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不忘春耕忙

2月11日晨,天全縣仁義鎮。初春暖陽升起,不少村民邁出家門,或扛著鋤頭鐵鏟,或腳穿膠鞋雨靴,走上田坎,走進農田。

“李老哥,你口罩沒戴好哦,鼻樑那裡的鐵絲要捏一下,這樣防護效果才更好!”

保持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傳的安全距離,幾位香林村村民,邊走邊說道。一天的忙碌就此開始。村民帶著對幸福明天的嚮往,帶著對秋時豐收的渴望。

“战疫”不忘春耕忙

李宣良、李麗潔父女

播種

帶著對生活的樂觀和自信

與村民楊孝剛見面,已是當日上午11點。攀談間得知,此前2個多小時,他為0.1畝土耳苕完成施肥、鬆土。

“3月中旬發苗,3月底分苗,數量剛夠種家裡3畝土耳苕。”楊孝剛說,如一切順利,待11月投產時,畝產值可達到約5000元。

2014年,因母親生病,楊孝剛家庭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靠著在災後重建中當水電工,他率先成為村裡首批脫貧家庭。同年,香林村定下了以土耳苕為主導產業,帶領村民脫貧增收的發展思路。

初次下種面積雖只有3畝,但當年大獲豐收的喜悅,讓楊孝剛看到了希望,並因此漸漸萌生擴大種植規模的想法。

2018年,楊孝剛首次將這一想法付諸行動,租下農村閒置的5畝農田;2019年,嚐到甜頭的他,再新增租賃面積20餘畝,成為該村數得著的種植大戶。要知道,在土地稀缺的香林村,土耳苕種植面積也就600餘畝。

“過幾天,還得僱幾位村民幫忙,把這28畝地全部翻一遍,時間估計得1個星期。”楊孝剛的嗓門變大。

一旁不遠處忙碌的李宣良、李麗潔父女也充滿了信心。

李麗潔手握鐵鏟,雙腳蹬地、彎腰發力,一鏟和著泥漿的泥土,被她剷起倒在土堆上。“種土耳苕的地,備耕時要適當蓄水,下種後則要及時排水,這樣產量才會高一些。”正在西南交通大學讀大一的她,語氣平和地說。

聽聞女兒所言,正在一旁休息的父親李宣良露出了笑容。

談起新冠肺炎疫情,這位精壯的中年漢子,話音有力。在他看來,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難,生活總還要過下去,加上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應對,相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待到秋天必定又是一個豐收季!

“吃飯了!”不遠處的農家小院裡,傳來李宣良妻子的呼喚聲。“今天上午就說了,中午有回鍋臘肉、涼拌野生折耳根、麻婆豆腐,安逸得很!”李宣良說。

“战疫”不忘春耕忙

苟大瓊正在採集平菇

收穫

在春天裡迎接希望和幸福

這邊香林村村民忙著翻地備耕,相鄰的紅軍村裡,村民苟大瓊已開始收穫春天的果實。

11日,清晨6點,苟大瓊和丈夫楊蓮久披衣起床,一頭鑽進屋後菌棚。經過1個半小時忙碌,共採得平菇30公斤。

早上8點30分,兩人拿上村委會、鎮政府開具的出入證,經鄉級衛生檢查安全卡點,騎著摩托車一路趕往縣城,並在出入證規定的3個小時時限內,順利返回村中。

“共獲得毛收入近300元。”苟大瓊說,這也是她自今年2月4日立春後,首次進城銷售平菇,“也多虧了村裡、鄉里特事特辦,我此行才能如此順利。”

2月9日上午,為平菇銷售發愁的她,找到了紅軍村黨支部書記程見敏,申請次日前往縣城的出入證明。但事有不巧,疫情防控期間紅軍村每天僅有的3張村民出入證,已發完。

得知來意後,程見敏很快想出辦法,在紅軍村村組幹部微信群中,發出了“苟大瓊家平菇因疫情防控不能及時售出,大家幫買一點”的求助信息。此後僅僅幾分鐘,苟大瓊滯銷的20多公斤平菇,全部被該村村組幹部認購一空。

相似場景也在2月10日上演,經鎮、村兩級幹部會商,苟大瓊獲得了每3天可去縣城1次的臨時政策。因為苟大瓊不會騎摩托車,村裡還特別同意其丈夫駕車同行。

“等到2月下旬溫度升高,家裡5000棒菌包,每日最多可產平菇約100公斤。”苟大瓊說,雖然這個方法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已非常感激,她也將繼續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為戰勝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層幹部急群眾所急,村民知恩感恩謀發展。

仁義鎮雲頂村,是該鎮茶葉種植村,共有茶葉面積1200餘畝。2月9日,該鎮黨委書記王志勳,主動找到該村黨支部書記胡強,商討了由鎮裡提前代為聯繫收購商的事。“當天我就把消息告訴了村民,現在大家心裡踏實了不少!”胡強說,下一步,該村還將根據疫情防控實際,力爭在今年3月實現在300畝茶園裡套種李子樹。

雅安日報/北緯網首席記者 孫振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