後來知道曹植受楊修的幫助才通過考驗,頗為氣憤,後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就是說,楊彪呀,你生了個好兒子,他又有一個做高官的好爸爸,總是和老子頂著幹,老子想把他繩子以法,想來想去心裡總不是滋味。最終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找了個藉口殺了楊修,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楊修死後,曹操雖賞賜許多物品給楊彪補償,但楊彪亦萬分痛惜。《後漢書》中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說:"愧無日磾(金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楊修的死,死於他太聰明,為曹操所忌,自古以來參與皇家立嗣之爭的人,大多沒有好下場,何況他的主人是一代梟雄曹操,曹操必須為他的後代掃清障礙,以便於政權的穩固,熟悉歷史的曹操不會不知道這一點。從這一點講,楊修政治上太弱智,加之又太有才,所以楊修必須死,楊修臨死不是嘆息,我早就該死了,說明他他還是有預感的。
知無為而有益
曹操為什麼要殺死“第一秘書”楊修?
楊修其實挺悲劇的。我們看《三國演義》,基本上就把楊修定位成一個聰穎機智,才學出眾,性格上卻恃才放曠,並因此惹上殺身之禍的人。而曹操殺了楊修,說明曹操是個疑心極重,氣量狹小的奸雄。
其實小說歸小說,我們可以看得跌宕起伏,痛快過癮,但是要清楚小說並非完全的史實。
東漢末年,皇權轉弱,門閥政治熱火朝天,各路英雄即使不給漢帝面子,也不得不倚重門閥集團。楊修出身高貴,先祖楊震來頭很大,其父輩的楊秉,楊賜,楊彪都是當朝要員,算得上漢代一等一的名門貴族。他自幼聰穎,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和政治家庭的薰染,個人素質、文學造詣、政治才能都出類拔萃。
這樣一個苗子,有沒有可能不知輕重、恃才放曠?他在二十多歲便舉了孝廉,在丞相府擔任書記,深受曹操器重。出身名門,地位近權利中心,誰不想和他多結交呢?所以史書稱“曹丕以下,爭與交遊”當是實言。而我們可以自己分析,這樣一個出身高貴、聰穎、為曹操所倚重的人會不會個性張揚,時不時耍個小聰明刷存在感?
基本上不可能。這都是小說為了塑造曹操疑心病重的奸雄形象的需要。
實際上,曹操和楊修的關係是融洽的。要不然還會讓他去輔助自己最喜歡的曹植?
而楊修的死,正源於曹操的這種安排。
曹操本身有文學氣質,非常喜歡才高八斗的曹植,甚至動過“廢長立幼”的心思,他有意識地讓楊修輔佐曹植。曹丕身為長子,穩健有韜略,其實是政權穩定交接的不二人選。很多大臣,都支持曹丕繼位。在理智和感情的兩難選擇中,曹操將楊修送到曹植身邊,想增強曹植的競爭力。而正是這種安排,成為了楊修必死的原因。
最終理智戰勝感情,曹操選擇了曹丕。這是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權衡。
楊修缺乏的就是這種政治敏感。曹植文采天縱,兩人本來就惺惺相惜,加上曹操安排也不好拒絕,他應承下來卻忽略了政治風險。在輔佐曹植的時候也是盡心盡力,想盡辦法打擊曹丕,結果敗露之後,不但讓曹植的政治資本喪失,也讓自己被曹丕厭惡。
而曹丕一旦上位,如果兄弟鬩牆,是曹操所不願意看到的。這個時候,唯有除掉有能力、有韜略的楊修,才能保證曹丕位置的穩當,保全曹植的性命。
楊修必須死。
楊修不知道嗎?這麼聰明的一個人,肯定看得出曹丕和自己的未來,只是事已至此,無能為力了。
他被處死,並非什麼“雞肋”之失,罪名是“勾結外臣”,正如楊修黑曹丕的罪名是一樣的。
楊修之死不是自取滅亡,而是大勢所逼。楊修死後三個月,曹操去世。
曹操用楊修的死為曹植在曹丕手下保全了一條性命。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我們通常認為,楊修之死,死於裝逼。他人很聰明,才華橫溢;但就是愛顯擺,在即使是在老闆曹操面前也不給面子。看破不說破,這個為臣之精華,楊修完全沒學到。最終導致了曹操嫉妒,借“雞肋事件”將其殺掉。但這只是《三國演義》的橋段,正史中的楊修之死,別有他因。
楊修的兩種死因
正史與演義中,楊修的死因、性格完全不同。正史中的楊修溫文爾雅,飽讀詩書,做事小心謹慎,為人低調謙和。最後是因為“站錯了隊”幫助曹植爭儲,捲入了曹操的家務事之中,才被曹操所殺死。而演義中的楊修持才狂傲,放蕩不羈,處處鋒芒畢露,屢次耍小聰明挑戰曹操的底線,最終被曹操殺之而後快。
演義中,曹操殺楊修的理由無非是楊修數次猜中曹操的心思,使曹操嫉妒他的才華,或者是忌憚楊修的智慧,才殺死楊修。然而我認為羅貫中先生有故意抹黑曹操和醜化楊修之嫌。
因為正史中的曹操沒那麼小氣,楊修也沒那麼不懂事兒,所以解讀曹操殺楊修的真相,要從正史入手。
二、正史中的死因
正史中的楊修一直不被曹操喜歡,因為楊修出身“漢臣氏家”,楊氏家族世世代代皆為漢臣,子子輩輩皆位列三公,論底蘊名望,更勝曾經的汝南袁氏,楊家對漢室忠心耿耿,滿朝文武人盡皆知,而楊修的父親楊彪,更是反曹勢力的中流砥柱。
與此同時,楊修的政治立場也十分可疑,楊修雖然表面上效忠曹操,整日在朝堂之上放彩虹屁吹捧曹操如何如何英明神武,但暗地裡卻和反曹勢力勾勾搭搭,當然這一切全部都逃不過曹操的法眼。
正史中,曹操曾在給楊彪的書信中寫道:
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不與吾同懷,顧頗恨恨!翻譯過來就是:你的好兒子,依仗著你這個老爹的勢力,不和我穿一條褲衩,氣死我了
曹操為什麼要給楊彪寫信呢?
因為曹操對楊修動了殺心,但又捨不得殺楊修,因為他畢竟是位人才,於是曹操寫信告誡楊彪。
“阿彪,管好你的兒子,小心了我閘了他!”
那麼楊彪聽話了嗎?很顯然,楊彪未被免官之前,楊修還算比較老實,楊修是曹操的秘書長,將曹操的衣食住行處理的井井有條,曹操也非常喜歡楊修。曹操明知道楊修的政治立場十分可疑,為什麼讓楊修當秘書長呢?因為曹操想給楊氏家族證明,我曹操做事光明磊落,你們都看錯我了。
到了中後期,楊氏家族和一些漢臣們雖然討厭曹操,但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漢朝沒有曹操,天下將會更亂,楊彪因為一系列原因而退出政壇之後,楊修便開始放飛自我了。
楊修當了十幾年的秘書長,自認為了解曹操的心思,楊修覺得曹操偏愛曹植,未來一定會將王位(曹操未稱帝)傳給曹植,外加上楊家不受寵,漸漸沒落,楊修必須找一個靠山來振興門庭,所以楊修極力輔佐曹植上位,但曹操的心思豈能是小小的楊修能看透的?
起初,曹操的確在曹丕與曹植之間舉棋不定,但曹植醉酒之後駕馬車乘天子之道,以及曹植醉酒之後出征不帶兵馬,這兩件事徹底使曹操心寒,反觀曹丕為人謹慎,心狠手辣,更適合繼承曹操的衣缽。
曹操在確定了傳位給曹丕之後,便開始默默為曹丕肅清障礙,此時的楊修便成為了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曹操忌憚楊修的才華會威脅到曹丕,外加上楊修的政治出身始終讓曹操不安,便給楊修按了一個“前後洩露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將楊修斬了。
“前後洩露言教,交關諸侯”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楊修洩露了軍事秘密,犯了通敵之罪。(諸侯指的是吳蜀之流)
這不是搞笑嗎?楊修怎麼可能通敵?他在吳蜀兩國連政治背景都沒有。雖然弘農楊氏是個個超級豪族,但跟袁紹他們家汝南袁氏一樣,在經過亂世的洗滌之後,早已不復當年之榮光。
所以說,曹操只是隨便扣了一個罪名給楊修,因為曹操總不能明著說“我要傳位給曹丕,所以殺楊修”,曹操又不傻。楊修死的並不冤,他愚蠢的認為自己能夠猜得透曹操的想法,卻不知到自己是在玩火,最終引火燒身。
白話歷史君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中,楊修死於"雞肋”事件。人嘆其聰明反被聰明誤,屢屢奪了主公的風頭,曹操嫉賢妒才而殺之,真的僅僅只是這麼簡單嗎?
按《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楊修死後,僅百餘日曹操病故。曹操曾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經歷了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入塞北、抵遼樂,縱橫天下所向披靡後,58歲揮師赤壁,意欲一統天下,怎奈落得兵敗而逃,人生有了挫敗感。
公元219年,這一年曹操已經66歲的垂暮之年,在動盪的三國時代,"五十不稱夭壽”已是高齡。他親領大軍與劉備爭奪漢中,奈何劉備堅守不出,只得論持久戰打算。不到兩月損兵折將,又失了軍糧,眾人士氣低落,無奈撤出漢中。
眼見日漸坐大的西蜀,以及雄姿英發的東吳,曹操明白天下一統的願望,只能寄與後人了。
《三國志》和《後漢書》與《三國演義》不同,並沒有說楊修死於"雞肋",只講楊修的死,是好幾件同類事件而殺之。
楊修死後,曹操曾給其父楊彪寫信表示哀悼,賜與大量貴禮,派夫人卞氏上門撫慰。信中寫道:
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
意思是楊修大才,奈何不與主同心,屢教不改,為了不累及楊家,我只好替你清理門戶了。這番話明顯有殺雞駭猴的意思。
而日後楊彪居然敢發牢騷說,慚愧沒有金日磾的先見之明,空有老牛舐犢情,令曹操無可奈何。
說明楊修之死,決不僅因為聰明太過,以曹操"唯才是舉"愛才之性,恃才放曠並不致命。
系出名門的楊修初任丞相主簿,有第一秘書身份,應當說曹操是信任倚重的。當時軍國大事與之交流,楊修總知內外,所作建議也令其滿意,連曹丕都要巴結他。
所以"一盒酥”"闊門""雞肋"之類奪風頭的事件,必不致死。要知道當年彌衡"擊鼓罵曹",曹操都沒痛下殺手。置之死地的原因是,楊修同孔融一樣站在曹植一邊,成為曹丕繼承大位的障礙,其政念與曹魏利益相悖。
曹操臨死佈局,連"分香賣履"都安排了,替子掃清道路,擔個"害賢”之名,也不懼了。
楊修世家子弟,其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皆為四世三公之家,又有姻親。楊修是袁術的外孫。在講究門第的漢末,影響非同小可。
老子唱黑臉,兒子唱紅險,曹操之"奸”,楊修既不能與己同心,縱有才也不過眼中"雞肋",棄之必然也。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閒魚🐠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楊修之死與孔融略同,背後有更為嚴重的問題,楊修四世太尉之家,父楊彪權傾一時,少年時即被舉孝廉封郎中,曹操掌權後擔任丞相府主簿,一度總知內外之事。楊彪是大漢忠臣,從曹操迎獻帝入許昌時便有不滿,曾設宴大會群臣,曹操見楊彪神色不對,宴會上不敢吃東西,中途借上廁所溜走了。因是寒族出身,欲掌漢朝大權破除世家壟斷,曹操打壓世家豪門,不同心者殺無赦,袁術叛逆,曹操派出劉備討伐之餘,楊彪妻子是袁術的女兒,曹操欲一併攀附誅殺他,被孔融以使成王殺召公,周公豈可言不知乎為由諫止。
楊修是文士,有小聰明缺政治敏感,初時曹操實力不足,需招攬人才,對他表現出極為重視,“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看到父親如此器重,曹丕曹植等公子深相結納,曲意延用,可能由於同是文人的緣故,楊修與曹植越走越近,終至品行合拍言聽計從。(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其時曹操猶豫於世子之立,曹丕曹植二人各出暗力角逐,各自網羅了一批人才出謀劃策,楊修丁儀等文士是曹植一邊,司馬懿吳質在曹丕一方。都為東主爭取優勢,以博曹操慧眼,進而使自己水漲船高。
文士遠遠不是陰謀家的對手,初期在楊修等的幫助下,曹植也以他過人的才能,能詩能賦風流倜儻為曹操所喜愛,特別是一篇銅雀臺賦更為老曹把玩讚歎不已,特為寵愛“幾為太子者數矣”,有好幾次差點就踩掉曹丕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在此過程,楊修陷入嫡儲之爭越來越深,直到揭發吳質偷藏於帛車進東宮設謀之事,被吳質反算後,曹操開始對他起疑提防。爭儲中曹丕手段更加高明,交結的不只青年文士,更大加賄賂曹操重臣,左右宮人,可能花費太多,才致經濟緊張,向曹洪借錢被拒絕,最後在賈詡臨門一腳的幫助下,曹丕被立為世子。
此時的曹植整個人垮掉了,終於沉迷酒色,還在魏國的都城鄴城魏王專用車道弛道縱馬飛奔,曹操大怒,殺了他的車伕。關羽攻打襄樊,曹操命曹植出征,可他第二天卻因爛醉不醒而誤事,從此每況愈下。楊修見此情景,也想避開曹植以免自誤,苦於不能太過明顯,還保持若即若離的狀態。而曹操出於世子之位既定,便需有扶有壓,對曾經幫助曹植奪嫡的眾人進行約束壓制。(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楊修處於特殊處境,父親楊彪是曹操政敵,母親是袁術的女兒,出身又是顯赫世家弘農楊氏,為根除後患免誤後人,在219年,可能是曹操令徐晃帶兵先行解救曹仁,自己隨後統軍兵至摩陂時,在軍中尋一罪名殺了楊修,“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楊修之死,不僅僅是演義說的恃才放曠,更有複雜原因在內。
南方鵬
天嶺624738
楊修的才能是很高的。史書記載楊修的工作主要是為曹操服務,說他"總知內外,事皆稱意"。能得曹操的稱意,足以說明楊修有真才實學。曹操是個愛才的人,為什麼殺害大才子楊修?這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三國演義》說因為曹操忌楊修之才而痛下殺手。當然不否認有這方面原因,曹操也是人,也有忌妒心,這是人之常情。但這只是很小的因素,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楊修是袁術的外孫,但袁術早已死了,這方面影響不大。
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三方面因素:
一、楊修家也是四世三公,屬於豪門,曹操對此有忌憚,不想楊修風頭太盛。
二、楊修對曹操的瞭解,超出了常人的認知。楊修可以猜透曹操的心思,知道曹操要做什麼。這讓曹操心驚,曹操不想讓人看透。
三、楊修犯了曹操大忌,介入立儲。楊修站隊在曹植一邊,利用自己對曹操的瞭解,助力曹植爭儲,被曹操發現後,對他有了殺心。隨著曹丕確立儲位,曹操為了樹立曹丕的權威,有意拿楊修開刀。
羽書遲
曹操為啥要殺死第一秘書楊修?
作為秘書、辦公室主任,楊修確實很合適,腦子靈活、文采飛揚。但隨著地位提升、事務歷練、領導看重,楊修有點忘乎所以,逐漸不顧場所、一味張揚、不給丞相臉面,讓曹操產生厭惡。比如,曹操園門留“活”字,暗含這門太寬,需要瘦身;蔡文姬家掛軸“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實指“絕秒好辭”四字。這有點難度的文學意蘊,楊修心中解開,沒必要先於領導顯擺,待人家丞相破題後,你楊修再逞能行不?
塞北派人給曹操送點禮物---一盒酥,曹操一時興致盎然,親自提筆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字,楊修竟然自行與眾人分吃一盡,曹操詰問,楊修回覆說,丞相叫大家一人一口酥,豈敢違背?……,其實,這些事雖讓曹操不悅,畢竟是小事,曹操可能記在心中,也可能一笑而過,不了了之。從曹操性格看,豪放大氣,為此記仇可能比較小。
史料記載這些事,也只是因楊修被殺,人們胡亂聯想,不一定就是這些事的因素。不少推測認為,在曹丕、曹植爭奪儲君之位時,楊修積極參與其中,公開選邊站隊,為曹植出謀劃策,寫答條。最差勁的,這麼不要命的事,不知是故意張揚,還是疏忽,竟然露了餡,曹操都知道了,楊修自己仍自我感覺良好。
按說此時,楊修應該緊急收手,鋒芒內斂,然楊修張揚個性,卻愈加狂妄。在漢中前線,曹操和劉備打得不可開交,曹軍處於十分不利局面,曹操心中猶豫,煩悶,焦躁,夏侯惇請示當夜軍中口令,曹操因正啃一隻雞肋,聯想到當前軍情,有感而發,隨口說“雞肋”,楊修作為聰明人,本應為上級解決當前困境,提供策劃選項。
不論這選項如何,只要用心去作,曹操看在眼裡,會記在心裡,能虧你楊修嗎?可楊修卻繞過曹操,對夏侯惇說,丞相要從漢中撤退了,將軍要提前做好準備。想想這麼作,除了顯擺,有啥實際作用?事有湊巧,曹操睡不著覺、提著鋼斧巡夜,察覺夏侯惇部動作異常,叫來夏侯惇一問,知道了楊修的鬼話,曹操這時是啥心情?這不是看笑話嗎,不殺你楊修還殺誰?
後來,曹操被魏延射落兩顆門牙,驚得魂飛魄散,定下神來,決意放棄漢中,想起楊修之言,略有悔意,又下令重新安葬楊修,作為當時衝動怒發,殺掉楊修的補償,但對於楊修,顯然意義不大了。(435)
流譽後
楊修智慧過人,穎悟超群,看似絕頂聰明,其實是一個自尋死路的笨蛋。楊修之死,完全是自己耍小聰明所致。楊修善於猜測揣摩曹操之隱秘內心,而且非常精準,往往觸到曹操的痛處,還有意在曹操面前炫耀,曹操忍無可忍,終於痛下殺手。反觀野心勃勃的司馬懿,一直隱忍到最後,從不賣弄自己,曹操從不猜忌他,最後連曹氏江山竟然也被他的後人奪取。
曹操曾經叫人建造花園,他看了後不給評語,只在花園的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皆不明其意,楊修看了說:在門上寫“活”,就是“闊”字,丞相是嫌門闊了。竟不問曹操,擅自命人把門改窄。曹操知道後,嘴上雖然稱改的好,心裡去卻對楊修嫉妒得要命,這小子把自己的心思猜得太準了。
又一次,有人給曹操送來一合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楊修見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答:“盒上寫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豈敢違反?”曹操聽罷,竟然無法反駁。但對楊修的嫉恨加重了。
曹操為了測試曹丕和曹植的應變能力,便叫他們到城外去辦事,暗中卻叫門衛不要放人外出。楊修告訴曹植,如有人敢阻擋,便斬殺他。曹植雖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楊修所教,認為這是楊修與曹植聯合欺騙自己,楊修為了幫曹植過關,竟然教曹植殺戮,這讓曹操十分心驚。曹操於是有了殺楊修之心。
曹操率兵攻打劉備,久攻不下,又因損兵折將,欲收兵回營,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逢勤務兵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隨口曰:“雞肋!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聽見曹操的話,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便繞寨私行。只見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曹操急問其故。軍士回答說:“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曹操問楊修,楊修竟然回答: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肯定要撤兵了。曹操終於忍不住,大怒:“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命令將楊修斬首級。可憐楊修死時年僅4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