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採訪手記丨張櫪丹:每個人都在使勁兒,我怎麼可能坐著

戰疫採訪手記丨張櫪丹:每個人都在使勁兒,我怎麼可能坐著

其實,我來寫戰疫採訪手記,按貴陽話講,有點“虛”。

作為搭乘了公共交通工具從外省回黔的人,前段時間,我一直居家隔離,並沒有“上前線”。年前,我給領導申請春節後休年假,因為雙胞胎妹妹舉行婚禮,我要去張羅。武漢疫情暴發後,妹妹主動取消了婚禮。得知消息後,我第一時間給製片人申請取消休假,回來上班,我要去一線。可是回貴州後,按照相關規定,我必須居家隔離。

居家隔離期間,我的不少同事們都去了一線,我很著急,後來我臨時調到編輯部,在家寫稿、改稿,但總覺得不在一線“心慌”。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

24小時在家,手機幾乎成了我和外界唯一的交集。只要一小會兒不看手機,就有了一大串消息提醒。這讓我靈機一動,雖然去不了現場,但我依然可以採訪寫新聞啊。朋友圈、各種微信群就成了我的“信息源”。

杜富佳是湄潭縣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疫情嚴重後,她給我發微信,提醒我注意防護。聽到這個名字,你是不是覺得有點耳熟?是的,她就是排雷英雄戰士、時代楷模杜富國的親妹妹。因為對杜富國的採訪,讓我和杜富佳也成為了朋友。閒聊中,我得知,她已經申請了去抗疫一線。

我不意外,但有點驚訝。因為,今年這個春節是杜富國時隔7年後回家過年,即使這樣,杜富佳還是選擇了一線,這意味著,她就不能回家陪哥哥了。

“讓我來,不僅僅是哥哥的精神,也是我們家的傳統,哥哥是一名軍人,在雷場上貢獻力量,我是一名護士,理應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杜富佳的這幾句話讓我肅然起敬,於是我寫下了報道《杜富國妹妹杜富佳:抗擊疫情 讓我來!》。

報道發出後不久,點擊量就突破了20萬,不斷地有朋友、同事來告訴我這條報道被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轉載了,甚至登上了微博熱搜……杜家兄妹的精神力量就是這麼強大。

隨後,我陸續又寫了《杜富國妹妹杜富佳:我要去武漢!就像士兵打仗時要去前線一樣》《“讓我來”!杜富國四兄妹“遠程”過大年,只因都在一線守護祖國》等多條報道,詳細講述了杜家四兄妹雖身處四地,但都在為國家奉獻著的故事。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

杜富國一家最近的合照是7年前

孫亮明是鳳岡縣一家茶企的“少東家”,偶然從茶業微信群裡看到他們公司的茶葉工人給武漢捐款捐茶,於是私信他,想寫條報道,他卻不是很樂意,說“大家只是盡一份力,沒必要,就不要發出去了”。餘慶縣多家茶企捐贈2600只一次性口罩給依然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交警等,他們告訴我,沒想到為日常茶葉生產儲備的口罩這次能發揮“特別”的作用,他們都非常開心。餘慶縣另一家茶葉公司負責人駱地剛聯繫我,他想給一線工作人員捐贈一批歐標茉莉花珠茶,讓我幫他找找捐贈渠道……諸如此類的小故事太多了,你看,貴州的普通人一直在行動。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

曾倫麗是湄潭縣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長,是兩個小孩子的母親,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加入貴州援助湖北護理專業醫療隊,奔赴武漢。“為什麼要去武漢?”,她沒有片刻思考就告訴我,身為一名中國人、身為一名黨員、身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這本身就是我們職責所在,就是我們該做的。

做這個電話採訪時,我先生坐我旁邊看書,聽到這句話,豎起了大拇指。

對曾姐的採訪,不僅讓我感受到黨員的擔當,也讓我吃了一把超甜的“狗糧”——曾姐和她先生陳明的愛情故事,比如她之所以去武漢是因為他先生無條件支持,比如,她和他先生都是彼此的初戀等等。

我把對曾倫麗和她先生的採訪錄音剪成了一個小視頻,不怕甜齁的,可以看看。

疫情傳播,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會比我們大太多,他們也有家有室,他們也害怕,但,為了我們,他們選擇了義無反顧,勇敢逆行。

你,我,他也一樣,雖身處不同的地方,身在不同行業,但都在竭盡全能地做著點什麼,因為我們是“一家”。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們相約武漢看櫻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