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

其实,我来写战疫采访手记,按贵阳话讲,有点“虚”。

作为搭乘了公共交通工具从外省回黔的人,前段时间,我一直居家隔离,并没有“上前线”。年前,我给领导申请春节后休年假,因为双胞胎妹妹举行婚礼,我要去张罗。武汉疫情暴发后,妹妹主动取消了婚礼。得知消息后,我第一时间给制片人申请取消休假,回来上班,我要去一线。可是回贵州后,按照相关规定,我必须居家隔离。

居家隔离期间,我的不少同事们都去了一线,我很着急,后来我临时调到编辑部,在家写稿、改稿,但总觉得不在一线“心慌”。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

24小时在家,手机几乎成了我和外界唯一的交集。只要一小会儿不看手机,就有了一大串消息提醒。这让我灵机一动,虽然去不了现场,但我依然可以采访写新闻啊。朋友圈、各种微信群就成了我的“信息源”。

杜富佳是湄潭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疫情严重后,她给我发微信,提醒我注意防护。听到这个名字,你是不是觉得有点耳熟?是的,她就是排雷英雄战士、时代楷模杜富国的亲妹妹。因为对杜富国的采访,让我和杜富佳也成为了朋友。闲聊中,我得知,她已经申请了去抗疫一线。

我不意外,但有点惊讶。因为,今年这个春节是杜富国时隔7年后回家过年,即使这样,杜富佳还是选择了一线,这意味着,她就不能回家陪哥哥了。

“让我来,不仅仅是哥哥的精神,也是我们家的传统,哥哥是一名军人,在雷场上贡献力量,我是一名护士,理应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杜富佳的这几句话让我肃然起敬,于是我写下了报道《杜富国妹妹杜富佳:抗击疫情 让我来!》。

报道发出后不久,点击量就突破了20万,不断地有朋友、同事来告诉我这条报道被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转载了,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杜家兄妹的精神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随后,我陆续又写了《杜富国妹妹杜富佳:我要去武汉!就像士兵打仗时要去前线一样》《“让我来”!杜富国四兄妹“远程”过大年,只因都在一线守护祖国》等多条报道,详细讲述了杜家四兄妹虽身处四地,但都在为国家奉献着的故事。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

杜富国一家最近的合照是7年前

孙亮明是凤冈县一家茶企的“少东家”,偶然从茶业微信群里看到他们公司的茶叶工人给武汉捐款捐茶,于是私信他,想写条报道,他却不是很乐意,说“大家只是尽一份力,没必要,就不要发出去了”。余庆县多家茶企捐赠2600只一次性口罩给依然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交警等,他们告诉我,没想到为日常茶叶生产储备的口罩这次能发挥“特别”的作用,他们都非常开心。余庆县另一家茶叶公司负责人骆地刚联系我,他想给一线工作人员捐赠一批欧标茉莉花珠茶,让我帮他找找捐赠渠道……诸如此类的小故事太多了,你看,贵州的普通人一直在行动。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枥丹: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我怎么可能坐着

曾伦丽是湄潭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长,是两个小孩子的母亲,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加入贵州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奔赴武汉。“为什么要去武汉?”,她没有片刻思考就告诉我,身为一名中国人、身为一名党员、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本身就是我们职责所在,就是我们该做的。

做这个电话采访时,我先生坐我旁边看书,听到这句话,竖起了大拇指。

对曾姐的采访,不仅让我感受到党员的担当,也让我吃了一把超甜的“狗粮”——曾姐和她先生陈明的爱情故事,比如她之所以去武汉是因为他先生无条件支持,比如,她和他先生都是彼此的初恋等等。

我把对曾伦丽和她先生的采访录音剪成了一个小视频,不怕甜齁的,可以看看。

疫情传播,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会比我们大太多,他们也有家有室,他们也害怕,但,为了我们,他们选择了义无反顾,勇敢逆行。

你,我,他也一样,虽身处不同的地方,身在不同行业,但都在竭尽全能地做着点什么,因为我们是“一家”。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相约武汉看樱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