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赤腳醫生被證明是醫改成功經驗,現在的醫療衛生體系卻排斥拒絕赤腳醫生,你怎麼看?

貓貓呵呵


赤腳醫生,是舊時代缺醫少藥的情況下,為了將有限的醫療資源覆蓋到更廣大的農村,而產生的一種職業。

赤腳醫生的來源,就是在農村年輕人中,曾受過初小(小學四年)或以上教育,經過短期培訓,就可以給人看病治病了。

藥品主要是兩大類:止痛類(正痛片、索密痛、安乃近等)、消炎類(土黴素、四環素、鏈黴素、慶大黴素、青黴素等)。

醫療事故是在所難免的。闌尾炎當痛經治的,針頭消毒不充分交叉感染的,青黴素未經患者皮試導致過敏而死的,等等。這種案例比比皆是,無人擔責!

現在如果搞赤腳醫生,如果不是受過正規醫學教育,如果沒有通用的行醫資格,農民也不敢找他們看病。一些有條件的農村是有村醫的,是有嚴格法律界定和保護的。日常小病可以看,大病都得去城市大醫院。


姚江野叟


當年很多當赤腳醫生的,其實也有家祖傳承的,我岳父是村裡的赤腳醫生,他母親就會看過去農村嬰幼兒的“瘋病”,簡單的中醫偏方就能解決孩子的病情。可惜這些偏方都沒有傳承下了,老婆是西醫沒有學,別人也沒有興趣學。


沂河水流淌


當年我們看病基本上都在村裡的赤腳醫生那兒看的,一般病都能看好,自已不化多少錢的。但醫生也有縣鎮醫院派下來的,村上大多數人看病保健都上村裡的。想想以前的醫療衛生體系確實很好的,醫生在家門口,百姓看病方便,自己負擔很少。


海之藍245625176


赤腳醫生,比現在的醫生,醫師,主任醫師差多了,赤腳醫生沒有學位,全靠學習,用良心治病,一段病能治,沒有什麼儀器,會憑學習的那點醫藥知識和個人經驗,望聞問切。現在都是專業的,有學位有證書的,有各種儀器的,藥廠有攻關的,醫院有比例的,科室有效益的,一個病號治療,全院參加分紅的。


摩天嶺松


赤腳醫生,是解決廣大農村偏遠地區缺醫、少藥、防疫等是把黨對人民的關愛送到人民心上的第一線人,是針對國情最管用的衛生防疫醫療體制可惜被廢了,經厲過那個時代的人感受最深。


一兵207684787


從小就有眼角膜結石,小時候都是村衛生室的赤腳醫生用針頭直接撥出來完事,最多拿瓶眼藥水滴,現在要去醫院掛號治療,交手術費,開眼藥水,至少40塊錢!現在好多老醫生特別是赤腳醫生出身的,一般病都一眼看透,不像好多醫生,全靠機器給人檢查病因!


pk你果然是豬


村村都有赤腳醫生,

鄉鄉都有衛生院,

小病不出村兒,

大病不出縣,

疑難雜症才轉院!

就當時的醫療水平來說,那個年代的赤腳醫生,確確實實給農民群眾帶來了實惠,赤腳醫生不單單是看病,還有普及醫療知識的義務。拿到現在來看也應當說是非常成功的經驗和做法。


冷眼觀天下941


赤腳底生是夲色醫生為農民排憂解難的醫生,是為人民服務的醫生,是偉大時代派生的偉大醫生。


歐三石


"赤腳醫生向陽花,貧下中農人人誇"!在上個世六七十年代,遍佈全國農村的十幾萬赤腳醫生,為全國五六億缺醫少藥的廣農民的衛生健康保障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創建了農村醫療群防治體系,創造了世界人類歷史的誇跡。


甦世獨立


這個問題在抗擊新冠狀病毒的時候重提,和平時的感觸是不一樣的。

首先,要看什麼是赤腳醫生?

就我的理解是,解放初期社會需要的一種大膽的、創新的、因地制宜的效果顯著的決策!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治小病抗大災,都有他們的身影。特別是在理療資源匱乏的鄉村,可以說撐起了一片天。

其次,之所以被稱之為“赤腳醫生”,那是因為他們在現代醫學體系中的“學歷”很低,甚至沒有學過醫,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或者是跟著“師父”學段時間就開始治病救人。

但是,既然被稱之為醫生,而且被百姓所認可,那不管是不是赤腳,能治病救人的就是稱職的醫生。

那麼,為什麼現在衛生體系排斥“赤腳醫生”呢?準確的說是排斥“民間中醫”。(因為,在現在衛生所都設置到村一級的行政區域了,也就不再存在以前的“赤腳”醫生這個職業了。)

這裡還是表達一下,規範管理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必然趨勢。但是由競爭對手來制定規則和管理對手,是否妥當還需要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來參與探討。

這個對手的說法指的是中醫與西醫之間微妙的關係。以下就列舉幾個有意思的現象,供各位參考。

1、結果論:

西醫以學歷、學術論文、稀奇古怪的創新而論成敗。從英語中醫生與博士同詞就能看出,西醫追求的是什麼?是自我學術的“修養”。以此,高院士的所作所為是“理所應當”。

中醫以治病救人,妙手回春論英雄。中醫追求的是醫治效果,救的人越多他越有成就感使命感。

2、過程論:

西醫的醫生從來都離不開儀器設備的檢查結果,固定的工作模式,是因醫而醫。具有強大的可複製性和普及性,發展也很快速。

中醫的醫生(真正懂的中醫)是從來不需要儀器設備的檢查。只需要傳統的望聞問切來診斷病情,而且要結合病人個體的情況而開方下藥。這就要求中醫的經驗和技術更為高超,具有非常低的可複製性,不利於快速的發展。

3、收益論

西醫過程複雜,環節繁多因此費用也不低。

中醫過程簡單,藥物成本低廉費用相對較低。

綜上所述,可以體會到價值觀的不同導致“排斥”的現象不足為奇。在高舉“文化復興”大旗之下,中醫可以說是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非遺文化”,必將會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重新賦予其重要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