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藝範兒”留言引熱議,專家: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最近,日本援助中國物資上的留言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語句讓很多中國網友覺得既文藝又暖心。但同時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不少人開始感慨中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反倒不如日本。記者針對這一問題採訪了文學專家,對方表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一句偈語穿越千年,再次感動中華兒女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所捐贈給湖北高校的一批應急物資箱上寫的一句話。據《東征傳繪卷》記載:日本長屋親王在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繡“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

日本“文藝範兒”留言引熱議,專家: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鑑真見到這四句偈語之後非常感動,毅然決然六渡扶桑,譜寫了中日友好往來的一段佳話。1300多年後,當我們飽受疫病侵襲的困擾時,這兩句話以這樣的方式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著實令人感動。

令人感動的當然不止這兩句。在日本醫藥NPO法人仁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上,印著中國《詩經·秦風·無衣》的兩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日本“文藝範兒”留言引熱議,專家: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這首詩原本是秦軍戰士出征前的慷慨戰歌,表現的是戰士們英勇無畏,互相鼓勵——“誰說我們沒衣穿?我與你同穿一條戰裙。”而這批捐助的物資恰恰就包括了一線醫務人員穿的防護服。

日本“文藝範兒”留言引熱議,專家: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而後一句出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詩中蘊含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網友熱議:

為什麼我們只會說“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很多中國網友在為日本積極援助中國點贊之餘,也紛紛為這些既文藝又治癒的留言感到驚歎。但也有不少網友甚至陷入了“反思”,開始懷疑中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不是反倒比不上日本。

翻閱網上的熱評,某些網友的熱議十分引人注目:

“感覺日本友好人在給我們上漢語言文學課。”

“有事時,才發現我們的底蘊幾乎蕩然無存。”

“我們除了‘加油’還會說些什麼?”

“不好好讀書,你連捐贈留言都寫不過別人。”

“到底誰才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

日本“文藝範兒”留言引熱議,專家: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文學專家:

“詩文與‘加油’並不矛盾,不必捧一踩一。”

關於這一現象記者專門諮詢了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楊雋教授,楊教授並不認為我們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落後”了。在她看來,日本援助中國,屬於外交活動,贈言選自中國的詩詞,既是敬奉中國文化的淵深,同時也是政治禮節上的親善之舉。

“日本沒有身處重疫區當中,當然可以用一些比較詩意的方式來表達關懷與鼓勵。但我們自己承受的卻是切膚之痛,這個時候再用詩文來給自己加油鼓勁,未免會有點矯情。”楊雋說。

另外,根據全民抗“疫”的社會實際情況來看,通過一些看似“簡單粗暴”的宣傳標語,反而能讓文化水平不夠高的群體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這也是很有必要的。“我覺得能讓所有人都看得懂,看了就振作、看了就團結最重要。”楊雋說,“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輕易地妄自菲薄,捧一踩一。”

日本“文藝範兒”留言引熱議,專家: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河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仇海平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同根,且日本在語言文字上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尤其深遠。因此對方用傳統詩句來表達友誼,也是常事常情。

“但他們跟我們的心態不一樣,畢竟日本是以支援鄰邦的心態做這件事,有心情做創意並潤色文句。”仇海平提醒說,“國內則是另一種心態,大家心情比較沉重,更應該做一些務實的事,哪有心情潤色文字呢?這個時候一句真誠的‘兄弟挺住’‘加油’‘平安’就已經勝過千言萬語了。”

鏈接:

如果還是想用一些更加有意蘊的方式勉勵自己的親朋好友,四川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張宇華為大家提供了一些詩句作為參考: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

一輪明月,共照著兩家的庭院;一株綠楊,終將濃濃的春意灑落在我們兩家的院心。

“共輿而馳,同舟而濟,輿傾舟覆,患實共之。”

出自南朝宋范曄的《後漢書•朱穆傳》。

我們都是同坐在一輛車、一條船上的兄弟姐妹,一旦車倒船翻,車上和船上的人將要共歷患難。所以大家一定要同舟共濟、團結一心。

“減米散同舟,路難思共濟。向來雲濤盤,眾力亦不細。”

出自唐代杜甫的《解憂》。

越是深處困境,越是要共擔風雨;眾志成城之下,困難也就不算什麼了。

“迢迢千里程,與汝共艱險。”

出自宋代朱翌的《讀杜詩至減米散同舟路難思共濟舟人偶來告飢》。

路途遙遠算什麼,我願意趕到你身邊,與你共擔患難。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出自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代明月幾時有》。

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賞一輪明月。

“一別心知兩地秋。”

出自唐代嚴維的《丹陽送韋參軍》

你心裡的焦慮憂愁,我都懂。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戰勝疫情之後,我們再來一同共度佳節!

交匯點記者 陸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