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有些70、80歲的老人有養老金,還不捨得享受生活,還做農活?

用戶13246251360


提著問題的人其實你很明白,甚至比我們更有切膚之痛。你是想借他人之口來說明自己之事。


風動心動67110729


好笑的小編,你以為給農民一百多元三五百養老保險金能做多大的事一天幾元錢十幾元錢你自己到超市裡能買到些什麼?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社會就因為有你們這些白痴才讓社會變得無情!


巴山188506476


早些農民種地交公糧,!工人們工作交養老保險費\b,同樣是為國家,為什麼工人可以退休有上萬、幾千的退休金,而農民們有什麼,近幾年才一個月給60元,現在一個月一百五十元!試問一下他們不種地,不勞動,吃什麼?那些鄙視農民的渣子們換位一下你樂意嗎?還有沒有一點兒良心?農民們容易嗎?天天問農民們為什麼不去旅遊,為什麼喜歡種地!說的是人話嗎?


用戶2706390653634


這截圖我看了,不知是那位大作家說的,什麼不勞而獲恬不知恥,這話怎麼講的,有沒有尊重農民的尊顏。現在80歲的老年人在他們青春歲月時怎麼渡過的,我是60後,交公糧場面歷歷在目,那時農民覺悟高,小麥曬了又曬,揚的乾乾淨淨去交公糧,還要賣餘糧。餘糧餘嗎?不餘,在我10多歲時,溫飽還解決不了。每篷秋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拉著板車去挖河,冬天多冷啊,我記得我父親去挖大運河,回來講:工地上人山人海,氣勢磅磚。後來大包乾,我正在讀書,記得交公糧平均每人交過240到250斤,那時水利條件不好,化肥還沒普及,交完公糧也就沒多少小麥了,常常是秋不接夏,夏不接秋,紅薯乾沒少吃,紅薯乾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說什麼呢,那時農民常說: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改革開放,迎來了農民的春天,父親常說:現在黨的政策更好,免糧赫草。不交公糧,還有補貼,歷代都沒有。(李自成年代有說:盼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歲數大了,國家還發養老金,知足了。這基本上就是80、90老人的心聲,因為每次打工回家和父輩人交談都這樣講,我舅父90多數人了,父輩老人都說:感謝黨,感謝政府讓農民過上了好日子。


陽光明媚149061


一輩子勞動慣了不願意閒著,勞動還能活動筋骨,整天沒事閒坐著就該死的快了。我的姨姥和姨姥爺都是農村人,活到九十多歲,一直下地堅持勞動。直到他們的五兒子下煤礦砸死了,兩位老人受不了打擊病倒了,醫治無效去世了。兩位老人在世時很少生病也很少吃藥打針,每天堅持下地勞動,八十歲還上樹摘蘋果呢!


用戶2237345438844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小時侯經常吃不飽,穿不暖。男娃滿十歲後就要參加生產勞動,每日六分工,一個滿勞動力每日十分工,稱作一個勞動日,一個勞動日能掙:差的幾分錢,好的5.6毛錢。盼星星,盼月亮地糧食收上場了,政策規定,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農民們餓著肚子收割,餓著肚子交完公糧交購糧,交了二糧己所剩無幾了,住隊幹部還要求強行賣餘糧,還有什麼儲備糧,戰備糧,飼料糧等等五花八門,門門都是政治性很強的!誰也不敢胡動!也有膽大的隊長趁住隊幹部回家不在村裡夜偷偷給每個社員分了20斤麥粒,以保證壯勞力能吃飽好完成夏收夏插任務。結果人多嘴雜漏了分,這個隊長被揪出挨批鬥,退還所分麥粒。唉……!哪些年啊刻骨地累,刻心地苦!曾經我和夥伴說過這樣一句話,恐怕太底下再沒有比農民苦的人了。現在我們都年過花甲,為了不拖累孩子不得不外出務,或打另工養活自己,貼補家用。農民只有斷氣了,閉眼了也就退休了。


用戶1233330329960


農村70、 80的老人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勤儉節約已經深深的印在骨子裡,特別是錢對他們來說即重要又難掙。他們絕對不會亂花一分錢。

我父親在世的時候,卡上的養老錢一分都沒動,平時除了吃藥,偶爾吸點菸外,基本上沒有別的開支。平常我們兄弟幾個不斷的給他錢,他能省的都一直攢著。在他去世的時候,從他的遺物中還找到了一千多塊錢。所以說對於那種從苦難中走過來的老人來說,他們是不會亂花一分錢的,能省就省,對於生活他們根本就不談享受,能吃飽穿暖就知足了。


老四雜談


首先說一下,農村老年人每個月領養老金也就一百塊錢多一點點而已,現在物價這麼高,出去買一桶油,買點日用品,一下都沒了,根本就不夠每月的生活。

而且現在大多數老年人不願意去打擾兒子女兒們的生活,住在城裡不方便,也覺得不自在,就像我爸媽每次打電話說別讓他們種地了,承包出去,他們就是不願意,而且每次來我這,上個廁所都要出去找那種蹲廁,不願意去坐在馬桶上,所以他們喜歡呆在他們呆了一輩子的地方,覺得這才是他們的家,在家就覺得怎麼樣都是舒服的。老人忙碌了一輩子,呆在家根本閒不住,家裡有地,他們就種點小麥,玉米,夠他們吃用就行了


小毓VLOG


我也是住在農村的,我談談我的看法吧。我外婆我老公爺爺奶奶都是80多歲的老人了,他們總是說,不種菜吃什麼,不種菜地也就荒了。自己種了,自己可以吃,還可以給兒女送一點,省一點是一點。

他們那一代人,經歷了大饑荒的時代,很害怕沒有吃的,經歷了貧窮的年代,習慣了一塊錢掰成兩半花。即使有養老金,農村的養老金能有多少,一年下來,多的一個人能拿幾千塊錢,少的也就幾百塊錢,夠吃什麼?等著別人來養你,還不如自己養自己,趁著自己還能動,。

農村老人總是想著給子女減輕點負擔,畢竟掙的都不多,現在的孫子結婚動輒買車買房,錢都不夠花,能有多少花在他們身上啊!

好多農村老人說自己做習慣了,不做活身上就痛,不舒服。他們是把勞動當做鍛鍊了。


馬蘭花兒小愛好


  1.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因為我農村長大的,比較瞭解這個情況。 一、農村養老金有點少 我所在的農村養老金100多一個月、一年就千把塊,自己再種點農作物,能夠維持基本生活。我想大都數農村都是這種情況。如果生病什麼的,這點錢根本不夠,只能靠兒女。

    二、一輩子吃慣苦了、習慣節省 農村老人70、80歲老人都是接近建國的時候出生,建國之初,物質生活條件艱難。後來又經歷了經常吃不飽、有上頓沒下頓的時代,他們深知吃飯不容易。到改革開放,條件還不是很好。他們知道掙錢不容易。所以除了生病會花點錢,平時也是會將兒女給的錢存著。就像我爺爺吃的菜吃不完會留到第二天再吃不完繼續留,唯有快吃不了的時候再扔,我勸他都不聽,直接拿去扔還會被他罵,穿的一件衣服能穿幾年。

    三、替兒女擔心 很多70、80歲老人都深知在城裡打拼的兒女不容易。,而兒女給的錢,他們又不好意思拒絕,老人又深知兒女在城市生活成本是很大,於是他們把能省的錢都省下來,還做農活節省開支,將錢存起了。到最後一併還給他們,一想到這些,我眼角感覺要有淚水流出!有沒有同感?

    四、疼愛孫子孫女 有些老人,平時對孫子孫女疼愛有加,兒女給的錢不捨的花,喜歡給孫子孫女零錢,或給孫子孫女買吃的玩的。其實大多數老人並怎麼嚮往富裕的物質生活啊,只要兒女多陪陪他們就夠了,這就是享受生活。

    如果可以的話給個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